頌讀(大聲讀聖經):哀1:1-22
默想(透過經文與主對話):親愛的主,從今天所讀的經文,可以約略體會到耶利米先知當時的環境及他自己的處境,是多麼的困苦與艱難。耶路撒冷城本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因君王、官員、百姓的敗壞,從上到下都拜偶像遠離神,整個國家處在強凌弱,沒有公平、正義,敗壞到極點;在列國百姓的眼中,原是一個被稱為尊貴王后身份,如今卻降卑成為受苦的難民(被擄到異國)。耶利米知道這城百姓之所以受苦,並不是無緣無故,而是因百姓不順服神的帶領,不聽先知的建言所致;為此,耶利米先知苦惱不已,才向主述說心裡的話:「耶和華啊!求你看顧我的苦難,因為仇敵強大。」及「耶和華啊,求你觀看,因為我在急難中,我心腸擾亂,我心在我裡面翻轉,因我大大悖逆。在外刀劍使人喪子,在家猶如死亡。」。耶利米嘆息的聲音是被百姓聽到了,但卻沒有人來安慰他,因百姓認為他是自作自受。
祈禱(透過默想向主禱告):親愛的主,耶利米先知是祢所差派到猶大國傳遞祢話語僕人,他所傳遞的話都是來至祢的旨意,然這些百姓卻不領情,除了不聽先知的建言外,還責備、陷害祢的先知,難怪主祢要懲罰這些悖逆的百姓。在孩子牧會過程中,同樣也會遇到這樣的事,聖經已明示不可做欺騙、詭詐、背後講人閒話、結黨等事,但就是有極少數的弟兄姊妹無心去做這樣的事,使孩子在牧會時遇到難處,不知如何向弟兄姊妹述說從神來的領受,求主赦免孩子的軟弱,也祈求主幫助。
默觀(把主的啟示在生活中實踐出來):主啊!孩子雖在牧會上面臨到一些難處,但孩子相信祢是信實公義的神,在祢那裡必有公義、信實及憐憫,必會幫助孩子遇到的困難早日被祢化解,就像祢待耶利米先知一樣,必會保護、幫助他度過難關,迎向光明。
一、讀聖經
耶利米哀歌1章 1-22 節
1.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現在成為進貢的。
2.他夜間痛哭,淚流滿腮;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他的。他的朋友都以詭詐待他,成為他的仇敵。
3.猶大因遭遇苦難,又因多服勞苦就遷到外邦。他住在列國中,尋不著安息;追逼他的都在狹窄之地將他追上。
4.錫安的路徑因無人來守聖節就悲傷;他的城門淒涼;他的祭司歎息;他的處女受艱難,自己也愁苦。
5.他的敵人為首;他的仇敵亨通;因耶和華為他許多的罪過使他受苦;他的孩童被敵人擄去。
6.錫安城(原文是女子;下同)的威榮全都失去。他的首領像找不著草場的鹿;在追趕的人前無力行走。
7.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時,就追想古時一切的樂境。他百姓落在敵人手中,無人救濟;敵人看見,就因他的荒涼嗤笑。
8.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為不潔之物;素來尊敬他的,見他赤露就都藐視他;他自己也歎息退後。
9.他的污穢是在衣襟上;他不思想自己的結局,所以非常地敗落,無人安慰他。他說:耶和華啊,求你看我的苦難,因為仇敵誇大。
10.敵人伸手,奪取他的美物;他眼見外邦人進入他的聖所─論這外邦人,你曾吩咐不可入你的會中。
11.他的民都歎息,尋求食物;他們用美物換糧食,要救性命。他們說:耶和華啊,求你觀看,因為我甚是卑賤。
12.你們一切過路的人哪,這事你們不介意嗎﹖你們要觀看:有像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就是耶和華在他發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
13.他從高天使火進入我的骨頭,剋制了我;他鋪下網羅,絆我的腳,使我轉回;他使我終日淒涼發昏。
14.我罪過的軛是他手所綁的,猶如軛繩縛在我頸項上;他使我的力量衰敗。主將我交在我所不能敵擋的人手中。
15.主輕棄我中間的一切勇士,招聚多人(原文是大會)攻擊我,要壓碎我的少年人。主將猶大居民踹下,像在酒醡中一樣。
16.我因這些事哭泣;我眼淚汪汪;因為那當安慰我、救我性命的,離我甚遠。我的兒女孤苦,因為仇敵得了勝。
17.錫安舉手,無人安慰。耶和華論雅各已經出令,使四圍的人作他仇敵;耶路撒冷在他們中間像不潔之物。
18.耶和華是公義的!他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他的命令。眾民哪,請聽我的話,看我的痛苦;我的處女和少年人都被擄去。
19.我招呼我所親愛的,他們卻愚弄我。我的祭司和長老正尋求食物、救性命的時候,就在城中絕氣。
20.耶和華啊,求你觀看,因為我在急難中。我心腸擾亂;我心在我裡面翻轉,因我大大悖逆。在外,刀劍使人喪子;在家,猶如死亡。
21.聽見我歎息的有人;安慰我的卻無人!我的仇敵都聽見我所遭的患難;因你做這事,他們都喜樂。你必使你報告的日子來到,他們就像我一樣。
22.願他們的惡行都呈在你面前;你怎樣因我的一切罪過待我,求你照樣待他們;因我歎息甚多,心中發昏。
金句:
耶和華是公義的!他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他的命令。(耶利米哀歌1章 18a 節)
摩西曾警告百姓,倘若他們偏離上帝,事奉別神,上帝將使他們分散於列邦,萬國人看見必驚問:「耶和華為何向此地這樣行呢?這樣大發烈怒是什麼意思呢?」(申 29:24-28)當猶大被擒於外邦,先知耶利米以《耶利米哀歌》為此國做了輓歌,他以「何竟」開頭,以「你竟......向我們大發烈怒」總結(5:22),不僅表達心中對國破家亡的哀嘆!也暗指摩西 預言的應驗。
默想/應用:
我是否體會即便因犯罪受苦, 仍肯定自己在上帝眼中的特殊地位?
祈禱/行動:
親愛的天父,我因固執犯罪而受苦,求主讓我察覺自己罪有應得,並承認祢是以公義待我, 因而接受祢的管教。奉主耶穌的聖名,阿們。
二、莊育銘牧師(補充解經影片)
https://youtu.be/FfIWaC9ERRU
三、溫永生牧師 研經分享
每研、美言2021/3/26 (五)
每日研經釋義 <耶利米哀歌1:1-22>
——主前586年,巴比倫大軍攻陷耶路撒冷後,耶利米先知寫了這卷《耶利米哀歌》。《每研》的作者在簡介中說到:哀歌的一開始是從旁觀者的語氣(1:1-11),描述耶路撒冷因被擄而落敗;接著,以擬人化的語氣,從耶路撒冷的視角來描述經歷上帝憤怒時的痛苦(1:12-22)。耶路撒冷是猶大國的首都,首都被攻陷,國就滅亡。「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現在成為進貢的。她夜間痛哭,淚流滿腮;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她的。她的朋友都以詭詐待她,成為她的仇敵。」(1:1-2)「進貢的」新譯本譯為「奴隸」!何等慘!經文中還有多處描述亡國的痛苦!
——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為何會遭遇亡國之痛?經文中有答案:「耶和華是公義的!他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他的命令…。」(1:18)這「違命」指的是,他們離棄上帝拜偶像,犯罪致社會充滿不公不義,於是上帝的管教就來到!這亡國的教訓將推翻許多人的認知,以為靠「身分」就安穩無事,其實,公義的上帝審判世人是依據「行為」,如保羅蒙啟示說的:「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5:10)願我們在末日大審判時不致受苦!
敬拜詩歌:每一天 Day by day (Greg Howlett) (讚美 3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Dtvzji_sU
一、安靜:不要向我掩面,祢向來是幫助我的。
二、讀經:耶利米哀歌 1:1-22
1. 重點說明:
聖城敗落,光景大異,悲傷、淒涼、歎息、艱難、愁苦…,取代了原先的節慶、歡笑、喜樂、威榮。為此「哭泣…眼淚汪汪」的先知,深知榮景消逝的原因在於人,一群得罪神又不悔改的人。雖無人安慰,無人體恤,但先知使用了絕招:「耶和華啊,求你(觀)看…」!祢捨得祢的百姓這麼可憐無助嗎?
2. 鑰節:願他們的惡行都呈在祢面前;祢怎樣因我的一切罪過待我,求祢照樣待他們;因我歎息甚多,心中發昏。(哀 1:22)
三、默想:
■在此哀歌中,聖城、錫安、耶路撒冷,今昔有何不同?(v.1)有人施以同情或安慰嗎?(v.2、v.7、v.17)
■造成聖城今昔大異的原因是什麼?(v.8、v.9、v.18)「耶和華啊,求你(觀)看…」在此哀歌中,出現幾次?(v.9、v.11、v.20)
■明明是自己的錯,為什麼先知要耶和華觀看?他們有何苦情?從這樣的呼求中,看出先知和神的關係是如何?如果我是那世代的人,我會像耶利米一樣求神觀看嗎?
四、禱告:主啊!雖然我常被過犯所勝,也該當受罰,但在最深的愁苦中,我依舊要向祢呼求,因祢是我的神!
五、安息:與主交談後,靜止在神之內,並在神的愛中安息,讓神的愛變化我們的生命。
六、記錄:
今日讀經進度:耶利米哀歌 1 章
【出處】https://traditional-odb.org/today/2023/06/13/現在全空了
【經文】耶利米哀歌1章1、12-13、16-20節
我們幾兄弟和其他家人花了一天的時間,合力把爸媽的物品從我們童年的住家搬出來。那天下午稍晚,我們回去載最後一些物品,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待在這個房子裡,便在後院拍了合照。我一直強忍著淚水,當母親轉頭對我說:「現在全空了!」我不禁瞬間淚崩。這個承載了54年回憶的房子現在已人去樓空,我真不敢再多想。
耶利米哀歌的頭幾句話,就是我當時心情的寫照:「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1章1節)但最大的不同在於,耶路撒冷的荒涼是因「許多的罪過」(5節)。上帝將祂的百姓放逐到巴比倫,是因他們違逆上帝且不願悔改(18節)。我的雙親之所以搬家,不是因為罪的緣故,至少這不是直接的理由。然而,自從亞當在伊甸園犯了罪,人們的健康就會隨年齡增長而每況愈下。當我們日漸老邁,通常會選擇住進較小的房子,容易打理和維護。
我很感恩,我們這簡樸的房子因美好的回憶而變得如此特別。痛苦是愛的代價。我知道,下一次要告別的將不是父母的房子,而是我的父母,想到這件事我不禁傷心流淚。為此,我呼求耶穌快來復興一切,讓我們再也無須經歷死亡的離別。祂就是我的盼望。
【思想】
你在何處有美好的回憶?
請為在那裡愛你的人感謝上帝。今天,你要如何創造新的回憶呢?
【禱告】
天父,感謝祢讓我在祢永恆的大家庭中,為我安排了永遠的居所。
#每日新眼光 9月12日
❤️耶利米哀歌1章1~22節
耶利米哀歌將耶路撒冷人格化為「她」,表達她所遭遇的苦難。1章前半段(1~11節)敘述她的悲傷,從稠密的城市變為寂寞的寡婦、諸省之后淪落為奴婢、赤身露體受人輕蔑,她整夜痛哭卻無人安慰,因此大聲呼求:「上主啊,求祢俯視;看我的處境多麼悲慘!」1章後半段(12~22節b),她開始呼天搶地的哀求,向每一個過路人哀求、向盟友們求援,卻無人給她安慰、給她勇氣。最後轉向上主哀求:「上主啊,看看我的愁苦吧!看看我心靈所受的痛苦!我的心為罪悲傷而破碎。街上有凶殺,屋裡有死亡。聽聽我的歎息吧;沒有人可安慰我。」(20~21節a)
這段經文讓我體會:要痛就痛到底吧!要哀哭就大聲哀哭吧!因為當哀聲不被人聽見,將是何等悲慘。「會吵的孩子有糖吃」,是為人父母最能體會的話。當孩子無法表達時,最快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大哭。台灣長期受殖民者統治,被要求成為順民的乖寶寶,我們已喪失大哭大吵的能力。1989年,教育部正式將「吳鳳的神話故事」從教科書中剔除。吳鳳被殖民者塑造成「為革除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義」的英雄,將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原住民視為野蠻民族,並以吳鳳鄉命名此地區。要打破近200年的吳鳳神話並非易事,歷經許多哀痛事件,才平反原住民遭扭曲的形象。
1981年,陳其南教授以人類學觀點質疑吳鳳神話被誇大,這是第一次的哀聲。1984年,原住民族正名運動興起,在吳鳳公園靜坐抗議,是第二次的哀聲。1987年,湯英伸事件涉及原住民歧視及欺壓,引發社會及宗教界向蔣經國請願,可惜無力挽回,成為最年輕的死刑犯,是第三次的哀聲。1988年,林宗正牧師與多位原住民青年在嘉義火車站前拉倒吳鳳銅像,遭嘉義地檢署收押起訴,是第四次的哀聲。若沒有這群人的哀聲,我們仍在被殖民者的意識型態下,成為不敢吵鬧的乖寶寶。2015年5月26日,交通大學法律研究所模擬憲法法庭第3號判決,以湯英伸事件為假想案件,最終模擬憲法法庭宣告死刑違憲。遲了近30年的哀聲,終於被人聽見。
面對同胞作惡不願悔改,耶利米發出深切的哀聲:「願祢譴責他們的邪惡;求祢懲罰他們,正如祢因我的罪懲罰我一樣。我悲愁呻吟;我的心無限傷痛。」(22節)
⭕默想:面對不公不義的人事物,我如何以哀聲述說給上主聽?
⭕祈禱:傾聽我心的上主啊!求祢憐憫我心靈的愁苦,安慰我,使我的心靈得著勇氣,不畏懼仇敵的壓迫,大聲唱出我內心的詩歌。奉主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圖: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內的國家教堂(屬於美國聖公會)
⭕1922年9月12日美國聖公會投票刪除結婚誓詞中的「服從」。
The American Episcopal church votes to excise the words "to obey" from its wedding service's marriage vows.
羅馬帝國時代,民間的結婚誓詞大多是寫男方願意提供物質、金錢來娶得女方,並且需要女方的父親或兄長的同意。近代基督教婚禮的「結婚誓詞」與結婚儀式的歷史並不久遠,甚至東正教只有神職人員的祝福,沒有所謂的誓約。
基督教會最古老的傳統婚禮誓約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教堂禮儀書,而且主要是延續天主教會的拉丁禮儀。1534年英國教會脫離羅馬天主教會,成立聖公會,直到1549年9月6日出版《第一公禱書》的禮儀手冊,才將拉丁禮儀的結婚誓約翻譯成英語,今日基督教會普遍的結婚誓詞,都是從此翻譯而來。原本的誓詞中,新娘的誓詞有一句「愛、珍惜和服從」,但新郎僅有「愛、珍惜」而沒有「服從」。1922年9月12日美國聖公會投票刪除結婚誓詞中的「服從」,被視為更合乎性別平等的決定,這對一百年前來說,可是劃時代的進步展現。
⭕ https://page.line.me/chelamchurch
和平教會家人平安!
【耶利米哀歌1章1-22節】
※ 金句:耶和華是公義的,祂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祂的命令。(耶利米哀歌1章18節)
先知耶利米自蒙召作先知,向猶大國宣講悔改與毀滅的信息長達40年,最後以色列仍然被巴比倫所滅,先知親眼見到聖城毀滅,聖民被擄,其傷痛是極深的。
一、為錫安唱的輓歌(1至9節)
先知從三個驚嘆的問題開始了一首痛徹心扉的哀歌,隨即敘訴這座受苦之城在哀慟中的孤獨。先知雖指出猶大通國被擄到外邦受苦,但他連續兩次提說錫安,又兩次直言耶路撒冷,顯示他內心所懸念的是聖城的處境。先知提到他的祭司、處女、孩童、首領及百姓的遭遇,讓我們明白,原來上帝真正在意的是屬祂子民的光景。
二、錫安吐露的哀歌(10-19)
從第九至11節,先知兩次向上帝發出哀求,求上帝注目看他所受之苦。留意書中「我」字的運用有時指先知自己,有時用於耶路撒冷的自述。從12至19節就是耶路撒冷自述她所受的痛苦,而這些痛苦明顯來自耶和華上帝。末了,清楚說出聖城遭難、百姓(我的處女和少年人)被擄,是因為他們(仍用「我」字來自述)違背上帝的命令。「違背」(原意是「變苦」、「反叛」)在聖經中最早是用來形容那些因為沒有水喝、聚集攻擊摩西、亞倫的百姓。
三、錫安向上帝呼求(20-22)
在第一首哀歌的末了,先知第三次向上帝發出求祂觀看的呼求,他的語詞顯示內心的紛擾不安,以及因為無人安慰的無奈。然而,就是在如此受苦的時候,先知仍然相信有朝一日,上帝的審判必然臨到,但我們真正的盼盼還是在於祂。
《默想》以色列人因違背上帝的命令受苦,豈不是我們的鑑戒?
《祈禱》親愛的天父,當我因軟弱、跌倒受苦時,求祢讓我仍有回轉的機會,禱告奉靠主耶穌的聖名啊,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