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保羅說,他相信復活,並且對此存著盼望,因此他對神對人,時常存著無愧的良心。保羅確實是如此,因此他在總督腓力斯面前申辯的時候,不是只想到自己— —其實為要脫困,他只需要證明自己無罪。他回到耶路撒冷只有十二天,也沒有人能提出他犯罪的證據,因為確實沒有。但保羅卻再次抓緊了見證耶穌的機會,看似多餘地補充:「但有一件事我向你承認,就是我正按著他們所稱為異端的道事奉我祖宗的上帝,又信合乎律法和先知書上所記載的一切。」保羅一心希望人們明白:他並沒有離經叛道,而是基於舊約聖經的一切教訓,並且認識得更加完全。這也是他急於向人述說的耶穌基督的福音。因為認識真理,所以不得不說,這就是無愧良心的表現。我們有時也會聽到人們因錯誤的價值觀失去平安,我們也不能放任不管讓他們繼續受苦,基於良心,我們還是要用福音真理來幫助他們。
禱告:
親愛的主,祢已經向我們啟示: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唯獨藉著主耶穌我們才能親近父神、認識父神、與神和好。這是唯一不變的真理。世人尋尋覓覓,他們不明白、甚至敵對上帝;但我們卻是已經蒙恩的人,而且我們的手裡握著天國的鑰匙。我雖然沒有佈道家的口才和魅力,但看到世人生命的需要,我仍要把握機會向他們介紹耶穌。求主幫助我與祢同工,讓福音被人聽見。奉靠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心得:
上帝是慈愛的、憐憫的、賜福的、拯救的;除此之外,祂也是信實的、公義的、忌邪的、審判的。我們不能只想著要從祂那裡得到什麼好處,卻全然忽視祂對我們也有超高標準的要求。腓力斯身為總督,卻沒有按上帝所賦予他的職分和權柄,以公平公義判斷,他只是喜歡聽保羅講信耶穌的事,又期待金錢賄賂。難怪,當保羅說到公義、節制和將來的審判,他就感到害怕。接續他作總督的非斯都也是如此,為了討好猶太人,就把保羅留在監裡。
神要我們認識祂,不僅僅聽關於祂的故事、得從祂來的祝福,更是挑戰我們必須按祂的公義標準生活。神是公義的,祂要按各人的行為審判各人;但若我們認自己的罪,公義的主也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唯有在神面前誠實悔改,才能真正與神和好,得到福氣。
禱告:
親愛的天父,當一日結束之際,我也要回到祢的面前,求主光照,使我看見自己今日的過失,以及隱而未現的過犯。求主赦免我的罪,幫助我除去不討祢喜悅的邪情私慾,使我愛慕祢的純正良善。感謝主給我穿上基督的義袍,求主也使我能過義的生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心得:保羅在衙門裡等待要控告他的大祭司等人,大祭司為了要控訴保羅,甚至另外找了律師帖土羅來,帖土羅先是讚美腓力斯,而後他形容保羅如同瘟疫一般,表示保羅在猶太人當中的影響力極大,儘管大祭司為了控告保羅,不惜向羅馬總督告狀,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保羅所傳的道影響許多猶太人。
福音是具有影響力及感染力的,這是因為福音是真理,並且上帝至今仍然在工作,因此當我們在傳福音時受到阻礙也不要氣餒,這世上仍有許多屬神的人等待聽聞福音。
禱告:天父,你是又真又活的神,至今你仍然在工作,你使信徒能夠與你一同將福音傳給人,並且又將領人回轉的榮耀和喜樂加給我們,但我知道,唯有你能使人認識你、稱你為主,我所能做的僅是將真理傳給人,使人知道他們的生命有出路,知道基督為了將人從罪中贖回而死在十字架上,並且也復活了,使人有永生的盼望,天父,你說我是世上的燈,就盼望我的生命能成為見證,帶領人認識你,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出處】https://www.tpehoc.org.tw/2022/01/13/act-day37
【經文】使徒行傳23章23節~24章27節
千夫長得知猶太人殺害保羅的計畫後,大陣仗的護送保羅到該撒利亞,它是巴勒斯坦的行政中心。千夫長很可能是在革老丟作羅馬王時入籍羅馬的,因當時人們都慣於在入籍時以在位君王的名字為自己起名,所以千夫長的名字叫革老丟呂西亞。第26~30節是千夫長寫給巡撫腓力斯的公文;告訴巡撫保羅之事的緣由。腓力斯在確認保羅是屬自己的管區後,接下公文把保羅關在守衛森嚴的衙門。這個地方原是大希律為自己建造居住的地方,現在卻歸給羅馬軍方使用。
五天後,大祭司、幾位長老和一位如同律師的辯士帖土羅,到巡撫腓力斯面前控告保羅。保羅在巡撫的同意下,開始為自己分訴。從保羅的分訴中,我們可以看見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共同處:1. 侍奉同一神,承襲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就連耶穌也曾說過,「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五17)。2.兩者都盼望死人復活,而且不論是好人壞人都要復活接受審判。復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保羅表明自己只不過是要把外邦信徒的捐獻,交給耶路撒冷教會和獻上還願祭。現在會站上巡撫面前是因為辯論死人復活的道理,千夫長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查不出任何罪狀才將保羅送到此地。
弟兄姊妹,在今天的經文中,好像看不到任何神的作為,卻能見到神透過人工作的痕跡。神透過千夫長一路保護保羅,護送保羅到安全的地方,雖然是看守所,但在這裡,他的性命不受威脅。雖然腓力斯是個貪官,卻有一位猶太裔的妻子,使得保羅可以在他們面前講述福音,又被寛待可以在看所守中自由行動和接見親友。當我們深陷難處時,願我們也能察覺神奇妙的安排,好叫我們在患難中仍有喜樂,忍受得住!
【回應】
主耶穌!願祢開我的眼看見祢奇妙的安排,
使我得見祢的作為,我就歡喜快樂,
在患難中持守祢的盼望,使我生命更加被祢煉淨!
【禱讀】
羅馬書5章3~5節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
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
敬拜詩歌:聖靈請祢來充滿我心 (約書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r0nJkHU-g
一、安靜:主啊,求祢使我嘴唇張開,我的口便傳揚讚美祢的話!
二、讀經:使徒行傳 24:1-27
1. 重點說明: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暗殺行動失敗後,大祭司和幾位長老及辯士帖士羅來到了該撒利亞。帖士羅先阿諛奉承腓力斯後,對保羅提出三項不實的控訴(v.5-v.6);保羅對這些控訴,逐一反駁。他表明自己不是一位滋事份子,也沒有污穢聖殿,雖然信主,並沒有偏離猶太人所信的神和律法,頂多就是他堅持死人復活的盼望。在這過程保羅仍抓住機會向腓力斯和土西拉講論福音的真理,只可惜他們並沒有悔改,還不忘向保羅索賄。
2. 鑰節:我因此自己勉勵,對神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徒24:16)
三、默想:
■帖士羅對保羅提出哪三項不實的指控?(v.5-v.6)
■保羅對腓力斯和土西拉講論的內容是什麼?(v.24-v.25)腓力斯聽完後有什麼反應?(v.25)
■我在生活中曾否遭遇到不實的指控?我通常作何反應?保羅對自己的期許為何?(v.16)這對他面對抹黑會有何幫助?
四、禱告:主啊!當受到不實指控,心中感到憤恨不平是難免,求祢給我力量檢視自己,若能無愧於祢,便能冷靜並知道如何為那逼迫我的人禱告。
五、安息:與主交談後,靜止在神之內,並在神的愛中安息,讓神的愛變化我們的生命。
六、記錄:
今日讀經進度:使徒行傳 24 章
使徒行傳24:16「我因此自己勉勵,對 神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
過去還沒有信主前,因為吸毒凡事總想到自己。為了毒品根本就不會去顧慮別人,傷害最深的就是我的家人,直到如今對於家人總是感到滿滿的虧欠。
如今因著認識耶穌基督,在基督裡得到新的生命。從過去以自我為中心,如今操練如何的治死生命中的老我,學習以基督為中心,對神、對人常存著無虧的良心。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不完全,都還在「施工中」。但求主幫助,讓我們的生命可以一天新似一天,生命在基督裡不斷的被更新,能夠對神、對人常存著無虧的良心。
閱讀: 哥林多前書12章12-20節 | 全年讀經進度: 詩篇33-34篇;使徒行傳24章
我們⋯⋯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哥林多前書12章13節
英國廣播公司音樂雜誌曾邀請151位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列出20首他們認為史上最偉大的交響曲,當中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Eroica)名列榜首。這首標題為「英雄」的交響曲,是貝多芬在法國大革命動盪期間寫的,那時他本身也深陷困境,因當時他正逐漸失去寶貴的聽力。音樂喚起他強烈的情感,表達人們在生活中面對挑戰時的情緒變化。透過快樂、悲傷和獲得最終勝利的跌宕起伏,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被視為歌頌人類精神的不朽之作。
保羅寫給哥林多信徒的第一封書信,也有類似的轉折值得我們關注。保羅用的不是樂譜,而是上帝所默示的話語。他一開始就為信徒而滿心喜樂地頌讚上帝(1章4-9節),隨後因教會出現紛爭而憂傷(11章17-22節),接著又喜樂地鼓勵有恩賜的人,能為了榮神益人而同心服事(12章6-7節)。
貝多芬的樂曲讚揚人類的精神,但這裡我們看到保羅將人們能高奏凱歌的原因都歸功於聖靈。保羅敦促我們一同經歷基督那無法言喻的慈愛時,也幫助我們看見自己與眾人同蒙天父呼召,由聖子帶領並受聖靈感動,這並不是要我們突顯自己,而是為了讓我們都有份於祂所譜寫的這首最偉大的交響曲!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出現不和諧的聲音、紛爭或衝突?
在哪裡能看到和諧的樂章,充滿愛與接納?
天父,幫助我看到與別人相處時該怎樣做,讓我仰望聖子、倚靠聖靈,並越發明白祢要如何使用像我這樣的人。
作者: 狄馬汀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譯為「教會」的希臘字ekklēsia意思是「集會」,即聚集在一起的「蒙召之人」,被用來描述「上帝的子民」(彼得前書2章9-10節)。保羅用許多不同的比喻來描繪教會,例如:上帝的家(以弗所書2章19節,3章15節;提摩太前3章15節);上帝的群羊(使徒行傳20章28節;彼得前書5章2節);基督的新婦(以弗所書5章22-32節)。不過,保羅最喜歡的比喻是「基督的身體」(羅馬書12章4-5節;哥林多前書6章15節,10章17節;以弗所書1章22-23節,4章4、12節,5章23、30節;歌羅西書1章18、24節)。
哥林多教會的眾信徒是分裂的。有些信徒特別看重某些恩賜(例如講方言),過於其他的恩賜。他們認為,不具備這些恩賜,就不是教會的一分子。在哥林多前書12-14章,保羅駁斥了這種謬論。他以身體作比喻,勸勉信徒要和諧與合一。教會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具有各種肢體,但所有肢體都必須在同一個身體運作。
沈啟智(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