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義大利營的百夫長哥尼流是一位虔誠、敬畏神,也憐憫窮人的人。他在下午三點(猶太人例常禱告的時間)在異象中得到神的啟示:他的禱告已蒙垂聽,他的善行已被悅納,神且吩咐他往約帕的皮革匠西門的家去,請彼得來。經文告訴我們,哥尼流隨即按照吩咐去做。哥尼流願意降尊紆貴來找彼得,實在難得。哥尼流的行動讓我聯想起舊約的亞伯拉罕,他們對神的吩咐都是立刻順服,他們也都是從一個繁榮的大城前往相對較貧瘠的地方,即便當下他們並不清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我有點好奇哥尼流平日禱告的內容,他如何禱告、為了哪些事禱告。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上帝如何回應他:讓他透過順服的行動,能夠進一步認識神自己,最終得到神所應許的祝福。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相信祢對我的一生有美好的計畫。雖然在人生中有許多的挑戰,也免不了有挫折、疑惑的時候,但我相信萬事都在祢的掌管當中,作為神所愛的兒女,我只需要信靠並順服。親愛的主,我不求明白所有的事,我的智慧也不足以明白;但我求祢賜給我單純又堅定的心,使我樂意順服,並能領受從祢而來、最美的祝福。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心得:
彼得也在禱告中看見異象,並且這個異象幫助他打破原來的思想框架,也擴展了他的事奉疆界。「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汙俗的」這句話對基督徒是很大的提醒,因為人很容易憑自己的喜好形成小團體,而人的偏見不僅可能阻擋神的工作,也會使自己的生命停滯不前。在神引導彼得的過程中,彼得的心裡雖然充滿疑惑,但是他願意立刻順服神,也在這樣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明白神的心意。彼得順服神,不僅自己成長受益,更直接影響教會未來的發展,福音能夠進入外邦人的群體,信徒能夠真正跨越種族的藩籬,因著基督的十字架成為一個身體。
今天的經文使我再一次體會:我們的神是很寬廣、很包容的。作為神的兒女,我們也要學習放下成見,去除存在於社會、文化、甚至個人心中的屏障,好讓萬族萬民都可以進入神的家中。求主幫助,使我心中沒有成見,使我不變成別人得救的障礙。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要敬拜祢,歌頌祢的名。祢是信實,祢是慈愛,祢是無限寬廣,祢是恆久忍耐,祢是一切美善。求主去掉我心中的偏見,讓我能夠愛神所愛;求主幫助我走出造成阻隔的框架,讓我能傳遞神的愛和祝福。求主幫助我的教會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能夠接觸社區中我們原先不熟悉的族群,也能夠接納他們成為我們中間的一份子。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心得:
彼得在聖靈的引導下明白:上帝是不偏待人的,不論他們的種族、身分地位、性別差異,只要是願意尋求神、敬畏神、信靠神的人,他都樂意施恩拯救。當彼得還在向眾人講道、為耶穌作見證的時候,聖靈就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並且他們領受了聖靈的恩賜,就用方言稱頌神。然後彼得才為他們施洗。
神的工作顛覆了我們的慣常模式和思想的框架,甚至神的工作也超越我們的想像。我們以為自己認識神,我們也確實知道關於神的故事,但這些不能也千萬不要變成我們限制神作為的阻礙。既然神是有絕對主權、恆久忍耐、永遠信實的上帝,我也要用開放的心期待、觀看祂做新事。我也希望自己能成為與神同工的人,去見證、去經歷神超過想像的奇妙。
禱告:
親愛的天父,祢是無比的慈愛,祢有無限的寬容,祢樂於向人啟示自己,使萬民得知祢的救恩。祢是做新事的神,祢的大能大力常常使我們驚訝又感動。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留心觀看神作為的人,讓我想起祢的恩惠,讓我見證祢的大能,讓我能傳揚祢的偉大,讓我能引人認識祢、信靠祢。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心得:
外邦人哥尼流敬畏上帝,按著神在異象中所指示他的,派人找彼得來家裡,並且也請了他的親朋好友一起等候彼得。哥尼流不是一個人等待彼得的前來,而是邀請家人、親屬與朋友,一起聽彼得的分享。哥尼流願意開放他的家,並且把握能與家人分享福音的機會,正如保羅說的「一人得救、全家得救」,神要透過哥尼流使他身邊的人歸向他,神也必使用我們,成為祂福音的管子,使他人得救。
見到彼得時,哥尼流因為謙卑而俯伏拜他,此時彼得拉他起來說:你起來,我自己也不過是人。我們常有可能會落入「把人當成神明敬拜、崇拜」的情況,這是非常危險的事。人就是人,再好再厲害再有能力,都是神使用的器皿,而不是神。我們當然應該要尊重,但是別忘了神才是主宰。另外,我們也學習彼得謙卑事奉神的態度,小心避免迷失在受他人奉承與自我感覺良好的危機中,要知道我們的一切乃是神所賜予,我們當將一切榮耀歸給祂。
禱告:
親愛的上帝,謝謝祢讓我們看見這幅美麗的圖像:謙卑聆聽神話語的哥尼流、以及謙卑服事祢的彼得,形成了一次極美好的福音聚會。祢總是能夠用我們想像不到的方式,成就一切的美事,使祢的兒女得益處;求神使我們也能有謙卑服事祢的心志,使我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因為我們而能認識祢、歸向祢。禱告奉靠我主耶穌基督得勝的聖名祈求,阿們。
【出處】https://www.tpehoc.org.tw/2021/12/24/act-day17
【經文】使徒行傳9章32節~10章23a節
彼得身為教會的領袖,在教會遭受逼迫之際,起來往各地去堅固教會。從今天的經文,我們得知彼得堅固教會的路線:耶路撒冷→呂大(位沙崙平原內)→海港約帕。旅程中,神使用彼得醫好呂大癱瘓了八年的聖徒;使一位廣行善事、多施賙濟的約帕女徒大比大從死裡復活。因為彼得所行的神蹟奇事,使這兩地許多人聽了主的道,就信了主。
彼得停留在約帕的硝皮匠家裡時,魂遊象外看見異象。這個異象一開始並不被彼得接受,因為這異象與彼得的傳統信念有抵觸。在舊約律法中,神特別告訴猶太人可吃和不可吃的食物,這個被猶太人所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千年傳統,卻在異象中被神自己破除了。而神破除這個傳統的原因就在於這樣分別潔與不潔的信念,已經不單只是呈現在猶太人吃的文化上,也開始在人身上產生聖俗之分,因為猶太人視吃這些東西的外邦人為不潔淨的。所以,他們為了要保持自己的潔淨,就不與外邦人同桌吃飯。
約帕也是當年先知約拿逃離神的地方。約拿逃跑是因為神要他做的事情與他的信念不合,因為他無法相信以色列的神竟然也憐愛外邦人,而且是愛欺壓自己百姓的仇敵。神是透過漸進的方式,向祂的百姓啟示祂的救贖計畫,所以每當神救恩的計劃要進一步顯明時,祂必需先擴張祂僕人的境界。換言之,每當神要做新事時,祂就要先拆毀我們舊有的信念,以新皮袋替換舊皮袋盛裝新酒。
在彼得看見異象的同時,神也向被派駐在凱撒利亞,也就是羅馬帝國在巴勒斯坦之行政中心的哥尼流顯現。哥尼流全家雖是外邦人,卻是追求耶和華神的敬虔人。因此當他在異象中得到神的啟示後,便立刻派遣人去約帕找使徒彼得。此時,面對著正為異象感到困惑的彼得,也願意放下自己內心的掙扎,當下順服聖靈的指示,接待外邦人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因此他的生命被更新成為新皮袋,被神所使用。
弟兄姊妹,我們都期待神做新事,但我們是否是那新皮袋,可以跟得上神的心意,盛裝新酒呢?願我們時刻讓神的話語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並順服聖靈的啟示有盛裝新酒的生命。
【回應】
主!當祢來指教我,擴張我生命的境界時,
求打破攔阻我跟上祢步伐的執念,
賜下順服及信心,
持定那得聖靈新酒的盼望!
【禱讀】
哥林多前書1章23~24節
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
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
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
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出處】https://www.tpehoc.org.tw/2021/12/25/act-day18
【經文】使徒行傳10章23b~48節
彼得終於來到了哥尼流家了。彼得一進哥尼流家,看見他的親朋好友已等候多時,要聽主的話,彼得這才明白神賜給他的異象,並且驚嘆神的作為。彼得明白耶穌基督的福音不單只是為了以色列人,只要是敬畏主、行義的人都被主所悅納。主紀念他們,並為他們調度萬有,差派福音的使者去到他們當中傳揚基督的福音。所以,彼得向他們講論耶穌。
從彼得的講論中,我們認識了神不偏待人,祂鑒察人心,眼目遍察各地。祂喜悅敬畏祂又行公義好憐憫的人。神是耶穌基督救恩的策劃者,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證明耶穌是祂的愛子,是萬有的主。祂立耶穌基督為審判活人死人的主,所以當耶穌再來時,每個人都要在祂的面前受審。耶穌基督是神所賜唯一的拯救,叫我們因信靠耶穌,罪過得以赦免,得以與神和好,享受與神親密的關係。而這一切都需要透過聖靈,也就是真理的靈向我們啟示,我們才不會空有知識,而沒有真實對神的敬畏。這也是為什麼當彼得還在講論時,聖靈就澆灌下來了,祂要使人進入一切的真理。
不只是聽道的人需要進入真理,彼得和祂的同伴,也需要更深地進入神對耶穌基督救恩計劃的心意中。他們看見聖靈無差別的對待外邦信徒,就驚訝神的作為,歸榮耀給神。既然聖靈都降臨在外邦人身上,彼得和同伴也就沒有顧忌的為他們施洗。這樣的舉動,表示初代教會又往前邁進一步。彼得和同伴順服聖靈的帶領,跨越了種族主義的障礙,也表示教會承認聖靈的主權大於傳統。
弟兄姊妹,願我們在個人生活和教會群體生活中,承認聖靈的主權大於我們自身的文化、教會的傳統或是各樣的意識型態。丟棄那纏累我們的包袱,明白神在這世代中的心意,繼續傳揚基督的福音。
【回應】
主耶穌!我渴望走在祢聖靈運行的大能中。
我需要祢帶我進入靈裡深處,對真理有更真確的認識,
好讓認識祢的知識,轉變成為我的信念系統,
能夠活出祢的樣式。
【禱讀】
哥林多前書1章29~30節
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裏是本乎神,
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
敬拜詩歌:安靜 (讚美之泉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9UdGa-P6g
一、安靜:主啊,因祢為大,且行奇妙事,惟獨祢是神。
二、讀經:使徒行傳 10:1-48
1. 重點說明:
本章記錄福音從猶太人,傳到外邦人的歷程。猶太人素來與外邦人有巨大的鴻溝,但神透過異象(v.11-v.16)和聖靈(v.19-v.20)的引導,使彼得心意更新而變化,放下素來內心的成見,並以神的眼光來看待外邦人,以致哥尼流及其親屬得以聽聞福音,全家歸主,並受洗歸入主的名下,另外也看見聖靈的恩賜降在外邦人身上,這為萬人得救的福音計劃開啟了新的一頁。
2. 鑰節:彼得就開口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 10:34-35)
三、默想:
■哥尼流看見什麼異象?(v.3-v.6)
■彼得看見什麼異象?(v.11-v.16)彼得和同去的信徒,見聖靈也澆灌在外邦人身上,他們有何反應?(v.45-v.48)
■福音要臨及外邦人,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在我心中有沒有哪一些人是不能得救的?我是否也願意順服神的帶領,成為今日的彼得?
四、禱告:主啊,求祢拆下我心中的高牆,讓福音不受攔阻,讓世人都可以聽聞福音,讓全地都能全然歸主。
五、安息:與主交談後,靜止在神之內,並在神的愛中安息,讓神的愛變化我們的生命。
六、記錄:
今日讀經進度:使徒行傳 10 章
使徒行傳10:1-2在該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 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 神。
昨天晚上到附近的店家拿陪讀班的晚餐,由於尚在備餐中,有另一個員工來幫忙,聽見他們兩個的對話:「這些餐點是後面那位神父的。」其實,不管是神父或者牧師,對於未信主的人都是神職人員,一般人對神職人員的印象應該是比較虔誠吧!
其實,不僅對於神職人員,甚至對於基督徒,都有比較高的標準。因此,對我們而言,如何活出真信仰,乃是需要謹慎及注意的。因為在外邦人的眼中,他們總是以此來檢視我們對信仰的態度。
今天的這段聖經紀載一個外邦的百夫長,他對信仰認真的態度,實在足以成為你、我的榜樣。他是個虔誠人,且他和全家都敬神,可見他的信仰態度影響了他的家人。其次,他也多多的賙濟百姓,他對人有憐憫的心腸,信仰不只是單顧自己。最後,他常常禱告神,因此我們可以判定他與神之間有美好的關係。
原來真信仰,會帶來這麼奇妙的改變,影響家人、顧念他人、與神有親密的關係。親愛的弟兄姊妹,期盼你、我也渴慕活出美好的信仰生活。讓我們的生命成為基督美好的見證。共勉之。
使徒行傳10:19-20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
最近的幾次講道,主題是教會的異象,希望透過這幾次的講道,讓弟兄姊妹清楚教會外來的方向。除此之外,當我們確立異象,仍需要清楚的看見聖靈的帶領,因為直到今日聖靈仍舊在教會中工作,聖靈繼續在形塑教會。
彼得看見了異象,當他還在思索、困惑時,聖靈對他說話。彼得敏銳於聖靈的聲音,於是聽從了聖靈的引導,雖然猶太人自古以來被教導有些食物及外邦人是「不潔淨的」,但現在神在異象中改變了這一切,也藉著聖靈的帶領,讓彼得突破舊有的思維。
上帝的工作,真需要聖靈奇妙的帶領。不論是教會或我們個人的屬靈生命,也與聖靈息息相關。聖靈常常透過不同的方式對我們說話,有可能直接說話,也有可能透過聖經、環境、身旁屬靈的朋友。然而,不管任何的方式,你、我都需要敏銳於聖靈的引導。
親愛的弟兄姊妹,願你、我的生命,每天被聖靈充滿。常常敏銳於聖靈的帶領,更重要的是順服於聖靈的帶領,讓聖靈掌管我們的生命。共勉之。
使徒行傳10:34彼得就開口說:「我真看出 神是不偏待人。
最近看了一部影片「富都青年」,劇中的主角是聾啞人士,他連身分證都無法取得,沒有了家人,最後因為犯案被抓,監獄請法師輔導他,他告訴對方:「他為何會遭遇這樣的苦境,為何他要來到這個世界,他好想死。」
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有人生在富貴人家,有人出生家庭就不完全;有人不愁吃穿,有人連生存都有問題。有人恨惡自己的生命,想要為生命尋找答案,但許多時候生命並沒有答案。
然而,有一件事彼得看清了,就是在這個罪惡的世代中,有一位仁慈的上帝,樂意的對待每一個信靠祂的人,並不分貧富、不分膚色、不分國籍,只要你願意就可以領受這白白的救恩。
上帝真是不偏待人,不要看你所沒有,要為了所擁有的感恩,更為了能夠得著救恩感謝上帝,擁有了救恩才真正的有盼望。願主幫助我們真是明白神是不偏待人的上帝。
新生命靈糧堂 小組分享材料(1004)
[話語分享]:什麼是受洗?
<生命的分享>:你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信主受洗的?為什麼有些人信耶穌但是
沒有受洗?受洗一定要上很多的課嗎?
許多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信耶穌一定要受洗嗎?沒有受洗就沒有得救嗎?受
洗一定要在水裡嗎?
1.受洗是遵守耶穌基督的吩咐
太 28: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
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
末了。」
受洗不僅是一個儀式或是象徵,它是大使命的一部分,它是耶穌基督的命令。
受洗不是可有可無的,若是你真相信了耶穌,受洗一定是必須的。受洗是信主
的人第一個學習遵守耶穌基督教訓的開始。受洗是象徵著對耶穌的順服。
路 6:46「「你們為甚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
事實上,受洗不在於你的了解程度或是經歷,受洗與你的順服有關。聖經從來
沒有告訴我們,你要完全了解才能受洗,而是你受洗歸入耶穌的死與復活,聖
靈就在你的生命中工作,聖靈就會帶你進入一切的真理。
彼得講道人覺得扎心,悔改信主,那天就有三千人受了洗。(徒 2:41)
腓利傳福音給埃提阿伯的太監,信主了,看到有水就受洗了。(徒 8:26-36)
彼得在哥尼流的家中帶領了他們就受洗了(徒 10:44-48)
保羅在呂底亞的家帶領一家的人信主,一家就都領了洗。(徒 16:15)
保羅帶領獄卒一家信主,立時都受了洗。(徒 16:33)
受洗和領受耶穌基督的救恩有關,但是不是因為受洗而得到救恩。不是受洗使
你得救,受洗是證明你已經得救。正如不是婚禮使你結婚,而是婚禮證明你已
經結婚。
弗 2:8-9「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
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生命的分享>:受洗是不是有什麼能力,可以使人脫胎換骨嗎?
2.受洗是跟隨耶穌的榜樣:
太 3:13-15「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
想要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裏來嗎?」耶穌回答說:「你
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於是約翰許了他。」
太 3:11「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
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猶太人過去藉著律法上的要求,透過獻祭,施洗來表明悔改。但是現在神的羔
羊親自道成身來到這個世上,成為人類的替罪羔羊,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死,
使信祂的人罪得以赦免。耶穌的死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
因此,受洗基本上是在人的面前公開我們的信仰,表明我承認耶穌基督是我生
命救主,耶穌基督的寶血已經潔淨我的罪,現在因著耶穌我有了新的生命。洗
禮是信徒生命中內在變化的外在見證。
3.受洗是歸入耶穌基督:
受洗的意義是歸入耶穌基督的死,埋葬,復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遵行耶穌所
吩咐我們的水洗(immersion),因為洗禮是歸入耶穌的死,埋葬與復活。
羅 6:3-4「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
我們藉着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
基督藉着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
什麼是歸入耶穌的死?
羅 6:5-6「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
合;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
僕。」
受洗是表明我的老我,與耶穌基督一同釘在十字架上,現在活著的不在是我活
著,乃是耶穌基督活在你我的裡面。我們過去的舊有的生活方式在耶穌裡有了
新的改變,我們就有的價值觀,想法,做法都會因著耶穌而有改變。
羅 6:7-8 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
罪在我們的身上沒有能力,罪再也不能控告我們,因為有耶穌稱我們為義,所
以上帝看你我的時候,祂看的不是你,祂看的是耶穌,這位神的羔羊,如果我
們的焦點一直在我們自己,那肯定你我一天到晚都在上上下下,起起伏伏。
<生命的分享>:基督徒受洗了,為什麼信仰還會經常上上下下,忽冷忽熱的?
你絕對不會知道神有多愛你,除非你先知道神有多麼愛耶穌;因為祂為了你的
緣故,捨下了耶穌。
4.受洗是加入教會成為一個身體
林前 12:13-14「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
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
肢體。」
新生命靈糧堂 小組分享材料(1208)
[話語分享]:給未來留一個空間(Make a room for future)
<生命的分享>:你的未來看起來會像是如何?對於接受新事物,觀念你的反應如何?
什麼是異象?是你腦海裡對於未來的影像,它可以塑造你的現在。
聖經中對異象的定義:是神對你的計畫,那是當你聽見神的話,在腦海裡所產生的圖像。
羅10:17可見,信心是從聆聽來的,是從聆聽基督的福音來的。
神的道(Logos):上帝話語的全部論述。也就是整本聖經。
神活潑的道(Rhema):是一種啟示,聖經正在對你說的話。
異象不是你的夢想,異象是從神對你所說的話而來的,可能是透過讀經,禱告,默想神的話,聽信息…聽見神在你心中要對你說的話。當你確定這是神要對你說的話,你的靈裡面就會有一個確信,這就是為什麼你會有膽量,權柄,創意…的來源。例:挪亞造方舟?摩西領百姓出埃及?保羅為主放棄一切?
<生命的分享>:你在讀經靈修時,是否曾有一個感動神要你做一些事或採取一些行動?你是否為你的人生尋求神的帶領?
為什麼異象如此重要?
箴29:18不接受上帝的指引,民眾便會肆無忌憚。
箴29:18「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我們期待我們不是要成為自己所想要成為的,而是成為神要我們成為的。當你我擁抱了神給我們的異象,就會在你我的生命裡釋放一個先知性的預言。
Vision和Sight不同,「視力」(Sight)指的是當你的眼睛打開時,你所看見周圍一切的環境,人,事,物。而「異象」(Vision)是神打開你我屬靈的眼睛使你看見祂對你的應許或是期待。
弗1:18「我又祈求祂讓你們心中充滿光明,使你們能看見確實的盼望,他已經把這個盼望賜給了祂所呼召的人,祂的聖民,祂豐盛榮耀的產業。
各位2020年的應許不能帶進去2021年,正如今天的嗎哪不能存到明天一般,神給你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當我們要領受神新的應許和帶領,我們必須放下一些過去,才可能擁抱新的未來。
什麼是「禁食」?( what is fasting)
我們願意為著尋求神的旨意,放棄我們所喜愛的,享受的,或渴望的。
利26:10「你將會有過多的農作物,你需要清除舊的穀物,以為新的豐收騰出空間。」
正如這次的疫情許多人學會新的溝通方式,教會發現新的聚會方式,連購物的方式與習慣也改了…,並不是舊的東西不好,只是面對新的世代,我們的思維方式,作法必須做改變,我們必須對未來「騰出空間,做出改變。」現在的挑戰是如何保持原有的,但同時又提升接受新事情的能力。
突破傳統的攔阻:
徒10:9-16彼得對猶太傳統觀念的改變。
徒11:1-3「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 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說:「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
徒11:18「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
猶太人抓住傳統的律法太緊,以致他們可能錯過外邦人得救信主的機會。新的事情本來就是容易威脅到舊有的觀念,但這是一個祝福,而不是一個威脅。各位我們不能期待領受一個新的神蹟,卻保留在舊有的思維與做法。
<生命的分享>:從彼得領受異象到帶領外邦人信主,他如何突破傳統,做出改變?你從這段聖經領會到什麼?
放下沈重的包袱
創12:1-3「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亞伯拉罕最大的挑戰是「羅得」,亞伯拉罕沒有完全的照神所吩咐的去做,他帶著羅得前往。在邁向神給亞伯拉罕的異象和應許中,他帶著一個沈重的家族包袱就是羅得,最終亞伯拉罕因羅得受了許多的苦。
羅得的僕人與亞伯拉罕的僕人相爭(創13:6-18),一直到羅得離開亞伯拉罕,神才開始將應許賜給亞伯拉罕。(創13:14-18)
<生命的分享>:在神給你的異象中,什麼原因拖住你?使你不能往前?是你生命中的軟弱?個性?或是一個不對的人?或任何事,該是改變的時候。
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汙俗的。(徒10:15)
潔淨的——我們都知道,自己的道德行為永遠不夠完美,但神提醒我們,衪所潔淨的,就是潔淨了!katharizo這個動詞的意思是「沒有汙穢、淨化、以及除去汙染」。如果神說「你潔淨了」,別人就不能再說什麼。
我們很需要神的保證。每當我們努力順服神的時候,常有控告的聲音在耳旁響起:「你還不夠潔淨。你的過去多麼丟人!你現在外表看似敬虔,其實你內心還是很糟糕,你一點也不配神的愛。」
這樣的控告一次又一次揪住我們的過去不放。打擊你不夠潔淨,把你拖回道德的秤上衡量。然而神說:「不!我兒子已經把你從那秤上挪開,給你貼上一張100%潔淨的標籤。沒有任何人可以再把你重新放回那秤上。」
神說:「我愛你,我兒子愛你,你要相信誰呢?」
转自《宣教日引》
各位蒙召的弟兄姐妹,平安!
神的话语包括两部分,有的是责备的信息,有的是安慰的信息,前者对应的是我们自以为义的状态,后者对应的是我们自暴自弃的状态,但其实这两种状态都是不信,都不相信我们的义是依靠我们以外的拯救实现的。
为什么圣经要写那么厚,因为我们太容易不信了,所以上帝要一遍遍地重复祂的保证。那为什么我们那么难以相信,以至于彷徨、忧愁和害怕呢?不是不认同耶稣已经完成的拯救,而是还没有在自己和他人身上见识过神的大能。
彼得要亲眼看见外邦人被圣灵充满才相信神的拯救可以洁净所有人,但是前提是他必须顺从神的命令向外邦人分享福音,从此他的生命和服事的疆界也因此得到扩张,所以传福音不仅是命令和使命,更是我们信心突破的最好方法。
新泽西主恩堂
中文堂牧师
戎翰
閱讀: 腓立比書4章10-13節 | 全年讀經進度: 約伯記17-19章;使徒行傳10章1-23節
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立比書4章12節
著名作家、演說家瓊妮·厄爾克森·塔達(Joni Eareckson Tada)17歲那年因跳水意外,而導致四肢癱瘓。在她出院重返家中時,她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變。門口顯得太窄,她的輪椅無法通過;水槽的位置太高,她根本無法使用。此外,她必須靠人餵食。當她決定重新學習自己進食,第一次用夾板握湯匙吃東西,就把蘋果醬抹在衣服上,這使她覺得很丟臉。但她仍堅持下去,她說秘訣就是學會倚靠耶穌,說:「上帝,幫幫我吧!」今日的她,已經可以很好地使用湯匙了。
瓊妮說自己被禁錮在癱瘓的軀體,讓她看見另一名被禁錮的人,那就是在羅馬監獄中的使徒保羅,她也體會到保羅在腓立比書對信徒的勸勉。瓊妮正努力學習保羅所說的:「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立比書4章11節)。請注意,保羅必須學會隨遇而安,因他並非天生俱備這樣的能力。那麼,他如何學會呢?乃是藉著信靠基督,他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13節)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都會面臨不同的挑戰,但我們可以時時尋求耶穌的幫助、力量與平安。祂會幫助我們克制自己,不對我們身邊的人惡言相向;祂會賜我們勇氣去面對下一個艱鉅的挑戰。讓我們仰望祂而得著滿足!
倚靠耶穌如何使你得平安?你在生活中正面對哪些掙扎?你要如何把這些都交給上帝呢?
救主基督,感謝祢賜我勇氣和盼望。
當我軟弱時,求祢幫助我從祢那裡得著力量。
作者: 潘艾梅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保羅寫給腓立比信徒的書信是監獄書信之一,之所以稱為「監獄書信」,是因為這些書信都是保羅在羅馬坐監期間所寫成的。在監獄中,保羅竟然暢談知足的「秘訣」(4章12節)。而且,在他描述自己的處境,以及他對這種處境的回應之間,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分野。他「知道」自己的處境:經歷了豐富、缺乏和飢餓等各種景況,但他以知足來應對,這是他已經「學會」的(11節)。換句話說,他的知足並不是他應對艱難處境的自然反應。他必須經歷艱辛,並倚靠上帝的力量,才能學會如何應對逆境(13節)。
韓傑盛
閱讀: 詩篇46篇 | 全年讀經進度: 約伯記20-21章;使徒行傳10章24-48節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詩篇46篇10節
夏威夷的基督徒愛麗絲講了一個故事,談到夏威夷人在進入廟宇敬拜神祇之前,會先在外面靜坐好一段時間以做好預備。進了廟宇,會緩慢爬行到祭壇前祈禱。過後,他們又回到外面靜坐很長一段時間,好將「生命氣息」吹入他們的禱告。所以當宣教士來到夏威夷時,夏威夷人覺得這些宣教士的禱告很奇怪。宣教士站著說幾句話就是在「禱告」,說完「阿們」就結束了。夏威夷人形容這些禱告「沒有生命氣息」。
愛麗絲的故事或許點出了上帝的子民常忘了「要安靜,要知道」(詩篇46篇10節,新普及譯本)。當然,無論我們禱告是快或是慢,上帝都會垂聽。但我們的生活步調往往跟隨內心的節奏,我們需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讓上帝可以對我們說話,觸動我們的生命,也感動我們周遭的人。我們有多少次因匆匆結束禱告,而錯過了讓祂改變生命的機會?
無論是動作慢或車速慢,我們對「慢」總是感到不耐煩。但我相信,上帝會慈愛地對我們說:「要安靜,要休息。深呼吸,慢慢來,記得我是上帝,是你的避難所和力量,也是你患難中隨時的幫助。」當我們學習安靜休息,就表示我們知道祂是上帝,完全信靠祂,活出祂所賜的生命。
回想一下,當你放慢腳步在禱告中聆聽上帝聲音時,
有什麼感覺?你要如何安靜在上帝的同在中並認識祂?
天父,無論順境或逆境,祢總是我隨時的幫助,
我要感謝祢!求祢賜恩讓我的心安靜,知道祢是上帝。
歡迎上網閱讀探索叢書《信心的禱告》。
作者: 博約翰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一直以來,詩篇第46篇讓許多人得著鼓勵,其中包括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實際上,他是根據這篇詩譜寫了經典聖詩《堅固保障》。據說,當路德遇到難處、極度沮喪時,就會對他的同工腓力·墨蘭頓說:「腓力,來吧,我們一起來唱詩篇第46篇!」
這個堅固保障描繪出這位大有能力的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祂也呼籲我們安歇在祂裡面。在新約中,耶穌提到所有人都可以得到這樣的安息,祂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在生活的憂慮與絕望之中,我們可以停下腳步,靜下心來,並在上帝裡面得著庇護。
柯貝爾
標籤: 休息、 祈禱
閱讀: 使徒行傳10章23-28節 | 全年讀經進度: 詩篇18-19篇;使徒行傳20章17-38節
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使徒行傳10章34節
教會一名弟兄聽了一篇關於糾正不公義的信息後,即刻去找一位黑人牧師,流著淚請求他的原諒。這位弟兄承認自己因為出於偏見,沒有投票贊成這位黑人牧師成為他們教會的牧師。他對牧師說:「我真的需要你的饒恕,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們也持有這些偏見和種族歧視的錯誤觀念。當時我沒投票給你,是我錯了!」這位弟兄的眼淚和懺悔,使得這位黑人牧師也流著淚原諒了他。一週後,這位弟兄向眾人見證上帝如何在他心中動工,全教會都因此歡欣喜樂!
耶穌的門徒彼得,這位初代教會主要的領袖,也曾因為對非猶太人心存偏見而需要被糾正。在當時,猶太人與外邦人(被視為不潔淨)一起吃喝,就是違反了社會與宗教規條。正如彼得所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使徒行傳10章28節)。因此,上帝特別顯示一個異象(9-23節)來改變彼得原有的觀念,使他明白「無論什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28節)。
上帝持續在我們心中動工,藉著聖經的教導、聖靈的感動,以及我們生命的經歷,糾正我們對別人的偏見,幫助我們體認到上帝是不偏待人的(34節)。
上帝藉由哪些事或哪些人使你瞭解祂不偏待人?
上帝已接納所有的人,是否有哪些事蒙蔽了你,
使你無法接受他們?
親愛的上帝,求祢鑒察我的心,
使我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變。
作者: 簡恩德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哥尼流是一位百夫長,麾下約有一百名士兵,駐紮在濱海之城凱撒利亞,該城也是總督彼拉多的駐地。儘管猶太人恨惡羅馬軍隊,但新約聖經對一些百夫長卻讚譽有加(參閱路加福音7章1-5節,23章47節;使徒行傳23章17-23節),而且兩次將哥尼流描述為「敬畏上帝」的人(使徒行傳10章2、22節)。「敬畏上帝的人」(13章26節,17章4節,見當代譯本修訂版)是猶太人用來描述敬拜以色列上帝的外邦人,他們遵守舊約律法的道德規範,但並沒有完全歸信猶太教,因為他們沒有受割禮,或沒有完全接受猶太教的禮儀和傳統。福音使者腓利先前已將福音傳到凱撒利亞(8章40節,21章8節),但現在,上帝要開始在外邦人中做更大的工作。哥尼流和聚集在他家的那些人,成為第一批領受聖靈恩賜的外邦信徒(10章24、44-46節)。學者們將這個事件稱為「外邦人的五旬節」。
沈啟智(特約作者)
彼得心裡正在猜疑之間,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甚麼意思。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訪問到西門的家,站在門外。(徒10:17)
猜疑——希臘文en eauto dieporei字面意思是「他心裡徹底困惑」或「他心裡特別猶豫」,這字也是三心二意的同義詞。
當彼得看見這異象時,距離五旬節聖靈降臨已經10年了。這麼多年來,彼得仍然遵守妥拉,因此當他看見不潔動物的第一反應是:「我從來不吃任何不潔淨的食物。」彼得清楚知道神不會廢掉妥拉,就連耶穌也曾說過:「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彼得對異象感到困惑,不知道神要告訴他什麼。
那年,彼得向眾人宣講五旬節信息時,先知約珥預言關於神的恩典將要臨到猶太人和外邦人,早已應驗。可是,彼得仍舊相信猶太人不該和外邦人來往,他沒有活出自己所宣講的道。
嚴謹的猶太傳統攔阻了彼得向萬民傳福音的使命,神決意要親自介入。當彼得看到神在哥尼流家所做的事,他終於明白了。彼得看到自己對外邦人固有的看法,攔阻了神的計畫,更違背了自己先前所宣講的道。
彼得改變了。我們是否也有一些觀念需要被神改變呢?
转自《宣教日引》
各位蒙召的弟兄姐妹,平安!
观念上的认同和经验上的认同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缩短这段距离的方法也无非就是不断找机会实践观念上认同的原则,否则那永远都只是原则,而带不来改变。
婚姻不是观念而是经验,教育不是观念而是经验,健康不是观念而是经验,同样信仰也不是观念而是经验,如果观念转换不到经验,福音永远都离不开耶路撒冷。
不知道所以行不出来是愚蠢,知道了也行不出来不光可怜,更是可恨,彼得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求神让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好有一天能知道。
新泽西主恩堂
中文堂牧师
戎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