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守一個聖殿為甚麼需要這麼多人呢?透過一些解經書瞭解,聖殿共有二十四個門,共需要二十四個守門站崗的人,每日分三班,日夜看守,需要72人,每七日換班一次,若以212人計算,則每人兩週值班一週,這算是合理的分派。從這二處經文讓我們知道二件事,第一件事:聖殿門的管制,這件事在當時是被重視的(大衛和先見撒母耳所派當這緊要職任的);第二件事:這些看守聖殿門的人,並不是普通人可以擔任的,必須篩選且要訓練。當我們瞭解這二件事後,再將大衛當時的作法再與現今教會主日服事做個參照,就可以知道主日在教會各項服事(招待、領會、司琴、樂器、收奉獻禱告、領餅杯禱告、愛宴等),每項服事教會都必需要非常的看重,且嚴謹落實每項事工該有的規矩,否則我們所服事的事工,不但沒有榮耀神,反而得罪神,豈不該謹慎嗎?
親愛的弟兄姊妹,牧師認為教會每週主日聚會,第一重要的服事同工就是招待同工,就如大衛選召看守聖殿門口的人一樣慎重,不是隨便找一個人來擔任,因這是一件榮耀的服事;若招待的同工能做好把關,對進出入教堂聚會的會眾給予笑臉及適當引導,則聚會的整個過程就會很順利進行,連帶聚會的品質也會提升。基於這樣的學習,若您有感動願意擔任招待的服事,請您主動勇敢向教會牧師、師母或主責同工報名,接著接受招待培訓,及參與這樣神聖的服事,為主把第一關,相信神必喜悅您的擺上。(王牧師)
參考經文:《 歷代志上6章1節~9章44節》
最先返回自己的城市、住在自己地產上的有以色列平民、祭司、利未人,和聖殿工人。(歷代志上9章2節)
上帝對人類的恩典從未斷絕。被擄並不是以色列歷史的結局;相反地,被擄以後以色列人又「回自己的城市、住在自己地產上」(歷代志上9章2節),重新擁有那地,或那地的一部分,這是上帝的救恩。儘管以色列百姓的表現再怎麼不像樣,上帝在這群人面前擺著極大的可能性,讓他們仍然有一個榮耀的將來。族譜從過去敘述到歸回的現在,當每個現在再次成為過去的被擄之時,上帝的救恩仍能將之扭轉為現在的歸回。被擄,歸回,不管幾回合,上帝的救恩會持續進行。唯一可知的是,最後一定會停在歸回,歸回在新天新地裡。這些上帝的百姓,要永遠存盼望,有一個將來的榮耀。
在長達9章的族譜中,雖以猶大為中心,卻仍保有以色列12個支派的架構。我們看見上帝的計畫,就是關於全地的計畫,雖以以色列的歷史為中心,卻是具擴展性。救恩就是具有這樣的擴展性,正如復活的耶穌升天前,交代門徒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
族譜也使我們看見,經文並不是平均的陳述,反而集中注意力偏重於猶大族譜、大衛族譜、利未族譜。仔細一看,也有族譜的不完整性,整份族譜缺少但支派、西布倫支派。關於這件事,有學者主張是因著文本的破損,關於拿弗他利的描述那麼簡單,也是這個原因。陳述不平均的族譜,主要為神學的陳述效力,為要強調上帝的揀選性。族譜表明在亞當的後裔中,上帝揀選了挪亞。在挪亞的後裔中,揀選了閃。在閃的後裔中,揀選了亞伯拉罕。在亞伯拉罕的後裔中,揀選了以色列。在以色列的後裔中,揀選了大衛為王,利未為祭司。上帝揀選大衛為成功的君王,在敵人面前建立國度;揀選所羅門使四境太平,建造聖殿。諸王當中大衛被高舉為忠於上帝的傑出模範,是真的王,族譜述說著上帝的揀選。
不僅如此,經文描述最先返回自己的城市、住在自己地產上的,有以色列平民、祭司、利未人,和聖殿工人。他們在聖殿的恢復擔任要角,不為別的,而是敬拜,是關乎聖潔生命的學習。簡單來說,上帝在揀選聖潔的繼承者。作為上帝所揀選聖潔的繼承者受激勵著,不管何時,只要他們肯真正尋求上帝,必有將來的榮耀。被擄不是終點,仍然有榮耀的前途為聖潔的繼承者預備著。
默想:
聖潔是我所看重的生命特質嗎?
祈禱:
主上帝!謝謝祢的救恩為所有人預備,謝謝祢的揀選在聖潔當中尋找,讓我知道在現今該如何以聖潔回應祢的救恩。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 2022-08/23 讀經:歷代志上 第九章
✟受感的經文:
9:1 以色列人都按家譜計算,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猶大人因犯罪就被擄到巴比倫。
9:2 先從巴比倫回來,住在自己地業城邑中的有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尼提寧的首領。
9:3 住在耶路撒冷的有猶大人、便雅憫人、以法蓮人、瑪拿西人。
9:4 猶大兒子法勒斯的子孫中有烏太。烏太是亞米忽的兒子;亞米忽是暗利的兒子;暗利是音利的兒子;音利是巴尼的兒子。
9:7 便雅憫人中有哈西努的曾孫、何達威雅的孫子、米書蘭的兒子撒路,
9:10 祭司中有耶大雅、耶何雅立、雅斤,
9:11 還有管理神殿希勒家的兒子亞薩利雅。希勒家是米書蘭的兒子;米書蘭是撒督的兒子;撒督是米拉約的兒子;米拉約是亞希突的兒子。
9:16 又有耶杜頓的曾孫、迦拉的孫子、示瑪雅的兒子俄巴底,還有以利加拿的孫子、亞撒的兒子比利家。他們都住在尼陀法人的村莊。
9:17 守門的是沙龍、亞谷、達們、亞希幔,和他們的弟兄;沙龍為長。
9:19 可拉的曾孫、以比雅撒的孫子、可利的兒子沙龍,和他的族弟兄可拉人都管理使用之工,並守會幕的門。他們的祖宗曾管理耶和華的營盤,又把守營門。
9:20 從前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管理他們,耶和華也與他同在。
9:22 被選守門的人共有二百一十二名。他們在自己的村莊,按著家譜計算,是大衛和先見撒母耳所派當這緊要職任的。
9:28 利未人中有管理使用器皿的,按著數目拿出拿入;
9:34 以上都是利未人著名的族長,住在耶路撒冷。
9:39 尼珥生基士;基士生掃羅;掃羅生約拿單、麥基舒亞、亞比拿達、伊施巴力。
9:40 約拿單的兒子是米力巴力(即米非波設);米力巴力生米迦。
✟受感的話語:
《歷代志》不僅記載了被擄之前,以色列各支派的後裔族譜,並且在第九章記載了被擄歸回者的家族,與祭司家族、利未人家族、守殿人家族的族譜;第九章前面四分之三是記載第一批回歸耶路撒冷者的名單,後面四分之一則是記載掃羅王的家譜…〔歷代志上 第9章〕主要講的是當代的領袖,再往上追溯他們的家譜。
猶大人因犯罪就被擄到巴比倫。(歷代志上 9:1)
他們被擄到外國,受盡淩辱、國破家亡、聖殿被燒,但按著神的應許被擄七十年後歸回了,由此可見被擄並非以色列歷史的結局,這次被擄歸回顯明了耶和華神對他們拯救的恩典…歷劫歸來的人們也不負神恩,他們成為神的百姓,忠心事奉、各就各位、各盡其職,他們重建聖殿及城牆,再建家園,恢復榮景。
神是輕慢不得的,願神使我們轉離惡行,免得自食惡果。
願神在我們生命中施行救恩,並做恢復和重建的工作,使我們有活潑常存的盼望,不灰心喪志,勝過困難和挑戰,回轉到神面前,在每一樣教會事奉上及工作岡位上,都忠心良善的服事神、祝福人。
✟禱告和回應:
親愛的主耶穌,感謝祢在天上為我們預備一個更美的家鄉,祢是救贖我的神,祢是在我生命中恢復我、重建我的主;願主幫助我生命中不斷經歷祢的醫治與釋放,以感恩、虔誠、敬畏祢的心,參與聖城和聖殿的建造,尊榮祢名並終身事奉祢。奉主耶穌基督禱告,阿們!
【歷代志上 9:1-44】
|第一批歸回的選民|
第九章前面四分之三是記載第一批回歸耶路撒冷者的名單,後面四分之一則是記載掃羅王的家譜;接著的第十章立刻說到掃羅與三個兒子戰死沙場。因此,按著文脈來看,第九章1至34節應該是前面整八章家譜的結尾。一方面因為歷代志的寫作時間正是被擄歸回之時,另方面也是要對以色列的後代子孫特別強調,紀念這群歸回之人;因為若是沒有他們願意放下經營了幾十年的家業,為延續民族信仰、文化回到耶路撒冷,進行重建的工作,耶路撒冷就可能真的會成為永遠的廢墟了!
我們觀察歸回的名單,大約可分成四組人馬:祭司、利末人、尼提寧(乃是原先聖殿中的外邦人雜役)、以及四個支派(猶大、便雅憫、以法蓮、瑪拿西)中的族長。前面三組人都是跟聖殿事奉有關的,其他則是民中的支派領袖。
與聖殿有關的人回到耶路撒冷時,聖殿已經不復存在;選民領袖回到耶路撒冷時,選民之國早已覆亡。那麼,這些人為什麼要歸回?他們是帶著什麼想法歸回的?盼望!他們是帶著對神應許的盼望歸回的。縱然眼前,聖殿已經成為廢墟,國土主權早已喪失,然而,他們仍然帶著盼望歸回;帶著盼望,放下手中的產業,歸回到可能從未見過的耶路撒冷。
親愛的基督徒,只有真實的盼望才能激動我們,放下眼見的以及手中所有的,勇往直前地邁向神的應許之地。保羅是真的盼望得著耶穌基督,才能真的看萬事如糞土,將一切當作有損的。希伯來書中的信心前輩,是真的盼望天上的家鄉,才能到死仍不失去信心:「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十一13-16)
這樣看來就真相大白了!今天我們之所以有許多難以割捨的人、事、物,就是因為我們並不盼望神的應許,或者對神的應許並沒有真正的把握,因此,我們的信仰就只能够存活在眼見的範圍内了。親愛的基督徒,你我是否的確擁有真實的盼望呢?
◆回應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將歸回之人的榜樣啟示於我,從他們身上,我才真正明白何謂盼望!主耶穌!求祢幫助我,也幫助所有基督徒認真面對自己的信仰,能夠建立自己為一個真正有盼望的人,阿們!
◆背經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 11:16)
敬拜詩歌:主耶穌我愛祢 (讚美209 Greg Howlett)
https://youtu.be/6THmjOIBAV4
一、安靜:主啊,求祢指教我當選擇的道路。
二、讀經:歷代志上 9:1-44
1. 重點說明:
第九章記錄了一批被擄歸回者的名單。一個沒有國家,被擄至異邦,和自己的文化與土地割斷了關係的民族,經歷幾近一百五十年的寄居生活,下定決心重返已經殘破不堪的耶路撒冷,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心!而身旁的同族,大多在外邦落地生根,這一小群以色列人,存著對上帝的信心付上代價,離開熟悉的生活,遷徙到耶路撒冷定居,並重新建立聖殿中的敬拜,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名字被上帝一一的記念,更成為神計畫實現的參與者。
2. 鑰節:在基遍住的有基遍的父親耶利。他的妻名叫瑪迦。(代上 9:35)
三、默想:
■這些回歸的族群是哪一類?(v.3、v.10、v.14、v.17、v.35)
■回歸耶路撒冷的人數大約為多少?(v.6、v.9、v.13、v.22)
■為什麼這幾種人願意放下熟悉的環境,回到殘破不堪的耶路撒冷呢?特別是基遍人,他們仍在服事的行列中,和以色列百姓一起歸回。
四、禱告:親愛的主,求祢讓我明白自己的使命和呼召,並幫助我有堅持的勇氣,並靠著祢的恩典,完成祢在我身上的美好心意。
五、安息:與主交談後,靜止在神之內,並在神的愛中安息,讓神的愛變化我們的生命。
六、記錄:
今日讀經進度:歷代志上 8-9 章
閱讀: 馬可福音14章3-9節 | 全年讀經進度: 歷代志上7-9章;約翰福音6章22-44節
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馬可福音14章8節
她將塑膠盒裝著的杯子蛋糕、生日卡,以及好幾袋薯片放在收銀檯輸送帶上準備結帳。她的馬尾鬆垮凌亂,神情疲憊,幼小的女兒還在一旁吵鬧。收銀員算出總額,這位母親就面露失望地嘆息說:「啊,看來有些東西得要放回去,但這些都是準備要給她辦派對的。」她還遺憾地看了小孩一眼。
那時,排在這位母親後面的顧客體會她的難處,知道她已經是盡她所能。這情景使我想起耶穌對伯大尼的馬利亞所說的話:「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馬可福音14章8節)。在耶穌受死及埋葬之前,馬利亞用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澆在耶穌頭上,門徒就責怪馬利亞。但耶穌卻反倒勸誡門徒,並讚揚馬利亞所做的。耶穌不是說:「她所做的,是盡她所有的」而是「盡她所能的」。耶穌強調的重點,不在於香膏貴重的價值,而是在於馬利亞以愛付出的行動。一個與耶穌有親密關係的人,自然就會做出如此的回應。
這位母親身後的顧客逕自將信用卡插入讀卡機內,幫她付款了。對那位顧客而言,這不是大數目,而且那個月剛好她有餘額。但對那位母親來說,這卻非常重要,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這種主動的付出流露了真實的愛。
耶穌如何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幫助你?
你今天如何回應耶穌的愛,為他人的需要做些什麼?
不一定是盡你所有,而是盡你所能。
天父,求祢開我的眼睛,
讓我今天能看見有需要的人,盡所能去幫助他們。
作者: 莫麗莎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真純的哪噠或甘松香是一種芳香的油脂(馬可福音14章3節),萃取自生長在喜馬拉雅山一種植物的根莖。這足以說明哪噠香膏為何如此昂貴,甚至值「三十多兩銀子」,也就是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工資(5節;參閱新普及譯本),而新漢語聖經譯本也提到「這香膏至少可以賣三百得拿利」,而一得拿利相當於一個勞工整天的工錢。
由於這種油的香氣常讓人聯想到婚禮當天的新娘(雅歌1章12節,4章13-14節),所以有一些學者認為,馬利亞將自己最寶貴的財產,就是她自己的嫁妝,獻給了耶穌。馬利亞用昂貴的哪噠來膏抹耶穌,恰逢其時而且也是必要的。耶穌被釘死之後,由於猶太人要守安息日,門徒們只好倉促地安葬耶穌(馬可福音15章42-46節)。在安息日過後,有一群婦女去墳墓那裡,想要膏耶穌的身體(16章1節),但那時耶穌已經復活了。因此,在六天前(約翰福音12章1節),馬利亞用香膏來膏抹耶穌,確實是為祂安葬的事作了預備(馬可福音14章8節)。
沈啟智(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