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教會?

講題:甚麼是教會?( 使徒行傳二:43~47 /以弗所書一:20~23)

大家來投票
2000年福音運動是台灣眾教會,於20世紀末的福音宣教行動,當時擔任總幹事的夏忠堅牧師,曾在不同時期受訪時,表示2000年福音運動在感恩與省思中告一段落,原預定的目標雖沒完全達成,但卻帶動台灣基督教會間,橫向的互動與發展;在1950年~1965年之間(內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倍加運動PKU)教會成長的大豐收以來,1991~2000年是台灣重教會增長最顯著的十年;當時的目標是希望能達成「信徒數二百萬,教會數一萬間,差派宣教士二百位的目標。」,一直到2017年根據「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全國基督徒人數為154萬7290人,教會數4409間。但不可否認2000年福音宣教行動,確實在歷史上,扮演很重要的「叫醒教會」角色,也是廿一世紀中,影響台灣眾教會持續成長的因素之一;2000年福音宣教行動的組織(協進會)轉型後(基督教救助協會),至今仍帶領台灣教會向「教會更新、福音遍傳、普世宣教」方向前進。
在2000年福音宣教行動期間,本宗教會也搭配一齊同步宣教行動,其中影響我個人最深的一個宣教策略思考,即請教會試試由教會週邊的社區民眾,一起為社區內的「基督教會」舉行投票,表決「教會」在他們的生活中、社區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Yes!」或「No!」。用我們「嘉義東門教會」來說,當時已在嘉義市存在119年(現148),在目前共和路現址(322坪)有79年之久(現108)。以過去「教會」的傳統與型式來說,我們真的沒把握這個投票是否會通過?就如同在中山路、共和路口的「普濟寺」我們教會有許多弟兄姊妹不知它的存在,或吳鳳北路的「城隍廟」,如果請基督徒來投票,我們也可能會知道結果如何;但一個稱為「教會」的單位,在社區中,如果與週遭居民生活是無關的,我們想想!結果會如何?這也讓我們更深入思考「甚麼是教會?」、「教會是甚麼?」、「教會為何要存在」、「教會存在的目的?」等等。

甚麼是教會?教會是甚麼?
一直以來,教會界中,都留傳一個問、答(Q&A) ,「甚麼是教會?」、「有十字架的地方就是教會!」、「基督教公墓也有許多十字架啊!」,我們就知道「有十字架的地方就是教會!」不是正確答案,那「甚麼是教會?」,我們必須再一次強調,這兒的「教會」是指「基督教會」;因我曾看見很大的招牌寫著「xxxx佛教會」,佛教會的成員,還告訴我,他們也有青年團契、青年聚會,還有(主日)學。本教會附近嘉義市公明路上也有一間名為「嘉義東門教會」,但它不是「基督教會」,它是日本天理教神道系,而不是「基督信仰的教會。」。
我們回到聖經,來看「甚麼是教會?」,在聖經上「教會」都不是指禮拜堂、教派、組織,因為最初的基督徒都沒有任何的「禮拜堂、教堂、宗派、教派」,聖經新約的「教會」一詞希臘文為「ecclesia」,它的意思是指「會眾」,因此我們提到教會時,當然不是指建築物、地點或宗派、教派組織,因「教會」是指「聚集的人、會眾」,舊約沒「教會」一字,但羅馬神聖帝國時代,以希臘文為主的聖經「七十譯本」,將舊約中耶和華的「會眾」,以色列的「會眾」edhah、qahal都以「ecclesia」(會眾)來代替。因此新約福音書裡「基督教會」未建立時,看到的「ecclesia」都是會眾的意思。當福音從耶路撒冷向外傳開後,「教會」便有團體和組成有型且分佈各地區的教會。但更重要的是,教會是基督用寶血所贖來的子民,也就是上帝的教會(徒廿:28),也是上帝的家:「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裡的人了。」(弗二:19),更重要的是今天所讀的聖經「教會」就是「祂(基督)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23);教會的頭是基督,因此教會不是任何人的,不是教會的會友的,不是牧者的,祂是屬基督的,是基督的身體,也是要實踐基督的真理,也是要完成祂的旨意,在地如同在天。
因此新約中的「教會」從來不是已得勝的會眾,而是爭戰不斷,如果你定義它已得勝,那絕不是教會,因屬靈的爭戰,只要執行傳福音,爭戰一直持續下去。因此眾教會各自提昇高舉自己的組織、宗派、教派、區域,絕不是上帝的本意。
本宗的教會憲法,也定義「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會眾、子民),本宗的信仰告白中,更明確的告白「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教會不是建築物、宗派、教派,而是受選召,經由基督寶血重價得來的子民、會眾,是已領受恩典,也領受被差遣要完成大使命、傳福音的「ecclesia」(教會)。

教會為甚麼存在?
如果「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一:23),那基督來到世上的目的就如祂在設主聖餐的時所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耶穌復活後40天後升天了,留下曾經與復活的主基督面對面,或確信祂已復活的門徒、會眾,聖經提到,這群基督用寶血贖回的會眾,聖經說:「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3~47)。
本宗的信仰告白,聯結這一段初代教會基督門徒的行動,本宗信仰告白說:「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基督的門徒,也就是「教會」,每一位基督徒就是教會;被選召唯一的使命─傳福音,讓人靈魂得救;罪讓人與上帝隔絕了,聖經說:「這是上帝在基督裡,叫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林後五:19),大使命提到:「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9~20),因此「教會」就是你、我基督的門徒,也是上帝的子民,藉著施洗,靈魂得救後,領受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傳福音,在現有教會組織上的功能都必須與傳福音聯結或成為最後的落點,任何事工,最終的目的,也就是教會(基督的門徒、會眾)存在目的,存在是為了傳福音,搶救人們的靈魂。
教會宗派、組織的發展,慢慢的以禮拜堂(上帝的殿)為中心,教會生活或信仰生活,就以看的見的教會建築、地點、處所為主,特別是守主日、安息日的禮拜,或各種功能、事工的進行,都以有型的教會所屬為中心,。今年2020年新冠狀病毒疫情(COVID-19),讓我們對二千年來的傳統教會生活方式,有了不得不改變或轉型的事實。此次疫情一發生,第一衝擊到的是大型的教會,甚至是歷史較久傳統的教會。

2020年再問「甚麼是教會?」
「教會」基督教會的本質是不會變的,但新冠狀病毒疫情,讓我們必需重新調整,一向已習慣以禮拜堂的教會地點,或多人聚會方式進行的教會生活,不得不改變。
今年新冠狀疫情延燒全球,為了防疫,全面影響人類生活、工作與學習。面對史無前例的15億學生停課潮,全球教育組織和領袖都站出來。芬蘭非營利組織教育創新機構 HundrED ,在三月初號召全球創新教師,募集102個創新可行不停學方案,並在四月初完成「疫情下的聚光燈」報告,分享其中最好的30個學習平台和資源。 HundrED 也專訪 OECD 教育和技能主席、 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比)負責人安德列・史萊賀( Andreas Schleicher ),深入剖析此役將如何改變人類對於教育型態的期待與想像,並於4月7日,邀集全球教師和史萊賀線上對談。
史萊賀認為這次停學挑戰,就是一種教育界的「破壞式創新」,呼籲全球教師正面看待,不要等待疫情過去恢復正常,因為不僅病毒不會消失,經過這次疫情,「學生對學習個人化的需求會提升,他可以選擇全世界最適合自己學習方式的老師,」整個教育界將轉變「再也回不去了」,教會呢?是否要縮成小型教會﹖小組聚會﹖傳統教會型態是否會有很大轉型﹖
目前有許多教會已停止禮拜天的主日禮拜,改為直播,我們雖然沒停止主日禮拜,但也有30%的弟兄姐妹已不方便參加禮拜堂的主日禮拜,或其他聚會,我們也在上禮拜開始用視訊直播或重播主日禮拜,也在禮拜天主日禮拜或主日學都持分流方式,一個空間維持在100人以下的室內聚會。雖然這都是暫時的措施,但教會在未來,是否需要更積極面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教會生活型態的省思?
有人說:「沒有禮拜堂,沒有十字架,沒有聖殿的地方,是教會嗎?」「當然是」,除了我們本身就是基督的身體,也就是上帝百姓的會眾ecclesia「教會」,只要有得救的基督徒在的地方,就是教會,況且聖經說:「豈不知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頭麼?」(林前三:16),但傳統的教會觀,許多基督門徒,已遺忘我們本身就是上帝的殿,只要有上帝的聖靈在的,都是屬於祂的,是聖的,是上帝的殿。
這一場21世紀的苦難,再一次讓教會的文化(不一定是真理),必須隨著變化而轉型。早期台灣教會一直有句話在教會裡被運用「時代在變,福音不變,傳福音的方法要變。」,我們重新審視「甚麼是教會﹖」時,除了前面所說的教會即「你、我(上帝百姓的團契)」以外,且我們是由基督寶血從罪人中贖回的子民,我們被揀選是得白白的恩典(弗二:8),我們在本地、普世都是聯結在基督身體的肢體,只為傳福音救人的靈魂的「教會」,但傳福音仍要被造就被訓練,特別是靈性的培育、聖靈的充滿、追求,才能在一生不斷屬靈的爭戰中,無論在大聚會(主日禮拜)或小組聚會(其他禮拜),日常生活、家中的禮拜,能滿有能力,為主得人的靈魂,如初代教會「在殿裡且在家裡……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徒二:46~47)。
一場苦難,讓我們將「基督教會」更加活了出來,它不再限於禮拜堂(傳統所說的教會處所)而已,基督教會是隨著你、我(基督的門徒)移動而達成傳福音、搶救靈魂的大使命。
沒錯,傳統的教會有禮拜、教育、交誼(關懷)、服務、宣揚的基本功能,但歸納其實就是牧養(禮拜、教育、交誼)及宣教(服務、傳福音)。
世界的苦難不會只有2020的疫情,苦難會在一個時代存有,因此教會不能只停留在禮拜堂,一個處所的信仰型態,它應該是隨上帝會眾的存在,藉由傳福音,靈魂得救的人天天加添而存在。

結論: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的頭,我們除了把持教會本質,也要實踐上帝的真理,大使命,我們更要人人都成為聖靈充滿得著能力傳福音、牧養基督門徒,在各種變化的環境中,聯結在基督的身體,基督門徒應該是如主基督的教導:「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你們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十五:5)。

相關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