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8 |天國的會議| 呂姿蓉牧師

講題:天國的會議(列王紀上廿二:19-23)

怎麼「說」才對?
一個有錢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全家高興得很,滿月時抱出來給客人看,自然想聽到一些吉利話。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於是他得到一番的感謝。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做官的。」他也討主人喜歡。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就挨了大家一頓痛打。
其實,孩子將來老了是要死,這是必然的事,只是說出來卻挨痛打;至於說發財、做官的,這都是渺茫無定的奉承話,反而得人歡喜。自古以來,人不論貧富貴賤,都須低頭走進墳墓。但通過「墳墓、死亡」卻同時開啟了二條永恆之路,一條是通往上帝之城的「城內之路」,另一條則是「城外之路」(啟廿二:14-15)。

人生角色扮演
今天的聖經故事非常的長,也是相當有趣、又另人難以捉摸的故事。主要的角色只針對其中三位。
第一位是,當時的以色列王-亞哈,他娶了拜巴力的耶洗別為妻,隨從去事奉敬拜巴力,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耶和華上帝的怒氣(王上十六:30-33)。
第二位是,猶大王-約沙法,聖經說:耶和華與約沙法同在;因為他行他祖大衛初行的道,不尋求巴力,…所以耶和華堅定他的國,…約沙法大有尊榮資財。(代下十七:3-5)。然而,雖然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百姓仍在那裡獻祭燒香。(王上廿二:43)。
第三位是,先知-米該雅,聖經只說他是音拉的兒子(王上廿二:8),因他勇敢傳遞預言、不畏權貴,是受亞哈王逼迫的一位先知。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按聖經記載,在上帝眼中,北國以色列的亞哈王是行惡的【壞王】,南國猶大的約沙法王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之事的【好王】。亞哈王想要找約沙法王一起出兵爭戰亞蘭國,攻取基列的拉末。其實當時的北國與南國,均有強盛的軍力及極強的戰鬥力(代下十七:10-19),但因這二王有聯姻的關係,因此亞哈認為,只要猶大王再支援一下,打敗亞蘭國拿下拉末城,應該是沒問題的。
約沙法的回覆是,「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與你的民一樣,我的馬與你的馬一樣」(4節)。但約沙法有個條件,他對以色列王說:「請你先求問耶和華」。你可能會問:好王為什麼要幫助壞的王?約沙法犯了重大的錯誤是,他應該先求問上帝,該不該跟亞哈一同出戰,但他卻是先答應了亞哈,再請他去求問上帝可不可以出戰,這等於助了耶和華仇敵一臂之力。我們從歷代志下 十九章2節的記載中就知道,先知耶戶也為此責備約沙法。

是耶和華的先知?還是拜巴力的先知?
為何要「先求問耶和華」?這是當時的慣例,就是在大型戰役以前,會先求問自己國家的神。也因為約沙法是個敬虔的國王,他不是敬拜巴力者,因此他要以色列王先求問耶和華上帝。許多人只知道亞哈王拜巴力,因為他有許多巴力先知,但忽略了亞哈手下也有許多向耶和華求問的先知,最少有400個。原來亞哈王不單拜巴力,也求問耶和華的先知。然而,這些先知都受亞哈的俸祿,竟說亞哈王喜歡聽的話,說:「可以上去,因為主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裡」。
但顯然約沙法覺得這400位先知不太可靠,大概因為這400個先知太過“同聲同氣”了!使約沙法王懷疑,是否他們都是看着亞哈的臉色說話,到底還有沒有、不看王的臉色說話的先知﹖所以他說:「這裡不是還有耶和華的先知,我們可以求問他麼?」。「以色列王對約沙法說:「還有一個人,是音拉的兒子米該雅,我們可以托他求問耶和華。只是我恨他,因為他指著我所說的預言,不說吉語,單說凶言。」約沙法回他說:「王不必這樣說。」以色列王就召了一個太監來,說:「你快去,將音拉的兒子米該雅召來。」
從亞哈的回應,我們得知米該雅已經屢次斥責過亞哈王(代下十八:7),因亞哈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與上帝的旨意背道而馳,所以無視上帝的真理之道。而亞哈歪曲的想法是,他認為米該雅反感自己,常與他作對,不說吉語,單說凶言。所以此時的米該雅先知,應該是被關在監牢裡的。
那去召米該雅的使者對米該雅說:「眾先知一口同音地都向王說吉言,你不如與他們說一樣的話,也說吉言。」(13節)因為亞哈熟知約沙法極關心先知的預言(7-10節)。於是使者試圖想改變米該雅的心。
米該雅沒有正面回答使者的要求,只是表明了必按照上帝的旨意而行的堅定意志。因為成就預言的是上帝,米該雅只不過是上帝的代言人;且先知若擅自指著耶和華的聖名說預言,必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所以米該雅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耶和華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

這不是你愛聽的嗎?
米該雅到王面前,王問他說:「米該雅啊,我們上去攻取基列的拉末可以不可以?」他回答說:「可以上去,必然得勝,耶和華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中。」(15節)王對他說:「我當囑咐你幾次,你才奉耶和華的名向我說實話呢?」(16節)
當米該雅也對王說,可以上去爭戰時,為何亞哈王反而不信?因為米該雅的語氣和表情,顯示他在說諷刺的話,他說的“吉言”含有威脅之意(27節),讓人明顯看出他並非真誠的傳遞預言,以致亞哈囑咐要他說實話。「囑咐」原文有「叫他起誓」的意思。

天國的異象
接著17節開始,米該雅看見第一個異象說:「我看見以色列眾民散在山上,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耶和華說:『這民沒有主人,他們可以平平安安地各歸各家去。』」。意思是說,亞哈王是以色列國的牧人、主人,主人死去,羊群就四散回家了。因此,米該雅的預言是-亞哈如果出戰、將會戰死。可想而知,他又惹火了亞哈王。
其實先知以利亞曾經預言亞哈的結局,上帝已經放棄亞哈,但仍然給他機會,讓他用自由意志去選擇悔改。亞哈的自欺欺人,只能夠使他沈淪、毀滅得更深,成為他自己的教訓,如聖經上所記:「你自己的惡必懲治你;你背道的事必責備你。由此可知可見,你離棄耶和華─你的上帝,不存敬畏我的心,乃為惡事,為苦事。這是主─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耶二19)。

天國的會議
米該雅接續說出第二個異象。他說:「你要聽耶和華的話!我看見耶和華坐在寶座上,天上的萬軍侍立在他左右。」(19-23節)。
我們知道,很多先知都看見過至高上帝坐在寶座的景象(賽六:1、啟四:2)。在此也讓我們了解,「真」的先知不只描述上帝所「說」的話(14節),也包括他自己所「看見」的。那到底米該雅看到什麼「天國會議」呢?
20-22節耶和華說:『誰去引誘亞哈上基列的拉末去陣亡呢?』這個就這樣說,那個就那樣說。隨後有一個神靈出來,站在耶和華面前,說:『我去引誘他。』耶和華問他說:『你用何法呢?』他說:『我去,要在他眾先知口中作謊言的靈。』耶和華說:『這樣,你必能引誘他,你去如此行吧!』
這是多麼清晰、震撼的景況!米該雅看見上帝為要刑罰作惡的亞哈王,開會、呼召要去執行的神靈,這個神靈自告奮勇地說:『我去引誘他。』而「神靈」想出的辦法是作『謊言的靈』,也就是「虛假的靈」、「欺騙的靈」。約翰福音八章44節,清楚地說:「他(魔鬼)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因此有些解經家認為,這「神靈」既當謊言的靈、當然是邪惡的。但我們的疑問是,既然「說謊」是出於魔鬼,難道上帝與說謊之父魔鬼也相交、合作嗎?上帝豈容許用「謊言」的招數來刑罰惡人嗎?

出於誰的靈?
在此的「神靈」原文就是「靈」,而且是陽性型態,與創世記裡上帝向亞當吹一口氣,使他成為有「靈」的活人(創二:7)是同一個字。此處並無證據顯示,這神靈是敵擋上帝旨意的謊言之父-撒但。這應當是擬人化的預言之靈(亞十三:2;約壹四:6),因為先知都可能受超自然靈力的控制,而非只限於人理性所可以理解者。這個「謊言之靈」,代表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說出與真理不合之謊言的力量(耶十四:14,廿三:16、26;結十三:2-3、17),或視之為啟示之靈。
也就是說,天上會議的意圖是-亞哈的死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對越來越墮落的亞哈最後的宣告;同時也警戒我們,耶和華的先知為何會被「神靈」來引誘?因為這些先知只知討好亞哈王,雖稱為先知、卻沒有敬虔事奉耶和華,只知討人的喜歡。因此,當上帝定意要降禍在亞哈的身上時,也就「任憑」這群先知受引誘。如同上帝說:我要使法老的心剛硬(或任憑)(出四:21),不是法老的「剛硬」來自上帝,而是上帝任憑他犯罪的意思。當上帝的靈,離開一個不行真理的人身上時,他就更容易受到引誘、迷惑、犯罪。在《末日決戰》一書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說:
… 比禿鷹的穢物(定罪)更糟的,是一種邪靈排泄到基督徒身上、令人作噁的黏液。這黏液就是驕傲、自私的野心等等,也就是他們所屬軍團的本質。然而,這黏液卻讓基督徒覺得比定罪好過得多,以致他們輕易就相信這些邪靈是神的使者,事實上他們還以為這黏液是聖靈的恩膏!
(摘自雷克.喬納著《末日決戰》7頁)

義人先善後惡的結局
先知也受迷惑,真有這樣的事?以西結書十四章9節說:「先知若被迷惑說一句預言,是我─耶和華任那先知受迷惑,我也必向他伸手,將他從我民以色列中除滅。」
這樣的例子,在舊約中不難看到,有一些耶和華的先知,剛開始是敬虔的,但到後來都被私慾充滿(彼後二:15、猶一:11),就遠離上帝的道,如:先知巴蘭(民廿二-廿四章),他的結局就死於刀劍(民卅一:8)。所以先知以西結書也提醒我們:「義人若轉離義行而作罪孽,照著惡人所行一切可憎的事而行,他豈能存活嗎?他所行的一切義都不被記念;他必因所犯的罪、所行的惡死亡。」(結十八:24)。所以之前再好的信仰、再好的事奉,都會因為人的不義犯罪,而失去上帝的記念、上帝的恩典。

故事的結局
而義人的受苦也是短暫的,米該雅先知真實地說出上帝的預言,一個人的真話、抵400多人的假話,雖然亞哈王將他下在監裡,使他受苦,吃不飽、喝不足(王上廿二:27),但在這背道的時代,我們多麼需要有米該雅這樣的人,為真理、為討上帝喜悅,不顧人的情面,勇敢傳講上帝的話語,他表明立場是-「耶和華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王上廿二:14)。
再說,亞哈到底信不信米該雅所說的預言?我們從他的行為可以得知。「以色列王對約沙法說:「“我要改裝上陣,你可以仍穿王服。”以色列王就改裝上陣。」(王上廿二:30)亞哈這種膽怯的做法,顯出他暗暗地懼怕米該雅的預言可能是真的。亞哈改裝,以為可以避過敵人的注意,卻為一個「隨便」開弓的亞蘭士兵所射死(王上廿二:34)。
「隨便」開弓-亞哈王就死了。大衛用機弦甩出一塊石子,巨人歌利亞就死了(撒上十七:49)。拿八羞辱大衛,耶和華擊打拿八,他就死了(撒上廿五:37-38)。希律王不歸榮耀給上帝,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罰他,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徒十二:23)。耶和華上帝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詩一三○:3)。

保羅提醒提多-嚴嚴地責備常說謊話之人
魔鬼從一開始就「說謊」,所以愛說謊話的人是出於魔鬼,以魔鬼為他的父(約八:44)保羅曾提醒他的真兒子提多說:「有革哩底(克里特)人中的一個本地先知說:「革哩底人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這個見證是真的。所以,你要嚴嚴地責備他們,使他們在真道上純全無疵。」(多一:12-13)。
「謊言」存在於沒有真理的人心中,他們為什麼喜歡「說謊」?聖經說:他們在國中增長勢力,不是為行誠實,乃是惡上加惡,並不認識我,這是耶和華說的……。他們各人欺哄鄰舍,不說真話;他們教舌頭學習說謊,…」(耶九:3-5)。
「說謊」的人為了增長勢力就會結黨,自己說謊話、也教別人說謊。「謊話」就是假的、編造的,而心裡污穢的人就會受「謊言」的迷惑,就像亞哈那400位先知一樣,領受「謊言」又去傳播「謊言」,而上帝也會任憑你受迷惑。但結局是什麼?聖經說:「說謊言的,你必滅絕…」(詩五:6)。「作假見證的,必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終不能逃脫。」(箴十九:5)

習慣性謊話-是心理病態人格
人要是謊話說多了,就會漸漸的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是真的嗎?這種問題在網路上就可以得到答案。若照現今醫學的認定是會的,所謂的「妄想症」等等精神疾病就是如此!這種「心理病態人格」,通常不具責任感,對人不講忠誠、也不顧道德,又無情感,對於別人的感受需求也不多加理會。這種人大多是自我中心,追求私慾的滿足。對於這樣做而所造成別人的痛苦並不介意,也不會感到內疚罪惡。
具有心理病態人格的人,一般善於說謊、易衝動,但對可能所產生的傷害卻不加以關注,同時也都不能從經驗中獲取教訓。過去一般人認為,心理病態人格者缺乏分辨是非好歹的能力,不過現在心理學家已證實-這些人的智力通常在常人之上,且善於裝瘋賣傻以利用和支使別人以遂己願。患者的特性,就是虛榮心與自我顯示慾均甚強烈,其行為多半是虛偽的,內容空虛,常誇張說謊,甚至自以為是事實的,也經常背地裡對權威發牢騷、批評。
此種患者,本身因難有成功之希望,但又不滿他人的成功,故常藉消極抵制或間接破壞等手段,以移禍他人,故到處不受歡迎。此種人易患的罪行,乃是設計陷害他人等罪行。對於自己的反社會行為並無焦慮不安的感覺。這是一種不道德和非法的行為。
以醫學的角度來看,這反社會者、心理病態人格者,往往在社會現象中尋找有利於己的種種消極因素。當他們準備以不法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慾求時,他們會以破壞、犧牲他人的正常利益為代價,換取自己的滿足、慾望及心願。遺憾的是,反社會者自己會形成一套反社會的道德邏輯,從而巧妙地避開良心的譴責。
也就是說,習慣「說謊」的人,以屬靈的角度來看,是心中沒有上帝、沒有真理,讓魔鬼、謊言的靈進入他的心,用編造的謊話行毀壞、攻擊他人,自己給魔鬼做不義的器具。這等人的結局,無法進入永生的「城內」,只能在「城外」承擔他的罪責。如聖經上所說:「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裏,也能從門進城。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啟廿二:14-15)

結論
弟兄姊妹,今天的聖經故事提醒我們三件事,第一,要明白、省察自己的心是否純正,或已受謊言的迷惑;第二,細讀聖經人物是幫助我們刻劃人性的真相,了解有些人的信仰是變質的;第三,我們若向聖靈敞開心靈,將上帝的話語存記在心,就會有分辨的能力、知道人心善惡(來四:12)、話語的真偽。
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遠離「說謊」之人的網羅,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弗四:25)。願上帝在我們當中施行公義的判斷,用真理來堅固我們,救我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詩一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