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回應

你要我為你做什麼?

馬可福音是四福音書中篇幅最短的福音,照理來說裡面的記載是要重點式,不重複,多樣性地的記載耶穌的事蹟,可是在馬可福音書裡,卻記載了2個盲人得醫治,第一次是在馬可福音第八章,耶穌在伯賽大醫治了一個盲人,然後到今天看的第10章經文,耶穌醫治另一個盲人。
一、 求偉大的門徒與求看見的瞎子
因為我們看聖經常常是一段一段的讀,甚至是一星期只聽牧師分享經文的那一段,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忽略一些細節,像是這兩段醫治盲人的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其實當醫治伯賽大的盲人後,彼得就宣認耶穌是基督,然後耶穌繼續行醫治、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繼續教導門徒。可是門徒在做什麼? 其實他們一直在爭權,從討論誰最偉大,到誰要坐在耶穌的右邊,可是耶穌在這段期間裡面三次提醒,耶穌來是要受難的,不是要當君王的,還提醒門徒,要回轉向孩子一樣單純,若是肢體犯罪了是要砍掉,若是錢財阻擋你跟隨主,也要捨棄,最後耶穌在要進入耶路撒冷城完成他的任務前,明白的告訴門徒,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
耶穌對門徒和巴底買都提出了相同問題:「你要我為你做甚麼?」,但是耶穌給他們不同的回應;雅各與約翰渴望在即將來臨的天國中獲得高位,但耶穌不應允他們,反而說他們要服事眾人,可是耶穌的恩典在巴底買說出要看見後,卻馬上醫治了他。在這兩個盲人的故事之間,在門徒爭權的過程中,馬可其實是要帶出一個強烈的對比,告訴讀者們,有時候明眼人是瞎的,看不清神真正的用意,反而是眼瞎的人,可以看出神的大能。門徒自認為眼目明亮,可是卻眼瞎看不清耶穌真正的用意,而瞎子巴底買反倒看見了真光,得了醫治的應允。

二、 瞎子巴底買的信心行為
1.呼喊大衛的子孫
我們看描寫巴底買得醫治重見光明的過程。巴底買聽見耶穌來到,他應該聽過耶穌的事蹟,曾經治好其他的瞎子。就大聲叫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大衛的子孫,以色列人相信這是彌賽亞的名號,代表巴底買相信,耶穌是要來拯救以色列的彌賽亞。正如聖經上所說的「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 10:13),他就呼求主的名字,且在別人攔阻他的時候,越大聲呼求主。
2.拋去攔阻(扔掉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面前)
猶太人是特別重視外衣的,外衣是身分地位與尊嚴的代表,所以路加福音裡的浪子回頭時,他的父親給他披上外衣,就是要告訴別人,這個孩子也是主人的身分了。而像巴底買這樣的乞丐,外衣可能是他所擁有的一切,是最寶貴的。當他遇見主,本來最重要的東西卻已經變得不重要了,反而變成攔阻。我們跟隨主、順服主,會有許多的攔阻,許多的人事物,許多的錢財與世上的憂慮,成了信主道路上的荊棘,使我們不敢跟隨主、順服主。我們抓著自己的安全感,卻失去了耶穌成為我們的至寶,我們不懂得放棄次好的,為要得到最好的。
另外他跳起來的動作,走的耶穌面前的描述,其實對盲人是很大的挑戰,因為他們看不見周圍的環境,所以除非他們在一個非常熟悉的環境中,他們才能行動自如,但巴底買在眾人之中,他甚至不知道耶穌確切的地點,但他卻用跳的起來,走向耶穌,代表他不顧危險,全然的信任耶穌。
希伯來書說12:1:「既然我們有這麼多見證人,像雲彩一樣圍繞著我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的障礙和跟我們糾纏不休的罪,堅忍地奔跑我們前面的路程。」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些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和重擔,若不放下,很難往前奔跑。就像是落在荊棘裡的種子,因有思慮、錢財、宴樂,纏累著而結不出成熟的子粒。
3.最根本的需求
巴底買提出的需求,不是要錢、不是要食物,而是要能看見,他不是好高騖遠,不是要權利、地位,而是要成為神的百姓,一個身為人的基本需求,因為當時殘疾人根本不能接近聖殿敬拜神。
其實我們人生中會碰到很多問題、困難,而生命中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會衍生出其他的問題、困難,但人們往往只看見衍生出的問題。所以如果他向耶穌討錢或食物,那滿足了這一頓,那麼下一餐在哪?因為眼不能看見,這些是他落入困境的根本問題。也因為巴底買相信耶穌是拯救以色列的救主,所以他大膽地提出要看見,這個超乎常人所能做的回應,因此他得了醫治。

三、 能做什麼?
最後回到耶穌的身上,耶穌聽見巴底買的呼求,就站住,叫他過來,還進一步問:「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在馬太福音的經文中,還加了一句耶穌動了惻隱之心,耶穌不會輕看我們,祂若接納一個瞎眼的乞丐,也會接納我們。
耶穌要確認這位盲人對他的信心到什麼程度,想從他那裡得到的是什麼?是食物、金錢還是醫治?因為後者是除了上帝之外,無人能做到的。耶穌這樣問他,是要他自己親口講出自己的需要。有些人會覺得明明上帝都知道我心裏想的,我為什麼還要禱告再說一遍?如果這樣,那所有的禱告全都不用,反正神都清楚我們心裏在想什麼。因為禱告的重點,不是滿足我們的需要,而是培養我們謙卑求告神,緊緊抓住神,捨己順服神的態度。
因此盲人說:「我要能看見。」看見與沒有看見,有時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譬如你的鑰匙一進門後就隨手放在桌上,可是要出門時,卻怎麼樣也找不到,即使眼睛掃視過桌子好幾次,卻「看不見」鑰匙,因為你的「心裡」沒有看見、沒有相信鑰匙是會被放在桌上,就「視而不見」。
所以最後 耶穌說:「你的信心治好了你。」這個信心是因為巴底買雖看不見,只因聽到人家說這是「拿撒勒人耶穌」,他就相信耶穌是大衛的子孫,這是何等寶貴的信心;耶穌復活後,門徒多馬說:「如果我沒有摸到、沒有親眼看到,我就不相信。」耶穌對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這個盲人正是沒有看見就信的。其實今天每一個基督徒都是沒有看見就信的了,因耶穌不在我們身邊,我們看不到祂。所以耶穌在今天給我們的教導是,祂能為我們做的,就是給我們這樣的信心,是能超越眼見,敢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來到耶穌面前相信祂,成為祂的百姓。不要像當時的門徒只是跟隨耶穌,只求權力、身分,卻看不清耶穌的救恩,而當門徒真正看見耶穌從死裡復活後,才真正張開了屬靈的眼睛。所以透過兩個盲人得救的記載,告訴我們要憑著信心,我們要向巴比買一樣看見耶穌的大能,就成為真正跟隨主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