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員 : 包康平

駐堂牧師

2022/03/13

同赴神國的宴

經文:路加福音十四15~24  講題:同赴神國的宴 聖詩:464、466、感謝耶穌、510 15 同席有一個人聽見了這些話,就對耶穌說:「能夠在神的國裡享受筵席的人多麼有福啊!」 Kudra kialringulu ku tangea sakilalra kikai vaga, la iya kai ki Yesu, <<Ku lri dulru kilringulu ikai ki kuni ki Twaumase ala mwaesai turamuru!>> 16 耶穌對他說:「有人大開宴會,邀請了許多客人。 Ku Yesu la iya kai iniane, <<Yakai kudra umawmase ku pangiakaneane twadrau, si dawlu ki takaalra ki badhabadha. 17 入席的時候,他差派僕人去向被請的客人說:『請來吧,一切都準備好了!』 Sa daruru ku zikange ki angiakaneanane, kwi lasu la sikawlu ki lasasiakawlu pakatwase mwa ki nidawlane ka labadhabadha kawriva iya kai,<Bwala, maka padulrunga patuelre! > 18 可是他們開始一個一個地推辭。頭一個說:『我剛買了一塊地皮,不能不去看看。請原諒我,我不能來。』 Ai kwi lalasu pathagili tarungangeea makitu pukaiyane. Kwini aswalaalanga amia kai, <Tau langalangadhaku ku kadaengane, kai mwadringai lu kainaku mwa drele. Sabau, kainaku lri maka kela.> 19 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剛要去試一試。請原諒我,我不能奉陪。』 Kudra tangea la iya kai,<Walangadhaku ku lwange taralrima ku sawvalai si ababai, lri tau katwasaku palalava. Sabau, kainaku lri maka kilringulu.> 20 又有一個說:『我才結婚,實在無法分身。』 La iya kai kudra tangeanga, <Tau karudrarudrangaku, kainaku lri dulru kipaelre.> 21 那僕人回去把這情形都報告給主人。這家的主人非常惱怒,就對僕人說:『趕快出去,到城裡的大街小巷,把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都帶進來。』 Kwini sasiakawlu la siwlri si pelaela ki tawki ku tangimiamiane. Kwini tawki la pakamalisi turamuru, si iya kai ki sasiakawlu, <Kirarimwa katwase, mwa ki lakadalranane ki cekele, si malra iluku ki lamatiakukuru, si lamapiapilai, si lamukimukici, si lamacaeme kalrunai ku drapale ku umawmase kela pudaane. > 22 不久,僕人來回話說:『主人,你所吩咐的已經辦好了,可是還有許多空位呢!』 La kai tarathainu, kwini sasiakawlu la kela si iya kai, <Tawki, ku tapadrekadrekasanesu pangiamianga naku, ai yakaiyana kai makaalra kai taetalane! > 23 主人就對僕人說:『到馬路和陋巷裡去,強拉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 Ku Tawki la iya kai ki sasiakawlu, <Lu mwa ki lamaadrau ka kadadalranane si langwatiki ka kadadalranane ki cekele, si bilibili ki umawmase pudaane, panene pasuete ki daaneli. > 24 我告訴你們,那些先前所邀請的人絕不能享受我的筵席!」 Nau pelaela numiane, kudra nakiadawlu ku laumawmase lri kai dulrunga kane kikai pangiakaneaneli!>>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被邀請前往參加各種的宴會,我們會特別將宴會的日子記下了下來,並在時間快到時預備赴約。其實我們的神也常常在寄邀請卡給我們,就是每個主日,神把這個日子訂為聖日,為你我擺設筳席。 新約常把救恩比作天國的筵席,猶太人相信當神進入人類歷史的榮耀時刻,要為祂的選民擺設大筵席。每個猶太人心中都渴望能參與在這個筵席中。但他們萬萬沒想到,有一天外邦人和罪人也會在神的筵席裡,與他們一起享受救恩的豐宴。 而且猶太人還需要把握機會,對天國筵席的邀約,作出正確的回應,才是真正的有福。與神有約的猶太人,如果對救恩的筵席沒有作出正確的回應,仍會被拒於救恩的門外。 今天我們要從擺設大筵席比喻中的三個角色,來思想耶穌要我們學習的三個功課。 一、慷慨大方的主人 在這比喻裡,主人代表神,大筵席代表救恩。為什麼神要為人類「辦桌」呢?因為在神的眼中,失喪的罪人好像骨瘦如柴、飢餓將死的難民;不管我們在世上是什麼身分,在神的眼中都是心靈飢渴的,需要飽餐一頓。而各種物質和各樣知識都無法滿足人類心靈真正的需要,只有神所預備的救恩能滿足人類心靈深處的飢渴。以賽亞書五十五章2節說:「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是食物的呢?為什麼用你們勞碌得來的去買那不能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話,就可以吃美物,使你們的心靈享受肥甘,得以飽足。」當我們常連結耶穌基督裡時,我們心靈才能得著真實的滿足,靈裡不再虛空。神是慷慨大方的主人,祂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嚐天國筵席的美味 二、不同反應的客人 1.找藉口推辭 找藉口的客人代表猶太人。在中東地區,人們請客時會發出兩次的邀請。第一次是非正式的邀請,第二次是正式的邀約,所以找藉口推辭是不被當時中東風俗所允許的,因為你答應了第一次的邀請,第二次就應當準時赴宴。這些人藉口推辭,對主人是很大的侮辱。 這三人的藉口也給我們提醒:攔阻我們進入天國筵席的主要因素,通常都不是什麼大事,而是在每日忙碌的生活中被俗務纏身,忘記了我們真正的目標是什麼。接著是我們不要讓次好的事物,攔阻我們得到最好的禮物。娶妻、買地、買車子、買房子都是好事,但不要讓這些好的事物替代了最好的救恩。沒有一件事比接受天國的救恩更重要,因為這個決定會影響我們永恆的歸宿。 2.充滿驚喜來 從大街小巷邀請來的窮人、殘廢的、瞎眼的和瘸腿的人,代表罪人。是一群被當時猶太人拒絕的社會邊緣人,因為在猶太人的眼中,他們是有瑕疵的人,沒有資格到會幕、聖殿敬拜神,也不能參加筵席。沒想到神居然邀請他們來參加筵席。這也說明了每位領受天國救恩的人,其實都不完美。在屬靈方面我們是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若不是神恩典的邀約,沒有人能得享天國的筵席,也只有知道自己不配的人,才能進入神豐富的救恩筵席。所以耶穌說:「娼妓和稅吏倒比法利賽人先進神的國。」 3.被強拉進來 在路上和籬笆邊被勉強進來的人代表外邦人。「強拉人」不是強迫人接受基督的信仰,而是基督徒被神的愛所激勵,用各樣的方法邀請人來吃天國救恩的筵席。如果基督徒傳福音是迫於業績的壓力,就得不到天國的獎賞。三種客人的反應,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得救的機會,罪人應把握機會接受救恩,才不會被拒絕於天國的門外! 三.殷勤邀約的僕人 17節說,主人差派僕人去邀請賓客。「差派」這個字代表僕人的身分等同主人的身分,有主人所賜的權柄。因此我們在傳福音時,不要懼怕,要剛強壯膽。雖然會遇到撒但的攻擊,但不要怕牠,因耶穌已經把踐踏蛇蠍的權柄賜給我們了。我們要為所邀請的人禱告,奉主的名使他們能接受福音,使他們的心能向神的救恩敞開。 四、要成為赴宴的有福人 當原先預定要來的人找藉口不來時,主人對僕人說:「趕快出去,到城裡的大街小巷,把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都帶進來。」「趕快出去」代表救恩的緊迫性。為什麼救恩有緊迫性呢?有兩個原因: (1)因為我們不知道生命之門何時關閉,也許今晚我們睡了或是遭逢意外,就不再醒來。佈道家慕迪有過一次慘痛的經驗。他在芝加哥開佈道會時,很多人來聽他講道。結束時他說,你們回去好好想想,希望明天可以決定是否要接受耶穌作你們的救主。沒想到那天晚上芝加哥發生大火,燒死許多人,那些人再也沒有機會來參加隔天的佈道會了。所以我們要趕快採取福音行動,不要等待明天,因明天不知會發生什麼事情。 (2)因為我們不知道耶穌什麼時候要再來。當耶穌再來時,就是審判的日子到了,你就沒有悔改的機會了。 所以我們已經聽聞福音,也領受成為神的兒女,我們就不要再找藉口,趕快進入到教會的生活,有服事的生命,每天同赴神所預備的宴席,這個宴席是豐盛的,所有的人都可以來享受。 願我們都效法天父的慷慨大方,將神賜給我們的一切豐富,轉化成天國的財富,帶領多人認識主。願我們都成為殷勤邀約的僕人,不論別人藉口推辭或歡喜赴筵,要讓救恩的筵席坐滿了人。

2022/03/13

同赴神國的宴

經文:路加福音十四15~24  講題:同赴神國的宴 聖詩:464、466、感謝耶穌、510 15 同席有一個人聽見了這些話,就對耶穌說:「能夠在神的國裡享受筵席的人多麼有福啊!」 Kudra kialringulu ku tangea sakilalra kikai vaga, la iya kai ki Yesu, <<Ku lri dulru kilringulu ikai ki kuni ki Twaumase ala mwaesai turamuru!>> 16 耶穌對他說:「有人大開宴會,邀請了許多客人。 Ku Yesu la iya kai iniane, <<Yakai kudra umawmase ku pangiakaneane twadrau, si dawlu ki takaalra ki badhabadha. 17 入席的時候,他差派僕人去向被請的客人說:『請來吧,一切都準備好了!』 Sa daruru ku zikange ki angiakaneanane, kwi lasu la sikawlu ki lasasiakawlu pakatwase mwa ki nidawlane ka labadhabadha kawriva iya kai,<Bwala, maka padulrunga patuelre! > 18 可是他們開始一個一個地推辭。頭一個說:『我剛買了一塊地皮,不能不去看看。請原諒我,我不能來。』 Ai kwi lalasu pathagili tarungangeea makitu pukaiyane. Kwini aswalaalanga amia kai, <Tau langalangadhaku ku kadaengane, kai mwadringai lu kainaku mwa drele. Sabau, kainaku lri maka kela.> 19 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剛要去試一試。請原諒我,我不能奉陪。』 Kudra tangea la iya kai,<Walangadhaku ku lwange taralrima ku sawvalai si ababai, lri tau katwasaku palalava. Sabau, kainaku lri maka kilringulu.> 20 又有一個說:『我才結婚,實在無法分身。』 La iya kai kudra tangeanga, <Tau karudrarudrangaku, kainaku lri dulru kipaelre.> 21 那僕人回去把這情形都報告給主人。這家的主人非常惱怒,就對僕人說:『趕快出去,到城裡的大街小巷,把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都帶進來。』 Kwini sasiakawlu la siwlri si pelaela ki tawki ku tangimiamiane. Kwini tawki la pakamalisi turamuru, si iya kai ki sasiakawlu, <Kirarimwa katwase, mwa ki lakadalranane ki cekele, si malra iluku ki lamatiakukuru, si lamapiapilai, si lamukimukici, si lamacaeme kalrunai ku drapale ku umawmase kela pudaane. > 22 不久,僕人來回話說:『主人,你所吩咐的已經辦好了,可是還有許多空位呢!』 La kai tarathainu, kwini sasiakawlu la kela si iya kai, <Tawki, ku tapadrekadrekasanesu pangiamianga naku, ai yakaiyana kai makaalra kai taetalane! > 23 主人就對僕人說:『到馬路和陋巷裡去,強拉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 Ku Tawki la iya kai ki sasiakawlu, <Lu mwa ki lamaadrau ka kadadalranane si langwatiki ka kadadalranane ki cekele, si bilibili ki umawmase pudaane, panene pasuete ki daaneli. > 24 我告訴你們,那些先前所邀請的人絕不能享受我的筵席!」 Nau pelaela numiane, kudra nakiadawlu ku laumawmase lri kai dulrunga kane kikai pangiakaneaneli!>>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被邀請前往參加各種的宴會,我們會特別將宴會的日子記下了下來,並在時間快到時預備赴約。其實我們的神也常常在寄邀請卡給我們,就是每個主日,神把這個日子訂為聖日,為你我擺設筳席。 新約常把救恩比作天國的筵席,猶太人相信當神進入人類歷史的榮耀時刻,要為祂的選民擺設大筵席。每個猶太人心中都渴望能參與在這個筵席中。但他們萬萬沒想到,有一天外邦人和罪人也會在神的筵席裡,與他們一起享受救恩的豐宴。 而且猶太人還需要把握機會,對天國筵席的邀約,作出正確的回應,才是真正的有福。與神有約的猶太人,如果對救恩的筵席沒有作出正確的回應,仍會被拒於救恩的門外。 今天我們要從擺設大筵席比喻中的三個角色,來思想耶穌要我們學習的三個功課。 一、慷慨大方的主人 在這比喻裡,主人代表神,大筵席代表救恩。為什麼神要為人類「辦桌」呢?因為在神的眼中,失喪的罪人好像骨瘦如柴、飢餓將死的難民;不管我們在世上是什麼身分,在神的眼中都是心靈飢渴的,需要飽餐一頓。而各種物質和各樣知識都無法滿足人類心靈真正的需要,只有神所預備的救恩能滿足人類心靈深處的飢渴。以賽亞書五十五章2節說:「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是食物的呢?為什麼用你們勞碌得來的去買那不能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話,就可以吃美物,使你們的心靈享受肥甘,得以飽足。」當我們常連結耶穌基督裡時,我們心靈才能得著真實的滿足,靈裡不再虛空。神是慷慨大方的主人,祂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嚐天國筵席的美味 二、不同反應的客人 1.找藉口推辭 找藉口的客人代表猶太人。在中東地區,人們請客時會發出兩次的邀請。第一次是非正式的邀請,第二次是正式的邀約,所以找藉口推辭是不被當時中東風俗所允許的,因為你答應了第一次的邀請,第二次就應當準時赴宴。這些人藉口推辭,對主人是很大的侮辱。 這三人的藉口也給我們提醒:攔阻我們進入天國筵席的主要因素,通常都不是什麼大事,而是在每日忙碌的生活中被俗務纏身,忘記了我們真正的目標是什麼。接著是我們不要讓次好的事物,攔阻我們得到最好的禮物。娶妻、買地、買車子、買房子都是好事,但不要讓這些好的事物替代了最好的救恩。沒有一件事比接受天國的救恩更重要,因為這個決定會影響我們永恆的歸宿。 2.充滿驚喜來 從大街小巷邀請來的窮人、殘廢的、瞎眼的和瘸腿的人,代表罪人。是一群被當時猶太人拒絕的社會邊緣人,因為在猶太人的眼中,他們是有瑕疵的人,沒有資格到會幕、聖殿敬拜神,也不能參加筵席。沒想到神居然邀請他們來參加筵席。這也說明了每位領受天國救恩的人,其實都不完美。在屬靈方面我們是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若不是神恩典的邀約,沒有人能得享天國的筵席,也只有知道自己不配的人,才能進入神豐富的救恩筵席。所以耶穌說:「娼妓和稅吏倒比法利賽人先進神的國。」 3.被強拉進來 在路上和籬笆邊被勉強進來的人代表外邦人。「強拉人」不是強迫人接受基督的信仰,而是基督徒被神的愛所激勵,用各樣的方法邀請人來吃天國救恩的筵席。如果基督徒傳福音是迫於業績的壓力,就得不到天國的獎賞。三種客人的反應,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得救的機會,罪人應把握機會接受救恩,才不會被拒絕於天國的門外! 三.殷勤邀約的僕人 17節說,主人差派僕人去邀請賓客。「差派」這個字代表僕人的身分等同主人的身分,有主人所賜的權柄。因此我們在傳福音時,不要懼怕,要剛強壯膽。雖然會遇到撒但的攻擊,但不要怕牠,因耶穌已經把踐踏蛇蠍的權柄賜給我們了。我們要為所邀請的人禱告,奉主的名使他們能接受福音,使他們的心能向神的救恩敞開。 四、要成為赴宴的有福人 當原先預定要來的人找藉口不來時,主人對僕人說:「趕快出去,到城裡的大街小巷,把貧窮的、殘疾的、失明的、跛腳的都帶進來。」「趕快出去」代表救恩的緊迫性。為什麼救恩有緊迫性呢?有兩個原因: (1)因為我們不知道生命之門何時關閉,也許今晚我們睡了或是遭逢意外,就不再醒來。佈道家慕迪有過一次慘痛的經驗。他在芝加哥開佈道會時,很多人來聽他講道。結束時他說,你們回去好好想想,希望明天可以決定是否要接受耶穌作你們的救主。沒想到那天晚上芝加哥發生大火,燒死許多人,那些人再也沒有機會來參加隔天的佈道會了。所以我們要趕快採取福音行動,不要等待明天,因明天不知會發生什麼事情。 (2)因為我們不知道耶穌什麼時候要再來。當耶穌再來時,就是審判的日子到了,你就沒有悔改的機會了。 所以我們已經聽聞福音,也領受成為神的兒女,我們就不要再找藉口,趕快進入到教會的生活,有服事的生命,每天同赴神所預備的宴席,這個宴席是豐盛的,所有的人都可以來享受。 願我們都效法天父的慷慨大方,將神賜給我們的一切豐富,轉化成天國的財富,帶領多人認識主。願我們都成為殷勤邀約的僕人,不論別人藉口推辭或歡喜赴筵,要讓救恩的筵席坐滿了人。

2022/02/27

看見主的榮光

現在我們因為新冠狀肺炎疫情,每個人都戴起口罩,藉著口罩,抵擋病毒從口鼻等進入我們的身體,要隔絕傳染的途徑。現在口罩這個東西,好像成了我們外出的必備品,有些好處,也有些壞處。像牧師支氣管比較弱,還記得剛來霧台的那一年,其實還沒習慣戴口罩之前的冬天都是這樣,咳嗽嚴重時會影響台上的講道。可是現在都是微微的咳而已;另外戴上口罩只露出眼睛,眼睛本來就特別明亮的,就比較容易引起別人注意,或是化妝也省時間,只要畫眼妝的部分;對女性來說,可能還減少了化妝品的購買消費,省了一些錢;所以現在網路上有一些評比,不戴口罩跟戴口罩的差別。但是壞處是講話可能要比較大聲、用力,因為容易聽不清別人說什麼?或是比較認不出人,新認識的朋友可能就不知道他們的長相,因為口罩成了阻礙。現在我們戴上口罩,是要擋得住病毒傳染的途徑,但是不要擋住我們為神見證的機會。不要讓冷漠、擔心、害怕成為我們的帕子,讓別人因為我們的好行為,認得出我們是屬基督的。 那在今天的經文裡,提到摩西的帕子,這對經文的背景是在出埃及記第卅四章廿七至卅五節,記載摩西第二次上西奈山上取得兩塊記載神誡命的石版下來的情景。摩西下山的時候,那時他的「臉上發光,因為他跟上主說過話;但他自己不知道。亞倫跟以色列人民看見摩西臉上的光輝,不敢靠近他」。摩西的臉發光,我們現在知道,那是因為摩西在神的榮光的面前領受神對他的啟示,所以領受了神的榮光。但別人卻懼怕不敢親近摩西,所以摩西在臉上蒙了一片帕子,使得百姓不會懼怕,使得百姓不會不敢靠近他,因為他要把神的律法傳講給百姓,所以所謂的摩西的帕子,指得是在人跟神之間,遮擋罪的帕子。 可是保羅在宣講福音時,主要對象是外邦人,有些猶太人傳統的律法觀念太深,認為這些外邦人要加入這個耶穌的信仰群體,就要按照猶太人的律法規定一樣,要受割禮,要守律法、要過猶太人的節期。所以15節才會說【甚至在今天,他們每逢誦讀摩西法律,那帕子還蒙著他們的心。】 那為什麼耶穌時代和初代教會的猶太人那麼重律法,律法就是摩西五經,是舊約聖經的前五卷書(創出利民申),我們知道從摩西時代,到進入迦南地定居,猶太人有會幕,裡面有約櫃,是他們的敬拜中心,所以猶太人要到會幕獻各樣的祭,不管是贖罪祭、挽回祭等等律法規定的節期。這樣的舉動一直延續到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改在聖殿裡來進行,那時候的摩西五經就是律法,內容記述神的拯救、作為,以及教導他們怎麼樣成為神的百姓,所以他們重視聖殿的獻祭程度是大過律法的,因為有會幕、聖殿才能在裡面執行神的教導。 可是後來聖殿被毀了,雖然他們嘗試要回去,或從新建造,但結果都不是很成功。既然沒有辦法到聖殿獻祭,執行這些神的律法教導,贖自己的罪,總是要想辦法,不然時間久了,猶太人信仰的核心就不見了,因為沒有辦法去聖殿敬拜神。 所以後來猶太人的聖殿崇拜就轉化成律法崇拜,就是你要藉著認識神的話語成為神的百姓,把律法真真實實的活出來,所以他們高舉律法了,因此法利賽人、祭司、文士的地位提高了,因為他們是教導律法的人,他們的話語有權威。但是長期下來,他們忘了律法是要讓人認識神,是要藉由律法的規定,分別為聖,活出和不信神的人不一樣的生活。是要真實的面對神,是在神與人中間沒有任何的阻隔。 所以保羅在羅馬書七章提到【結果我在罪中死了。原來法律的命令是要使人得生命的;可是,對我來講,它反而帶來死亡。因為罪藉著法律的命令找機會誘騙我,也藉著法律的命令置我於死地。Ku natangimiamiane kai drekase ki hulrice nai papanianiake ki umawmase; ai, papia nakwane, amaanilringa ku mailuku ku apacadhane. Asi lwiyane kai pasalrivane pangwakai ki drekase ki hulrice silape ku atakaiyane lrilrigili nakwane, la pangukai ki drekase ki hulrice si pwa nakwane ki apacadhane.」(10—11),因為當時的法利賽人、祭司、文士等都是最熟悉律法的人,但是卻是這群人將耶穌釘十字架。他們認不出耶穌是那位被預言的彌賽亞,是神的獨生子。 所以保羅用摩西教導百姓神的律法時,配戴了帕子,保羅有點勉強的延伸了這個意義,保羅說摩西臉上發出的榮光,因為被隱藏在帕子後的光,其實是會漸漸退去的,因為那代表舊約的律法的榮光,但是因為光被帕子遮住,他們看不見就不知道光會消失,所以他們以為律法是不能改變的。但是保羅說這個帕子背後的榮光會漸漸退去,是要讓信徒知道,律法對過去的猶太人非常重要,重要到可以有神的榮光,但是現在他的榮光已經退去,對現在的猶太人或外邦人的影響不在那麼重要,因為耶穌基督來了。耶穌自己也說【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Madha iyaiya kai, kai kelali lri supilri si mwalra ku Hulrice ki Musi si sabulrwane ki layuginsia. Kainaku ka wakela supilri si mwalra, wakelaku pangimia pakitulrepenge kudra takapatengatenganane ku pacugane.】 所以保羅在這裡要強調、要告訴外邦人說【律法的榮光並不會長久,而神的榮光才是永久的】。帕子是形容阻擋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保羅要初代的信徒明白,猶太人雖然聽到摩西傳達了神的話語,可是他們卻是「聽了,卻不明白」,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有一條看不見的「帕子」阻擋了他們的心思,使他們無法明白聖經所見證的信息。這條「帕子」表明的就是人心的剛硬。因為他們像保羅以前一樣,拒絕相信耶穌基督就是神差來的彌賽亞、救贖者。因為他們沒有揭去摩西臉上的帕子。他們不肯相信律法在救恩的歷史中,漸漸因著人們的信心而退下舞臺,交給基督的靈。所以保羅說【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當摩西到主面前的時候,他臉上的帕子就被挪掉了。) Ku Musi sa mucucubungu ki Tamatama, kudra hankaci ki lringauini kiamwalra cilri.】 保羅說基督徒就是因為沒有這樣的「帕子」阻擋著他們的心靈,所以看得到神在耶穌基督裡拯救的光芒。但是我們人與人之間會隱藏自己、會拐彎抹角,因爲我們害怕遭到拒絕,所以當我們害怕展現自己的人,其實是沒有自由的。 保羅教導我們,我們的神藉著聖靈在我們心裏作工,我們在基督裏可以彼此敞著臉説話,直截了當,不必彼此蒙上帕子把神的榮光擋起來,不必害怕違犯律法遭到懲罰,不必擔心神不喜歡我們,不必做更多不必要的事,來尋求主的愛,你只要回應神愛你就好。神的靈使我們自由地做他的兒女。我們今天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否都感到自由敞開呢?恐怕有好多人不那麽感覺。所以是不是我們沒有看見神的榮光,只看見律法在捆綁我們,給我們限制、給我們重擔,那麼我們就要更多的禱告,求神讓我們以他的心為心,求神成為我們的幫助,求神讓我們看見他自己的榮光,帶我們出黑暗入光明,以我們所能的更多的來回應神的愛與揀選。

2022/02/13

別成為厭棄神的人

福音書記載耶穌是在拿撒勒長大,直到三十歲左右才開始出來傳福音。巴比倫滅了猶大國後,他們沒有聖殿可去向神獻祭,也為了反省過去沒有重視神的話,所以開始成立「會堂」,會堂除了是聚集猶太人的地點,更成為他們信仰的中心,因為他們在會堂學習神的話,重新建立以聖經為基礎的信仰,並且透過學習聖經,重新在上帝的話中札根,凝聚四散的以色列人。 耶穌在安息日時,都會到會堂參加聚會。可能拿撒勒有些人聽到耶穌在外面傳道,所以當知道耶穌回到家鄉時,當地會堂的老師就邀請耶穌到會堂去講道,當家鄉的人聽了之後,都感到驚訝,【因為他的教導帶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不過,大家沒有因為耶穌的教導而順服,反而在討論,耶穌【這個人從哪裡得到這本領呢?誰給他這種智慧呢?他居然還能夠行神蹟!】 二、人看重自己,卻厭棄神 經文裡提到耶穌弟弟的名字,包括有雅各、約瑟、猶大,和西門等,在這裡的雅各和猶大,在基督教傳統上認為他們就是雅各書和猶大書的作者,而這個雅各也是在使徒行傳第15章裡,提到保羅回到耶路撒冷報告他在外邦地區傳福音的情形,討論到有關外邦人是否要受割禮時,最後是這個耶穌的弟弟雅各作出最後的裁決,耶穌的弟弟雅各和猶大在教會歷史中,甚至比彼得和約翰都還要有地位。 拿撒勒人對耶穌的出生、家庭狀況都相當了解,而這裡特別強調耶穌是「馬利亞的兒子」,其實在當時介紹一個人說他是誰的兒子,一定是說他父親名字。所以拿撒勒人這樣說,可能是在暗示耶穌不是約瑟生的,是馬利亞的私生子。 拿撒勒人不看重耶穌傳講的福音,會給他們帶來甚麼意義,反而是在討論耶穌的兄弟姊妹是誰,但是他們也沒有因為對耶穌家人的認識,更熱切地接待祂,相反的,卻因為清楚這些背景,反使他們厭棄了主耶穌。就像在格拉森地區的人,他們看到主耶穌行奇妙神蹟,醫治一位被許多邪靈附身的人之後,不是留耶穌基督在他們當中,而是要求耶穌基督離開他們。 從拿撒勒人或是格拉森人的反應,可以知道一般人其實並不是想要聽上帝真正的信息,或是就算看見了神蹟也不會相信。因為一般人對自己身上發生的事,看的比其他事都重要,對於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會覺得與自己無關,就當作看看熱鬧,是不切實際的。譬如當看到合照,第一個找的一定是自己,然後看看自己有沒有漂亮、姿勢、動作有沒有奇怪。 接著經文說耶穌在家鄉,並沒有行甚麼神蹟就離開。因為耶穌行神蹟是為了傳福音,聖經裡神蹟的那個詞,也代表記號、信號的意思。所以對耶穌有懷疑的人,例如法利賽人,耶穌沒有讓他們看見神蹟,因為給了他們看,他們也不會信。耶穌不是『不能』行什麼神蹟」,而是行了也沒用。 三、神看重人,不厭棄人 神蹟是給那些信的人當證據,成為領受上帝恩典的記號。而不信的人看了耶穌的神蹟,可能只會當作是一個精采的表演。而且如果有人是因為神蹟信耶穌,而不是因為神的話而信,就不是真正的信仰。所以有些「特會」、「營會」過分的強調舞台、燈光、音樂形成的整場氣氛,使人陷入感動的情緒,吸引人決志信靠主,但這樣的信仰,能不能落實在生活中?會不會陷入依賴醫病、神蹟或燈光效果來吸引人的陷阱呢?如果要一直靠特會、神蹟來信靠神,倒不如使我們在生活中來見證神。 所以以色列人在會堂裡,拉比認真教導神的話語,聽眾認真學習神的話語,要努力使信仰落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見證信仰。因為神是全知全能的,祂的能力超乎萬有,當我們尋求神幫助的時候,會更有能力、會更勇敢的去做,因為我們知道神與我們同在,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會爬行的寶寶放到一個走道,這個走道中間有一段是透明的地板,當寶寶爬到中間的部分,她們就會停下來,不敢過去。可是如果這個寶寶的父母在走道的前面,寶寶們看見了,本來不敢走的寶寶,這時候都可以很快的,就爬向他的父母,因為看見父母與他一起,給他滿滿的安全感,就能做到本來做不到的事;所以就像我們本來不能的事,但交託給神,神就成為我們的幫助,自然就沒有難成的事,所以我們要記得跟隨神,就處處是神蹟,處處是記號,能轉變我們,成就任何的事。 四、專心聽主的道,由主掌權 耶穌在家鄉遇到的經驗,對今天的教會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啟示。當我們在教會時,看待耶穌的福音是什麼態度。有位華人的神學家,寫了「聽道是一種事奉」的文章,裡面大概是說:「基督徒在主日裡參加禮拜,禮拜中最重要的是聽牧者講道,因為是在宣講神的話語,所以應該要用敬虔的態度來到神的殿堂,要恭敬的聆聽神對我們說話。甚至是聽講道前就要做好預備,來迎接神的恩典話語。」 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基督徒,在聽講道時的態度有些轉變,有些人覺得講道時間很久,有時覺得內容無趣,有時覺得牧者聲調平淡,這些人可能比較適合去聽演講,因為他們喜歡牧者的口才或者台風,而不是要聽牧者是否有把神的話忠實地傳遞出來? 有些人來禮拜,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生命需要神來拯救,是帶著敬畏的心,聆聽神的話語使我們反省自己?有些人可能只是習慣出席禮拜,或是帶著傲慢的心,來聽神的話有沒有符合我的心意?這樣的態度,就會變成我們來不是被上帝的話語審判,而是我們要審判上帝的話語。不是我們來事奉上帝,而是上帝來事奉我們。 所以這位神學家說,參與禮拜,聆聽講道是一種事奉,我們不是評論家要批判講道,而是要以悔改的心,心意更新地聆聽主的道,不然我們就會驕傲,像耶穌家鄉的人一樣厭棄耶穌的所傳講的福音。 所以聽聞福音最好的態度,就是放空自己,交給神來掌權,全心的聆聽,讓我們學習悔改,不要拒絕耶穌的道,因為當我們拒絕神,就會抵擋神蹟的出現,沒有用真誠的心靈去領受神話語的人,會成為對神作為懷疑的人,自然神就不會讓他見神蹟。

2022/02/06

生命的專家

一、找到人生的專家 在耶穌的傳道生涯中,祂到哪裡,那裡就出現擁擠的人潮。經文描述這天耶穌來到革尼撒勒湖,人群擁上來,要聽他宣講上帝的話。接下來的描述,西門彼得在「人生的革尼撒勒湖」遭遇失敗挫折的打擊,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我們的一生就如同乘坐在一艘船上,有時航向大海,有時停泊在港灣;有時風平浪靜,有時大風大浪;最熟悉海上的專家就是船長,所以要平安度過風浪,就要聽從船長的指令,而我們生命的船長是耶穌基督,有主成為我們人生的專家,再大的人生風暴,耶穌基督會引領我們平安渡過。 詩篇說我們是地上的客旅,是寄居的。而不論是耶穌時代的人還是現今時代的人,在生命的旅程中,有許多人對人生感到茫然。有人說:「人生就是三件事而已,就是工作、吃飯、睡覺。」人生真的只有工作、吃飯、睡覺而已嗎?如果你也這樣覺得,那就應該回到聖經來找答案,因為生命是神創造的,神是生命的專家,讓耶穌成為我們人生的嚮導,帶領我們走出迷失的世代。從彼得身上我們看見,讓耶穌成為我們生命專家的人是有福的人。因為你聽從的專家,將影響你一生的成功與失敗,決定你要走的方向。 二、跟隨專家要先調整自己 當西門聽到耶穌說:「把船划到水深的地方去,然後你跟你的夥伴撒網打魚。」如果我們是西門,聽到別人說這些話,應該會不高興,因為捕魚是西門的專業,但是那一晚卻努力一整夜都沒有收穫。我們想任何人遇到這樣的事,心情都是無奈與挫折。可能心裡還會想,這個人又不是漁夫,還要教我們怎麼打魚?可是西門剛才聽了耶穌在岸邊的教導,雖然我們不知道耶穌講的是什麼內容,但彼得說:「老師,我們整夜辛勞,什麼都沒有打著Sinsi, paiyanga nai taleare tukange, la kakadrua ku malra nai ku navaevanga」所以彼得對耶穌所講的道理有些省思,使他發現他需要改變,於是他開始調整自己,講出【但你既然這麼說,我就撒網吧!」ai kudra amiasu kikai, nau singikai ku taiyanesu!】 「調整自己」其實是很難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過於相信自己的經驗,對於熟悉的事自信滿滿。要讓人說出我聽你的話,還照著去做,其實是不容易的。但是彼得願意這樣做,他承認自己的失敗,願意順服耶穌的指引,再試一次。 人生的危機常常是一個奇妙的轉機,因為「危機」是介於危險與機會之間;若是處理的好,危機成了我們的機會,使我們有盼望、有收穫。但是要放下自己,跟隨耶穌,耶穌來帶領我們。而這第一步,就必須要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三、信賴生命專家的人是有福的 當彼得遇見了耶穌,對彼得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因為耶穌把彼得從人生的困境帶進了人生的豐收,經文說魚多到漁網差點裂開;多到裝滿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這是彼得從未經驗過的也讓他一生難忘的,而這樣的恩典多到西門彼得感覺不配獲得,他跪在耶穌膝前,說:「主啊,請你離開我吧,我是個罪人!」 短短的時間內,兩次撒網的收穫差別卻那麼大,就在於有沒有專家的指引與配合。我們聽過很多基督徒的見證,都是順服、聽從主的帶領,才有恩典的收穫,順服就是蒙福的開始。 過年期間,我看到有一個我喜歡看的日本節目叫做【全能住宅改造王】特別篇,這個節目,講的是原本居住的房子,有許多問題讓住在裡面的人生活起來很不方便,像是廁所在屋外,沒有隔熱、防寒,或是空間狹小、雜物眾多沒有收納的地方,或是結構老舊、危險,動線不佳。這些房子的主人也有嘗試自己局部的改造或修建,但是都沒有辦法解決根本的問題。直到遇見了節目找的專家,觀察他們的家庭成員、生活的模式、未來可能的發展,保留房子的主結構,重新修繕、改造了新的房子。 這些房子的主人,回到改造後的家庭,第一反應大概都是驚訝的,後來才是感動與後悔。感動的是原來自己的房子可以變成這樣,住起來可以這樣方便與舒服。後悔的是,家中的長輩原本不贊成改造的,也說早知道就早一點改造,或是要努力變健康,住的更久一點。 照道理住在這些房子的人,應該是最了解自己家庭的生活模式、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人,他們是這些房子的主人,也應該是他們所擁有的房子的專家,可是卻忍耐著住在這些房子裡,配合著原本的房子過生活,直到遇見了外面的建築專家才改變。所以我們生命要改變,就要像彼得、像這些房子的主人,要找到建築的專家,聽從他的話語、調整自己、做出改變,才會進入到另一個生命的豐收境界。 信賴並跟隨耶穌的人,其實一開始都有一個共同的領受,那就是「驚訝」,甚至是「害怕」。但是耶穌對彼得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Madha mukuludru, twalainga kaikameane, lri kamaningasu ku wamalranga ki umawmase.」耶穌不是說你要得魚了,而是說:你要得「人」了。 【得人】就是把福音傳給其他人,使人可以知道救恩,悔改歸向上帝,相信福音,從罪惡之中被拯救出來。「得人」也是贏得人們的信賴、尊重,更是贏得上帝國的冠冕,那個價值是無法物質來衡量的。 彼得和他的同伴上岸之後,「撇下一切,跟從了耶穌。」這是需要很多的考慮、掙扎和很大的勇氣。但是當彼得和他的同伴找到生命的專家之後,他們作出決定,從此以後將自己完全擺上,付出最大的代價來跟隨主,因為他們知道神為他們預備的是超乎他們想像的,是何等大的恩典與祝福。   有個神學家說:「人的心靈中有一個空隙,任何東西都不能填滿,只有上帝能填滿那個空隙。」耶穌是生命的專家,因為祂創造宇宙,祂創造生命,也在生命和死亡中掌權,所以讓我們找到耶穌,由神來填滿空隙,讓神成為我們生命的專家,使我們身心靈都得到滿足與祝福。

2022/01/30

神選的就是你

今天我們要看的經文在耶利米書一章4到8節,首先我們先介紹耶利米這位先知,耶利米大約18歲就成為先知,總共作先知服事上帝41年。這段期間以色列、猶大由強盛轉變為衰敗,上帝透過耶利米所啟示的預言,大部份都在耶利米活著的時候就實現了。耶利米常被人稱為是流眼淚的先知,因為上帝透過他來譴責悖逆的百姓,而他只能流淚為他所愛的國家來禱告,耶利米哀哭的詩歌被記載在耶利米哀歌。 上帝呼召人過程,通常是讓人看見異象,以摩西為例,在80歲時神呼召他,透過一焚而不燬的荊棘,要他領上帝的百姓出埃及。神給他的異象與使命非常清楚,並給他同在的應許。神說祂是那自有永有者,使他更直接認識上帝。 另外一種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話語,讓被呼召的人知道,像是撒母耳在睡覺時聽見上帝叫他,上帝透過許多的方式來呼召感動聖經中記載的人物,當然現在的我們也可以經歷當時上帝呼召人的方式,來感受到上帝,而不管是哪一種方式,上帝都盼望我們能回應他的呼召。 在今天這段經文中,耶利米說上帝在耶利米還沒有被造時,就曉得他,當他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就揀選他,將他分別為聖,作列國的先知。所以我們看見上帝揀選的恩典在耶利米身上,而同樣的上帝也要揀選我們,因為我們也是被上帝所造,被上帝揀選的,可是我們不太明白為什麼這是恩典。特別是我們身為原住民,週遭有許多親友是基督徒,我們很習慣當基督徒,我們很習慣有上帝,可是我們想一想,在台灣其實一百個人裡面只有4個才認識上帝,而我們自己本身,和許多親朋好友都有這個福氣認識上帝,不是一個恩典嗎。 雖然經文裡上帝對耶利米說:「在我賜生命給你以前,我已經選召了你;你還沒有出生,我就指定你作萬國的先知。Sa kainaku badhana ku niake muswane, wapilringa naaku muswane; sa kaisu kitulalakeana, pakamaningaaku muswane ku ayuginsiane ki sanaka kuni.」但耶利米並沒有理解上帝所說的話的真正意義,因此找了理由對上帝說不要。耶利米對上帝說「至高的上主啊,我太年輕;我沒有口才。Vavalakeanaku turamuru; la kaengelraku」耶利米真的沒有口才嗎?如果他沒有口才,如何找到這種看似正當的理由來拒絕上帝的選召?耶利米知道,如果接受上帝的選召,他必須放棄自己熟悉的生活習慣與方式。 原本他可以按著自己的喜好為自己做決定,追求效率與成就這些眾人所追求的目標;如果接受上帝的選召,他就得改變。他不能再按著自己的心意而行,必須處處留意上帝的旨意,聆聽上帝的啟示。他必須脫去許多「面具」,卸除用來保護自己的屏障,將自己完全擺在上帝面前。唯有如此,他才可以明白上帝的旨意和自己的使命。但是這種改變太大了,所以耶利米極力推辭,而不是尋求上帝的協助使他可以勝任上帝的委託。「太年輕」、「沒有口才」成了他的理由。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這樣,我們知道甚麼是對的,可是如果我們真的按照規定的去做,會對我們產生許多的不方便,例如,我們都曉得交通規則規定不可闖紅燈,以確保交通安全;然而,只要四下無人,我們總是還是會有闖紅燈的想法和行為。又或者我們都知道,做人要誠實、不可說謊;然而,我們還是有意識、無意識地說著小謊,甚至為了利益而撒下大謊。你會發現,我們跟使徒保羅一樣,我們知道的「善」,我們常不去行;我們視為「惡」的,我們反倒去行。 我們就生活在片段的矛盾與衝突之中。這種矛盾與衝突,讓我們從小就開始學會「保護自己」,這種保護自己的方式不見得是對的,但是卻能不讓自己在矛盾與衝突中受到傷害。這種「自我保護」,好像成為人的天性,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被強化、高舉。這也讓我們因此時常戴著「面具」,來隱藏自己的脆弱、創傷與內在的痛苦。 為了隱藏我們的軟弱,我們時常「打腫臉充胖子」,假裝我們很好,很厲害,拒絕接受他人的幫助。不但如此,甚至我們時常拒絕來自上帝的呼召。就如同耶利米一樣,找理由說自己【太年輕、沒有口才】來推辭上帝的選召。 但上帝並沒有因為耶利米的推辭而生氣、憤怒;相反的,上帝幫助耶利米,讓他看見他「自身的美與價值」。耶利米說自己「太年輕」,上帝卻告訴他:「不要自以為年輕」。「年輕」,在台灣人的觀念中往往代表「沒有經驗」而不被重視。 然而,上帝卻不是這樣對待耶利米。祂告訴耶利米,【不要自以為年輕,儘管到我差派你去的人當中Madha ngitatu vavalake, mwa sikakathane kudra tasikawlaneli pamwa muswane kudra ki laumawmase】,並且將手按在耶利米的嘴巴,以行動告訴他【我把你該說的話放在你口中Wabaainga naku muswane ku lrika aiyanesu ku vaga.】 以色列的先知從上帝那裡領受要宣布的信息,但是他們必須將這些信息,以百姓聽得懂、看得懂的話語與行為來表達。這種的過程,就是上帝信任祂選召的先知的一種表現。其實上帝可以自己宣布就好,上帝絕對可以讓百姓懂得自己的信息,百姓聽不懂做不到就懲罰,或著是做到的就給獎勵,一定會達成上帝的要求。 但是為什麼上帝要揀選人做這樣的事情,甚至人有時候軟弱就會「假傳聖旨,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列王紀下五章記載著以利沙的僕人基哈希就是這樣,他看見以利沙不收乃曼將軍送給以利沙的謝禮,找藉口跑回去找乃曼將軍,說以利沙要將這些禮物送給剛來拜訪的客人,其實是基哈希自己想要獨吞。不過上帝讓以利沙知道這件事,所以使基哈西除了得到禮物,還將乃曼將軍的大麻瘋也給了基哈西和他的後代,懲罰他的貪心與欺騙的行為。 因為上帝知道我們軟弱與驕傲,上帝要幫助我們面對我們的軟弱,學習依靠上帝的幫助。所以聖經上記載著許多人的缺點,但是上帝卻幫助他們跨過逃避、推辭的障礙,有勇氣承擔上帝交託的使命。今天的耶利米也經歷了接受幫助的奇妙經驗,使他拆下保護的高牆,而可以全然地向上帝開放,聆聽上帝的話語。 其實,不只耶利米可以;只要我們願意學習,尋求上帝的幫助,我們就能夠在聖靈的引領之下,讓自己的脆弱和傷痛,藉著上帝或他人的幫助而得到醫治,並且得著永恆的平安。我們也因此更敞開自己,享受上帝帶領我們到可安歇的青草地,使得我們的心靈成長,生命更加圓融、成熟。帖撒羅尼迦前書5:19【不要抑制聖靈的工作(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Madha ruthuruthuku ku awngane ki Siri】若你感受到神的恩典,有心要為主服事,請勇敢地回應神,因為神選了你,就必定為你開路,只要你回應,他就為你預備。願神幫助我們,建立服事的生活,成為服事的人。

2022/01/09

隨時服事的心

聖經中的人物除了有名的先知與門徒外,其實還有許多沒有記名的人,特別是女性,但是他們的服事也很重要,也都蒙主的紀念。西門彼得的岳母就是其中之一,在耶穌初期傳道時,是以彼得家為據點,所以時常在這進出,彼得的岳母也時常接待耶穌和門徒們。 在向外邦人傳福音的過程中,特別是早期,有時候會聽到人說「不要太信基督教,他們不會孝順父母、不顧家庭」,因為不能拜祖先,而且生活都會以教會為主,甚至拿耶穌在選門徒時說【愛父母過于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所以誤以為作主的門徒要六親不認,其實主乃強調:凡跟從他的必須以他居首位。 但我們從西門的岳母患熱病得醫治這件事,證明彼得跟隨耶穌後,彼得並沒有和家人劃清界線,耶穌反而親自去探望與醫治彼得的家人。所以耶穌呼召門徒「放下一切」跟隨祂,不是要門徒拋家棄子,乃是要我們調整生命中的優先次序,才能完成上帝創造我們、揀選我們、呼召我們的計畫和使命。也告訴我們,當我們顧念上帝的事,神也就顧念我們的事。 今天我們從彼得岳母的事件,來學習服事的心,使我們在服事中成長,並且願意、樂意服事。 一、 服事不分時間 西門的岳母令我們感動的是她對主的服事,在馬可、馬太、路加的福音書裡都提到她病得醫治之後,就「立刻」起來服事他們。她的行動說明了主完全的醫治,也表現了她服事的心,並且不願白白的領受恩典。 今天我們蒙主醫治,要感謝祂、服事祂。特別當一個人失去過健康,才會知道健康的寶貴。耶穌把西門岳母的「熱病」化成「熱心」,並且做出行動來。通常當人遇到生病的狀況或是心靈疲乏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要再休息一下,服事不急於一時,現在的狀況不適合服事,等體力完全恢復之後再說。 面對服事,我們當然會軟弱疲乏,甚至產生排斥,但是神給我們的教導是【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況且我們怎麼知道,會不會再有服事的機會?能不能活到明天?所以服事不分時間,把握機會。 二、 服事不分大小 在路加福音中,「服事」這個詞大多描述用餐時在餐桌旁的伺候,所以服事其實沒有分大小,只要是為主而做的,都是好的服事。她先是服事主,接著服事主的門徒,到天晚日落的時候,全城的人都聚集在門前,帶了一切害病的,被鬼附的來,她的服事普及全城的人了。有服事一個人的,到服事許多人的,有一般人都可以做的服事,或是專門技術的服事,或是站在台前被人看見的服事,還是沒有人注意到的服事,都需要願意的人來擔任。 路加福音16:10說【在最小的事上忠心的,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的,在大事上也不義。】其實在教會裡有很多看不見的服事,我們沒有注意,或是沒有被分配到,我們就習慣享受到別人的服務,可是等到原本在做的人突然不做了,才會知道原來這件事也很重要。像上次幹事請假,又沒有服務員,平常禮拜我沒在做的工作,像是實名制的單子、外面樓梯的圍欄擺放、樓上電視、電燈、門窗的開關,這些事情,還好有些人順手或是特意的巡了一下教會,不然可能都不會有人注意。 像最近週報寫說要會友配合落實圾垃分類,平時有進出教會的人,丟垃圾的人都知道垃圾桶在哪裡,但是我們全部都丟在一個垃圾桶,包含牧師都沒有確實做到分類,那清潔隊員也有跟教會反應,但是我們都說會改進,可是下次丟垃圾還是一樣,那負責的人很辛苦,但我們卻常常忽略這個服事。從小事開始預備,才能承擔更大的事。 三、 甘心樂意的用愛服事 教會有許多人服事,可以不分時間、大小工作,但最好的服事是要甘心樂意的擺上,甘心樂意是發自內心的同意,高興快樂的去做,這樣才能維持長久。因為如果不甘心樂意,就不會盡心盡力,可能只是勉為其難,把被分配到的事工完成便好了,甚至隨便做一做就好。 西門的岳母就是甘心樂意的服事,通常生病的人即使好了,也需要多休息,所以若是她沒有甘心樂意,她可以說「我才剛剛復原,應該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她馬上就起來服事耶穌和門徒,甚至到了傍晚,來見耶穌尋求醫治的人越來越多,她身為主人,看見越來越多的人來,可能會生氣打發這些人走,但她沒有,她仍然為他們服事。 所以西門岳母的服事不僅是甘心樂意,也是出於愛心,因為她知道這些人來見耶穌跟她一樣,都是要得醫治,她的愛心使她看見別人的需要。服事是愛心的行動,若看不到別人的需要,就會忽視他們,自然也就不會起來服事他們。所以服事可以說是幫助別人的事,用我們的時間、工作、東西去填補別人的需要和缺乏。 其實服事的過程是經歷神,是讓神改變我們。使我們成為彼得的岳母那樣,不再是躺在病床上,等候著別人的服事。我們經歷上帝的手來撫摸我們,醫治我們,把我們改變過來,出死入生,成為一個能夠參與服事的人,這才是生命的轉變。不只是「我信耶穌」,而是信了耶穌之後,經歷了神之後,你生命改變了,而這個改變叫你能夠「起來服事」。若是今天你仍然躺臥在病床上,整天呻吟,請你記著西門的岳母,她一經耶穌基督的撫摸醫治,便立刻起來服事。願神也賜福給我們,使我們服事不分時間、不分大小,甘心樂意用愛服事神、服事教會、服事他人。

2022/01/02

神建立我們成為祂的子民

一、 劫後餘生的百姓 經文裡提到劫後餘生,我們看世界歷史的發展,其實到處都是充滿災難,動盪與不安,特別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更是經歷許多朝代的更替、君王的廢立、各種奪權的戰爭、經濟的興盛與衰敗。我們對岸的中國是這樣,聖經中的以色列民族也是這樣,留下的紀錄都是劫後餘生的人所記載下來的。 在過去兩年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也是一個不好的年份,我們受到疫情的威脅、國家政局的改變,新冠狀疫情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造成了許多家庭的分離,緬甸、阿富汗政局的轉變,使人民的身家性命在一夕間瓦解了,有家回不去,回去了也不再安全。但是今日我們來到2022年,仍然享有敬拜神的時刻,仍然有神的平安,可以聚集在這裡,也可以說是另一種的劫後餘生。 在今天禮拜讀到的耶立米書,就是以色列民族處在劫難的時刻。我們知道當所羅門王去世後,國家分裂成南、北兩國;北國是以色列,因為國家分裂了,所以不能回到南國猶大的耶路撒冷去敬拜神,只能在撒馬利亞的祭壇上敬拜。以色列國慢慢地忘記神的恩典了,他們與外邦人混居、通婚,離棄神拜偶像,以至於國家步上了衰敗的道路,最後被亞述帝國消滅了,比南國猶大早滅亡136年。 耶利米是南國猶大的人,當時猶大國的國力也很弱,受到巴比倫帝國的威脅,所以有些仍忠心事奉神的百姓,認為神已經放棄他們,轉而與巴比倫和好,所以神使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打擊以色列。以色列人落入到今日的困境,全是他們咎由自取,他們不認神、不遵循神的話語,導致神的憤怒並懲罰他們,使他們的城市被毀、人民被擄到遠方、國家也滅亡了,他們陷入到極大的災難中。 二、 神憐憫的同在 神說【時候將到,我要作以色列各族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對於以色列人處在被擄的時期,這是讓他們反省的話語,也是帶給他們盼望的話語。因為「時候將到」,代表的是神審判的時候到了,神將會對那些背叛祂旨意的人施行嚴厲的審判,而對那些受冤屈,以及祈求神憐憫的人,神會施行拯救與寬恕。這句話也表明,神與祂的子民之間的關係已經和好,是一種無法分開的關係。這一點對以色列民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神的慈愛與憐憫仍然與以色列民族同在,所以神說【我仍要以信實和不變的愛愛你們】。 重回故鄉,重建破碎的家園,這對以色列民族來說是個很大的激勵;自亞伯拉罕以來,他們一直堅信迦南地乃是神所應允給他們安居樂業的地方,那是肥沃寬廣,流奶與流蜜之地。雖然他們是沉淪在異邦當奴隸,但是心中仍舊紀念著故鄉,仍在盼望有這麼一天,他們可以回去重建家園。所以當現代的以色列國要重建的時刻,其實聯合國和一些支持猶太人的國家,有另外選了幾個地點讓他們選擇,像是非洲東邊的烏干達、埃及北邊的西奈半島、中國的東北、南美洲的阿根廷南邊。但最後他們還是選了現在的地方,就是神為他們祖先選定居住的迦南地。 以色列人遠離了神,但神仍然要將他們領回,從遠方等待著祂的子民悔改歸回。有句話說【愛之深責之切】,神對人的愛何其的長闊高深,所以神管教我們,要使我們成為他的子民。神揀選先知耶利米,先是要他去「根除、拆毀」,然後要「重建、種植」的工作,神要以色列民族耐心等待重建的時刻。 神藉著耶利米讓百姓知道,祂並不離棄他們,而且要大大賜福他們。也告訴他們,重新建立起來的以色列,人民可以不再南北分開,還可以回到耶路撒冷去敬拜神。所以亡國後的以色列民族,看是苦難,但悔改後的結果,是他們原先分裂的國家可以重新整合起來,凝聚以色列人的心,重新歸向神。 三、 重新建立、再次歡呼 經文給我們帶來非常美好的信息,就是被擄後已經悔改的以色列民族,不但得到了神的諒解,且神跟他們說,祂是他們的神,以色列民族是神的子民。這就是神慈愛的表現,祂所喜愛的就是以色列人民的懺悔、認罪,回到祂的面前。 所以神說要承認他們,並要作他們的神,他們可以再被稱為神的子民,這表示神將與他們同在,帶領他們出那苦難之地,就像早年神帶領以色列民族的祖先出埃及一樣。 基督教的信仰給我們最重要的福音,就是神是一個仁慈的神,祂不會永遠拋棄我們,也不會永遠記住我們的罪惡。只要我們懷著認罪、悔改的心回到祂的面前,祂一定會赦免、憐憫我們,同時會接納我們成為祂的子女。整本聖經所給我們的信息就是這點:神永遠愛著我們,只要我們知道悔改歸向神,知道向神表明:創造宇宙萬物的神,就是我們生命中惟一的神。這也就是十誡中的第一誡所說的:除了神以外,我們沒有別的神明之意。 另外在基督耶穌裡,我們跟神之間立有新約,使我們與神之間是合一,不是分裂;也讓我們大家都因基督耶穌的名成為合一的信仰團契。 原本分裂為南、北二國的以色列民族,因為與神之間立了新的約,再次結合在一起。這是非常奇妙的恩典!誰有這樣的能力,能使一個已經分裂這樣久的民族再次結合起來呢?除了神的恩典之外,沒有人能做到!神就是以色列民族結合在一起的力量。 所以神應允,有一天以色列百姓會回到自己的國家,祂會帶他們到平安的地方,並特別照顧他們,賜予豐盛物質,使他們歡喜快樂,心裡滿足平安。這個預言在2千多年後實現了,說明神以永遠的愛愛我們,不論我們曾經如何得罪祂,祂的愛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也證明神永遠與我們同在。 在這新年的第一主日,讓我們先來到神面前,悔改認罪,拆除過去的老我,讓神重新建立我們,成為屬神的百姓,成為合神心意的器皿,我們就能重新擁有喜樂與平安,能高聲頌讚歡呼榮耀歸給神。

2021/12/26

耶穌是我們的救主

今天是教會聖誕節,我們迎接耶穌基督的降生,今天的四段經文,第一段以賽亞的經文,告訴我們神的使者傳報了好消息給我們,神要運用神聖的力量拯救他的子民;普天下的人都將看到我們上帝的救恩。第二段詩篇的經文,告訴我們神的勝利,我們要歡呼讚美歌頌祂,祂也要用公義信實來統治世界。第三段希伯來書的經文,神藉著先知對我們說話,也賜給我們祂的獨生愛子,祂有神的能力,始終不變,要清除人的罪惡。最後一段是約翰福音,再一次清楚說明耶穌基督是真光,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的人,他就賜給他們特權作上帝的兒女。但世人卻不認識祂、接受祂。 神從創造世界的開始,所有的計畫,都是有次序的,按照步驟來執行,但祂也體諒人的軟弱與跌倒,一再的提醒,一再的被包容、一再的被原諒我們這群悖逆的人。所以當我們認識神,我們應該要知道,神的作為在我們當中運行,但我們有時候卻假裝不知道,看不見、聽不清楚,以至於我們落入到罪惡中。 這兩年因為新冠狀病毒的疫情,使全球的生活模式改變了,生病了大家不敢或不能去醫院,除非是重症或急診,甚至疫情嚴重的地區,連病床都沒有了;以前要出國就買機票飛出去,旅遊或洽公,但碰到了疫情全球管制,旅行業大受打擊;上班上學要在家裡,不能有團體的活動,不能在外飲食;甚至鼓勵每個人在家裡當宅男宅女。原本習以為常的活動通通不能進行。 台灣疫情爆發後,但感謝主,讓我們本土的疫情受到控制逐漸趨緩,我們雖然恢復生活作息,但國外還是有許多確診病例不斷增加,出入受到限制。我們可能覺得災難要過去了,但是還有卻有一些重大事故的發生。像是台灣就有火車出軌49死,大樓火災46人死亡,等等的事故。我們好像看不見神給我們的幫助與救恩,反而不斷地陷入罪惡的誘惑中。 所以神和這個祂創造的世界,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到底出了甚麼問題?這位三位一體的神,有聖父、聖子、聖靈在不同的時代中顯明,為了救贖世人,祂親自來到這世上,將真理和生命給我們,也讓我們藉由耶穌,認識神來領受豐盛的恩典,活出見證神榮耀的生命。怎麼我們離神越來越遠?怎麼我們沒有活得更好? 今天約翰福音的經文告訴我們答案,主耶穌是世人所盼望的真光,是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彌賽亞,祂以人的樣式來到世界,但他們卻不認得祂就是那真光,也不信祂是永生神。他們不接受耶穌,不把自己交託給神。 我們稱呼這位救主為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第1章提到【要給他取名叫耶穌,因為他將拯救他的子民脫離他們的罪。】這個名字跟約書亞是同一個意思,就是「耶和華救主」或「耶和華救恩」的意思。而基督跟彌賽亞的意思一樣,是【受膏者】,因為要成為以色列的君王必須要先用油膏抹他的頭,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所以這是象徵救主君王的稱號。 而耶穌是我們的君王,我們的救主,所以祂有絕對的主權,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要全然的信靠耶穌基督,並相信祂的能力。就像我們還小的時候,你敢不聽父母的話嗎?在學校敢不聽老師、校長的話嗎?在工作上敢不聽老闆、上司的話嗎?這些人我們都聽,可是面對神,我們卻只聽我們自己的,不聽神的。神告訴我們要向右走,我們偏偏向左跑。神告訴我們要服事祂,我們卻說我們不夠資格來做這些事工,或是我們沒有時間來服事神,我連自己的事都做不完了。那我們要如何才能得到祂的救恩與幫助。 我們說全能的神,就代表祂是創造的主,在祂沒有不能的事,所以我們要將軟弱、重擔、害怕、壓力、逼迫等等的事物,交託給祂,使我們凡事不能的事,有神來掌權,由神來成就。你要得到救恩,要看見神的祝福與恩典,就要先讓神掌管你,讓耶穌成為你的救主。所以在聖誕節,我們要邀請耶穌,進入到我們的部落、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心中,讓祂來掌權,耶穌說【祂是道路、真理與生命】,所以不要再走冤枉路了,不要再把自己的話當真理了,聽從耶穌、跟著祂的腳蹤行,自然會有神的恩典與祝福。 在聖誕節我們會用待降圈來布置,這個待降圈是圓的,象徵神的愛永不止息;是綠色的,表示生命,也代表神的恩典永遠常存。待降圈上每一根蠟燭代表待降節期中的一週,如此,一週接一週,我們會看到愈來愈多的光,到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天,我們會點燃中間的白色蠟燭,代表基督是來到世界的光。所以今天是迎接耶穌真光來到的一天,願我們被祂光照,使我們領受到【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

2021/12/19

微小顯出偉大

大綱 一、 待降節的四個主題:希望、和平、喜樂、愛 二、 神愛卑微的人 三、 神和人的道路不同 四、 神為我們設立的牧者 五、 結語:神使用我們這微小的器皿,彰顯出神的偉大奇妙的愛。 聖誕節前四周是待降節期,以安靜、準備心,等待基督耶穌降臨,教會界在每一周主日訂定四個信仰的主題,要省思、默想聖誕節的意義。這四個主題分別是:「希望」、「和平」、「喜樂」、「愛」,提醒信徒耶穌的降生帶給世人真正的希望;唯有在基督的生命裡,才有真正的和平、平安;也因著基督,世人才能享有真正的喜樂,而非外表的短暫歡樂;所以耶穌降生,表達且見證了神對世人的真實之愛。 今天是待降節第四主日,主題是「愛」。神的愛是神給人的最大禮物,就像保羅所說:【信心、盼望、愛這三樣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ku salrwane, sidramane, si sakialibake kikai taitulrwane yakai palralrawthu, ala ku makuciaciingalrenga yai amani kai sakialibake.】(林前13:13) 聖誕節最該慶祝的便是神藉著耶穌基督賜下的大愛。今天,我們要從聖經的話語中再度學習並體會神的愛。 一、 神愛卑微的人 聖經告訴我們,神特別疼愛卑微的人。世人普遍的價值觀,認為偉人的出生一定是與眾不同的,所以有很多傳奇故事,提到偉人出生的時候,都有些不同的異象事件,或是帶著寶物出生。所以拿但業第一次見到耶穌時就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Manemane ku mathariri kulri twalai ki swa Nazarethe? 】(約翰1:46) 在他眼中,原來拿撒勒不是甚麼地靈人傑之地方,偉大的人物不可能從這裡出來!伯利恆的意思是「糧食的倉庫」,而以法他的意思是「結果子的」意思,所以可能會出現很優秀的農夫,但不會有偉大的君王或領袖會出生在這裡。 然而,神的權能超越一切,使不可能成為可能。我們的神顛覆了世人的道理,特別提升卑微與弱小,讓這個在世人眼中沒有甚麼價值的地方轉變成為尊貴的。神也不斷啟示舊約的先知,使他們對以色列人的教導,都特別提到要照顧貧弱、孤寡、在外寄居的人。神特別關顧這些人,彰顯了神的愛與憐憫。 但人卻只顧求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無形中造成貧富不均、階級對立、權利義務不等的不公義之社會問題。在資本主義下有些人說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話語,把不公義、不平等之現看為理所當然,但神不是這樣,祂是愛與憐憫的神,要與哀苦的人同哀哭。 以色列民族在當時整個中東地帶族群中,是非常弱小的,但神卻要揀選它、重用它。但神要揀選人或民族、國家的時候,並不是看那對象是否強大,只要有神幫助扶持,即使是最軟弱的,也會變成最剛強的。 二、 神和人的道路不同 神的道和人的道不同,祂的作為和人的作為有別。其實應該反過來說才是正確:因為神才是真理,是人離棄了神的教導,走自己愛走的路、做自己愛做的事,所彰顯的是自己的權利、驕傲、和榮耀,而這些正好是違背神旨意的事。 在創世記「巴別塔」的記載中,人類說:【來吧!我們來建造一座城,城裡要有塔,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免得我們被分散到世界各地。Bwala, tapia ku vaeva ka cekele, ikai ki cekele lri ikai ku abeelenge ku cakare, ku abelengane lri daruru ki ememe subelebelenge, la tapakithingale kai lanaganeta, amani lu kipasivagavagaita sarau mwa kiinunga kai kawmasane. 】一直到今天,「顯揚我們自己的名」還是許多人的人生目的和意義所在,但自大的人無法看見世界的許多問題,就是從本位主義(以自己為重心)開始的,結果為了爭權奪利,就有了許多的衝突與對立。 在路加福音中馬利亞的〈尊主頌〉說:】他把強大的君王從寶座上推下去;他又抬舉卑微的人。他使飢餓的人飽餐美食,叫富足的人空手回去。Wamalra kwidra ki sapukwane ka talialalai twalai ki taetalaneini lrudrulu pulebe; la alra parwabelenge ki alelebe ka umawmase. Wamalra kwidra ki mwabaisi ka umawmase pakane pakabucuku ku malimeme ka akaneane, kwidra ki maesaesaesai ka umawmase la pamaliwnawnai pakatwase. 】神的憐憫使卑微、飢餓的弱者得到特別的幫助,使他們從失望和絕望中得到希望。 三、 神為我們設立的牧者 回到先知彌迦的信息,先知宣布神要在伯利恆以法他這個小城興起一位統治者;這位統治者是神所揀選、設立的,他是神的僕人,要成就神的公義。他也是一位謙卑的人,不是要來擁有權力,反而要成為以色列人的「牧人」。我們知道牧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引領羊群到青翠草場,使牠們獲得餵養與飽足,帶牠們到水邊得到解渴,又能夠安穩地躺在草地上獲得真正的安息,遇到危險或野獸的攻擊,必須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因為他是神揀選與使用的,是要成為神的得力幫手。 耶穌是我們的牧人,也是我們的君王,祂行事不靠自己,是【他要以上主所賜的大能,奉上主—他上帝的威嚴統治他的子民。kwi lasu lri arakai ku baai ki Tamatama ku maadrau ka puku, lai lri pangukai ki papedrengane ki Tamatama ka Twaumaseini si rathudu ki kawkawluini.】祂的權力來自神,要實踐神的旨意。祂是負責帶領、餵養、和保護交在祂手中屬於神所有的羊群;祂不只是「領袖」,對人民發號施令,要求眾人服事他。祂是從神那裏帶來真正的彌賽亞救主,而不是為了自己有更大的權力的假救主。假救主不能帶給人民平安,反而會引領人民陷入爭戰以及困境中,藉著別人的犧牲,成就了自己的豐功偉業。 耶穌基督的生命彰顯的是真正救主的典範。祂到世上來,最後在十字架上犧牲自己的生命,藉此換回眾人的生命。祂用自己的「死」使人因此得「生」。神藉著祂啟示真愛的意義,就是無條件的奉獻與付出,不求任何回報,只希望因此能夠將人帶回神的生命之道上。 結語: 聖誕節最重要的意義之一是實踐神的愛。神的愛不僅只是神給人愛而已,應該人也要有愛的行動,耶穌基督降生是神實踐拯救人,讓人得到解脫與自由之應許的確據。願神的靈幫助我們在紀念耶穌基督聖誕的節期中重新領受祂的愛。 神的話語奇妙無比,以法他、和伯利恆的意思,都指出土地肥沃,會出產許多農作物,這兩種意義也呼應了耶穌說『他是生命的糧』,所以願我們將神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的糧】,能多結果子,並豐盛有餘。並且能讓神使用我們這微小的器皿,彰顯出神的偉大奇妙的愛。

2021/12/12

聖潔的救恩路

今天的以賽亞書35章經文裡,從第1-4節,提到人要看見神的拯救,而神的大能和榮耀,就像沙漠曠野中開滿了各種鮮豔的花,代表著荒蕪的乾土,轉成了肥沃的土地,也能使疲累、顫抖的人,重新恢復了力氣。接著是我們剛才念的經文,提到四種人,瞎子、聾子、瘸腿與啞巴,都得到他們心裏所最盼望的醫治。這些醫治讓人想到耶穌所行的神蹟,是能翻轉生命、也使生命更新的神蹟。最後提到了聖潔之路,罪人和愚昧人不能徘徊、不能走這條路,因為當神臨到我們、改變我們的時候,我們蒙了神的恩典,就不再是罪人,也因我們敬畏神,遵循神的話語,擁有了神的智慧。這條路也代表著原本離開神的人民,在神的拯救中重新恢復關係,並且回到耶路撒冷,重新成為神的百姓,如同在34章裡我們看到以色列因得罪神,導致他們的宮殿荒涼,人民被擄走,但當我們迴轉就能看到神的榮美再臨。 這裡一連說了兩個「那時」,記得上週的講章我們有提到施洗約翰差人求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Amanisu kudra iyaiya ki Yuhani kudra lri kainganai」耶穌回答說,【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ku mamukici wadrelenga, ku mapiapilai wadadavacenga, ku maraibiu la kabulanga, ku macele kialalranga, ku wapacai ku umawmase siaelanga panianiake, ku matiakukuru kialalranga ku hukuingi.】先知以賽亞所說的「那時」的預言,印驗在施洗約翰見到耶穌的那個時刻,也就是說那時的救恩延續到今天,神預定的救恩早已臨到了,只是看我們願不願意讓祂進入到我們的心裡,願不願意遵行祂的話語讓祂的國度臨到世間來,所以聖經時常所提的瞎子、聾子、瘸腿、啞巴,除了代表身體上的缺陷,其實也代表了屬靈的狀況,因為神的百姓,看不見神的創造,聽不見神的話語、走的是神不喜悅的路,說出來的話不是感謝神、頌讚神的話。 一、人沒有神,會走上罪惡之路 我們都知道起初神創造一切都是美好的,因為罪使以色列人離棄悖逆神,當人離開神就如同曠野的沙漠,什麼都沒有,人的罪使自己深陷在困境,無論是別人的罪還是自己的罪,都沒辦法靠自己得救,是需要神來拯救。 以賽亞書從1~34章數算了神的百姓與列國的罪、提到神的震怒與審判,以色列迷失在罪惡的環境中,而按照先知所傳講的信息,這些罪惡來自於沒有順服神話語,所以最後要面對神的管教。人有神的提醒都還會犯錯,如果我們轉眼不看神,不聽從神、不行走神的道路,不歌頌神的作為,那麼我們會是多麼的汙穢、不潔淨,我們會深陷在罪惡裡。 但是,當神的拯救臨到,原本沒有任何生命的土地和水源將有轉變,所以神的救恩,代表了祝福將取代詛咒。這個轉變使人能夠看到有條聖潔之路,讓以色列人民脫離罪惡且擺脫不公義,如同第二次出埃及,他們踏上的是延續應許的道路,將恢復和神昔日的親密關係。 神的道路是美善平坦,單純的人緊緊跟隨著主,就不會走迷路。自以為義的,愛耍小聰明的,常會抄捷徑或走後門,結果卻得不償失導致失敗。當我們的生命走向神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迷路,也不用害怕攻擊。我們有神的同在與帶領。所以敬虔的人知道,遵行主的旨意是最好的方法,而且主必保護我們,走在聖潔的道路上。 二、信靠神、順服神,才能活出聖潔   過往先知的信息,其實都有共同特點,就是我們要從過去的錯誤中,改正到現在的作為,進而迎接神的救恩。悔改的過程,有時候使我們背負重擔,使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做事,但這就是要得到救恩的代價,也能讓我們反省自己,藉著信靠神的信心與盼望,走上救恩的道路。 今天是待降節第三主日,主題就是喜樂和救贖,透過神的慈愛,證明我們都將被拯救,然後離開罪惡。在未來的日子中,我們的盼望是要活出神期待,也就是聖潔的生活,這個聖潔包含了專心信靠神(不拜偶像)、活出主所喜悅的聖潔行為。 有一位牧師說「聖潔」是我們照著神的心思意念,做出祂看為喜悅的事,例如敬虔、公義、仁慈......。所以要做到聖潔,最基本就是要順服神。所以不論是舊約的先知以賽亞、或是耶穌的時代,再到現在的我們,如果沒有按照神的心思意念做出祂看為喜悅的事情,造成人和神的關係疏遠,這就是罪。罪會帶來懼怕的,也意謂著我們沒有順服。從創世記使我們看到亞當和夏娃吃了善惡樹的果子之後,聽見神的聲音就開始躲避,並且充滿著懼怕,就可以驗證不順服神的後果,帶來的是罪惡、是躲避神、是懼怕神。 我很喜歡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說的一句話,「聖人都會有過去,罪人也會有將來」。所以神的恩典是用在每個人身上,因為在神的公義、慈愛的帶領中,我們能藉著耶穌改變,進而得到喜樂與救恩。 三、在喜樂與救贖的盼望中迎接耶穌   近年來許多國家會選出能代表過去一年的漢字。台灣從2016年開始,分別是苦、芒、翻、亂、到2020年是【疫】字,好像都代表著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煩惱與愁苦,所以也表示我們多麼需要喜樂的心和神的救恩,能讓我們從煩惱愁苦中改變。 在神完全掌權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恢復神起初創造的美好與秩序,不再因為罪惡被敗壞,反而要因為神的管理而恢復健康、生命、和好、幸福。但是能夠經歷這一切的,將是那些悔改的餘民,那些真心願意交出生命主權,願意順福神。我們每年都在預備聖誕節,迎接耶穌的誕生呢? 所以在待降節第三主日該如何從盼望活出喜樂和救贖的主題呢?就從信靠神開始,走上聖潔的道路,一起領受救恩的祝福。求主帶領引導我們進入未來的年日,在神的慈愛中被拯救,進而作為新造的人。願主耶穌的降生,拯救祂的子民脫離罪惡且走上聖潔的道路,也是恩典的道路。

2021/12/05

引導人走向神的路

路加福音在第一章裡有記載了2首頌歌,第一首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尊主頌,另一首就是我們今天的經文,俗稱救主頌。主要是記載施洗約翰應驗了預言出生後,他的父親撒迦利亞從神所領受的話語。撒迦利亞的頌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段路1:67-75,是對救主的頌讚;第二段路1:76-79,是對約翰的預言。 撒迦利亞歌頌神必會成就祂的應許。雖然當撒迦利亞歌唱時,耶穌還沒有出生,但他深信神的應許。所以,他歌唱,頌讚神將要在耶穌裏成就的救贖大工。這裡也像其他經文一樣,將救恩比作照在黑暗中的光。雖然我們的苦難和罪有時好像永無止境的黑夜,但耶穌像清晨的日光一樣,驅走了漫長的黑暗。如今我們的生命正住在祂愛的光裏。正因著這美好的盼望,基督的光會【引導我們走上和平的道路。】 一、人的軟弱 撒迦利亞是亞倫大祭司的後代,也是在神面前侍奉的神職人員,早期以色列的祭司除了服侍神之外,也必須擔任「神—人」之間的橋樑,現代的用語就是他們可以「通靈」,這些祭司服務百姓的能力之一,就是他們會將「神的心意」、「神的旨意」、「神的話語」傳達給那些求問神的人,或是向神祈禱的信徒。而且也將那些求問者的「需要」轉達給神,為他們代禱,並且傾聽神是否有所明示、暗示或應許。這就是一般祭司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他們除了管理聖殿的行政工作、雜物處理之外,就是做神與人之間的媒介者或代言者。 可是在施洗約翰的出生過程,他的父親,平日擔任「在人與神之間溝通」的任務的祭司卻竟然不信神會應許!撒迦利亞的不信,導致他暫時無法說話,直到應許實現為止。撒迦利亞夫妻的遭遇很像亞伯拉罕和撒拉,都已經超過了生育的能力,所以按照人的想法,當他在聖殿裡領受天使的信息時,他應該不是不信神的「預言」,而是不信「預言的應許」會臨到自己身上。人就是這樣矛盾與軟弱,他的工作是服侍神卻又不相信神會有所應許。 二、施洗約翰的使命 1.盡先知的職責 撒加利亞受聖靈的感動,預言他兒子施洗約翰的使命,76節說「你要被稱為至高上帝的先知。」聖經中先知的職責:宣告將要發生的事件;宣講耶和華神的話語;帶領民眾敬拜讚美神。以色列四百年沒有先知,如今終於出現一個先知,並且他要行在主的前面為主預備道路。 根據瑪拉基書的預言,「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Lri sikawlaku ki sasiakawluli ku apasikaiyane nakwane padulru ku kadalranane.」施洗約翰正是主的使者。 而先知是要忠實的傳講神的話語,不能妥協,不能更改,也不為權勢所變動。所以施洗約翰在聖經中的描述,總是很誠實的指正別人的錯誤,甚至因為指責大希律王說他娶自己弟弟的妻子希羅底是錯的,導致他失去了生命。所以施洗約翰他做到了先知的職分,傳達了神的真理。 2.宣講神的救恩 施洗約翰一出來傳道時,他就在傳悔改的道,為主預備道路。他的信息成為曠野的呼聲,震動了猶太全地,各地的人都到約但河那裏,承認他們的罪,並受他的洗禮。路加福音3: 7-14記述了當時施洗約翰傳道的實況,有許多人來到曠野,要接受他的洗禮,其中包含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要求受洗,施洗約翰當著這些被許多人認為是虔誠的代表人物說,他們是【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Kunumi ka lasiduduku ka sulrau! Ku asaibangane ki Twaumase lri padaalrunga si kela, kunumi yai lri dulru nai ubere amiamia numi? Arakaiya ku kakwakudhane numi patuthingale ala ka ngiatatupelanga numi.】 在今天經文的77節說「由於他們的罪蒙赦免,他們將獲得拯救。Ngwalai ku takipacepane ku pasalrivane lini, kwini lalasu lri tarumara ku akipalribulane.」為什麼會罪蒙赦免,獲得拯救?從約翰福音1: 29當【約翰看見耶穌迎面走來,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掉世人的罪的!Drela, ka Lrulai ka Kiu ki Twaumase, mwalra ku pasalrivane ki yakawmasane!】所以施洗約翰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因為耶穌基督的來到我們當中。所以施洗約翰宣講悔改赦罪的信息,他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Ngitatupela, asi lwiyane padethenga ku kuni ki Twaumase!】他所做的,就是讓人知道自己的罪孽,要尋求神的赦罪,神的恩典能挽回我們,使我們再次與神和好。施洗約翰將罪人引向基督面前,沒有彰顯他自己,他知道他是宣揚神的救恩,所以他說「我用水給你們施洗;可是,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替他脫鞋子也不配。他要用聖靈和火為你們施洗。Arakaiyaku ku acilai pabanau numiane, ka sapathingalane ka ngiatatupelanga numi; ai, kudra tangeea kulri kabibilrili nakwane kela lri arakai ku Siri si apwi pabanau numiane. Kwi lasu sanianiange nakwane turaamuru, adravane ka atakililane ku keceini kainaku swadalepe.」 因為耶穌來了,只有悔改的人是有福的,他的罪要得到白白的赦免。這正是施洗約翰所傳的道。 三、引導人走向神的路 施洗約翰短暫的一生,應驗了他父親的預言,完成了基督先鋒的使命,他預備了主的道路。施洗約翰的一生盡了他的服事,就是把人引到主面前。曾經跟隨施洗約翰的人,有一些都跟隨耶穌了,其中包含了12門徒安得列(彼得的弟弟),約翰的門徒說【老師,你看,從前跟你在約旦河對岸、你為他作見證的那一位,現在也在施洗,大家都找他去了!】施洗約翰沒有沮喪和生氣,反而喜樂地說:「他必定興旺,我卻必定衰微。Kwini lasu lri tara aru kadrau ngiradhekane, kunaku lalri tara aru alebe katikiane.」所以主耶穌評價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在人間沒有比約翰更偉大的人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天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 Nau pudriadriingai pelaela numiane, ikai kawmasane kadrwa ku lrika silrialribate ka sanianiange ki Yuhani ku umawmase.」 所以從歷代的先知與門徒,都在告訴我們「救恩的曙光」就是耶穌,祂是從真光出來的真光,是祂把神的憐憫從父神的懷裏帶給我們。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主來了照亮了我們,人生難免會遭遇困境,然而耶穌能拯救我們,使我們得到盼望。因為基督降生為「從高天光照一切生活在死亡陰影下的人,引導我們走上和平的道路。」也讓我們自己成為引導人走向神的路的器皿,一起跟隨主救恩的曙光,我們一起來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