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9| 台語講道 | 你們是上帝的殿 | 潘慶彰牧師
講題:你們是上帝的殿(列王紀上八:22~26,哥林多前書三:16~17)
很美的教堂?
我們今天可以在銀幕上,看見這一棟建築物,每個人都會異口同聲說,好美的禮拜堂,而且它很有基督教堂的外觀,一看就清楚它有經由特別的設計,因它有傳統禮拜堂的尖頂鐘塔,又有彩繪的玻璃門、窗,白色的外牆,怎麼看就是很美的一間教會;事實它的內部並沒有室內的禮拜堂空間,也沒有聚會的地方,建築物裡存放裝置的只是園區所有的電箱、機械、冷氣外機……,它不過只是一座外觀像教會的建築物,像禮拜堂、教堂的建築體,是沒有信徒也沒有宗教信仰的建築物。這讓我想起在日本境內,有許多很漂亮的禮拜堂,但它們大多建在飯店裡外或觀光園區裡,它們都建築的很美、很像教會,但它們只是提供人們結婚的婚禮禮堂;從這些美麗外觀的禮拜堂(教堂),常思想為何台灣教會的設計,沒能像它們如此明顯有禮拜堂樣式,一看就像禮拜堂,然而真正的基督教會,卻看不出外觀上基督教會的特徵或特色,甚至只是一個聚會的住家或建築物,不像是一間一看就是教會的禮拜堂;特別光從外觀看來就是教會,卻不是教會;看起來不像教會,卻是教會;其實真正的教會,應就是上帝的殿,而上帝的殿是指上帝的靈臨在的地方,如同今天我們所讀的聖經:「豈不知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頭麼。……這殿就是你們。」(林前三:16~17)。
建造聖殿
舊約中雖然從創世的敘述起頭,但真正上帝的選民仍然是從亞伯拉罕開始(創十二:1);所羅門王於耶路撒冷建造聖殿之前,以色列人並沒有過明確的建築聖殿,或許有聚會之處或會堂,但卻沒有所謂的聖殿,或很明確有如大衛王,得到要建造聖殿的感動(撒下七章),耶和華原本也是不受建築物所限制的上帝,祂說:「你去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耶和華如此說,你豈可建造殿宇給我居住呢?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撒下七:5~6),可見今日的聖殿、禮拜堂、教堂,其代表的不是上帝本身,而是這些建築物稱為聖殿,是因為上帝的靈居住其中,所以有上帝的靈在裡頭的基督徒,我們本身就是殿,教會稱為教會,禮拜堂稱為聖殿,是因為有上帝的靈臨在,無論處所或人,都因為有上帝的靈臨在,所以成為上帝的殿,這殿是神聖、敬虔、敬拜、實踐信仰的起點與中心,但人們往往日子一久,把聖殿視為中心,而遺忘聖殿是活的,因為上帝的靈才是聖殿的中心,而不是建築物,或所稱的教會、教派、宗派,往往它們有時搶奪了上帝的榮耀,有人稱:「這是我們的教會」「這是我們的教派」「這是我們的宗派」「這是我們的……」,卻遺忘我們能稱為尊貴、充足、豐盛,都因有上帝的靈在我們之中,不然就是再美再漂亮再雄偉的禮拜堂,或歷史悠久的宗派,如果沒有上帝的靈臨在時,它們也只是外觀的建築物,內在卻不是教會且不是聖殿,這是每一間基督教會,每一個基督徒都要謹慎小心,免得陷入試探,不但不高舉基督,只高舉我們的教會、我們的教派、我們的宗派,甚至誇耀的也只是高大美麗的建築物或歷史悠久的組織而已。
「籌備建造聖殿」是自從大衛開始的想法,雖然這原本不是耶和華的心意,但上主祂所要的是,被造的人類可得享救贖,聖經說:「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詩十九:14),「你無論往那裡去,我常與你同在……。」(撒下七:9);「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但我的慈愛仍不離開他……。」(撒下七:14~15),聖殿雖然不在大衛手中建造完成,但他卻擔起籌劃的腳步,一直到他的兒子所羅門接續著手建造聖殿,因此建造的過程,成為第二代實踐的行動,也看出所羅門明白以色列百姓所需要的聖殿,是在以色列民出埃及後480年後的時刻才正式開工,但大衛王留下籌備清單,所羅門完成後奉獻於上帝;聖殿是象徵耶和華和祂的子民的關係。
今天我們所讀列王紀上的聖經章節,正是奉獻聖殿的頌讚禱告文,也是所羅門王帶領百姓,重申與耶和華的契約:「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啊,天上地下沒有神可比祢的……。」(王上八:23a)「使地上的萬民都知道惟獨耶和華是上帝,並無別神,所以你們當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存誠實的心,遵行祂的律例,謹守祂的誡命,至終如今日一樣。」(王上八:60~61)。建造聖殿的目的,不是以聖殿為主,而是以耶和華上帝為主,也是落實耶和華上帝與被造萬物、人類的關係,為要恢復原本的關係。因此在奉獻聖殿的時候,再次提醒以色列百姓與上帝契約的完整。
聖殿是建築物,建築物如果沒有上帝的靈同在,它只是一個場所,也因這瞭解,當聖殿接續在歷史中遭遇被毀的事實(主前587毀於巴比倫,主後70年毀於羅馬帝國)時,以色列人在懊惱失望中,仍存著盼望,因被毀的是聖殿,而不是那所依靠的耶和華上主,因此建造聖殿、被毀、重建、潔淨、恢復而且不斷的在重建時再次奉獻,奉獻時是包含著把自己把身心靈都一起獻上,而不再只是聖殿外在的建築,從這瞭解後,我們更小心不能以教會(建築物)或聖殿為中心,而是以上帝為中心。也不再以某一個教會、某一個教派、某一個宗派為中心,而是以獨一真神的上帝為中心。
無神論與敬虔者
從聖經中所提的聖殿史,讓我們明白上主要我們守住的,不再是一個外觀或外在的建築物,雖然它可以帶給我們如同舊約的上帝子民,對聖殿的渴慕:「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祂的榮美,在祂的殿裡求問。」(詩廿七:4)。還說:「祢所揀選,使他親近祢,住在祢院中的,這人便為有福,我們必因祢居所,祢聖殿的美福知足了。」(詩六十五:4)。每當我看到一間很美又很有教會禮拜堂的建築物時,內心總提醒它是上帝的靈臨在的地方,人民可藉由祂的靈─聖靈感動而得力,人們在殿中所需要的是更敬畏上帝的敬虔生活,而不是追求外在組織或建築的呈現。
最近許多資料探討「無神論」,但讓人擔心的是「無神論」的基督徒,「無神論」一向在基督信仰週遭的環境中,從來不曾缺席,比如我們常述說一個無神論者的故事:「有一天發明家愛迪生的家裡,來了一個客人,客人是他非常要好的一位無神論朋友,這位客人看見愛迪生桌上有一個很精緻的地球儀,他隨口問愛迪生這是誰做的,愛迪生回答說:「它本來就有了!」這位無神論者一向不信宇宙有一位造物者上帝,但一聽這地球儀是自有的,本來就存在,就非常生氣,特別在愛迪生第二次回答說:「它本來就有了!」時,他大聲且生氣的對愛迪生說:「它絕對是有人製造的。」,愛迪生回答這位朋友:「沒錯,它絕對是有人製造的,就像我們的宇宙絕對是有一位創造者。」;「無神論」在共產主義中,有非常強烈的這主張,但我們可以理解,無神論者,只是突顯人類的有限與無知,但我們更擔心的是,有許多基督徒是「無神論的基督徒」,他們憑著自己生活,有時是二分法,在教會生活一套,在社會生活一套,甚至在教會生活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信仰,並不是以上帝為中心,可能以外在的教會組織,或教會職務,但從來不實行上帝的誡命,如果他真有上帝、有基督信仰,他的生命會更新,他的生命會重生,他不會只活在人的世界,而是活在上帝國的國度中。
舉個例子,在本教會各小組中(幸福小組、細胞小組)的RPG(復興禱告小組Revival Prayer Group),三個人一組的禱告小組,每禮拜有一次一齊禱告,或是實體或是線上,而每次都不會很長的時間,10~15分以內,每次以一件事感謝,一件事祈求,一件為上帝的國度事務懇求,從一起禱告,彼此代禱,這也帶動弟兄姊妹在信仰上更落實於生活中,也達到彼此關懷與聯繫,因時間不多,又可線上小組,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更能培養基督門徒敬虔的信仰生活,擺脫成為「無神論的基督徒」;我們祈求不陷入試探,以二分法(信仰、生活分離)生活,不以上帝為中心的基督徒生活,我們應該成為敬虔的基督門徒,而不是無神論的基督徒,只將教會視為一個社團或俱樂部、協會,卻沒有福音的宣揚或成為傳福音的基督門徒,就好像很美的禮拜堂,卻不是教會;好像是基督徒,卻是無神論的基督徒,耶穌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你們是上帝的殿
「豈不知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頭麼,若有人毀壞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毀壞那人,因為上帝的殿是聖的,就殿就是你們。」(林前三:16~17),我們每個人決志信耶穌之前,上帝已呼召你為祂的子女,上帝國的後裔,祂的門徒,因祂的靈在我們生命裡頭,所以我們會經歷重生,且擁有豐盛生命的應許,我們不希望我們看起來有美美的外觀,但生命卻是空洞,沒有上帝的靈,或成為無神論的基督徒,當我們被呼召,信且洗禮歸於三位一體上帝時,我們就會領受上帝的靈在生命裡頭,我們就是上帝的殿,我們這殿或許曾經歷試煉甚至毀滅,但也藉由聖靈不斷重建又奉獻在上帝的面前,成為敬虔榮耀上帝的生命個體,而不是無神論的基督徒。
結語:
我們是上帝的殿,我們是上帝所恩待呼召成為的敬虔基督門徒,但我們仍然是軟弱的,我們必需持續祈求上主,賜予我們有更堅固的信靠與實踐的行動力。
講員 :
潘慶彰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