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0 | 台語講道 | 我們能做甚麼? | 潘慶彰牧師

講題:我們能做甚麼?(約翰福音二:1~11,路加福音十五:3~7)

實體禮拜與線上禮拜確實不同
去年疫情開始時,本教會仍維持室內控制人數的實體禮拜與直播的方式進行,包括主日禮拜及拜三查經祈禱會,雖然弟兄姐妹感受主日禮拜或聚會有些許改變或人數差別,但因防疫限制時間不長(去年3月底~5月底),且實體禮拜仍舉行,沒像今年疫情的變化轉為更嚴峻,且實體禮拜全數暫停,許多教會手忙腳亂,許多教會靜止不動,影響更大了;去年疫情後,已有相關教會團體研議「疫情後教會的發展」,表示這時代的教會,面對環境或傳統教會生活受限時,教會改變的腳步,仍然比許多社會機構要緩慢,這也是基於我們有很長遠的歷史,所養成的教會文化與習慣。因此來到今年,遭遇5月17日中會宣佈全面停止實體聚會時,弟兄姐妹或教會的腳步,還是被動與緩慢,這正是我們可以更多思考,甚至處於改變的時機,能快快進入多方面新的教會生活方式,如目前線上(直播)的禮拜,無論參加禮拜人數或不普遍性(有收看的難題、家庭環境限制),在家無法如同在教會禮拜的專注及不受干擾,我們雖然無法真正用同等質量去衡量,但確實差別很大。

怎麼辦?我們能做甚麼?
今年疫情嚴峻後,許多人出現「怎麼辦?我們能做甚麼?」的實況,除了內心煩躁不安,生活腳步也混亂起來,怎麼辦?這時間有許多身心科醫師跳出來,極力要幫助人們克服內心負面的心理,教導人們該怎麼辦!但教會生活呢?我們能做甚麼?
今天我們選擇兩處聖經,初看,兩處聖經好像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但我們希望讓聖靈幫助我們,從兩處聖經的故事中,得到這時候上帝要告訴我們的信息:
一、祂告訴你什麼!你就做什麼!
耶穌開始出來傳福音時,祂在迦拿的婚宴上,所行的第一個神蹟是「水變酒」(約二:1~11)。那天迦拿婚宴熱鬧的場景,是我們台灣人可以想像瞭解的;因有親人結婚宴客,耶穌和祂的門徒都被邀請出席參加,而耶穌的母親也在場,聖經提到說:「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祂說,他們沒有酒了!」,婚宴正熱鬧進行時,會場中的酒不夠了,沒酒了;這對主人家是件很尷尬,又失面子的事,也就是主人遇到無奈又不得不面對的困境,雖然過程中,耶穌與母親有些特殊的對話,但我們從中得到一個提醒與啟示,耶穌的母親對辦事的人說:「祂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約二:5b),當主人面對一個無奈且不知怎麼辦的困境時,祂的指示就是:「祂告訴你什麼!你就做什麼!」。
論到我們的禮拜,無論是主日禮拜或其他的聚會,或小組聚會,如今有一個時空改變的事實時,我們應回頭,再看看、聽聽耶穌講了什麼?耶穌曾在撒瑪利亞名叫敘加的城,對一個婦人提起禮拜、敬拜上帝的事,耶穌對婦人說:「……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耶穌提到的第一件事是:敬拜上帝,作禮拜不限定在什麼地方;不在撒瑪利亞人祖先,看為重要的伯特利山上禮拜、敬拜上帝,也不在猶太人看為重要的耶路撒冷、錫安山的聖殿禮拜、敬拜上帝;這件事對很習慣在禮拜堂禮拜、敬拜上帝的我們來說,突然疫情不能去禮拜堂作禮拜、敬拜上帝形成衝擊時,才發現我們和撒瑪利亞人或猶太人一樣,將上帝限制在聖山、聖殿、禮拜堂,但祂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而且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敬拜,可以作禮拜,就如耶穌所說:「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也就是耶穌早就提醒我們,作禮拜、敬拜上帝,不只是限制在禮拜堂,或人多時才叫做敬拜、作禮拜,耶穌說只要有二、三人奉祂的名聚會,祂就在我們當中,也就是說禮拜可在禮拜堂,可以有很多人聚會;也可以在家,在任何地方,或是二個、三個、五個人的小組;耶穌早就知道我們會遇上今天的難題,但當我們在不知道怎麼辦時,才了解我們所擁有的教會文化、教會習慣,已忘記我們原本可以用小組方式、在家、在任何許可的地方作禮拜、敬拜上帝,特別遇上此時期的疫情,更加提醒我們,可以小組化敬拜上帝、作禮拜,在家在禮拜堂以外二、三人聚會。去年疫情後,許多教會研究機構提出,未來教會走向會是「微教會」的觀念,就是把日常生活扁平化的將信仰生活,落實在禮拜堂或主日禮拜大型聚集之外的小組,也就是二、三人也能發揮教會生活、教會功能,特別是實踐傳福音的使命。
有一年,一位我在南部牧會的弟兄回中國故鄉老家,他是隨國民黨軍隊來台灣的學生青年兵,後來在台灣也成家且落地生根了,他也在教會受洗成為基督徒;那年他回故鄉雲南老家,才發現老家村莊裡的村民80%都是基督徒,他一回到老家,鄉親、弟兄姐妹就拉著他,要他主持回鄉的第一個主日的禮拜,地點是在村莊大樹週圍的廣場,他說,他嚇壞了,因為在台灣,雖然他已受洗成為基督徒很久了,但他一直就是主日時,在教會作禮拜的基督徒,他確實聽過許多牧長的講道,但他從未好好的建立自己的靈修生活,聖經聖詩也只有主日禮拜或聚會時才會翻看,那一天鄉親突然要他主理禮拜又講道,他說:他從禮拜五到主日早上都吃不下睡不好,主日那天他勉強虛心地翻了一段聖經,講一下台灣的生活和一點信仰見證,那天村裡將近有一千人參加那場禮拜,從這次的經驗後回台灣,他才開始認真讀聖經,靈修禱告,也要學著在靈裡成長,努力可以隨處見證耶穌,傳得救的福音。原來傳統的教會,只有主日作禮拜的基督徒是很常見的,但如果教會生活要微教會化、小組化,必須人人都應該有門徒訓練,成為傳福音的基督門徒,而不只是以禮拜堂為信仰生活中心而已,應以信仰生活為生活的中心。

二、用心靈和誠實敬拜
不但信仰生活不只限於禮拜堂、聖殿,耶穌更看重的是:無論在什麼地方敬拜上帝、作禮拜、聚會、小組聚會都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因為上帝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3~24),從這我們就更加明白,我們信仰生活的空間其實是又廣又闊的上帝國空間,而且這個敬拜的空間,就如同主禱文所說:「在地如同在天」。
雖然我們鼓勵弟兄姐妹要看重主日禮拜,就是在線上作禮拜也是重要的,但我們更在意的是,每一個弟兄姐妹,也應該可以在家有「微教會」、「小組」的聚會;目前我們的教會生活,如要不受這疫情的影響,甚至每個人沒機會或沒能參加主日禮拜,卻希望未來,我們可以更落實二、三個人、或「小組」或「微教會」聚會敬拜上帝、作禮拜,屆時我們也會看見更多經由門徒訓練出來的弟兄姐妹,成為更有靈力的基督門徒、小組長,有能力可以服事上帝,帶領弟兄姐妹,假如突然有人邀請你見證甚至主理禮拜,你仍可以立刻找到聖經章節,及上帝的真理、上帝的話與大家分享見證。

做那最重要的
當教會生活重新被動、改變時,我們再次讀路加福音十五章第一個故事「失羊的比喻」應有不同的領受,前面我們提到如果以禮拜堂為信仰生活的中心時,我們很容易陷入像路加福音十五章三個比喻故事的實境裡(簡要口述三個比喻故事);如果我們再次詢問:「我們面對疫情帶來教會的改變,要做些甚麼?要怎麼做?」時,我們會立刻想到要如何留住每一個在教會的弟兄姐妹,也就是要如何保護好羊圈內的99隻羊?要如何儲藏好那沒遺失的九個錢?要如何兼顧在家這位長子的心情與立場?但一場疫情下來,我們應更明白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要做些甚麼?要怎麼做?
迷失的羊與羊圈的99隻比率1%與99%,差距非常大;失去的錢與剩下的9個錢比率是10%與90%,差距也大;浪子故事中的浪子與長子,如果以分配財產來說比率,浪子是0%,而長子是100%,差距更大;我們都清楚那個比重是比較重的(數字大的),但耶穌卻顛覆我們的想法,他說那隻失去的一隻羊(1%)比羊圈內99隻的羊(99%)更重要,那失去的1個錢(10%)比存留的9個錢(90%)更重要,那失去的浪子0%比長子100%的擁有權更重要,實在很難令人接受,但耶穌說失去的他們卻是最重要。
當疫情讓教會實體聚會全部暫停,台灣的人們,這時候正是最需要福音,最需要藉著教會提供平安與醫治、安慰時,教會豈可以因實體聚會暫停,就什麼都不能做嗎?也就這時期的台灣人民,正是最需要耶穌的福音時,我們更應藉著聖靈的能力將福音傳出去,不是嗎?因此我們之前所說的微教會、小組應該起動不是嗎?感謝上帝,疫情嚴重時,即5月22日起,各小組的聚會並沒因為疫情而停頓下來,我們也不希望你因疫情而如炭火離開炭堆,因那是很容易冷卻熄滅屬靈的你我。
耶穌說:只要用心靈與誠實敬拜祂,抓住那最重要的去做,我們將藉由聖靈去傳福音;在今日的情況裡,仍然可以帶給台灣人民盼望與拯救的福音。

結語:
我們的生活中,常有如同遭遇疫情,或是如同婚宴中的缺酒的無奈與無助,我們不但會發問:「怎麼辦?我們能做什麼?」,我們不但不受環境的負面影響,反而能建立更堅固的基督精兵隊伍,去執行那最重要傳福音、拯救聖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