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敬拜與外在儀式
今天這段經文主要是耶穌對我們提醒我們信仰要在生活上實踐出來。現在有很多人不論是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都會認為信仰上的觀念跟生活上是有很大的落差,信仰上的標準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的實行出來。
耶穌的門徒被當時的法利賽人批評他們說:「吃飯不洗手。」現在我們要求吃飯洗手是因為衛生的習慣,可是在當時不一樣,吃飯之前洗手,也和他們的禮儀有關,洗手代表無論外面多煩躁,我們放下一切、把心裡洗乾淨的心境,享受上主所為我們所預備的種種的餐食。
可是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吃飯要洗手,不只是衛生也是一個信仰的禮儀,但是大家雖然去洗手,心卻沒有潔淨,所以,法利賽人要求的很嚴,當他看到耶穌的門徒用俗手就是沒有洗過的手吃飯,他就開始批評這些人都沒有禮儀,耶穌就趁這個機會責備他們,耶穌常常利用這種機會教育,故意去挑戰律法的外表習慣,故意去質問他們、使他們去想在這個儀式裡面是不是有更深一層的涵意?!因為外在的儀式,像洗手、各種禮儀,常常指向一個更深的要求,比方說:心的潔淨。從這些禮儀的過程當中要求我們的內在有真的潔淨,要求我們心裡真的是去仰望上主。否則我們來教會作禮拜,也只是枉然,因為你的心根本不在教會,可能會想著等下的部落、協會會議就要開始了,或是待會要去哪裡玩?或是直接打瞌睡,這樣即使在教會敬拜上帝,但是你的心並沒有真正的敬拜,因為你沒有用心靈與誠實來敬拜,你只是因為這個時間是禮拜的時間,而不敢離開。
所以今天我們所讀的經課要求我們要從外在的儀式到內在的心,讓再一次的去思考,我們信仰的態度,包括我們個人的靈修或者我們的禮拜、我們的團契生活等; 或者是我們基於信仰所做出來的行為,例如:憐憫人、救濟別人等等,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而裡面內在實質的要求卻是要求我們心裡有真實的轉變。
其實每一種信仰都一定有外在的儀式,但是,每一種信仰也一定有一個內在,所不可取代的要求,也因此,信仰有一種危機,有時候會陷入只注重外在的一種儀式或樣式,就變成一種形式主義,什麼叫形式主義呢?就是我們去遵守一些容易遵守的,但是卻忘記有一個更深的要求,那要求就是內在的轉變。有時候我在想:我們在讀使徒信經或是主禱文時,當然我們會唸會背:我信上帝,全能的父…我們在天上的父,但我們有沒有真的思想過裡面的意義。
任何都可以改變,但最難改變的是我們人的內心,上帝可以創造天地萬物,可是上帝卻經過很漫長的時間,從各種外在的形式去訓練人,必須要靠耶穌親自道成肉身,到這個世界裡面去,甚至死在十字架上去感動人。轉變人心對上帝來講是其實一點都不難,但是上帝卻選擇用時間讓我們自己去改變,讓我們自己真的認識他。
我要把家裡改變一下很容易,但是我要想改變家人的習慣是不容易的,改變自己更難,信仰的種種外在儀式,其實是要求我們每一次來禮拜、參加各種聚會、團契,能讓我們內在深處裡能一點一滴的改變。要我們發自內心的去頌讚神、去遵從神的命令。
我們天天來聚會、每個禮拜守主日是容易的,但是要常常保持遵從上帝的心,不見得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常常洗手很容易,但是要我們常保持內心的潔淨並不容易;我們唸啟應文、信仰告白很容易,但是要我們唸完這些之後,帶著懺悔的心去領受聖餐是不容易;我們去救助人、捐個發票容易,但是我們真正由衷去覺得這是一個憐憫人的行動不容易。
這個社會其實本來就是講究形式主義的,我們的教會也受到感染,注重這種形式主義,譬如說在禮拜或特會時,當台上的講員提到,「阿們不阿們?」「哈利路亞」,我們也常常不知道前面講些什麼?就跟著喊「阿們」或「哈利路亞」。好像喊得越大聲就越復興,其實真正的復興是,教會裡面的人,覺醒到自己在上帝面前的不足,覺得自己在生命在方向上應有所轉變。或是提到傳福音,就動員教會的弟兄姊妹去某個景點或熱鬧人多的地方,大喊大叫哈利路亞,唱各樣的詩歌,就認為我們在傳福音,或者我們到處去宣告、拿著十字架到處去遊行,讓人家知道有十字架,這些都容易,但是,要讓人家知道基督教精神的真諦就不容易,是需要我們長期的去做見證。
當然禮拜上的儀式也很重要,因為
第一、外在的儀式能讓內心表現出來。
可能我們有很好的心,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顯出來,所以雅各書到後來告訴我們:你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拿給我看。所以行為雖然是一種儀式,可是也要求你要有所表現出來。
第二、儀式有種神聖性。
我們每個特定的時間約在這裡一同敬拜,其實給我們一個機會,把我們裡面那種尊崇上帝的心,表達出來,所以我們不是來禮拜之後會變得神聖,而是來禮拜之前,我們就預備好心,一起來表達我們對上帝尊崇的心,我們把這個時間分別為聖,這個儀式本來沒有神秘感,但是因為我們都遵從、因為我們都分別為聖,所以這個儀式就有了神聖性,如果完全沒有形式的話,這個信仰是很難表達的,所以內涵和形式在信仰上都很重要。
我們在敬拜的過程中,我們的內心要有所轉變,儀式要有意義,一旦儀式沒有意義,就變成形式化。如果參加禮拜,我們有口無心的唸哈利路亞像念經一樣,就好像是在唸咒語一樣,是沒有用的;而意義也不能沒有儀式來表現,如果我們只強調內心,而說我不需要任何儀式的表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形式和內涵不能單獨存在,缺一不可,是二者要相輔相成。所以在這裡我們再仔細想一想,我們的信仰狀況是怎麼樣?今天的主題,讓我們思考,信仰和我們實際的生活,到底其關連是怎麼樣?而我們有沒有想到:參加教會的各種活動只是一個儀式,還是真的帶給我們有一種實質的意義?真的是一種神聖的感覺?願上帝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內在心靈與外在形式都兼具的基督徒,跟隨主的腳蹤,或在教會或在生活,都能榮神益人。
講員 :
包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