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1| 台語講道 | 是、不是 | 潘慶彰牧師
講題:是、不是(以弗所書四:11~16)
真的?假的?
媒體發展極為快速,資訊傳遞也就非常快速,但真真假假的訊息也快速的充斥在我們的四周,我們常聽人說,我要將壞消息放上FB,放上群組。這都是犯法的。
去年蔡英文總統的博士論文風波,一直困擾她本人、她所屬政黨,其實也困擾著台灣的社會。甚至許多挺綠、挺蔡、挺民進黨的人,也開始被影響,也一直詢問甚至疑問,這到底是否真的假論文?如果是假訊息,目的只為要誣蔑蔡英文?打垮對方?二禮拜前我收到一則LINE訊息,說蔡英文假論文案件,已在最高法院宣判蔡英文敗訴,,當天只有兩家電視台到場採訪,其中一家就是中天(已於2020年12月12日因違法停播),假訊息目的在誣蔑蔡總統,沒想到這假訊息至今仍留傳。
上上禮拜週間,嘉義地區的民眾非常恐慌,因為LINE群組一封有關台塑新港嘉義廠的丹麥技師確診COVID-19(新冠肺炎),幾月幾日到幾日曾住在嘉義耐斯大飯店,曾在飯店週遭走動消費,且到嘉義各有名景點走動,讓許多人非常驚恐,特別飯店附近人民,到頭來卻又是一則假訊息;警方抓到名叫馬克的嘉義市人,他推說朋友傳給他的,但警方仍將他送地檢署,並將他起訴,這一則假訊息,可看出歪心,存心見獵心喜,法院判決最高可罰3百萬,台灣人有句俗語「飯可亂吃、話不能亂講」。
因著假訊息,隨著以訛傳訛,以LINE傳LINE,現在法令對假訊息,如有傳遞、傳講未證實未發生的事之刑罰,都非常重。
有一則提醒我們現代人的警示文如此說:每聽到一件事(是好是壞,特別是有誤會、誣蔑的可能之事),應有三個自己提問:
1. 問自己:「這是事實嗎?」
2. 問自己:「這有必要嗎?」
3. 問自己:「這是出於良善的動機嗎?」
一個啟示性的老故事
有二位天使,一老一少,帶著使命成為凡人的樣式,在地面上巡視觀察人的生活景況,這一老一少的天使,到了地面以後,四處在各地巡視,聽聽看看人們生活的各類情況;一天下來非常疲憊,當天暗下來時,他們來到一個大宅院的大門前,一看就是一戶富有人家,他們就選擇這家並叩門想請求借住一晚;門房開門時,他們表明自己是旅行在外的過路客,請求借住一晚;門房回報主人後,就帶他們進入院內,走向一個通道後,進入地下室,門房告訴他們這是今晚住宿的地方,並留下一些乾糧與水,就離開。
這時那位年輕的天使,就忍不住且生氣的向老天使抱怨:「哦!這個家的主人,那麼有錢、那麼富有,我們只求借宿一晚,只求一頓晚餐,他竟然讓我們住在如此潮濕、又破舊、又髒亂、又陰暗的地下室,而且……。」,年輕天使看著眼前的乾糧與一罐水。老天使這時並未回應他什麼,只說:「感謝!感謝!我們有地方落腳」。過一會兒,年輕天使突然看見老天使,用地下室的黏土,在修補富人家地下室牆上的破洞,這時年輕天使更加生氣的對老天使說:「這家人這麼富有,卻給我們住這種地方,又捨不得給我吃一餐晚飯,為何還要替他們補牆上的破洞?替他們修護房子?」,年輕天使越說越氣,連乾糧都吃不下,老天使講話了:「你所看的事實並不一定是事實。」。
隔天,他們又在各地巡視了一整天,今晚他們選擇一家看來並不富裕的家庭,因那是一間簡陋的房子,住著一對善良熱忱的夫婦,屋內看來很乾淨整潔,屋裡點著很溫暖的燈火,二位天使表明想借住一宿後,他們非常熱切的邀他們進入房內,並將家裡僅有的一點食材米糧,做成一頓熱騰騰香噴噴的晚餐招待他們,二位天使倍感主人夫婦的熱忱與誠心的接待,那晚,主人還把自己的臥房讓給他們住;年輕的天使,那一晚心情非常的愉快又滿足。
第二天一早,年輕的天使看見主人的太太在門外哭的很傷心,一問之下,原來他們唯一維生的一頭乳牛,今天清晨死掉了,這時候年輕的天使,跑去找年長的天使,生氣又抱怨的告訴老天使:「這家人,雖然不富有,但他們昨天熱忱接待我們,還把所有的食物留給我們做晚餐,又把臥房讓出來給我們住,如此善良又有愛心的好人、好夫妻,你竟然容許他們唯一維生的一頭乳牛死去,你有能力阻止這悲慘的事發生的,不是嗎?我們沒能報償他們,反而讓他們遭遇悲慘。」。老天使仍然緩緩的對年輕天使說:「你看到的事實不一定是事實。」。
後來二位天使回到天庭,他們共同回顧在地上的情境,第一晚所住富人的家,老天使看見富人家的地下室牆裡,藏有富人祖先留下的一批金銀財寶,老天使認為這位沒愛心又不憐憫人的富人,沒資格承接這些祖先的財產,因此他把牆上的破洞補上,讓富人永遠無法發現這批金銀財寶。
另一個家庭,他們住宿的那個晚上,死神來到這善良的夫妻家,死神報告老天使,今天一定要從這家庭取走一條靈魂,最可能的是這位女主人,老天使說:「這萬萬不能,千千不可,因為他們夫妻如此相愛,雖然貧窮卻能彼此依靠,彼此扶持,如果把女主人的靈魂取走,男主人一定非常痛苦;但死神卻表明今晚一定要帶走一條靈魂,當然這家所剩就是那頭乳牛,因此死神最後帶走了乳牛的靈魂,留下女主人的命。
年輕天使一下子明白過來,也明白老天使所說:「你所看到的事實,不一定是事實。」
今天我們活在世上,有時只用短視的眼光看事情,因此我們需要如同聖經雅比斯的禱告懇求說:「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上帝說:甚願祢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上帝應允他所求的。」(代上四:10),我們應該求上帝開我們屬靈的眼光,明白祂的心意,而不是局限於我們所自以為的,甚至認為自己是在行公義。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五十五:8~9)。
用愛心說誠實話
我以前也分享過在南神神學生時代的故事,早期神學院的學生,用餐的時間是大家最好的交誼時段,因此一定一起謝飯後,再用餐,我也感受那是神學生生活中,最寶貴且美好的記憶;當時台灣的經濟仍不是很富裕,所以神學生的餐費不多,吃的也不是很豐盛,但就是可以吃的飽。有一次學長帶禱告謝飯,感謝上帝賞賜豐富的糧食菜餚,禱告完,眼睛一睜開,就聽到有人說:「哇!菜怎麼這麼差!」而且一邊吃一邊嫌:「這個好鹹,這個好硬,這個好難吃。」。或許他們說的是實話,但缺少了感謝的心,論「愛心」的背後,保羅在以弗所書裡,隱藏一些想要表達的信息:
1.「愛心」是有根有基的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在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弗三:17)
台灣民主化以後,社會福利愈來愈被看重,也就是政府的政策想要照顧更多的人,因此資源的分配會增加且更廣闊,卻需要更多的民間單位協助去執行。今天我們教會有機會可以協助許多家庭、許多孩童,但我們付出的愛心卻不同於一般社會服務,主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可見我們的「愛心」是出於在基督裡的使命,我們希望人們得到物質的幫助,更希望他們的靈魂得救,享有雙福;但我們也只能在有限的能力、人才之下,去執行我們的「愛心」,這愛心是基於基督的使命
2.用「愛心」包容
「凡是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弗四:2),從以弗所書,就明白初代教會的成員中,存有各種不同家庭背景的信徒,而在基督的大家庭中,我們需要「愛心」的包容,我們的標準不一,但請我們不要嫌棄他們,六年來他們成長也成熟,靈性也更活潑了。
3.用「愛心」說誠實話
用愛心說誠實話的「愛心」,它的基礎是聯結於基督:「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四:15)。台灣教會是存在於時代前進的步伐之中,如本教會就歷經三個朝代(清治、日治、中華台灣),今天這世代,又是一個嶄新的年代。主耶穌曾說:「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路五:37),耶穌在傳達宣講福音時,一直遭遇和舊思維的法利賽人、文士有爭辯、衝突,但真理仍然顯明在那個時代中;我相信,台灣教會也是如此,我們只問:「我們所做的與搶救靈魂有關嗎?」。
因此聯結基督的基督門徒,才能凡事長進,不然只存留在舊皮袋,而且無法長進也沒長進,惟有凡事長進的基督門徒,他才能真正用「愛心」說誠實話,不然只是用自己的意念與屬世、屬肉體的眼光而形成的非事實。
4.憑「愛心」行事
「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上帝。」(弗五:2),講到最後一點,就可看出保羅在以弗所書裡所提的「愛心」是多面向的,而不是單單一個講實話,而且我們所講的,可能也不一定是事實。
「愛心」的行事,必須看見捨己、奉獻、委身在上帝面前的呈現。今年我看和會手冊,我覺得心裡難過,為什麼一個近300人教會,牧師的奉獻竟然是全教會最高的是「第一名」,牧者奉獻「第一名」對牧者來說,表示我沒能好好教導弟兄姐妹,憑愛心行事,在基督的愛裡可以捨己、奉獻、委身予上帝,因為我們當中比牧者更富有的弟兄姐妹多又多,比牧師收入多的弟兄姐妹也很多,但讓牧者成為奉獻最多時,一方面會從為月定奉獻(什一奉獻)能盡心的弟兄姐妹感謝上帝,一方面為連一塊錢也沒月定奉獻(什一奉獻)的弟兄姐妹深感受內疚,但如果要建立真正的「愛心」行事,要「愛心」講成實話,當然要先建立「捨己、奉獻、委身在上帝面前」這方面,才能造就人並榮耀上帝。
結語:
是、不是,「愛心」說誠實話是我們最常引用的,但依保羅(聖經)的標準它卻是涵蓋著「它是在基督有根有基的」;而且「謙虛、溫柔、忍耐、互相寬容」;不是出於自己的念頭,而是「連於基督凡事長進」;也憑「愛心」行事,即基於基督的愛「捨己、奉獻、委身予上帝的信仰生活」。願主幫助我們用更健全的基督門徒生命,建造、復興祂的教會。
講員 :
潘慶彰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