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4| 台語講道 | 做與不做 | 潘慶彰牧師
講題:做與不做(士師記七:1~8,馬太福音廿五:14~15)
福音廣傳、普世宣教
今年是19世紀台灣第一位海外宣教師馬雅各醫師逝世百週年,台南地區有一連串的紀念活動與聚會,因與台南市政府合辦,也取得中央文化部的支持,如果基於教會宣教史,我們可能比較難寄望,整個紀念活動的宗旨,可能無法突顯「傳道」的歷史足跡,只會傾向醫療,或是設立台灣第一間西醫診所等,就如宣傳短片的抬頭「開台西醫 馬雅各」;原本是「醫療傳道」的紀念活動,但最後可能就是海外人士來台開設西醫的紀念活動而已。
利用本主日的禮拜,我們再一次記憶與回顧;早期從蘇格蘭自由教會(不是自由派教會),也是比較福音派的教會體質,當時開始回應倫敦的英國海外傳道會,因此早期有從蘇格蘭教會或稱自由教會的牧者、信徒,後來成為到亞洲、非洲地區的基督福音宣教士;馬偕牧師的家族,也是屬自由教會,全家移民到加拿大,沒想到,馬偕家族第二代,即馬偕牧師成為海外宣教師來到台灣,且在台灣北部建立教會,明年(2022年)將是馬偕在台宣教的150週年。
當海外宣教師的歷史記憶,再一次浮現在台灣眾教會牧長、信徒的腦海與心中時,豈不是又再次喚醒台灣的教會,要持續積極傳福音,且不是建立有形的教會,而是搶救失喪的靈魂,建立無形的基督教會,也就是指「屬靈的產業」─基督的身體,上帝百姓的團契,它的存在是為要傳揚福音,即執行耶穌基督拯救靈魂這好消息的使命。
英國(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四大區域或是族群,其中的教會都沒落了,而信徒人數大幅遽減,甚至完全沒人;基督教會原是該國國教大英國協(UK) 的教會;如同2012年2月英國高等法院,曾通過一項裁決,地區鎮議會,若在議事開始前禱告,即屬違法(違反宗教法),在學校中也是同樣的現況,雖然英國的女王仍是國教會最高的主教,也他只能說我支持教會,但公開禱告傳福音是違法的。美國剛就任的第46屆總統拜登,宣誓時必須按手在最古老的聖經上,但法令卻有許多公開傳福音是違法的,英、美國家其中最大的因素是,基督教會不再用心用策,對兒童、青年、大學生傳福音,甚至向人傳福音,當然時間一到,現有的教會會友年紀大、老邁了,教會就真的沒人,禮拜堂賣掉,或出租為商店、餐廳、咖啡廳甚至是夜間俱樂部,當教會沒人時,才想要做社區宣教去找人、吸引人;曾經來我們教會訪問,且在主日禮拜講道的英國歸正教會女傳凱特牧師(Rev.Kate Victovia Gray),她在英格蘭曼徹斯特所牧養的教會,就是一間沒信徒的教會建築物(很大的禮拜堂,兩棟連接L型的教育館),現在只能做小咖啡店,二手傢俱店及個位數的社區人們小小組的聚會禮拜;她很好奇,台灣竟然有許多教會,有社區宣教的異象?我也曾向她分享,英國老傳統的教會,就是缺少具體的團隊傳福音,去讓傳福音成為教會事工的焦點,我曾開玩笑的向她說,台灣教會因為看到英國教會的慘境,讓教會更加警醒。事實環境中並不是沒有兒童、青少年、青年、或大學生,而是教會並沒積極向他們傳福音,其實台灣教會的高齡化的現象也是存在的事實,如南部某一間有132人會友的教會,去年拿到65歲重陽節紅包的會友有116包。
適逢馬雅各醫師逝世百週年,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場大熱鬧、大型活動,而是從記憶回顧中,不忘記「福音廣傳、普世宣教」的使命,我們今日無論在那裡,是什麼宗派,都是要以傳福音為要。我們不是只有一間教會傳,或個人傳,而是要每一個稱為基督教會、基督門徒的肢體,都要參與一起搶救台灣失喪的靈魂,就如馬雅各醫師一樣。
需要「警醒、願意」的勇士
最近一間台南擁有二千人教會的牧師,向會友分享近日的教會景況與異象,這教會信徒數有二千人,卻只有一百個代禱勇士,這一百人,目前就是「警醒、願意」的教會勇士;他們是天天用禱告,甚至從聖靈領受異象和啟示的代禱勇士,每天用禱告托住教會的牧者、教會核心同工、教會傳福音事工,這一百人都非常清楚明白,教會是一個屬靈爭戰的戰場之一,當然需要有屬靈的能力與黑暗君王勢力爭戰,重點是這位教會的牧師,向全眾大聲宣告呼召,甚至向上帝祈求賞賜,讓教會能夠加總有二百個代禱勇士在教會裡,牧師也在靈裡得到啟示,只要有二百個代禱勇士在教會裡,教會得救的人將成長到五千人,牧師的信心是滿滿且非常的堅定。聽完這位牧者的分享,我非常感動,也羨慕一個教會內,能有那麼多代禱勇士,而且他們是真正可以在屬靈爭戰場上打戰的,而且確信能得勝有餘。
今天所看的第一處舊約聖經,士師記基甸的故事,對傳統的基督徒並不會陌生,他不但充滿神蹟,也是非常戲劇性;聖經中記載,上帝讓士師基甸帶領著22,000人,然而真正能為主警醒、且有意願的勇士不多就300人,在篩選過程中,上帝要人們明白只有耶和華能戰勝敵人,因此祂要基甸與群眾信靠祂,而不是依靠自己,聖經說:「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士七:2)。
基甸看見耶和華上主要的勇士是:「於是用手捧著餂水的有三百人,其餘的都跪下喝水。」(士七:6),看來雖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卻代表有三百個勇士是「有意願且非常警醒」能被耶和華所用,可擔任基甸身旁的勇士。
每個教會推動宣教時,最常聽見的是:「我們沒人、沒錢、沒力!」甚至是「我沒時間、不習慣、不喜歡﹗」,但上帝卻應許給我們聖靈的能力 (徒一:8) ,為我們預備所需的。聖經也告訴我們「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是不能,在上帝卻不然,因為上帝凡事都能。』(可十:27)」。
從基甸面對的處境,他的困難是:「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米甸人壓制以色列人……。」(士六:1~2a),「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極其窮乏,就呼求耶和華。」(士六:6),耶和華就呼召士師米甸,帶領他精心挑選「願意、警醒」的勇士三百人,參與那不可能、困難的戰爭,而且我們也看見,他們的箭頭是一齊向外的。
上禮拜週間,衛福部桃園醫院,發生武漢肺炎院內,及特定成員的社區群聚感染,使得更多人擔心掛慮,但如果與17年前發生的SARS,當時台北和平醫院封院時,台灣是在無預警下面對嚴重的疫情,院內醫護員工57人感染,7人死亡,院內民眾97人感染,24人死亡,其中1人是自殺。當時社會給和平醫院支援不多,且因人人自危,甚至拒絕支援,表明不願去接觸。但本次的疫情,衛福部桃園醫院的醫護員工,卻得到全國人民的關心支援,包括中央、醫護、醫院方面的支援、打氣、加油。雖仍有如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用負面或酸言酸語箭頭向內,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的少數份子,再說政黨之間雖有不同意識,但防疫卻應不分黨派。
同樣教會的傳福音事工,一直在宗派、教派的不同組織體制、不同教義下進行,「傳福音」在任何宗派、教派中都是一致的,再說,傳福音就是與魔鬼爭戰,搶救人們的靈魂,因此槍口是對外而不是向內的。本主日本預定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合一禱告會,因疫情且超過320人的報名參加人數,只好喊停;有些人則評論天主教沒信心,但我們知道,防疫是全體的責任,過往此聚會大概一百多人,這次中會動員更多人,雖停,合一的心仍在,只是疫情中不得不小心而已。
米甸帶領的三百人,不同於它們是「願意且警醒」的勇士以外,最主要的是,耶和華是爭戰隊伍的元帥;同樣的,在宣教、傳福音中,無論遭遇任何困難,只要依靠聖靈,我們將看見神蹟奇事,見證我們所傳的福音。耶和華讓米甸看見從兩萬二千人中,曾留下一萬人,卻又篩選剩下三百人,那我更明白,前面提到台南那間二千人教會的牧師,為何信心滿滿又如此的堅定不移,因為他確信,將領受上帝賞賜給他,總共會有二百名代禱且能領受異象、啟示的大能勇士;我也要向上帝祈求「願意、警醒、能領受聖靈、異象、啟示的大能勇士」,多少人?60位或100位?
做與不做
今天所讀的第二處聖經,是耶穌所說的一個比喻,如果對照之前我們看到的米甸身邊「警醒、願意」的三百個勇士,我們也會期待我們教會能有60個或是100個勇士,從這,我立刻聯想這個比喻中的主人與僕人,我們的主人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每一個基督門徒就是上帝僕人。比喻中僕人分別得到主人給的五千、二千、一千的母本 (能力),我們非常清楚,三個人得到不同的數量,上帝並沒要求我們,做比能力更多的回饋或要求,但比喻中,我們看見上帝對僕人,有一個明確的要求,也是對每一個基督門徒,都有這同樣的要求,那就是使命到位、責任到位,即上帝要我們實踐大使命、傳福音搶救人的靈魂時,就依我們各人的能力恩賜,上帝只有一個要求「做與不做」,其實領一千的僕人並不是不在意主人(上帝)的心意,他只是過於擔心,主人的一千會虧本或賠光,可能也擔心放款單位(行庫)會倒,或經濟衰退導致貶值……等,因此就選擇「不做」,比喻中,主人是要僕人去「做」該做的使命,僕人卻選擇「不做」;同樣的耶穌基督的命令,是要基督門徒去「做」傳福音的工,但有歷史有資產的教會,如歐美教會,很可能已不再人人都「做」。但回頭看台灣教會,本宗的教會數、信徒人數一項都是各宗派的第一名,但耶穌要警醒我們:「惟有那不知道的,做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本宗在各宗派中是老大哥,當然156年的宣教史,上帝給的當然多,但要我們「做」,去「做」,希望我們更復興,而且他宗派,都相信本宗如果復興,全國的教會就會復興。
本中會10年來,信徒數減少了2700人,因此本中會希望9年後(2029年),洗禮人數可以倍增。但我們需要更多的大能勇士;至今台灣仍是可以自由傳福音的國家,但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多願意去「做」的基督門徒,而不是「不做」的基督門徒。以士師米甸故事的標準,就是那三百個警醒、願意的勇士,而不是那「不做」的21,700人。耶穌比喻中的結尾,是「做與不做」僕人的結局:「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太廿五:29~30)
結語:
我們傳福音的團隊,需要更多的代禱勇士,我們要呼召60位?100位?願意「做」傳福音的代禱勇士。
講員 :
潘慶彰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