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8| 台語講道 | 三代門徒 | 潘慶彰牧師
講題:三代門徒(馬可福音十:13~16,以弗所書四:11~13)
兒童主日學
本主日是主日學事工紀念奉獻主日;主日學事工對台灣教會來說,是指禮拜天在教會裡的兒童宗教教育事工,對象也是兒童、孩子們;主日學事工的起源,一開始是從英國一位牧師,禮拜天在社區裡望見一群,父母還得外出工作,流連在外遊蕩的孩子們,他就聚集他們一起唱詩歌又聽聖經故事,也就是主日學事工開始時,室外就是教室,也就是野外主日學;慢慢的,也形成教會成員下一代宗教信仰培育的主日學事工,隨著時代轉變,家庭孩子多的時候,每個家庭都有10個上下的小孩,當時我還是神學院就讀的神學生時,台南市的教會,主日學合班時竟然有將近200個兒童,光是唱詩歌時的歌聲,都快把禮拜堂的屋頂掀開,孩子真的很多,青年團契的TKC的人數自然很多;但台灣或世界許多文明國家少子化政策實施後,人們生活型態改變許多,比起早期農業社會經濟貧困,到改變為雙薪家庭與生活費所需增多,加上國家實施少子化政策與教會內聚的文化種種因素,至今的教會普遍兒童主日學平均有100人聚會,小孩8個,300人聚會的教會,兒童小孩也不超過30~40人之間,大部份的教會兒童主日學的人是個位數,周六各種兒童事工,是進不了禮拜日的聚會,主日的主日學一般就只設定會友的小孩,因此大部份的教會,當然無法延伸宣教的範圍在教會以外,因此兒童主日學的事工,確實一代不如一代,這是我們深感必須深思且盡快起步,積極開拓宣教的策略,擴展我們傳福音撒種也收成的期待;聖靈的工作,卻讓我們教會,這四年多來可以迎接許多的兒童、青少年,為他們提供生命可以改變,且能更豐盛的機會,而且我們也希望這恩典不是一代,而是世世代代到千代。
一代?三代?世世代代或是千代?
台灣俗語說:「好額(富有)不過三代」,信仰呢?我們卻看見歐美的教會沒落,我們當中許多人的家庭,只有一個人,或是夫婦倆,有些外出,有些已是不同信仰;台灣教會的兒童、青少年、大專事工,愈來愈沒落人數稀少,但整體教會是否有意識到?如果內聚型的教會文化持續,早晚歐美,特別是歐洲英國的教會沒落沒人現象,會在台灣出現,目前許多原住民的教會已是如此,這不是值得我們要更加警惕與被提醒。
事實上帝的祝福,本到是千代的啊!我們看亞伯拉罕被呼召時,上帝應許他:「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十二:1~2),亞伯拉罕的祝福也隨著以撒、雅各一直到代代;特別上帝不斷的告知祂的子民,應許祂的賜福,那是到「千代」,如聖經說:「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申五:10),「所以,你要知道耶和華─你的上帝,祂是上帝,是信實的上帝;向愛祂、守祂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申七:9)。「千代」是上帝的應許也是上帝允許的賜福,問題是為何我們在世上,總看見人們就如台灣俗語說:「好額(富有)不過三代」?基督信仰更是,一代延續一代中,大部份總是遺失或消失呢?另外聖經也提到上主的恩典及延續,是世世代代的,祂不斷的提醒不斷的提起,因為人很容易就不過三代,甚至不過一代,就斷絕了與上帝的約,上帝曾應許:「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上帝。」(創十七:7),「祂憐憫敬畏祂的人,直到世世代代。」(路一: 50)。這也是當我再次思考兒童、青少年事工時,擁有更大盼望的地方,因上帝的應許是世世代代到千代,永遠不變真理的應許。從這也提醒今日的教會,應重新整理我們宣教的方向與腳步。聖經說:「但願祂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弗三:21)。
專以地上的事為念?
基督教會在普世地區,已有二千多年,在台灣也有一五六年,但福音依然未能完全傳遍,我們很清楚,仍有許許多多的人仍舊在等待得救,但多數教會內聚化後,已「專以地上的事為念」;以這方向來看,今日主日學宗教教育,主要是引導我們下一代,或我們的兒童時期開始,一開始就讓他們能聽到靈魂得救的福音。這讓我們想起耶穌曾在馬大、馬利亞兩姐妹家被接待的一段故事(路十:38~42):故事指出人在世上忙忙碌碌時,就如同馬大一般,是要認真且好好的活著並沒有錯,但忙到忽略自己靈魂的得救,不能以天上的事為念,即那不能被奪去「上好的福份」時,那就是大錯特錯,就是白走一趟人生之路,而且人生是無法回頭,過去的將不再有機會。如同如此,你身為父母身為聽過福音的人,或你是基督徒的後代,你會為任何可能的因素,自身或下一代拋棄這「上好的福份」嗎?
三代門徒觀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可十:15),論到這段聖經,也是傳統與改變的對立,耶穌的時代成為上帝國的人,必須經由宗教律法,必須是有作為的人,但耶穌卻說:「進天國若不像小孩,斷不能進去。」,小孩一般看起來像不懂信仰,看起來像不成熟,但他們如果沒受成人社會的影響,他們的性情是可以全然的依靠,小孩也代表是「最小也是末後的」角色,如果連小孩都有資格,我們不阻礙小孩,他們好像似懂非懂,卻能全然接受;同樣我們也不會阻礙任何依靠上帝信耶穌的人;近來本宗教會的福音事工更加積極時,難免讓我們會積極思考信主的門檻標準,教會是否訂定的比耶穌自己的門檻更高呢﹖我們最常說的就是:「小孩子不懂或還不夠成熟、他們還會變化!」,卻也因此錯過他們最能謙卑、全然依靠的時機,因此耶穌特別交待,不要禁止他們,已經有本宗的教會,小會議決將陪餐會員的洗禮年齡訂定在12歲。要承受上帝的國,這人所需要的是,當自己一無所有時能重生開始新生:「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約三:3),「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彼前二:2)。
今天我們看見這麼多的兒童、青少年在教會裡,這是上帝所行的神蹟,聖靈自己帶領這些小孩到主的面前,他們可能不是出自你現在的家的一位成員;他們可能不是我們所謂基督家庭的第一代、第二代;但他們是主的小孩,不要禁止他們,不要輕看他們,不要排斥他們,不要認為他們會打擾到我們;當他們聽到福音時,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時,他們也會承受上帝的國。
如果我們有許多機會傳福音、生門徒(搶救靈魂受洗重生),養門徒(成為會生門徒的門徒)的榜樣或這種三代門徒的文化,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看見三代門徒在我們的肢體之中產生。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可十:14b),如果由重生後的門徒,再進入一個會生門徒養門徒的三代門徒教會文化,我們就不擔心,有一天台灣的教會成為如同英國教會,不會雖然有很壯觀、美侖美奐、可做許多人的禮拜堂,卻成為沒人作禮拜,或者是必須賣掉禮拜堂成為商店或夜間俱樂部慘況﹖還是每遇像教會沒兒童主日學的人數時,都推給是因為現在少子化的不該理由;但今日在我們外頭,仍然可以看見許多兒童、青少年,今天你眼前看見的這些孩子們,都那麼可愛單純又充滿未來的希望不是嗎﹖我們迫切祈求上帝,讓他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因聽見基督福音、遇見上帝,而接受耶穌為救主,讓生命因而重生且有重大改變的機會,更期待他們也可成為一個「三代門徒」。
傳承信仰的內涵
今天第二處聖經說:「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1~12),教會是信耶穌得救的人所組成的團契,也是基督的身體,而身體的各肢體就是基督的門徒,而這門徒的內涵只有一項使命,就是執行耶穌基督的大使命─傳福音。雖然隨著教會的成立,門徒有如同保羅所說,各種不同的角色、宗派教職,但統稱都是「基督的門徒」。因此第一代的門徒就是要成為未來門徒的榜樣,會生門徒會養門徒的三代門徒,就成為門徒學習、領受、聽見、看見的對象。也要成為門徒的師傅:「你看我做、我帶你做、你做我看。」但第一代門徒也要認識自己的有限與軟弱,需要藉聖靈超越有限的性格,如果門徒有能力,也是靠著聖靈領受來的能力。
第二代的門徒,一定是參與傳福音的成員,在我們教會就是幸福小組的福長同工;初代教會的門徒,曾因信仰被逼迫,也曾因此被公審,甚至生命遭受威脅,但聖經說:「他們離開公會,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他們就每日在殿裡,在家裡,不住的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徒五:41~42),初代教會的門徒成為傳福音的榜樣,雖受逼迫分散,聖經說:「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徒八:4),他們都是處在因信耶穌而被逼迫且分散的人,他們不但沒放棄或隱藏起來,反而成為傳福音、生門徒,養門徒的三代門徒,就是門徒的榜樣;如果今日的教會,不再建立如此的傳福音文化,如何讓初信的第一代的門徒,有學習的榜樣?或是能實踐信仰的平台﹖
從無到有的實踐傳福音平台確實不容易,五年前,開始有第一代門徒要產生前,聽見有些人說:「看以後就知道」,意思是這些人是否會落戶,但感謝上帝,除了只要受洗重生,門徒就百分百落在上帝的生命冊裡,從沒有傳福音文化的現況下,五年來,我們已建立傳福音的實踐平台,也有第二代的門徒產生,而且我們正努力,在基督肢體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同樣都在建立基督的身體。
擁有生命且活著的門徒
先知以西結,曾經歷上帝的靈在他身上後,他看見的異象,即枯骨、沒生命的骸骨,因得到上帝的氣息後,他們活了。(結卅七:1~10),本中會轄內的水林教會,將近有50年一直無法成長,它正位於鄉的行政中心,前面是國小與國中及鄉公所、市場。15年前8個會友,今日近100人聚會,如同從沒生命的枯骨,如今卻成為有生命的門徒。如果一個第一代會生門徒的門徒,同時也會養門徒的門徒,建立三代門徒文化的教會,一定看得見它的復興、增長與榮耀上帝的神蹟奇事。
結語:
主日學事工奉獻主日,又再次面對眾教會兒童稀少、青少年稀少、青年稀少的事實,擔心未來眾教會,可能會陷於如歐美教會的沒落,但如果從兒童事工開始,眾教會仍必須走向外面去找尋兒童、青少年,讓他們因福音成為基督門徒,除了讓他們靈魂得救,讓他們生命建立核心價值,可以一生擁有豐盛的生命,生活在教會藉由聖靈帶領的方向中,也必須把握給予他們更多門徒學習的機會,他們需要更多會生門徒、養門徒的對象為榜樣,他們需要有實踐傳福音的平台(幸福小組),他們能有因傳福音而經歷神蹟奇事的恩典經歷,未來可以成為一個「三代門徒」。
講員 :
潘慶彰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