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6 | 台語講道 | 下一個出口 | 潘慶彰牧師
講題:下一個出口(提摩太前書三:15~16,使徒行傳十三:44~52)
錯過出口
曾經行駛在高速公路或東西向快速道路的人,都很容易明白,如果錯過一個交流道出口,就要浪費許多時間繞路回頭,只是要回到原本的出口;許多人的人生就如同錯過一個重要出口,因此浪費掉許多生命、時間甚至是機會,可能是無心的錯過,也可能是未在意而錯過,更遺憾的是,因沒有設定目標而錯過極重要的出口;除了因錯過而浪費時間、生命,更悲慘的是,因錯過而造成的自己及別人的危險、傷害,甚至喪失生命。主耶穌說:「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甚麼益處呢﹖」(路九:24~25),如果人生的目標不確定,必須要確定,目標確定後,又有意無意錯過「下一個出口」,那豈不是失去的更大?去年年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世界已不再安寧」,卻在今年上半年,在經濟困境中爆發成長,讓以經濟面為目標的企業,設定誰能成為「下一個台積電」﹖面對未來的十年,眾教會、基督門徒誰能把握下一個出口﹖不錯過「下一個出口」﹖
目標導向
行為科學家,將人的行為以激勵性的「目標導向」理論分做三類:
1.目標導向行為:指為尋求達到某種目標而表現出來的行為。
2.目標行為:就是達到目標、滿足需要的行為。
3.間接行為:是為滿足將來的需要而出現的行為。
三種行為外表看來差不多,但專家仍認為第一種的「目標導向行為」不但會隨著目標不斷接近,動機的強度也不斷增強這種趨勢,一直到達目標或遭受挫折後才會停止。但另外二種(目標行為、間接行為),通常都會慢慢冷卻或降低熱情或力量,因此美國華里克牧師在他的「標竿人生」一書中,激勵基督門徒,要建立一個以「目標為導向的基督門徒人生旅程」,也可以如此說:「在基督門徒的信仰生活」,不要錯過非常重要的「宣教目標導向」的「下一個出口」,那是這時代聖靈的工作;當南部教會(台中、嘉義、台南、高雄)今年為設立中會90週年,正要邁向設立100週年時,90年來所成立的四中會,已發展成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壽山七個中會,這時眾教會與每一個基督門徒,我們應知道「下一個出口」即是未來的十年宣教,這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我們的中會(嘉義中會)
也於今年七月份90屆秋季議會中,議決通過「宣教十年的異象與行動」宣教計劃,這是眾教會、基督門徒的「下一個出口」,為了這個出口,除了是整體中會「目標導向」的起點外,也是嘉義中會,甚至是南部教會共同的起點,每一間教會與每一個人都不能錯過,因為10年一眨眼一瞬間就會過去,十年的第一年(2020)已過了近8個月,我們每個教會、每個基督徒所屬這輛宣教列車,必須打方向燈,切換到外車道,行駛到交流道出口,以積極的行動進入前面的出口目標中。
是是而非的教會目標導向
以歐美教會在全球的宣教所建立的基督教會,包括台灣或亞洲的傳統教會,已陷入一個專家統計的普遍現象,即今日的基督教會76%是為滿足會友的需要而存在,這種教會文化,已遺棄教會是為「傳福音」大使命存在的目的,當然也讓基督教會的會友,基督門徒陷入人人一生都需要別人牧養的基督徒,而且不再以「傳福音」為信仰生活目標的共同文化。
有一年,嘉義中會的青年代表前往英國,也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上的母會,他們前往英國英格蘭地區,也就是因教會沒落,由當地區域10幾個基督教會的教派,聯合組成的聯合歸正(改革宗)教會(URC)訪問,其中一位本教會的青年,在當地教會分享台灣教會現況,包括我們嘉義東門教會的社區宣教,英國教會的牧者、長執、信徒非常驚訝,台灣的教會竟然有積極的社區宣教事工,因為英國教會的社區宣教事工,是在教會人數減少甚至教勢凋零,甚至禮拜堂已沒人作禮拜時,他們才驚覺而且被動開始社區宣教事工;所以人數仍然稀少,教會改成社區中心,也只能設立咖啡店或二手傢俱店,對社區人們一點的關心;因此當他們知道台灣教會目前還有一兩百人聚會時,也就積極作社區宣教事工,讓他們非常驚訝;其實這也正是英國教會的沒落警醒了台灣的教會,因為台灣的教會目前也普遍沒兒童、青少年、青年、社青,人數最多的還是長輩,而英國的教會是如此走過來的,所以許多教會不再有長者時,教會自然就沒會友要關門,因為英國教會不再傳福音為「目標導向」,只是在顧教會,也沒有要求訓練每一個基督門徒,都要成為搶救靈魂傳福音的門徒。台灣的基督徒呢?現在台灣的教會,藉由聖靈的帶領,開始激勵喚起教會進入「下一個出口」,就是「人人都成為傳福音的基督門徒」,在未來的10年,希望每一間教會都成為「以佈道為導向」的教會。
在上帝的家中當怎樣行
今天所讀的提摩太前書三:15~16,是初代保羅建立基督教會時,對教會的一種定義,如果我們問「什麼是教會?」時,我們就可以從保羅傳達的真理中,更確定我們的知道教會要走的「下一個出口」是什麼?
今年4月19日的主日,我們也一起思想「甚麼是教會?」。基督教會在地面是很特別的群體,但她不是社團,她不是俱樂部,不是人們眼中的人民團體,她是有屬天的特質,雖然外表是人群,卻代表上帝的同在,看似平凡,卻是擔任宣揚上帝拯救靈魂的大使。
保羅說,就是我不在你們之中,「你也可以知道,在上帝的家中當怎樣行。」(提前三:15a);我們看看歐美的教會,我們再看看台灣的教會,我們今日的教會真的知道怎麼行嗎?我們確定「這家(教會)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真理和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b),基督門徒擁有真理與信仰的基石,不是要鞏固壯大基督門徒而已,而是要藉由擁有真理和根基的基督門徒,將救恩傳於外邦,教會如果不明白從耶穌吩咐命令的大使命,可能就成為之前我們提到的76%的教會,是以滿足會友的需要,成為內聚型文化的教會,最後就會如同歐美教會逐漸沒落,因為不再傳福音,當然得救的人也沒能天天增加。教會本應該時時刻刻以福音為念,當然也能因福音的大能,經歷神蹟奇事隨著教會與基督門徒。
基督教會的本質
她應該是帶有上帝的權柄與能力,因她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但當教會成為內聚型的教會時,教會將無法時時經歷上帝的奧秘,主耶穌曾應許我們:「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十八:18)。
台灣最早接受福音,是在約400年前,是隨著荷蘭商人東印度公司來到台灣,當時確定有台灣本地人信耶穌,但在荷蘭人離開台灣後,基督徒也隨著消失或隱藏起來,從英國馬雅各醫生宣教師開始,基督教會從南到中部,加上加拿大的馬偕牧師的宣教,基督教會由南到北串連起來,於1951年南北教會合併為總會,然而教會卻慢慢的偏向內聚型的教會,形成傳福音已不再是第一要項,傳福音不再是火車頭,不再是一切事工的焦點,但教會事工卻多到無法數算,內聚型的教會文化,會友忘記教會是被上帝委派拯救罪人,搶救靈魂的大使,也忘記教會雖是信耶穌的人,是人聚集的地方,教會卻是為不信的人而存在。初代的教會,還沒許多信徒與教會時「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6~47)。
因此教會是從耶穌領受大使命,從被呼召「來」,來得人如得魚,「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一:17)。
「去」﹗主耶穌差遣門徒「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去」﹗「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因此教會存在的使命,目標就是每一位門徒都要擔著傳福音的使命,一生完成使命,如保羅說:「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提前六:12a),也就是要每一位基督門徒終其一生,都要有實踐使命的行動。
以傳福音為目標導向的教會
這世代,每個人都要走的下一個出口就是「傳福音」,但我們好像停在高速公路上,或持續走在高速公路上;我們必須意識到「2020年」是未來10年積極行動的宣教10年的起跑點,應全心全力傳福音;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看見與勉勵,並不是內聚的合一,而是傳福音的合一:他說:「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上帝;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常是歡歡喜喜的祈求。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傳福音)。」(腓一:3~5)。
為什麼要把傳福音訂定為教會的「目標導向」,因這是主命令教會存在目的,也是基督門徒的使命,而且基於這極重要時間點的「下一個出口」,也就是達到目的地的交流道出口,這是啟動我們教會的傳福音行動的時刻;這二年來,我們因傳福音的行動,經歷了上帝的神蹟奇事,也經歷福音的大能,當然我們也經歷屬靈的爭戰,上帝不斷的將得救的人加給我們,我們不能再停留於原地,我們必須在2020年時,隨著聖靈的工作,讓中會全體教會與弟兄姊妹,在十年宣教行動時,你是在傳福音行列中的其中一位,而不是旁觀者,讓我們一起駛向「下一個出口」,成為同心合意的傳福音、拯救靈魂的基督門徒。「因為主曾這樣吩咐我們說:『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外邦人聽見這話,就歡喜了讚美上帝的道,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於是主的道,傳遍了那一帶地方。」(徒十三:47~49)。
結語:
「下一個出口」是要隨著傳福音的「目標導向」,即2020~2029的『十年宣教異象與行動』的路程前進,我們當中的每一位弟兄姐妹,絕對不能錯過這一個出口,我們不要成為後悔的那一位,傳福音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如同保羅被逼迫的屬靈爭戰,因此我更希望如同使徒們,在聖靈充滿下,勇敢的前進,如有逼迫:「得跺下腳上的塵土」(使十三:51a)往前行,一定會經歷如使徒們的滿心喜樂,又被聖靈充滿與重新加力,記得「下一個出口」﹗
講員 :
潘慶彰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