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 台語講道 | 報復性的出遊? | 潘慶彰牧師

講題:報復性的出遊?(啟示錄三:14~22)

疫情後的現象
從2020的年初,台灣人民隨著武漢肺炎病毒疫情的開始,就逐漸受限於防疫所需的規範,特別是每遇週末或假期,過去人們國內、外出遊的習慣,因限制不得出門或群聚,忽然寸步難行;教會聚會也跟著有很大的調整,停止聚會或直播;半年之久的防疫規範,6月底時的端午肉粽節,台灣人群如同水霸洩洪,瞬間湧現在全國各地的景點,接著各級學校的暑假開始,加上政府發放振興券,台灣半年來或近年來未見的國內旅遊人潮湧現在島內、離島;從媒體來看,就如同過年間熱鬧的人群,甚至更多更擁擠。媒體開始出現用「報復性的出遊」、「報復性的消費」這些用詞描述目前現象;許多人覺得有一點說不出的怪,卻也不是很排斥,事實現象好像就是如此,但再仔細想「報復」這兩字應該是含有「仇恨」的意思,怪就怪在此,有人把半年來壓抑後的環境現象,在開始開放時,以「報復性」出遊、「報復性」消費的人潮描述,連台灣的股票市場也出現「報復性」反彈,上到破記錄的點數報導,也形成台灣整個社會無論媒體、網路、口頭幾乎都可以把各種事物冠上「報復性」一詞,因此還是有人會問它在夯什麼?甚至有人說是否詞窮百搭;但我還是回到「報復」的意涵,原意確實有「仇恨」意涵,但如同過去台灣電視劇使用「送你一桶汽油加一支番仔火」,或是「淡定」一詞忽然間流傳在台灣社會,除了流行語詞以外,目前台灣人民被壓抑半年,突然大量出遊、消費吧!但其中對台灣的經濟活動,應該有一個低與高、冷與熱的現象存在。
有人提到這個用詞早就在對岸中國使用,如果在台灣以心理學角度來說,那應該叫作「補償性」的出遊與消費,如果台灣人民只是喜歡這種由記者或網路創造描述的用詞,其心理其實應該就是「補償作用」,這也只是一時的現象描述,我們就不會為「報復性」含有「仇恨」的心態而擔心,不然許多人感覺受挫、委屈、被壓抑或壓迫過後,採取「報復性」的回應,爭戰出現且會不斷,也許一時的舒壓或贏面,過後很可能就知道要付更大的代價,如果我們以報復、補償去消費,也可能到頭來後悔,甚至浪費生命、時間、金錢。

不冷不熱的老底嘉教會
老底嘉教會是在啟示錄的啟示中,那七間教會之一,它的特點就是「不冷不熱」,對照今日台灣後疫情時代,上半年的冷下半年的熱之社會現象,非常值得我們從信仰去思考;我們希望台灣社會甚至全球,人類的生活是平穩的,如股票市場一下漲一下跌會讓股民成為神經質,或睡不好或吃不下,也往往落在「悔不當初」,希望「時光倒流」的後悔終,啟示錄裡的七間教會,用七個金燈臺象徵,約翰在異象中望見,上帝要成就七個象徵上帝的靈,也就是聖靈的「七燈塔」,上帝時常宣告聖物之中,會有明確的尺寸,但「金燈臺」就沒有受限,表示因為上帝的靈即聖靈本就是沒有限量的。先知撒迦利亞說:「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聖靈)方能成事。」(亞四:6)。而七間教會在約翰的異象中都顯出它的特殊現象:
1、以弗所教會離棄愛心(起初的信心)(啟二:1~7)。
2、士每拿教會為福音為主來受苦(啟二:8~11)。
3、別迦摩教會仍為撒但預留座位(啟二:12~17)。
4、推雅推喇教會容讓異端(啟二:18~29)。
5、撒狄教會已名活實死(啟三:1~6)。
6、非拉鐵非教會不停的傳福音(啟三:7~13)。
7、老底嘉教會不冷不熱(啟三:14~22)。
今天我們只談不冷不熱的教會老底嘉,但也要提一下,七間異象中的金燈臺七個不同的教會信息後面,同樣都有一句「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二:7、11、17、29,三:6、13、22)。

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疫情前、疫情中、後疫情,這些時日都是上帝一種特有形式的啟示與提醒,「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並不是只有在新約聖經有,舊約中就有了,先知耶利米急迫的告訴以色列人民:「地啊!地啊!地啊!當聽耶和華的話。」(耶廿二:29);但耶穌開始傳福音時,祂也常常提這句話「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太十三:9),這是耶穌在宣講撒種的比喻後,祂吩咐又提醒,祂也引用先知以賽亞,當年提醒以色列人民,他們時聽是聽,仍然不明白,看是看見,卻不曉得:「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太十三:14~15)。如果以耶穌的標準,要明白真理,實踐真理,不但要聽的明白,看的曉悟,者亦須是藉由信心去達成的,而不是以人的方法,當藉由聖靈自己的工作去完成的,但若不是用心聽、用信心領受,是無法領受耶穌的應許:「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太十三:16)。

你心動了嗎?
疫情改變台灣人民旅遊的方向,以前我們到國外的旅遊比國內要熱絡要貴,因有別於台灣好的國家環境不少,文化、距離上的差別也讓旅行中的人們較易放鬆或感受新奇,此次疫情改變台灣整體人民的選擇,雖然許多人出國返國後,仍讚嘆「還是台灣最好」。事實沒錯!台灣的美,早就有人聽得見看得見,但仍然有人聽是聽卻沒聽見,看是沒看得見。
7年前(2013)齊柏林的空拍台灣記錄片「看見台灣」,曾讓台灣人民、讓世人看的感動無比,台灣的美無與倫比,當然也看得見台灣環境上的許多缺失與生態破壞,但隨著「看見台灣」,現在在國內旅遊時,面對一棟老宅,一面舊牆,一棵老樹,加上背後的故事,讓人覺得就是那麼美;有學者如此描述,基於對台灣的感情、對台灣的心,過去是崇洋,好似國外就比台灣好,現在是因愛那更有厚度的台灣,耿確定台灣的好與美,除了台灣四、五百年來的歷史,還有與長輩聊出的近代史,認識台灣更多了、更心動了,愛台灣的心更火熱了,而不只是人住台灣心在國外或他國;世界有好多好多國家的人民,一生不曾看過海(如蘇丹、或內陸的國家人民),世界也多少國家的人民,也不曾看過高山(如英國的山都不高),台灣的中央山脈就是那麼的美那麼的雄偉,但我們為了讓台灣能更好,你的心是否也動了﹖也願意以火熱的心面對台灣的未來。
小小的一個國家–台灣,卻在疫情中展現它無比的魅力,不知你會為所居住的台灣,吃台灣的米,喝台灣的水,你心動了嗎?你心火熱嗎?或是不冷不熱﹖

在傳福音的事上火熱
啟示錄的七間教會,各有自己的功課,而老底嘉教會的不冷不熱,也正是許多台灣教會的存在危機現象,特別有一點年代、歷史的談灣基督長老教會。
每一次提到英國的教會,就有說不上來的感嘆,為什麼過去蠻興旺教會景象已不再,為什麼目前亞洲教會有的復興景象,本宗以前的宣教母會蘇格蘭教會不再有了,英國(UK)高大漂亮雄偉又有建築藝術感的禮拜堂不再是教會,不再是敬拜上帝的禮拜堂,因為只期待依賴基督徒下一代的教會,第二代、三代不再追求信仰,「少子化」一直是英國是許多現代教會的藉口,最大的因素是:普遍的教會都沒火熱傳福音的心。上帝直接對不冷不熱的基督教會,基督門徒說:「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啟三:19),上帝不喜悅不冷不熱。
有位住在美國的台灣媽媽,有一天她女兒去醫院生產,她前去照顧在家的四歲外孫女,孫女睡覺前,很敬虔的向上帝禱告說:「祈求天父,不要把妹妹生做黑人,也不要把妹妹生在美國。」阿嬤聽了覺得好笑,就故意對四歲的孫女說:「你現在才告訴上帝,已經來不及了,媽媽已經到醫院生妹妹了。」孫女一聽不得了,就大哭「不要!不要!」,阿嬤不知道孫女為何會這樣,但到客廳看到電視上正報導被白人警察用腳壓脖子的黑人佛洛伊德的畫面,又聽到這黑人因此而死了,阿嬤恍然大悟。孫女認為黑人會被警察打,而且會被打死,阿嬤心想,但也有白人被打啊!原來大人總無意有意在孩子身上種下種族歧視的因子,而且那種權威式的影響非常大,且生活中機會很多。
一個不冷不熱的教會是誰造成的,為何不再有起初的熱情、火熱的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失去了使命!50年前的美國,與台灣比較,不但強盛許多而且人民富而有禮,一位移民在美的台灣人分享說:「他以為找到世外桃源了,五十年後的今天,他看見此次美國防疫情的情況與因非洲裔美國人事件引起的暴動,再回頭看自己的故鄉台灣,當年台海危機時,大家要逃出台灣(如同今日香港人),現在面對台海危機,卻有一半以上的台灣人願意為守住台灣而留下而戰,他說這才是他自己的國家,火熱愛台灣的心非常明確。
同樣的今日台灣的教會,因上帝一百五十五年前,除了為今日教會留下許多的產業以外,大家顧好產業,卻慢慢的喪失每一個基督徒應有的「使命—傳福音」,就停留如同歐美國家「顧教會」「顧會友」「顧宗派」的守成之心,久而久之,那顆上帝所要的火熱之心,傳福音之心,已成為「不冷不熱」的心。
88歲的蘇蔡彩秋阿嬤,她最近分享自己年長年代的生活,她說以80歲為準,如果每一天工作12小時,她算算自己一生至今已工作了35萬小時,有時她會自己問自己:「在這88年的生命中,你覺得你過得有意義嗎?如果覺得沒意義,那麼你會快樂嗎?」,目前她常下鄉或去外地的學校、與學生談人格、品格、風格,人們問她,你還要做嗎?(意思是那麼有年歲了,還要工作嗎?),但她很了解自己,要持續工作是因為她有「使命」,如果一個人不會因任何因素不冷不熱,有「使命」是一個主因,在基督徒的生涯裡,要為傳福音保持火熱的心,成為得勝的基督門徒,豈可與聖靈陌生,豈可不聽真理,沒上帝的話﹖對不冷不熱的基督教會或基督門徒,我們的心是否火熱﹖我們是否是在基督裡得勝的人?「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祂同坐一般。」(啟三:21)。

結語:
無論報復性或補償性的台灣社會現象,我們明白那只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短暫的情境,那不是火熱的信仰生活,然而身為基督教會或基督門徒,我們要不要檢驗一下自己,你是那「不冷不熱」的個體嗎?或是你仍然有一顆火熱的心,是帶著上帝的使命—傳福音的心,而且堅持到底,得勝的基督教會與基督門徒絕不會是「報復(補償)性的出遊」、「報復(補償)性的消費」更不是「不冷不熱」。「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二:7、11、17、29,三:6、13、22)。

相關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