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1 | 台語講道 | 最棒的禮物 | 潘慶彰牧師

講題:最棒的禮物(使徒行傳廿:25~38)

保羅留下的禮物
從逼迫基督徒的掃羅到成為基督精兵的保羅,一生中一次、二次、三次的巡迴佈道傳福音,從耶路撒冷到亞西亞到東歐,依當時交通困難的環境,他卻使命必達的堅持到底。這次他帶著捐款要回耶路撒冷,也是從東歐希臘、馬其頓來到亞西亞的米利都港口,他沒時間再到約五十公里遠的以弗所,但他請以弗所的教會牧長們來米利都與他碰面,他的分享,如同留下一份禮物;今天所讀的聖經中,保羅道別贈言的一段話,有三件事,他重複提醒:
1. 回想在以弗所事奉時,是在人性掙扎、流淚扎心以及試煉中所完成的宣教(徒廿:19、31)
對這位勇敢盡職的基督精兵來說,他是毫無保留的執行宣教(徒廿:20,26~27),主要是要世人明白人人都是罪人,且需經由悔改罪得赦免而得救,得救是因信稱義,與上帝國有份。(徒廿:21、25),成為上帝國的家人、後裔,藉由聖靈的同在,為福音作見證。但過程中將會經歷人性的掙扎,甚至流淚扎心以及各種試煉(徒廿:23~24)。
2. 一再強調不再相見(徒廿:25)
提不再相見,確實有點傷感,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況且人生是暫時的,卻也突顯保羅的誠懇提醒。他三次的巡迴佈道旅行,有些地方來去三次、或二次、或一次,有些書信往來卻未前往;無論如何,他是順著聖靈的帶領,就是前面有捆綁與患難,仍不以性命為念,只為完成使命,為福音作見證。「不會再相見」雖有傷感,但保羅的心意,要大家確實看見領受傳福音的使命與落實行動,不要只見眼前的現況,而失去教會存在的方向與動力。
3. 保羅警告提醒牧長、信徒要盡自己的本份,即提醒將上帝交託我們的使命,將恩惠的道分享出去。(徒廿:32、35)
這也是今天我們在主日禮拜中,要再一次強調的信息,上帝將「最棒的禮物」給了我們,我們要分享這最棒的禮物給他人。

最棒的禮物
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防疫措施,我們與他人必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我們不能再隨性握手,有時在聚集時,我們會遇上對方熱切的要與我們握手,但我們卻無法伸手回應,此次疫情好似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當然我們也發現因台灣的防疫掌控得宜,得蒙上帝的恩典,台灣在國際間與更多國家的距離,反而更加接近,彼此之間更加熟悉認同接納;讓我想起,之前曾有許多人分享「距離因心連心,不再遙遠。」,但人類的社會,卻常有「近在眼前,遠在天邊﹗」,但今天我們從聖經的真理中,看見:「因分享(最棒的禮物)而讓人與上帝、人與萬物、人與人之間距離縮短了。」。
今年五月份,台灣一所科技大學的學生,由老師帶領,他們前往北部一所山區國小,進行一天的「交換禮物」活動;學生中大多是家境良好的都會學生,也有從國外來的僑生;他們未抵達之前,每人都抱著今天要帶禮物給山上弱勢的小孩(國小生),其中他們特別預備一個「最棒的禮物」(製作好看又好吃的馬卡龍),要給予今天這所國小的師生(全校師生不到50人)。
留在部落的學生,大多是單親家庭的小孩,甚至是隔代教養的小孩,就是單親家庭的小孩,爸爸或媽媽也都在外地工作,有時三個月、五個月都見不到自己的爸媽。在部落的孩子們,生活在各方面都缺乏的環境中,無法有都會區小孩的充裕物質;但短短一天與原住民部落國小孩子互動後,這群大學生如同脫胎換骨,原本他們以為是要扮演「給予」的那一方,而且是帶著滿懷的愛心和疼惜的心面對這些部落中弱勢的孩子,預備要給他們一份「最棒的禮物」。一天之中,大學生都很努力以一對一關懷的心情,和孩子們互動,一開始,孩子們都很害羞,大學生也有些生澀,雙方都不是很自然,但愈來愈熟悉後,不到中午,彼此間的距離就更加拉近,大家也玩成一片;學生們參與「馬卡龍」的製作並享用「馬卡龍」,事前籌備時,大學生都有調查每一位學生的一項期待的禮物,當天也現場實現每位小朋友的願望。
禮物發放之前,每位大學生有一段時間去參觀學生的家庭與他們生活的空間,環境的現況,我們可以想像是如何?不會是高樓大廈,不會是華麗透天厝,好幾間都是舊石板的矮房或半成品的水泥屋,更別說有完整的家俱。但他們生活的方式與家人的互動,雖只是國小的孩子,卻是祖父母的廚師、按摩師;孩子為大學生們講述在山上部落生活的隨性,甚至被允許的打獵生活,採野菜的判斷能力,聽在這些都市的大學生耳裡,看在他們的眼裡,大學生覺得自己沒這些孩子的聰明與智慧,更覺得這些孩子在某方面比他們幸福很多,在某些方面,孩子其實可以是大學生的老師,因大學生從孩子身上學到好多。大學生不到半天,已從部落孩子身上學到要如何感恩,為所擁有的珍惜及感謝。
在最後禮物交付給孩子的時候,有一位小朋友期待的腳踏車(小六女生),竟然如願以償,她非常驚喜;之前大學生與同學募集到一台中古腳踏車,再請車行整修,交到孩子手中那一刻,除了看見孩子驚訝無比的表情外,更感動的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這位大學生,在預備這份禮物時,他已體會「施比受更為有福」了,加上孩子得到禮物那一刻情境,他更加確定,一天下來,他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啟示、頓悟,讓他感動的掉下眼淚。他從馬來西亞來台灣,他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從訪問山上部落與單純無邪的孩子互動後,他說:「在台灣,他除了得到知識以外,更寶貴且終身受用的是「最棒禮物(施比受更為有福)」。
另外一位孩子期待的禮物,是希望可以看到在外地工作,好幾個月沒見面的爸爸,爸爸因工作緣故,確實不能回來;但大學生特別製作錄製一段爸爸在外地的影像;爸爸在影片中,向孩子表達想念孩子的話,也告訴孩子他很快就會回來看他,要他認真讀書,好好與祖父、母生活;外地爸爸的影像一出現,直到結束,看來壯碩的大孩子卻一直流著眼淚,他小小的心智,卻能明白爸爸為一家人必須在外工作賺錢的辛苦;另一方面幼小孩子想念爸爸的單純情感表露無遺,讓在場的大學生忍不住一起掉淚,更為自己有好的家境,觸動他們更大的感動,也催促他們要更加珍惜、感恩、知足。一場短短的如交換禮物的部落活動,讓部落小孩得到一份愛與關懷,也讓大學生們體會「施比受更為有福」,而且他們所得到的,並不是物質的量,而是生命中的成長,讓他們的將來,知識學問成長外,也學到、得到「最棒的禮物─施比受更為有福。」。

施比受更為有福
保羅一生的旅程,正如他告訴我們的:「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徒廿:35)。
耶穌曾對跟隨祂的人說:「……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太十:8b),今天我們四周仍有許多需要我們扶持幫助的人,我們學著和他們互動時,我們可以給予他們「雙福」,幫助他們「靈魂的得救與外在物質需要的支援。」,也許有些人不太像我們有正常家庭的生活條件,但從他們身上我們也學到他們許多方面的優點;或許他們有許多我們正常家庭看做為不足之處,但他們也有我們沒有的優點。教會環境與服務的志工們也常讓我頻頻感動;他們為教會環境的清潔維護付出勞力;他們剛剛信主洗禮,就急著找靈魂未得救的朋友來尋找耶穌;太多太多可以舉例感恩事項,在他們身上反而學到珍惜、感恩、知足。看似我們在給予,其實是我們得到;但我們也同時從所服事的事工上,學到保羅扶助軟弱、弱勢的人群的期待與真理,就是勞苦卻沒有重擔,而且每每看見弟兄姐妹洗禮靈魂得救時,我們不但看見他們得到「最棒的禮物」,我們自己也同時領受更大的祝福。

結語:
保羅說:「所以你們應當儆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的流淚,勸戒你們各人,如今我把你們交託上帝和祂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廿:31~32)。
我們帶著「最棒的禮物(基督福音)」給予世上每一個人,其實傳福音的人,更為有福,成聖且同得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