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回應

造就-成為主合用的器皿

聖經,失敗者紀錄大全 <希11:32> 我又何必再說呢?若要一一細說,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和眾先知的事,時候就不夠了。 基甸、參孫、耶弗他、大衛,他們都是怎麼失敗的? • 到底神怎麼看我們? • 又怎麼在我們的生命做成他的工作? <希11:13>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希11:16)那位在天上的神,也是用永恆的眼光來看著我們。 聖徒相通 弗2:14-15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聖徒相通」希臘文(Koinonia)原意是團契,是指生命或靈命的交通或交流,用信仰的眼光看,就會是屬靈的團契。 若以「聖徒相通」來看失敗者,或有罪的人,你願意參孫坐你右邊,撒該或約拿坐你左邊嗎?還是我們只接受摩西、以利亞坐我旁邊? 失敗的聖經人物:關注失敗者的罪行與結果 失敗的聖經角度:關注失敗者的罪性與神對罪人的應許 到底失敗的是這些人物,還是他們的角度? 神更關心的是人把自己與神的關係割斷到甚麼地步? 神在意的是那個「曾經」以及「即將往前發展」的應許? <希11:38-40> 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 38節說「本是世界不配自己有的人」 39節又說「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 – 希伯來書邀請我們從一場接力賽的角度來理解信仰 這是一個「我們」一起完成大使命的過程,而不是再用「我」來理解信仰。 我們重新來認識什麼是福音?有溫度的福音? 福音的位格性:耶穌道成肉身,住在我們當中33年 福音的敘事性:耶穌與特別被我們污名化的人對話互動 e.g.妓女、大麻瘋病人等… 福音的脆弱性:直視軟弱,使我們在基督裡明白自己是罪人 福音的過程性:聖徒相通指向永恆,一直把故事往下寫 e.g.耶穌家譜罪與救恩的同義詞 保羅曾經因馬可的失敗而拒絕他卻在<提後4:11>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或作: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 保羅為何有這樣的改變?感謝神,因為當馬可跌倒時,他的生命有巴拿巴的陪伴。 面對罪人,我們不是那位審判的神,而審判的神同時是守約施慈愛的神! 我們要如何才能不陷入自我論斷的失敗者的感受呢? 1.以脆弱見證福音的必須性「福音,是活出與罪人同行的過程」 2.「屢敗屢戰」-重新站起來 <林後12:9>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這段經文帶出一種「指同基督得勝的失敗」 把我的失敗和軟弱指向基督的得勝,榮耀歸給祂! 反思 1.我們是否常覺得我們的生命有許多限制與失敗?我們在這時候,如何思考福音可以對自己產生如何幫助? 2. 你有沒有過「屢敗屢戰」-重新站起來時,那種倚靠主的經歷,讓我們彼此分享,將榮耀歸與主! 3. 你的生命中,有沒有巴拿巴一樣的角色陪伴你度過屬靈低潮的時間呢?

相關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