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察時刻
1.當摩押女子路得指著耶和華神的名向拿俄米起誓時,有何涵義?
2.拿俄米因著生命中的困頓決定重返家鄉時,因著路得的陪伴可能對她們帶來哪些影響?我曾否體驗過因著別人的陪伴而讓我信仰成長的經歷?
主題經文
路得記 1:15-18
15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裏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16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7你在哪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18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她了。
一、以利米勒的家庭(1節)
在士師秉政,個人任意而行,又遭逢經濟不景氣(國中飢荒) 的時候,有一個希伯來人的家庭,以利米勒受到現實環境考驗, 離開神立約的應許之地,前往了一個文化、信仰上都不合心意的摩押地去寄居。
這顯出了士師時代風氣的敗壞,國中沒有王的任意、混亂, 不再遵照神的律、走神的道路。雖然因著大環境不景氣,所以為經濟移民是件自然的決定,但對以色列人來說,神清楚明白地吩咐過不可與摩押人來往(申十三3~6),免得落入羅得貪愛世界的墮落景況。摩押與亞捫兩族人就是羅得兩個女兒由於人意起淫亂所留下的,後來成為神子民道路的抵擋者。
以利米勒的名字意為「神是我的王」,從第一章看來這應是個敬虔的家庭,但是義人在現實的考驗中,似乎未能堅持神是王的立場,至終因考量處境,離開了上帝恩約之地,而有了寄居不良的外邦之舉,終於蒙受極大的損失。長子名瑪倫,意「軟弱」, 次子名基連,意「憔悴」;都透露了以利米勒在面對考驗時的困乏,終至走錯方向,導致痛苦的結果。
二、以利米勒失策的後果
以利米勒一家四口,原本只想「寄居」,不料一住十年,而產生了通婚的自然發展。四口之家多了兩位摩押本地的媳婦,原本不是壞事,問題是不知發生何事,一家子男丁相繼過世,一下子產生三個中、青年齡寡婦,使得美滿的一家人頓時進入最悲慘的景況。難怪拿俄米無法再接受自己的名字—「甜」,回首來時路,真是情何以堪。以利米勒應是個好丈夫、以色列的義人, 卻在不良的世風與環境考驗下,做了個錯誤的決定,留下妻子受苦,牽連兩位媳婦亦受苦,這的確始料未及,難怪拿俄米認為是耶和華降禍的結果。一步錯影響全家人,「神是我的王」之名的以利米勒家長,顯然未人如其名地走到人生終點,是我們在屬靈的含意下值得自省、警惕的。
默想:
如果我是以利米勒,在不敬虔的大環境,與經濟不景氣的考驗下,會不會做出不合神指示、與神心意背道而馳,卻是在世人眼中看來無傷大雅的決定?
回應:
親愛的主,義人也會有軟弱錯誤的時候,我求你保守我的一生,至終不但口中承認你是神是王,並且在一生的每個大小決定上,都認定你到底,願你的聖手扶持、保守我,到老不偏離。
一、拿俄米重新定位自己
十年移民生涯,必然有辛苦也有甘甜。中年喪夫的拿俄米, 最難過的該是竟連兩個兒子也離她遠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寡婦失了兒子最是苦絕,拿俄米再度成為子然一身的單身人。人 婦、人母的身份已成過去,如今該如何看待自己、看待未來、看待人生?
拿俄米與夫婿原來一定是敬虔的人,從後來媳婦們的反應可以得知,他們原來信仰必不淺薄,正面影響了兩位入門的外邦媳婦。此刻,拿俄米決定回到起點,在那裏失落祝福,在那裏重拾。 「回故鄉」對她意味著,重新找回上帝眷顧的懷抱,因為她的確聽說故鄉蒙神眷佑,有好收成,歸回是悔改的必然。
二、因恩慈放手
中年喪偶又喪子,再逢飢荒經濟的打擊,容易使中、老年孤獨者渴望緊緊抓住僅有的。此刻拿俄米仍剩下沒有血緣,也因無後嗣而在法律上都關係薄弱的媳婦。理論上,只要她萬一還能有子嗣,仍能讓媳婦與她再維繫關係(11~12 節)。當然這是天方夜譚的妄想,拿俄米不願因為自己絆住兩個年輕女子的未來。當人在最深的低谷還能為別人著想,可以想見拿俄米遭逢人生低潮,開始更深的體會,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才是她未來真正唯一的依靠和幫助,何必因為自我的不安全感,再去犧牲兩個年輕寡婦的未來呢?
默想:
拿俄米的困苦回轉,顯明絕處逢神的信心,那會是我的抉擇?還是我可能放棄自我錯到底,抓住兩個媳婦在外邦,無顏歸故里呢?
回應:
主啊!我們得救在乎歸回,使我能回轉歸向你的方向,不再使我失敗而受苦,或因自己過去的錯誤禍及更多的無辜。但願拿俄米的信心與愛心,成為許多受苦者的榜樣,以及對我的提醒。
一、俄巴的抉擇
以利米勒當初離開伯利恆也許是失策,但是他的家庭必定是個彼此相愛的家庭。兩個媳婦因著婆婆的慈愛,也表達出願意甘苦與共的愛。但是小媳婦一方面是婆婆的勸說,一方面也是現實合理的考量,終於在萬般不捨中回去自己的娘家,朝向婆婆所祝福的,追求自我幸福的可能未來。這個決定一點都沒錯,合情、 合理、合法、合時宜。人生的重大抉擇真是不容易判定,俄珥巴的選擇是任何世人會做的決定,但也顯出是否對神有信心。
二、路得的勇敢抉擇
在同樣的困難決定下,路得做了一個相反的抉擇,一個看來有點不智、衝動、冒險、不樂觀的選擇。她願意從住在本國嫁外國人的女性,變成去到外國的外籍新娘,或更準確一點是死了丈夫的外籍新娘。
路得記第一章 16~17節,路得堅定的真情告白,成為今天很多人的婚禮誓約。只是當我們想路得當下若不是感情用事,就必須有放下未來幸福的打算,離開自己的父母、國家、信仰,跟隨婆婆拿俄米的神,拿俄米族人的文化和習俗,那是比當初自己嫁給瑪倫,更不容易的景況。去到看不起摩押人的以色列地,事奉一個失了一切又不能再有婚姻的中、老年寡婦婆婆,這是什麼樣的選擇,什麼樣未知的明天?
但在這種冒險的背後,我們卻可以看見以利米勒家庭的信仰和見證,已經深深影響了路得,這位摩押女子,使她相信投靠以色列的上帝是個值得的事,即使他們蒙受了人生重大的挫傷。一方面這也是為了回應無私的愛的另一個無私的愛。路得的告白, 正是一種信仰告白,對婆婆真情的背後,有著對以色列的神堅定的信仰與跟隨,從此兩個媳婦命運不再一樣!
默想:
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是如何在做抉擇呢?這兩個外邦女子給我什麼樣的啟示?
回應:
天父上帝!幫助我有路得的勇敢、愛心與信心,使我的抉擇不只是世人的思考方式,更求你引導我人生的前路。
一、邁向向重生路
拿俄米因著路得的堅決,歸鄉路不再寂寞,一起回到了伯利恆,只是回家的路有點不堪回首。當初以為是個聰明合理的盤算,卻失掉一切。除了人生無常,的確亦如耶穌所說的「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生命)......」,更何況連世界也賠了。但人的盡頭卻也是重生的開頭,兩人一同邁向重生的新生路時,故鄉人正在豐收當中,在一片金黃麥穗的田園風光中,故鄉人溫暖的雙臂捎來問候。
二、失去是得著的開頭
家鄉的人看見當年以利米勒家族很可能是風風光光地賣了家產移民出去的,然而如今拿俄米回來時,卻是孤孤零零的與一位大家陌生的外邦年輕女子一同歸來,並且形容枯槁到幾乎無法相認,只是大家仍是歡喜相逢。
拿俄米在故鄉人的歡迎當中,顯得侷促困窘,但她也敞開地表白了真實的心情,那之中有懊悔,也有深深地省悟。「全能者使我滿滿出去,空空而返」,這豈不就是《傳道書》中對人生的感嘆與寫照?!當人用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以為可能的幸福時,未料離了神的旨意應許,竟是「為得生命、反喪失了生命」,難怪拿俄米要大家不要再呼喚她的名,不如改叫她瑪拉。因為她早已不再是甜的,而是充滿苦涩地回來。
然而,縱然是神使人受苦,卻也要在人懂得回頭時,以滿滿的雙臂迎接他。這正是神開始工作在拿俄米人生下半場的寫照。 兩個由外邦異教和違反神心意之地歸回的單薄兩婦人,迎接她們的場景是豐富美麗的田園景色一大麥收割時。當人虚己,神便以豐豐富富來迎接並恢復他。
默想:
人什麼時候不再專斷走自己的道路,看見自己一無所有的貧窮時,就是被神翻轉邁向豐富的時候!
回應:
天父,願人都懂得不再流浪,且定意歸回天父懷抱;什麼時候看見自己的貧窮,即是成了得著轉苦為甜的時刻。
參考經文:《 路得記1章1~14節》
拿娥美對兩個媳婦說:「妳們各自回娘家去吧!願上主以仁慈待妳們,像妳們善待了我和已故的人一樣。」(路得記1章8節)
人活著,所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呢?是愛情、麵包、婚姻或是兒女呢?路得記是關於一個猶大家庭離開「麵包之鄉」──伯利恆,去尋找另一個豐盛國度的故事。故事從拿娥美失去丈夫跟兒子們,重新為了麵包而決定的經濟移動開始。
在養兒防老的傳統思維影響下,人們往往誤以為血緣關係才是唯一的盼望。然而,路得記的作者在此為我們開展一個新眼界的可能性。首先呈現的是,婆婆愛媳婦像愛自己女兒般的關係。在這婆媳關係中,不僅婆婆像對待自己女兒般地對待媳婦,同時婆婆也得到媳婦們的善待和同理,甚至如女兒般捨不得離她而去。
拿娥美與媳婦們彼此善待的關係,並不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關係,而是以愛為基礎的關係,並且是超越種族、超越血緣關係的。這是聖經為我們所勾勒,人彼此善待,如同上主以仁慈對待人的美麗圖畫。然而,拿娥美卻自己為這幅畫另作了註解,說是上主在懲罰她。雖然她也擔心媳婦們接下來的人生,為她們所失去的感到難過;可是,她認定自己才是最命苦的那一位!
每次看到我們家來自印尼的阿娣,對我婆婆又抱又親的叫著「媽媽」,心中總有許多感觸。雖然有時阿娣會不顧婆婆的心情或意願,搬動著她;但是,那份發自內心的愛與照護,每次都讓我相當感動。因為,阿娣是真心為著婆婆中風、喪偶的諸多處境感到不捨和難過。甚至,婆婆動口腔手術時,她擔心焦急地哭得比任何至親都還傷心。理性教人承擔責任與義務,而愛令人願意為對方的受苦和處境感到傷心難過。相信這也是許多親人被家庭看護工善待的雇主的共同體會,並且樂於以愛和更多的行動來回報。
因著長期照護政策的需求,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外籍家庭看護工或是機構照護工。但是,也因為過去長期對外籍移工的不信任態度,往往造成更多照顧上彼此適應的困難。在這裡,我們看見上主的揀選不是以血統為基礎,而是以信仰和對上主的愛為基礎。因此,基督徒在地上致力要建立的是以信仰和對上主的愛為基礎的群體。拿娥美和媳婦們的愛的決定,向我們提出挑戰──對上主的愛,能使你愛那些與你沒有血緣關係、不同種族的人嗎?甚至是愛那些與你不同立場、看起來不可愛的人嗎?
默想:
在每一個愛的關係中,我是如何決定愛的表達方式呢?
祈禱:
慈愛的上主,我感謝祢賜下這個充滿愛的故事讓我可以學習;在每一個愛的決定中,祈求祢賜下智慧、開啟眼界,使我在為難中仍然勇敢去愛。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參考經文:《 路得記1章15~22節》
我出去的時候富足,回來的時候上主卻使我空無一物。上主責罰我;全能者使我受苦。為什麼還要叫我拿娥美呢?(路得記1章21節)
全伯利恆城興奮驚訝的是,以利米勒家族的現況與過去形成強烈的對比。以利米勒家族離開時,是一家4口浩浩蕩蕩,歸回時卻是拿娥美獨自一人帶著來自摩押的守寡媳婦。表面上,拿娥美失去所有家人,失去生命中的依靠,兩手空空歸回,甚至是家產一片荒蕪。連拿娥美都篤定地說:「全能者使我受苦。」她完全忽略她擁有親人們滿滿的愛;雖然丈夫兒子已身故,卻有個媳婦不畏艱難地一路跟隨她回到故居。未來,更有上主為她預備的特別計畫!到底,這位全能的上主是使人受苦,抑或是富足的神呢?而真正令人興奮驚訝的,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麵包的故鄉──伯利恆,照理來說應該是盛產大麥的所在地。但事實上,即使是物產豐盛之地,也可能會有饑荒。饑荒後重返的婆媳,要如何在這地生存下去呢?原本屬於她們的家產,將要如何重新得著生機?有一回,小學老師問學生:「我的和我的東西這兩個字詞是屬於什麼詞類?」有個學生毫不考慮地回答:「屬於侵略性的代名詞。」回答得多妙啊!似乎,在現代社會只要一談到服務,就包含有財物上的損失之意。所以,大多數人做事只想著要獲得報酬。沒有錯,抱持功利主義的態度做事,做越多也得越多。然而,這樣的人並不會得到別人的愛,而愛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因著路得的愛的宣誓,這跨越空間、種族、生活習慣和信仰的限制之誓言,觸動了上主特別的計畫,更積極地向拿娥美這對婆媳展開來。從此,拿娥美生命中的苦澀與甜蜜、沮喪與愉悅,開始有了全新的詮釋。
人生中常要面對許多的失落與失去,在經歷的過程中免不了會有憂慮和傷心。有時甚至會強烈感受到自己就是宇宙中遭遇最可憐的,甚至,無視於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耽溺於自己所認為的匱乏與孤單中。真正的富足是擁有愛和上主的同在;而拿娥美很幸福地兩者都擁有。基督徒的盼望不是在於不會有苦難,基督徒最幸福的盼望乃是確信──在受苦中,全能者真實的同在。受苦不是上主的責罰,而是上主給人重新省思自己與祂的關係的機會;不在乎這世界的眼光,就可以在人生的低谷中預備收割生命的大麥,並且親眼看見、親自感受到在上主帶領中的豐富與滿足。
默想:
你的幸福,你看見了嗎?對於這份幸福,你願意帶著感恩的心情與人分享嗎?
祈禱:
使人富足豐盛的上主,求祢讓我在缺乏時,仍能看見祢真實的同在,並從祢得著願意跟人分享愛的動力。奉主名求,阿們。
閱讀: 路得記1章19-22節 | 全年讀經進度: 詩篇81-83篇;羅馬書11章19-36節
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路得記1章20節
我們一家每年都會參加夏令營,營友常將小隊長暱稱為蘋果姐姐、大力士或大胃王。這些綽號常源自於某次令人尷尬的事件,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有趣的習慣或嗜好。
綽號不只出現在夏令營,我們甚至可以在聖經中看到,例如耶穌稱祂的門徒雅各和約翰為「雷子」(馬可福音3章17節)。雖不常有聖經人物會給自己取綽號,但有個名叫拿俄米的婦女,卻要求旁人稱她「瑪拉」(意思是「苦」,路得記1章20節),因為拿俄米的丈夫和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她覺得上帝使她遭受苦難(21節)。
但拿俄米給自己貼的標籤並未持續太久,因為這些沉痛的打擊,並不是她人生的結局。在她感到悲傷的時候,上帝就賜福予她,給她一個充滿愛心的媳婦路得,最後還讓路得改嫁且生下一個兒子,讓拿俄米有了後嗣。
我們難免會遭遇失敗或困境,甚至以「魯蛇」(失敗者)或「剩男剩女」這類負面的綽號自嘲,但這絕不是我們人生的結局。上帝既稱我們每個人為「蒙愛的」(羅馬書9章25節),我們就可以用這個稱呼取代所有負面的綽號,並且在最艱難的處境中,看到祂為我們所預備的道路。
天父啊,感謝祢不以我的處境或經歷看待我,
而是將我稱為祢的兒女。
有人給你取綽號嗎?你喜歡嗎?
被稱為「蒙上帝喜悅的兒女」,如何讓你對自己改觀?
作者: 夏莉珊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聖經記載,有些人被改了名字以顯示他們的景況有所改變。例如:沒有兒女的亞伯蘭被改名為亞伯拉罕,意為「多國的父」,因為他將會有無數的後裔(創世記17章5節);西門宣稱耶穌就是上帝之後,便被改名為彼得,意思是「石頭」(馬太福音16章17-18節);拿俄米的父母給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意思是「甜蜜或愉悅」。但後來,拿俄米讓人稱她為「瑪拉」(意為「苦」),來表明她艱難困苦的人生(路得記1章20節)。當拿俄米和路得到達伯利恆時,「合城的人就都驚訝」(19節)。伯利恆是一個小城(彌迦書5章2節),雖然拿俄米離開了十多年(路得記1章4節),但城裡的人仍然記得她。然而,他們卻感到疑惑:「這是拿俄米嗎?」(19節)這表示他們幾乎認不出她來。也許,拿俄米的容貌因為苦難而大大改變了。
沈啓智
20210131主日信息 講題:抉擇之路 講員:黃梅春教師
經文: 路得記 第一章
金句: 得1:16-17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 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 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
神創造萬物,人墮落犯罪悖逆,神任憑人,人受審悔改,蒙神拯救。照神的話行就蒙福,悖逆則遭咒詛,從罪中悔改,神就興起士師拯救。士師記結尾: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發人深省。今天從路得記,看見在黑暗的世代,一個平凡的家庭,因著選擇真愛,有神同住,就有平安。
一 、困境中的抉擇 V1-5
1. 從故鄉到他鄉 V1-2
人生中可能因為學業、工作、婚姻、疫情、治病、氣候變遷、種族歧視等因素而搬遷。以利米勒(我的神為王)一家人因著飢荒離開了伯利恆(糧倉),前往摩押地。
小女兒庭芳兩年前去英國進修,原本去年十月已口試完成第二個碩士學程,禱告中領受神同在的平安,預備繼續博士班的進修。出國前,牧師的禱告不僅提到學業,也提到宣教,原先難以理解,後來心中果然點燃宣教的熱情,把神擺在首位,立志進修博士班時,重新搬回校園,照顧新進的學弟妹,傳福音給他們,也在線上帶領讀經。正如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在搬遷中仍帶出神救贖的恩典。
2. 從祝福到咒詛 V3-5
瑪倫(軟弱)、基連(憔悴)相繼過世,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了兒子。沒有後裔將無法承接產業。若是你在荒年的困難中,將如何作出選擇呢? 人生坎坷、諸事不順,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嗎? 誰又能想到,猶大與兒媳婦他瑪生下法勒斯、撒門和妓女喇合生下波阿斯,而拿俄米的媳婦路得(美善)嫁給了波阿斯,竟成了大衛王的曾祖母呢?
二 、絕望中的盼望 V6-15
1. 從他鄉回故鄉 V6-10
拿俄米「聽見」神眷顧百姓,她起身行動要回故鄉。雖然需要面對左右鄰舍耳語,她選擇聽神的聲音。對於媳婦而言,是要離開家鄉,異地而居,需要適應新的文化,是不容易的,但是路得選擇開始承擔責任。這當中顯出無價之寶---真愛,為真愛付代價並不容易,但這對婆媳的關係卻照亮黑暗的世代。
2. 從危機到轉機 V11-15
走到半路,兒婦回不回去,對拿俄米而言都是痛,她的內心想必是錯綜複雜,喪夫喪子的她,真的要孤單一人回家鄉嗎? (有神同在一切OK) 看見路得忠心,跟隨婆婆,與婆婆彼此相愛,兩人都會為對方著想。過農曆年,我們也要與家人彼此相愛,見證神的美好,讓人看見耶穌。
盛發弟兄的母親因家境貧窮而做長工,卻因那家的家庭禮拜而信主。
三、信心中的歸宿
1. 跨越信心旅程 V16-18
路得身為摩押人,從婆婆的生命認識了真神。她願意終身服事婆婆、委身付代價。你肯付代價背十字架跟隨主嗎? 即使在困境中,我們也能經歷神同在,經歷生命改變。得著真平安,與神與人和好,得著永恆盼望。
2. 應許永恆盼望 V19-22
正是動手割大麥歡慶的日子,並非巧合,而是神掌權。在述說遭遇分享生命苦痛的當中,也是一個經歷醫治的過程。求聖靈光照,使我們用信心的眼光看見未來。
摩押女子路得忠心愛婆婆,歸向神得祝福。今日卻有許多神家的寶貝,反而在世界流浪遠離神。
約三16-17神愛世人,叫我們因信獨生子耶穌得永生。蒙福的泉源從一人開始。誰的生命從你而生呢? 看見今日青年人敬拜團很感動。(敬虔後代從你而生)
結語
1. 凡敬畏神的神必使她高升
2. 神的命定與揀選總不後悔
回應與宣告
1 神啊!無論祢往哪裡去我必與祢同行
2 神啊!祢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
3 神啊!祢的國就是我的國
4 神啊!祢就是我的神,我要緊緊跟隨祢
信息挑戰
神的揀選從一人開始,你願意嗎?
回應詩歌:活在生命光中
活在生命光中 不斷與主交通 瞻仰恩主慈容 順從聖靈感動
天天榮上加榮 時時讚美稱頌 活在生命光中
頌讀(大聲讀聖經):得1:1-13
默想(透過經文與主對話):
從今天所讀的經文,可以默想二件事:(一)落葉歸根:得1:1「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這個人就是以利米勒,妻子是拿娥米,二個兒子是瑪倫及基連,這家人祖籍是猶大伯利恆的人,他們處在當時以色列的士師時代。猶大當年因有飢荒,所以這家人舉家搬遷到摩押地暫住避難。他們這家人在摩押住了十年,在這些年裡這家人變化很大,以利米勒先過世,接著「瑪倫與俄珥巴」及「基連與路得」相繼結婚,俄珥巴及路得都是摩押女子;然瑪倫及基連沒有後代就相繼過世,這家人剩下三個寡婦,真是太悲慘了。當拿娥米聽到耶和華神眷顧祂的百姓,賜糧食給猶大的百姓時,拿娥米認為是該回到自己家鄉的時候。拿娥米選擇落葉歸根。(二)拿娥米不自私:得1:8-9「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罷。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在當時的文化裡,這二個兒媳丈夫雖死了,還是要跟著婆婆住一起生活,除非婆婆有叫他們各自回到娘家,才可以結束這段婚約關係;否則婆婆住在哪裡,她們就要跟到哪裡。然看到拿娥米真是一個開明且不自私的婆婆,她勸二位媳婦各自回家吧!跟著又老又窮的寡婦是不會有任何前途的。
祈禱(透過默想向主禱告):
親愛的主,從今天所讀的經文提醒我們二件事,第一件事落葉要歸根,第二件事不要太自私。拿娥米這家人是屬耶和華神的家庭,為了躲避飢荒暫時流浪到異地過生活,但主不會放棄她,仍然是會把她找回來。拿娥米不自私的心態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榜樣,她知道這二位媳婦跟著她,絕不會有好日子可以過,所以她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讓媳婦跟著受苦,畢竟她們都還年輕,可以找到另一個好的歸宿。祈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成為一個不自私的人,可以成全別人需要。
默觀(把主的啟示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從今天所讀經文我們可從二方面來默觀:(一)得1:7「於是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拿娥米知道神眷顧祂的百姓,但她若不起行「落葉歸根」回猶大自己的家鄉,她仍然得不到神的祝福;神對拿娥米是如此,對我們也是如此。(二)得1:8「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罷。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拿娥米是一個不自私且願意成全別人;屬神兒女我們也需要有健康心態,學習成全別人,而不是對別人自私自利。
頌讀(大聲讀聖經):得1:14-22
默想(透過經文與主對話):
從今天所讀的經文,可從二方面來默想經文所帶出的含意:
(一)二個媳婦二樣情:得1:14「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俄珥巴與婆婆道別後回到自己的娘家,回去拜她原來的神明;但路得卻對婆婆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那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那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得1:16-17)」,路得緊緊跟著拿娥米。這二位媳婦都愛這個婆婆,但俄珥巴與路得最大差別,在於對拿娥米是否忠誠及摯愛。俄珥巴承認眼前的事實,跟著婆婆絕不會有好日子過,所以她選擇走回老路;但路得卻是不一樣,她知道眼前環境的確艱難,但她對拿俄米是真誠的,她真誠愛著婆婆,這樣的愛勝過了一切外面環境的攔阻。
(二)婆媳二人同心同行:「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她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得1:19)」拿娥米這趟返鄉,雖稱不上是衣錦還鄉,她在異地其實也好不到那裡,所以她對家鄉的親友說:「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得1:20)」。拿娥米雖然在異鄉受苦,但她慶幸自己沒有離開所信的神,而且還帶著一位異教摩押媳婦返回家鄉,這應該是她最大的收穫。
祈禱(透過默想向主禱告):
親愛的主,從經文看到一個異教徒(拜其他神明的人)路得願意跟隨婆婆回到故鄉,改信婆婆所信的耶和華神,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想必路得從拿娥米身上看到極美的生命見證,否則她也會與嫂嫂一樣選擇回自己娘家過生活。路得看見婆婆生活雖辛苦,然婆婆對她所信的神仍始終不改變,這樣的好見證,讓路得願意忠心的跟隨婆婆回到猶大的伯利恆過生活。祈求主幫助我們學習拿娥米生命見證,將主的愛透過我這人給宣揚出去,讓其他的人也能認識耶穌及信耶穌。
默觀(把主的啟示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詩119:71「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拿娥米雖在異地受苦,但她沒有離開自己所信的神,不僅自己沒有離開神,還將她的媳婦路得帶進神的國,使路得歸信耶和華真神,成為以色列大衛王的曾祖母。基督徒為主受點苦是有益的,應該要感謝主給我們有受苦的操練,幫助我們屬靈生命可以成長。
✍ 2022-05/01 讀經:路得記 第一章
✟受感的經文:
1:1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
1:2 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裡。
1:3 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他兩個兒子。
1:4 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裡住了約有十年。
1:5 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
1:15 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他本國,和他所拜的神那裡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
1:16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1:17 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
✟受感的話語:
過去在看〔路得記〕的時候,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婆婆拿俄米的成全與喪夫的路得的忠心,她們之間彼此牽掛微妙婆媳之間的關係;其實拿俄米家庭的屬靈光景好比也是整個時代的寫照;〔路得記〕所處的時代是士師時代,這個時代的以色列非常混亂,道德、靈性一塌糊塗,什麼可怕的事都有,對於士師記的總結在第十七章的第6節「那個時候以色列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這不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寫照?雖然有總統,但心中其實沒有對君王的尊敬,各說各話任意而行…因為任意而行所以才有今天全球的亂象,包涵金融危機,也因為任意妄為才有地球的暖化、臭氧層的破洞、資源的浪費,一個小小的臺灣,一年在食物的浪費統計是1.3萬座個臺北101大樓;因為任意而行,開始有許多的文明亂流,違反了神造世界原本的次序,殺人、偷竊、跳樓………,愛滋病的開始,也是神在起初原本創造人類時造男造女,是要男女結合生養眾多,然而人背叛了神的法則任意而行的結果,所以人犯了最大的罪,就是拒絕讓神在我們生命中作王。
以利米勒的父母,本來應該對神是有信心的人,因為他們給兒子起的以利米勒這個名字,意思就是“神是王”;雖然在當時代人都不願意讓神作王,以利米勒最後對神小信了…以利米勒也像同時代的人一樣任意而行,不信靠神!當飢荒一來到、考驗一來到,他就丟棄了神的警告和法則,丟棄了對神的敬拜,用自己的方式想保住身家的性命。
反觀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的生命裡面的狀態,就像當時代的百姓,會因為工作的不順、環境的惡化、家庭的缺乏、現實的催逼,而失去了感恩和信心;但是,感恩和信心卻是一個真正跟隨神的人永遠的記號!
✟禱告和回應:
親愛的阿爸天父,感謝祢今天讓我們在路得的身上,看到神的慈愛和豐盛的恩典!
在神的恩典之下跟隨,就如同臨到走投無路的拿俄米和路得,我們相信,哪怕正處於生活在多麼缺乏的現實當中,祢必賜福用信心在跟隨祢的兒女,哪怕今天我們在生活拮据、關係破裂、走投無路的裡面;但是我們相信,今天無論我們是什麼人、無論我們生命的光景如何、無論我們離開神有多遠…只要我們願意悔改,願意回轉面向祢,只要我們願意來投靠,投靠那位愛我們到底,甚至為我們捨命的耶穌基督,神就必將生命的冠冕、生活的豐富賜給我們,為要成就一切,甚至遠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奉耶穌寶貴的聖名求,阿們!
【出處】https://traditional-odb.org/2022/08/28/愛與倚靠
【經文】路得記1章11-19節
札克表面看來是個風趣、聰明,人緣極佳的男生,但內心卻深受憂鬱症困擾。在他15歲自殺身亡之後,他的母親羅萍每當提起他時,總是說:「真的很難理解,這麼優秀討喜的人竟會走到這一步,我真沒想到札克也會自殺。」羅萍在安靜獨處的時候,常會向上帝傾訴她內心的傷慟。她說在札克輕生後,她感到悲傷欲絕,那種錐心的深沉哀痛是無法以言語表達的。然而,她與家人已經學會倚靠上帝和朋友們的扶持,並從中得著力量。如今他們會花許多時間,去關懷那些飽受憂鬱症折磨的人。
羅萍的座右銘是「愛與倚靠」,在舊約路得記中,也能看見這個概念。拿俄米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娶了路得。後來,拿俄米接連喪夫喪子(路得記1章3-5節),心中充滿哀痛和憂傷,便催促路得回去倚靠娘家。但路得雖然悲傷卻「捨不得」婆婆拿俄米,並誓言要留在婆婆身邊照顧她(14-17節)。她們一起回到拿俄米的故鄉伯利恆,而路得成了一個外邦人。但她們彼此相愛扶持,上帝也供應她們一切所需(2章11-12節)。
在我們悲傷欲絕的時刻,上帝的愛仍堅定不移。我們時時都能倚靠祂,也能靠著祂的能力去愛人,並接受別人的扶持。
【思想】
對你來說,要如何在悲傷的時候倚靠上帝?
這時有誰正需要你的扶持呢?
【回應】
天父,感謝祢以永不改變的愛,關懷照顧我。求祢使用我,能鼓勵別人來信靠祢。
2023/02/01
今日主題:不要離開主所應許之地
決心應用:我何時曾想要抛下神所賜的使命?為了持守神所賜的人生位分,我決定要怎麼做?
路得記1:1-5
路得記所發生的背景,亦正是士師記所記載的患難時期。其中描述一段可歌可頌、溫馨感人的事件。
一名摩押女子路得與一位以色列人結婚;丈夫死後,她對婆婆和以色列民所信靠的神表現了無比的忠心。最後,她在前夫的以色列親族當中找到了新丈夫。從與這位丈夫的婚姻關係中,路得成為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大衛的曾祖母。
在今日的經文中,敘述在士師時代,神所賜的應許之地已發生饑荒,因此,以利米勒與他的妻子拿俄米全家離開伯利恆,遷移至摩押地。「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兩個兒子…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v.3, 5) 當時,拿俄米舉家至外邦之地時,這家的兩個兒子,分別與當地的摩押女子俄珥巴和路得成婚。如今,這家男丁皆死了,只剩下女人,情何以堪!
路得記一開始提到,以利米勒一家為了生存,甚至可能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舉家搬遷,離開神所賜的應許之地去尋找活路,而最終卻失去了一切。這提醒自己,不要按自己心意做出的決定,而放棄了神所賜下的使命。
>>>>>按神的心意而行,完成神所賜下的使命,持守神所託付的位分。
2023/02/02
今日主題:關心、恩待神託付我的鄰人
決心應用:我曾因著自己的利益,而沒為其著想的人是誰?為了按神的心意,用愛來關心需要幫助和鼓勵的人,我決心要怎麼做?
路得記1:6-14
拿俄米在摩押地居住約有十年的時間,這當中,先後失去了丈夫和兩個兒子之後,「…因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v.6) 所以,決定離開摩押地,返回猶大。因此,也對兩個兒婦—俄珥巴和路得,勸她們返回各人的娘家,並另組新的家庭。然而,「…她們就放聲而哭。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v.9-10) 即使如此,身為婆婆的拿俄米,仍然極力勸說她們回娘家去,好不容易才說服了大媳婦回去,但路得仍不願離去。
從拿俄米屢次對兩個媳婦勸說,要她們回到自己娘家的事情來看,她沒有為著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她們的幸福。反而,拿俄米對著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v.8) 。因為拿俄米知道自己已「…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v.12) 就算有,也有了孩子,但媳婦的幸福,怎能繼續等下去呢。從拿俄米的話語中,可以明白兩個媳婦對丈夫和婆婆都很好,且拿俄米為了媳婦們著想,也很清楚瞭解她們的幸福不能等。
但願我們能深深地明白:為他人著想,甘心付出,不謀取自身利益。這即是犧牲、奉獻,亦是實踐愛的最佳表現,這也是基督曾為你我所做的,並要我們效法祂的榜樣。
>>>>>常常為他人著想,甘心付出,不求回報,真實地活出耶穌基督愛的樣式。
2023/02/03
今日主題:在絕境中仍有希望
決心應用:有什麼事物攔阻我,使我無法為了陪伴與幫助他們而委身?為了效法耶穌為他人受苦、捨命的樣式,我決定要怎麼做?
路得記 1:15-22
當路得的嫂嫂離開婆婆與她之後,即使心中很容易被影響,但她卻沒有選擇回娘家,而是給予婆婆堅定的支持與愛。兩人回到拿俄米的故鄉而引起全城關注,更加深婆婆拿俄米的痛苦,沒了家人與財富回到了家鄉,這難道是全能神的旨意?!然而,自始至終,路得依舊一心陪伴。因為路得對婆婆說一段很感人的話:「不要勸我離開你,轉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哪裡去;你在哪裡住,我也在哪裡住;你的百姓就是我的百姓;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只有死能使你我分離;…。」(v.16-17 和合本修訂版)
在磨難中仍舊以愛與信心,委身陪伴遭遇苦難的人,這是要學習與經歷的。 聖經上說,門徒當以試煉為喜樂 (參 雅各書1章)。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欠缺。」(雅1:2-4)
>>>>>因著神的愛,委身陪伴遭遇苦難者,在絕境中仍有盼望。
【出處】https://traditional-odb.org/today/2023/02/04/你叫什麼名字?
【經文】路得記1章3-8、15-21節
潔恩在她第一任丈夫過世後再婚,可是她第二任丈夫的孩子們卻不願意接受她。後來,她第二任丈夫也過世了,他的子女因潔恩依舊住在他們的老家而憎恨她,甚至因為潔恩得到丈夫留下的一小筆生活費而指責她偷竊了他們的遺產。可想而知,潔恩深受打擊,越發感到怨懟悲苦。
拿俄米的丈夫帶全家人搬遷到摩押地,結果他和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多年後,拿俄米帶著媳婦路得,一無所有地返回伯利恆。全城的人一陣騷動,問道:「這是拿俄米嗎?」(路得記1章19節)但拿俄米要大家別再叫她「拿俄米」(甜的意思),而要叫她「瑪拉」(苦的意思),她說:「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20-21節)
你的名字也叫「苦」嗎?你是否因朋友、家人或健康惡化而感到失望。現實狀況不符期待,是否也令你怨懟悲苦?
拿俄米帶著悲苦回到伯利恆,但她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同樣地,你也可以「回家」,回到耶穌的身邊,祂是路得的後裔,是降生於伯利恆的救主。你可以全然信靠祂的慈愛!
最終,上帝除去了拿俄米心中的悲苦,以祂完美的計劃使拿俄米滿心喜樂(4章13-22節)。祂也可以將你的愁苦變為喜樂。現在就回轉歸向祂吧!
【思想】
什麼名字能貼切地形容你?
你要如何活出你在基督裡的名字?
【禱告】
天父,我要回轉歸向祢,在祢的愛子裡得著安歇。
敬拜詩歌:無價至寶 (約書亞樂團)
https://youtu.be/ymKB9XqkQuE
一、安靜:耶和華啊,求祢察看我,試驗我,熬煉我的肺腑心腸。
二、讀經:路得記 1:1-22
1. 重點說明
摩押外邦女子─路得,因著信心打死不退地進入應許之地,神對她的回報,鼓舞了所有堅貞的信徒,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參與神偉大的救恩計劃,是最值得的生命投資。本章是以亡夫喪子的一門寡婦起頭,摩押女子路得這位外邦媳婦,輕看了人間的利害得失,堅定跟隨一無所有的婆婆回到老家,準備過貧苦的日子。顧念人的神卻在此時悄悄地佈置了祝福的舞台,來迎接這對蒙大福的女子。
2. 鑰節: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 1:16)
三、默想:
■拿俄米前往摩押地以及回以色列地的原因為何?按照拿俄米自己的描述,離鄉、返鄉的光景有何差別?(v.2-v.4、v.5-v.7、v.8-v.9)
■面對拿俄米的好言相勸,路得和俄珥巴如何回應?面對拿俄米第二次的曉以大義,路得的回應為何?(v.7-v.8、v.13)除了顧慮婆婆,路得所看重的還有什麼?(v.16)
■摩押女子路得說「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顯示出她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是如何看待「神的國」?我願否效法這對家徒四壁的婆媳,在困境或絕境中轉回投靠神?
四、禱告:神哪!祢是我的神,我要有份於祢的國,我是祢的兒女,我的好處不在祢以外。
五、安息:與主交談後,靜止在神之內,並在神的愛中安息,讓神的愛變化我們的生命。
六、記錄:
今日讀經進度:路得記 1 章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1:16)
[話語分享]:吻別 (Kissing it goodbye)
請小組長幫忙花幾分鐘的時間分享「給耶穌一分鐘」的計畫,並鼓勵弟兄姊妹
一起同心參與 30 天為宣教的禱告和一天一塊錢的行動。
<生命的分享>:您有否與所愛的人或是所關心的人訣別的經歷?那是什麼樣的
心情?
得 1:1-5「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的伯利恆,有一個人帶
着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
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
們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裏。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她
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
在那裏住了約有十年。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
有兒子。」
拿俄米中年喪子,喪夫是一個絕望的經歷,這卷書一開始是一個心碎悲慘的故
事。拿俄米決定回到伯利恆,因此鼓勵兩位兒媳婦回自己的家去。大媳婦俄珥
巴就與她吻別。你能想像拿俄米心中的絕望,她是否對神失望?她如此的敬虔
卻得到這樣的結果?
神關上了一扇門,即便神把所有的門都關了,我們的人生好像走到了盡頭,你
會對神有苦毒與埋怨嗎?拿俄米沒有抱怨,反而祝福了兒媳婦。她選擇了放
手,兒媳婦的離去也代表了她夢想的破滅,拿俄米變得一無所有,但是拿俄米
選擇走向天父的命定,吻別她苦毒的人生,她確信神仍在在掌權,讓我們學習
對過去說再見。
<生命的分享>:是否有人或一件事曾經令你失望或傷痛的經歷?你如何走過?
得 4:15-17「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因為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
的。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懷中,作他的養母。
「鄰舍的婦人說:「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給孩子起名叫俄備得。這俄備得是
耶西 的父,耶西是大衛的父。」
沒有想到最終拿俄米成了大衛的曾曾祖母,當拿俄米手中抱著這個孩子的時候
她的夢想成真了。如果上帝關了一扇門,祂肯定有更美好的預備,永遠不要對
神失去盼望,神為拿俄米預備了更美好的未來。不要讓過去生命中的苦毒,怨
恨,和傷痛使你不斷重複以致使你無法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先知撒母耳花費許多的時間,精力培養掃羅王,但最終掃羅王令先知撒母耳非
常的失望。我想當掃羅成為以色列的第一任國王的時候,撒母耳肯定是非常的
引以為榮,因爲掃羅王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一位傑出的王,是眾望所歸,深信
撒母耳肯定是非常的高興,但沒有想到後來掃羅的自大與不安全感使得掃羅被
神厭棄。撒母耳非常的失望,浪費如此多的時間在掃羅的身上。
撒上 16:7「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
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神了解撒母耳的失望與挫折感,看起來撒母耳心灰意冷無力往前,但是神提醒
他雖然從外表大衛比起掃羅要差得很多,雖然大衛只是一個年少的牧童,但是
大衛卻是合神心意的人。
我們若是一直坐在自艾自憐的光景中,我們將看不見我們的未來。生命中雖然
有很多不公平,不公義的事,但若是我們繼續選擇相信神,你會看見神給你的
獎賞。不論是拿俄米,撒母耳都面臨夢想的破滅,但是神的計畫不會因為人的
失敗或是軟弱而改變,鼓勵你繼續往前,神可以給你一個更美的未來。
<生命的分享>:如何放手過去,抓緊美好的未來?什麼原因無法放手?
腓 3:12-14「這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
以得着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着了;我只有
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着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
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最後,請小組長帶領大家一起為宣教的行動和宣教士,宣教地區代禱。
閱讀: 路得記1章19-22節 | 全年讀經進度: 詩篇81-83篇;羅馬書11章19-36節
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路得記1章20節
我們一家每年都會參加夏令營,營友常將小隊長暱稱為蘋果姐姐、大力士或大胃王。這些綽號常源自於某次令人尷尬的事件,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有趣的習慣或嗜好。
綽號不只出現在夏令營,我們甚至可以在聖經中看到,例如耶穌稱祂的門徒雅各和約翰為「雷子」(馬可福音3章17節)。雖不常有聖經人物會給自己取綽號,但有個名叫拿俄米的婦女,卻要求旁人稱她「瑪拉」(意思是「苦」,路得記1章20節),因為拿俄米的丈夫和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她覺得上帝使她遭受苦難(21節)。
但拿俄米給自己貼的標籤並未持續太久,因為這些沉痛的打擊,並不是她人生的結局。在她感到悲傷的時候,上帝就賜福予她,給她一個充滿愛心的媳婦路得,最後還讓路得改嫁且生下一個兒子,讓拿俄米有了後嗣。
我們難免會遭遇失敗或困境,甚至以「魯蛇」(失敗者)或「剩男剩女」這類負面的綽號自嘲,但這絕不是我們人生的結局。上帝既稱我們每個人為「蒙愛的」(羅馬書9章25節),我們就可以用這個稱呼取代所有負面的綽號,並且在最艱難的處境中,看到祂為我們所預備的道路。
天父啊,感謝祢不以我的處境或經歷看待我,
而是將我稱為祢的兒女。
有人給你取綽號嗎?你喜歡嗎?
被稱為「蒙上帝喜悅的兒女」,如何讓你對自己改觀?
作者: 夏莉珊
拿俄米對她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意思是「甜」),要叫我瑪拉(意思是「苦」),因為全能者使我受盡了苦。(得1:20)
瑪拉……受盡了苦——拿俄米失去了丈夫和兩個兒子,成為無依無靠、沒有產業,前途一片渺茫的老婦人。從她的角度來看,上帝嚴厲地對待她。她一定在想:「到底我做了什麼事才會得到這種痛苦?」所以她換了名字,宣布對生活徹底失望。
許多時候我們也像拿俄米,生活不遂、無故遭遇災殃。就懷疑是神在發怒或祂不在了,我們容許環境來決定「我是誰」。我們忘了自己是屬神的人,只看到自己是受害者。
她不知道,神會帶領路得進入主耶穌的家族。她們會遇見波阿斯,路得會生下俄備得,是主耶穌的父親約瑟的祖先,被記在聖經的家譜裡。神要在拿俄米家族所成就的計畫,是正在受苦中的拿俄米所不知道的。
今天,當你的生活面對困境時,但願拿俄米的故事能幫助你信靠神,不再認為自己是不幸的。
转自《宣教日引》
各位蒙召的弟兄姐妹,平安!
拿俄米的命运在生前就经历了从苦变甜的反转,但她却不知道之后神借着她的后代所要成就的荣耀,若她知道,她会感觉更甜。永远不要被环境打到,因为神给我们的是最后的胜利。
我们人生的意义远远超越我们人生的长度和高度,只要你相信人生除了享受神的祝福外,也是一场测试,不要早早为自己的人生画上问号或句号,因为测试之后还有更大的祝福等着我们。
如果没有低谷就无法体验高峰,如果没有患难就看不到奇迹,如果没有吃过苦就不会为甜感恩,因为神赐给以色列人的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无论何时何地,永远要期盼奇迹发生。
新泽西主恩堂
中文堂牧师
戎翰
閱讀: 路得記1章3-5、20-21節 | 全年讀經進度: 創世記23-24章;馬太福音7章
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以弗所書4章31節
詩芮在弟弟和弟媳的婚姻出現問題時,就迫切地禱告,希望他們能夠和好,但他們還是離婚了。接著,她的弟媳帶著孩子遠走他鄉,而孩子的爸爸並沒有反對。從此以後,詩芮再也沒有見過她極其疼愛的姪女。多年後,詩芮說:「因為試圖獨自忍受這件事所造成的傷痛,我讓苦毒的根在我的心裡生長,如今已開始蔓延到我的家人和朋友中。」
路得記講述一位名叫拿俄米的婦人,她心裡的悲傷逐漸變成苦毒,深深地折磨著她。她的丈夫客死異國,十年後,她的兩個兒子也相繼過世。最後,她窮途潦倒,只有媳婦路得和俄珥巴與她相依為命(1章3-5節)。當拿俄米和路得一起回到猶大地的伯利恆時,全城的人看到她們都很興奮。但拿俄米卻告訴她的朋友:「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耶和華降禍與我」(20-21節)。她甚至要他們叫她「瑪拉」,就是「苦」的意思。
誰不曾面對失望,進而心生苦毒呢?傷人的話語、期待落空,或無理的要求,都會讓我們感到不滿或憤怒。當我們向自己和上帝承認那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時,上帝這位溫柔的園丁會幫助我們挖出所有苦毒的根,不論是剛長出來或是已經生長多年,祂都可以用甘甜而喜樂的靈來代替。
生活中有哪些事容易讓你生出苦毒?
你有哪些苦毒需要上帝以慈愛將其除去呢?
上帝,幫助我看見,祢總是在我的生活中彰顯祢的美好,
求祢挖出我內心所有不榮耀祢的苦毒之根。
作者: 施安妮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我們在路得記看到「瑪拉」(苦)這個名字,其實在其他經文也有提及。在出埃及記,我們看到上帝行神蹟使紅海分開,讓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為奴之地。以色列人過紅海後,上帝讓水回流,吞沒了追趕以色列人的埃及軍兵。結果怎麽樣呢?「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耶和華,又信服祂和祂的僕人摩西」(14章31節)。但三天後,以色列人找不到水,就開始懷疑摩西(和上帝)。後來,他們到了一個綠洲,但由於那裡的水苦澀而不能飲用,所以他們稱那地方為「瑪拉」。上帝指示摩西,把一棵樹丟在水裡,水就立即變甜了(15章22-25節;參閱民數記33章8-9節)。
柯愛莉
閱讀: 約翰福音20章11-18節 | 全年讀經進度: 路得記1-4章;路加福音8章1-25節
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約翰福音20章18節
我父親很喜歡唱古典聖詩,他最喜歡的其中一首是《在花園裡》。幾年前,我們也在他的喪禮上唱了這首詩歌,副歌是:「祂與我同行又與我共話,對我說我單屬於祂;與主在園中心靈真快樂,前無人曾經歷過。」這首詩歌帶給我父親快樂,對我來說也是如此。
這首聖詩的作者是麥爾斯(C. Austin Miles),他說自己是在1912年春天寫下這首歌曲,當時他正讀完約翰福音20章:「那天,當我讀這章經文時,似乎自己就身處其中,見證了馬利亞在墓園與主相遇的那一幕,看見馬利亞跪下呼喊她的主說:『拉波尼(夫子的意思)!』」
在約翰福音20章,我們看到抹大拉的馬利亞對著耶穌的空墳墓哭泣。接著有人問她為何哀哭,馬利亞以為對方是園丁,豈料那和她說話的竟是復活的救主耶穌!她的悲哀化為喜樂,迫不及待地跑去跟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18節)
我們也同樣擁有耶穌已經復活的確據!雖然祂已升天和天父在天家,但祂留下了聖靈給我們。相信基督的人擁有聖靈住在我們心裡,而且我們也可以藉著聖靈,確知耶穌與我們同在,知道我們「單屬於祂」。
知道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孤軍奮鬥,如何撫慰你的心?
你何時曾親密地感受到耶穌的同在?
耶穌,感謝祢是復活的救主,
我是祢的兒女,祢就住在我裡面!
作者: 柯愛莉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關於怎麼發現耶穌的墳墓是空的,各福音書的記述有一些細節上的不同,而約翰的記述(約翰福音20章11-18節)很獨特,因為他細膩地描寫馬利亞的情感。馬利亞在墳墓外面哭泣,她的眼淚促使天使和復活的主問她說:「婦人,妳為什麼哭?」(13、15節)她對天使說:「有人把我主挪了去」(13節)。她兩次失去了主,第一次是因為耶穌被釘死,後來是她以為有人把耶穌挪走了。天使和耶穌都知道她為什麼哭,就在此時耶穌呼喚她的名字「馬利亞」,她立即認出耶穌(16節)。正當馬利亞處於悲傷和困惑之中,耶穌來到她身旁安慰她。
韓傑盛
《每日研經釋義》靈修教材今天起進入《路得記》。第一章開頭就記載,以利米勒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到了摩押地,原想要過好日子,沒想到吃了許多的苦頭。十年中間,以利米勒死了,拿俄米為兩個體弱多病的兒子娶了摩押的媳婦,但是沒想到,可能結婚兩年不到兩個兒子也死了,且沒生孩子。拿俄米知道整個過程上帝並沒有賜福,她自己也說:「…耶和華伸手攻擊我。」( 1:13)為何會這樣?從聖經中的例子,我們發現饑荒時,除非是上帝帶領,如雅各全家下埃及、書念的婦人去非利士地,不然,通常都會信心軟弱,如亞伯拉罕、以撒,他們都為了保命而撒謊。
遇饑荒應該怎麼辦?從後來所羅門王建殿時的禱告來看: 「國中若有饑荒、瘟疫…,祢的民以色列…向這殿舉手…求祢從天上祢的居所垂聽赦免…。」(代下 6:28~30)顯然,以利米勒犯了重要的錯誤,沒有與同胞一同向神悔改認罪,也沒有好好求問神,就帶著一家到摩押地避難。可見,我們遇到生活上或財務上的困難時,不能立馬找方便的路逃避,而應尋求神的指引,並順服祂。今天請為自己如此禱告。
「拿娥米與兩個媳婦起身,要從摩押地回去,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給他們。 拿娥米對兩個媳婦說:「你們各自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待已故的人和我一樣。 願耶和華使你們各自在新的丈夫家中得歸宿!」於是拿娥米與她們親吻,她們就放聲大哭, 對她說:「不,我們要與你一同回你的百姓那裏去。」」
路得記 1:6、8-10
禱告:親愛的上帝,我們讚美你,因你的恩典是你百姓的盼望;在各人任意而行的時代,你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所倚靠的。謝謝主叫我們看見:即使在最壞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愛能超越一切環境、種族、宗教⋯的限制,我們仍然有能力給予愛,活出愛。求主幫助我們能夠真正關心他人的需要,將愛人如己的信仰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禱告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路得記1:6-18
本書背景:
本書所記載的事實,是發生在士師記時代。士師記是整個以色列百姓歷史中最慘痛的一頁。那時 以色列百姓受盡外邦人的欺壓,就是神子民本身也常背叛神,轉去敬拜偶像,道德低落,境內一片混 亂。當時缺少像摩西、約書亞那樣的偉大領導人物,每當一個士師興起,只帶來極短暫的悔改,好像在一片黑暗中閃過極短暫的火花,瞬息過去後,神百姓仍淪落在無邊的黑暗中。到了最後,連這樣短暫的復興亦不復見,所以士師記最末了的一句話,是說:「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師21:25)。至此,神兒女之命運似乎已經到了盡頭。 就在這樣一個使人無望悲痛的光景中,忽然出現路得的故事,使我們頓覺峰迴路轉,在萬暗之中 看見了一線美麗的曙光;所以路得記在聖經中實居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結束了荒涼的士師時代,引進大衛王權的榮耀。聖靈記載路得記是一直到最後大衛降生為止。
若是沒有路得的復興,也就沒有 大衛王。路得記說出一個承先啟後的人物,也說出一個承先啟後的經歷。
6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
7於是她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
8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
9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於是拿俄米與她們親嘴。她們就放聲而哭,
10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
11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
12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13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
14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
15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裡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
16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17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
18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她了。
默想建議:
1. 當你陷在艱難,困苦和失望的景況,你的心情是如何?會如何回應主?
2. 當環境絕望,沒有出路,從路得與拿俄米的對話(16-17),對你有何提醒?
分享者:张俊贤教师
日期:03.02.2023 (星期五)
经文:路得记 1:15 - 22
链接:https://youtu.be/L-6jy9Z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