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起的名
閱讀: 路得記1章19-22節 | 全年讀經進度: 詩篇81-83篇;羅馬書11章19-36節
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路得記1章20節
我們一家每年都會參加夏令營,營友常將小隊長暱稱為蘋果姐姐、大力士或大胃王。這些綽號常源自於某次令人尷尬的事件,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有趣的習慣或嗜好。
綽號不只出現在夏令營,我們甚至可以在聖經中看到,例如耶穌稱祂的門徒雅各和約翰為「雷子」(馬可福音3章17節)。雖不常有聖經人物會給自己取綽號,但有個名叫拿俄米的婦女,卻要求旁人稱她「瑪拉」(意思是「苦」,路得記1章20節),因為拿俄米的丈夫和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她覺得上帝使她遭受苦難(21節)。
但拿俄米給自己貼的標籤並未持續太久,因為這些沉痛的打擊,並不是她人生的結局。在她感到悲傷的時候,上帝就賜福予她,給她一個充滿愛心的媳婦路得,最後還讓路得改嫁且生下一個兒子,讓拿俄米有了後嗣。
我們難免會遭遇失敗或困境,甚至以「魯蛇」(失敗者)或「剩男剩女」這類負面的綽號自嘲,但這絕不是我們人生的結局。上帝既稱我們每個人為「蒙愛的」(羅馬書9章25節),我們就可以用這個稱呼取代所有負面的綽號,並且在最艱難的處境中,看到祂為我們所預備的道路。
天父啊,感謝祢不以我的處境或經歷看待我,
而是將我稱為祢的兒女。
有人給你取綽號嗎?你喜歡嗎?
被稱為「蒙上帝喜悅的兒女」,如何讓你對自己改觀?
作者: 夏莉珊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聖經記載,有些人被改了名字以顯示他們的景況有所改變。例如:沒有兒女的亞伯蘭被改名為亞伯拉罕,意為「多國的父」,因為他將會有無數的後裔(創世記17章5節);西門宣稱耶穌就是上帝之後,便被改名為彼得,意思是「石頭」(馬太福音16章17-18節);拿俄米的父母給她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意思是「甜蜜或愉悅」。但後來,拿俄米讓人稱她為「瑪拉」(意為「苦」),來表明她艱難困苦的人生(路得記1章20節)。當拿俄米和路得到達伯利恆時,「合城的人就都驚訝」(19節)。伯利恆是一個小城(彌迦書5章2節),雖然拿俄米離開了十多年(路得記1章4節),但城裡的人仍然記得她。然而,他們卻感到疑惑:「這是拿俄米嗎?」(19節)這表示他們幾乎認不出她來。也許,拿俄米的容貌因為苦難而大大改變了。
沈啓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