窰匠並不是很高尚的工作,但國王需要他們,所以他們在皇宮故事,雖然他們只不過做著揉捏黏土的工作,但卻少不了他們。我們也是一樣,在上帝的禾場上,我們做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能為上帝做一些事,也是一種特權與光榮。
那些在工廠上班的工人,身處污濁吵雜的環境,滿心巴望能有機會換到優雅安靜的環境,但因著這是上帝所安排的工作,就甘心樂意地待在原處。我們住的地方是固定的,不能隨興所至地任意搬遷,我們當學習在所命定的環境服侍上帝,讓自己成為周圍人的祝福。這些窰匠、園丁雖做著勞力的工作,卻有機會目睹王的丰采。我們即使做很卑微,別人看為不屑的工作,比如去到監獄、貧民窟、工廠探訪,但上帝必與我們同在。因我們深知,只要是服侍上帝,為祂工作,必得祂的稱許與肯定。
無名的傳道者,你們雖然默默無聞地在貧瘠荒涼的地區,或是擁擠吵鬧的城市服侍神,環境雖不是頂如意,但切莫灰心喪志,那野草將化為鮮花,瓦器要滿出珍寶,憑著信心繼續堅持下去,只要愛上帝,凡事為祂而做,上帝必記念,也要將你的名記在生命冊上。
Morning, June 3
Scripture: “These were potters, and those that dwelt among plants and hedges: there they dwelt with the king for his work.”(1 Chronicles 4:23)
Potters were the very highest grade of workers, but “the king” needed potters, and therefore they were in royal service, although the material upon which they worked was nothing but clay. We, too, may be engaged in the most menial part of the Lord's work, but it is a great privilege to do anything for “the king”; and therefore we will abide in our calling, hoping that, “although we have lien among the pots, yet shall we be as the wings of a dove covered with silver, and her feathers with yellow gold.” The text tells us of those who dwelt among plants and hedges, having rough, rustic, hedging and ditching work to do. They may have desired to live in the city, amid its life, society, and refinement, but they kept their appointed places, for they also were doing the king's work. The place of our habitation is fixed, and we are not to remove from it out of whim and caprice, but seek to serve the Lord in it, by being a blessing to those among whom we reside. These potters and gardeners had royal company, for they dwelt “with the king” and although among hedges and plants, they dwelt with the king there. No lawful place, or gracious occupation, however mean, can debar us from communion with our divine Lord. In visiting hovels, swarming lodging-houses, workhouses, or jails, we may go with the king. In all works of faith we may count upon Jesus’ fellowship. It is when we are in his work that we may reckon upon his smile. Ye unknown workers who are occupied for your Lord amid the dirt and wretchedness of the lowest of the low, be of good cheer, for jewels have been found upon dunghills ere now, earthen pots have been filled with heavenly treasure, and ill weeds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precious flowers. Dwell ye with the King for his work, and when he writes his chronicles your name shall be recorded.
回應:雅比斯的母親生他時,母親說:「我生他甚是痛苦。」(代上4:9),這話給我們一個聯想:雅比斯的母親生他時可能是難產,除此之外,可能還有一層意思,在當時的清苦環境背景下,對一個男孩子來說,這男孩長大後需面對社會的種種挑戰及壓力(如:承擔家庭生計、孩子教養重擔等問題),所以這位母親想很多,認為她的孩子長大後可能無法承受這些痛苦或壓力,於是將這孩子取名叫「雅比斯」,目的是要提醒這孩子紀念母親生他時的痛苦外,也期待這孩子長大後能有出息,光宗耀祖。雅比斯雖在這樣環境下長大,但他仍呼求耶和華幫助他,雅比斯向神祈求四件事:(1)賜福與他;(2)幫助他的工作(擴張我的境界);(3)在他所行的一切事上與他同在;(4)保佑他不遭患難、不遇艱苦。雅比斯相信神才是他生命的重心,所以他尊主為大。
親愛的弟兄姊妹,雅比斯的祈求給我們一個新的學習,我們對神需要更有信心來向神祈求,當我們求神賜福時,不要忘了應當求神在我們的事業、家庭、生活中掌權;當我們凡事願意順服神的帶領,才能讓我們過一個美好又得勝的生活。(王牧師)
✍ 2022-08/18 讀經:歷代志上 第四章
✟受感的經文:
4:1 猶大的兒子是法勒斯、希斯崙、迦米、戶珥、朔巴。
4:2 朔巴的兒子利亞雅生雅哈;雅哈生亞戶買和拉哈。這是瑣拉人的諸族。
4:3 以坦之祖的兒子是耶斯列、伊施瑪、伊得巴;他們的妹子名叫哈悉勒玻尼。
4:4 基多之祖是毗努伊勒。戶沙之祖是以謝珥。這都是伯利恆之祖以法她的長子戶珥所生的。
4:5 提哥亞之祖亞施戶有兩個妻子:一名希拉,一名拿拉。
4:6 拿拉給亞施戶生亞戶撒、希弗、提米尼、哈轄斯他利。這都是拿拉的兒子。
4:7 希拉的兒子是洗列、瑣轄、伊提南。
4:8 哥斯生亞諾、瑣比巴,並哈崙兒子亞哈黑的諸族。
4:9 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
4:10 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 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 神就應允他所求的。
✟受感的話語:
以色列的百姓從被擄之地歸回,在荒涼的故土宣讀家譜。
〔歷代志〕作者藉著家譜,簡單扼要的整理出〔創世記〕的內容,使人想起創造主是所有民族的神,尤其希伯將兒子命名為法勒(歷代志上 1:19),意思是「神使他們分散,並且分地居住」(創世記 11:8-9);在這樣的的過程中,神揀選亞伯拉罕並形成一個民族,以色列(雅各)十二個兒子的家譜,使人想起在歷史的興盛衰亡中,神如何引導與保障他們,藉此讓歸回的以色列百姓回想起自己 神兒女的身分,而盼望得著恢復…勝過荒涼的景況,秘訣在於紀念 神與祂所行的事。
神的百姓在遭受懲戒時,也不致失去盼望,從〔歷代志上 2:3-4:23〕作者記載猶大家譜,並且在中間插入大衛的家譜…經文中介紹猶大長子珥,是於「耶和華眼中看為惡」(歷代志上 2:3)的人,亞干則「連累了以色列人」(歷代志上 2:7),也介紹禱告求神使他不遭患難、艱苦,且蒙神應允的雅比斯(代4:10);在猶大家譜中間插入大衛和所羅門的家譜,是為了回想當年的榮耀,使以色列人不看充滿罪惡、患難與令人擔憂的現實景況,而能觀看榮耀的時代並得著盼望。
神是歷史的掌管者,當我們不再反覆犯過去的錯誤,恆心遵行神的道,就能再次得享和平與繁榮。
✟禱告和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祢在眾人中未曾忘記我們的名,以愛的盟約引導我們的生活,求主幫助我們常存謙卑感恩的心,並無懼的信心,仰望祢的恩典慈愛;幫助我們除去一切自卑,坦然無懼的向祢敞開自己,領受神所賜的豐盛恩典,禱告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歷代志上 4:1-43】
|神應允求告|
第四章雖然也是猶大的家譜,其實是法勒斯家譜的補充資料。譜系中不但有人名,也有地名;像是「某某」之祖的「某某」就是地名。舉例說明:第4節「基多之祖毘努伊勒」的「基多」就是地名;所以這一句也可以翻譯成「基多城的創建者毘努伊勒」。此外,有些經文不但紀錄家譜,也交代職業或定居當地的原委。
比較令人注意的是,第9-10節所特別著墨的雅比斯以及他的祈禱。其實,聖經中有關雅比斯的資料並不多,除了此處的兩節經文以外,還有歷代志二章55節:「和住雅比斯眾文士家的特拉人、示米押人、蘇甲人。這都是基尼人利甲家之祖哈末所生的」。由這些僅有的資料,我們只能知道,雅比斯家族與敬虔的利甲家族關係密切(利甲家族的敬虔,可由耶利米書三十五章2至11節得知)。也可能長久支持文士抄寫經文的工作;經文說:「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9節),可以料想得到的,在歷代志撰寫的時候,雅比斯家應該是眾所周知,極具影響力的家族。
雅比斯的禱告很簡單扼要:第一,他祈求神所賜之福;第二,他求神擴大他能擁有更大的地界,轉換成今天的情境,就是求神擴大他的事業領域;第三,他懇求神的同在;第四,他呼求神的保護。由他的禱告詞可見,雅比斯認為他所能得到的一切好處,都是從神而來。
從上下經文的結論就是,雅比斯的蒙恩、蒙福,能夠極具影響力,原因就是他向神祈求。其實這也是主耶穌給我們的應許:「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七7-8)。主耶穌在教導「主禱文」的時候,也告訴我們,可以為著我們的需要向神求告;因為天父必顧念我們的需要。親愛的基督徒,你是否也認定你所能得到的一切好處,都是從神而來呢?鼓勵你凡事尋求神,求告信靠祂!
◆回應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總是顧念我們一切的需要。求祢幫助我認真愛祢,凡事尋求祢,信靠祢,常常向人見證祢的同在。阿們!
◆背經
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甚願祢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神就應允他所求的。(歷代志上 4:10)
閱讀: 以賽亞書9章2-6節 | 全年讀經進度: 歷代志上4-6章;約翰福音6章1-21節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以賽亞書9章2節
在1960年代中期,有兩個人參與了一項關於黑暗對人類心理影響的研究。他們進入不同的洞穴,由研究人員追蹤他們的飲食和睡眠習慣。其中一人在完全的黑暗中待了88天,另一人則待了126天。這兩個人起初猜測自己能在黑暗中待多久,結果他們的推測竟與事實有好幾個月的差別。其中一人以為自己只是打了個盹,其實自己竟睡了30個小時。顯然地,黑暗使人迷惘。
以賽亞書8章記載,上帝的子民身處即將被擄的黑暗中,他們等候,不確定會發生什麼事。先知以賽亞以黑暗來比喻他們的迷惘,並以黑暗來講述上帝將施行的審判(8章22節)。在更早的時候,埃及人曾遭黑暗之災(出埃及記10章21-29節),但這個時候,以色列百姓自己也陷入黑暗之中。
但光將會來到,以賽亞書9章2節說:「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壓迫會終止,迷惘會結束。有一嬰孩要來改變一切,帶來新的開始,賜下寬恕與自由(6節)。
耶穌的確來到世上!儘管世界的黑暗會使人迷惘,但期盼你我都能經歷到在基督裡的饒恕、自由和光明所帶來的安慰。
擁抱充滿自由與寬恕的嶄新開始會是何種景況?
今天你要如何歡迎基督的光呢?
親愛的耶穌,求祢將祢的光照亮我的生命,
賜我寬恕和自由。幫助我活在祢的臨到所帶來的光中。
作者: 裴格倫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舊約常用「軛」來描述以色列人在埃及人、亞述人和其他民族壓迫性的統治下,所遭受的束縛或奴役。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上帝應許他們,會為他們除去這個重軛(出埃及記6章6-7節;利未記26章13節;以賽亞書14章25節;耶利米書30章8節;以西結書34章27節)。在今天的閱讀經文以賽亞書9章4節,我們看到另一個軛也要被除去。楊以德(Edward Young)在其以賽亞書註釋中,將這個軛描述為「罪惡和腐敗帶來的沉重負擔,以及背離上帝和這種背離帶來的可怕後果所造成的重擔」。但令人欣慰的是,有一嬰孩(耶穌)為我們而生,祂會贏得這場屬靈的爭戰(6節),祂要藉著受死和復活,讓所有相信祂的人都能擺脫罪的重軛。我們現在已得釋放,因此使徒保羅鼓勵我們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加拉太書5章1節)。
柯愛莉
原作∕Mrs. Charles E. Cowman
「這些人都是窯匠,是住在田園和籬笆中間的,在那裡他們與王同處,為王作工。」(聖經歷代志上四章 23 節,英文聖經直譯)
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都有「與王同處,為王作工」的可能。也許是在一個非常不順遂的地方;也許是在一個粗俗的鄉野, 一個看不見有王與我們同處的地方;也許是在各種籬笆中間,障礙下面;也許我們的手還須拿著各種陶器,天天過著窯匠的生活。
不論在什麼地方,那安放我們「在那裡」的王,必來與我們同處;如果他以為籬笆是不需要的話,祂必定會立刻把它們拆去的。 或許那似乎妨礙我們的,倒成了我們的保護呢!至於那放在我們手中的陶器,正是王看為最適於我們「為王作工」的。 ── 海弗格爾(Frances Ridley Havergal)
彩色的落日、嵌星的天空、美麗的高山、明淨的海洋、芬香的樹木、鮮艷的花草 ── 它們雖然絕頂美麗,還及不到一個在普通生活上用愛心、 眼淚事奉主的信徒一半美麗。── 費勃爾(Fa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