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你當倚靠耶和華而行善,住在地上,以他的信實為糧,又要以耶和華為樂,他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詩篇37篇3-4節)
歷代志上只記載大衛的戰功及治理,沒有記載他的失敗,因為以斯拉要聖民在艱困中回想上帝對大衛王朝的應許。上帝曾應允大衛剪除一切仇敵,使大衛得著大名,並為以色列民選定栽培他們的地方(代上17:8-9),不久這應許果然應驗(18-20章)。因此回歸之民實不必因暫時的困境而哀嘆,因上帝已引領終將苦盡甘來。
一、治服鄰邦不敢造次(1-2節)
大衛登基前,西南方宿敵非利士人已進駐迦南地的中央山脈。大衛登基後不久,立即把非利士人趕回老巢(代上14:8-17),後來他又主動出擊奪取迦特,攻入非利士境內;再制服東南方的摩押。
二、開疆拓土擄掠金銀(3-13節)
國境北方有瑣巴、亞蘭、哈馬三股勢力,南方鹽海之南有以東,大衛逐一戰勝他們。大衛先攻打瑣巴,北疆因而延伸至哈馬。鄰國亞蘭來增援瑣巴,大衛立即調動部隊擊殺亞蘭援軍,然後將瑣巴的金盾牌以及大量的銅運至耶路撒冷。
哈馬王陀烏得知大衛已滅了瑣巴全軍,便向大衛稱臣,進貢金銀銅製品。最後,大衛派自己的外甥亞比篩於鹽谷大敗以東,大衛便得大名(撒下8:13)。南征北討結束,大衛向上帝獻上所有戰利品,這些金銀銅將為日後所羅門建造聖殿所用。
三、主導內閣眾子在側(14-17節)
元率約押統領卅四萬大軍(代上12:23-27),史官約沙法管理文獻。撒督與亞比亞他同作大祭司(撒下20:25),比拿雅統轄大衛的傭兵。大衛秉公行義,將政府組織化,完成一個國家應該要有的規模,同時他的眾子則在他的左右作領袖,學習治理。
默想/應用:
我要倚靠耶和華,以祂的信實為糧,相信祂瑣應許的事,必然作成。
祈禱/行動:
慈愛的天父,感謝祢的同在,參與我的人生的每一階段。無論未來處境如何,我相信祢必引導,幫助我走出困境,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回應:大衛無論攻打非利士人、摩押、亞蘭、以東、亞瑪力等國,耶和華都使大衛得勝。(代上18:11大衛王將這些器皿並從各國奪來的金銀,就是從以東、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所奪來的,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大衛王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國家穩定下來且向外發展,牧師認為有二點主要原因,提供大家參考學習:(一)大衛王將戰爭得勝所獲得器皿(包括從各國那貢金、銀、銅等),沒有私藏起來供自己使用,而是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二)大衛作以色列王期間向眾民秉公行義,使百姓都能遵守國家的律法,不會因百姓社會地位、身份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待遇,所有百姓都一律平等。大衛王這些作法,從現今國家、社會角度來看,他是位很優質的領袖;一位好的領袖他行事為人需要依法行政,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為百姓著想,讓跟隨者知道領袖自己也必須努力工作,走正路,而不要靠其他旁門走道方式得到不當的東西(金錢、身份地位等),這不是合神心意的領袖該作的事。
親愛的弟兄姊妹,祈求神幫助我們國家執政、掌權的領袖能夠謙卑學習大衛的榜樣,認識這位真神,讓我們國家能長治久安。明年的一月11日就是我們國家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的日子,我們這些屬神的兒女有責任起來,為下一屆的總統及立法委員等國家官員、領袖來禱告,祈求神揀選謙卑柔順及愛百姓心的政府官員,為這塊土地服務,認識真神。(王牧師)
參考經文:《 歷代志上18章1~17節》
上主使大衛所向無敵,處處得勝。(歷代志上18章6b節)
大衛打敗南方的非利士及摩押、打敗瑣巴王哈大底謝和援軍敘利亞人、打敗以東……,經文重複出現的話語是「上主使大衛所向無敵,處處得勝」。
歷代志的作者與大衛都知道,是上帝做這件事。聖經對大衛戰爭的評論是「上主使他得勝」,或「上主拯救他」,就說明大衛並非戰無不克的軍事天才,他也可能被打敗,甚至戰死,但是上帝動手幫助他,使他獲勝。要我們在自己的得勝中,還能看出自己根本就是「會失敗的凡人」,是「上主使我們得勝」,這真的不容易。
不是我厲害,而是上帝使我得勝,這樣的想法力抗著這世代的自戀與虛假。現今的世代,是個自戀的世代。自戀者滿心只想著自己,喜歡吹牛,熱愛自己的聲音或自認是傳奇人物。自戀者就像有大頭症,對自己的能力有過度膨脹的看法,錯把貓咪當獅子;自戀者被自我欣賞鉗制,無法與人產生連結,自戀的同時也傷了別人。自戀也導致群體文化的削弱,個人價值凌駕在群體價值之上,甚至凌駕在上帝之上。也許這是一種自由的表現,但當面臨重大危機時,很難凝聚力量,群體不僅撕裂,更是一盤散沙。現今的世代,也是個虛假的世代。在「深假技術」更高超的現代,假消息的傳播,更影響我們的認知判斷,嚴重破壞人際的信任,虛假世代輕看真理。
其實,這世代的自戀、虛假、輕看真理,正挑戰著我們的上帝是誰,以及我們怎樣表達敬畏。當代神學家米洛斯拉夫‧沃弗(Miroslav Volf)說:「神學是信仰的智慧。信仰並不是一套無論證據如何,都要盲目接受的信條列表。實際上,信仰是一種生存行為,將一生委身於『上帝是誰』的光照下,並在上帝的同在中生活。」願意一生委身於「上帝是誰」的光照下,並活在上帝的同在中,就是敬畏。早期教會,殉道是敬畏上帝最極致的表達;但現今,即便滿腔熱血,是否苦無殉道之所?有一個學者費德力說:「在早期教會,危險的環境中,殉道有時幾乎像悔改一樣平常。」這也給了我一個不同的看見:我何時悔改,何時就是我的殉道。悔改與殉道,同等價值。
若我能從這世代的自戀、虛假、輕看真理中,委身於上帝的光照之下,那就是我的殉道。
默想:
我在什麼時候更容易學習敬畏主?是艱難中或功成名就之時?
祈禱:
主啊!幫助我無論艱難中或功成名就之時,都能敬畏祢,知道祢掌管我的生命,不論成功或失敗,祢永遠是我的主。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 2022-09/01 讀經:歷代志上 第十八章
✟受感的經文:
18:11 大衛王將這些器皿,並從各國奪來的金銀,就是從以東、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所奪來的,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
✟受感的話語:
大衛為神建殿,顯出對神的信心,並且是具體和心靈誠實的。
大衛一心為神,伏在祂的引領下,接受神揀選他兒子建殿,並且極力奉獻自己所能,為建殿作準備…當神賜福給他,使他處處得勝的時候,大衛王將這些器皿,並從各國奪來的金銀,從以東、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所奪來的,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都是指大衛把全部戰利品都奉獻給神;對於大衛來說,打仗的意義在於「打贏了,戰利品都歸給耶和華。」他不能建殿,就積極的為建殿預備材料。大衛心志確實,神回應就是給他絕對的勝利,神使大衛得勝,大衛都奉獻給耶和華!
✟禱告和回應:
主啊,我力量的泉源,帶領邁向勝利指引,謙卑地倚靠、仰望祢,直到將得勝的榮耀歸給祢。
【歷代志上 18:1-17】
|神使大衛得勝|
本章主要描述大衛軍事的勝利,其實是呼應上一章神的應許:「你無論往那裡去,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敵;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大大有名的人一樣。」(代上十七8)表明神所應允的必然成就:「大衛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6、12節)。大衛的軍隊的確是常勝軍。不過,大衛不但心裡明白,是神使他無往不利,他也用實際的行動來表達這一點:第11節記載,「大衛王將這些器皿,並從各國奪來的金銀,就是從以東、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所奪來的,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奉獻最基本的意義,就是宣告我所擁有的都是神的賞賜。雖然我們不能推論:「因為大衛奉獻,所以神使他得勝」;可是我們卻有十足的把握,大衛的奉獻行動,深深的感動神,因為他的奉獻不但表明感恩,更表明「所有的得勝」都是神的賞賜。
一提到奉獻,基督徒常常就會把注意力放在金錢的數額上。但是,奉獻的意義與實踐重點,卻不是「金額」問題,而是「主權」問題。尤其對我們這些蒙救贖的人而言,保羅認為:「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羅十四7-9)。連我們的命都是基督用血買贖回來的,還有什麼金額的問題呢?我們的十一奉獻,乃是為要宣告、承認神擁有我們生命的主權。
大衛在得勝的歡呼雀躍聲中,並沒有忘記「這一切」都是神所賜,仍然以奉獻表明,神是這一切的主宰,包括他自己。親愛的基督徒,你是否也是甘心樂意的藉著十一奉獻,表明自己是屬於基督的人呢?
◆回應
親愛的主耶基督!我感謝祢,曾以祢的生命救贖我的靈魂,歡迎祢成為我生命的主宰;我願意將一切獻上,為祢所用。求主與我同行直到永遠!阿們!
◆背經
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 14:7-8)
敬拜詩歌:你是我的一切 (You are my all in all) (Gaither Vocal Ba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ZZ0-F5EKk
一、安靜: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
二、讀經:歷代志上 18:1-17
1. 重點說明:
大衛戰無不勝、攻無不克(v.6、v.13),乃是上帝對他應許的實現(17:10),但軍事的勝利只是國家趨向昌盛的起頭,內政的穩定才是平穩的根源。大衛確實是一個上帝所重用的好君王,聖經記載大衛治理以色列秉公行義(v.14),並透過文臣武將、祭司等內閣要臣的輔助(v.15-v.17)共同治國,王才能夠以公義、憐憫治理國家。
2. 鑰節:大衛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又向眾民秉公行義。(代上18:14)
三、默想:
■在本章中,大衛戰勝了哪些國家?大衛屢戰屢勝的關鍵因素為何?(v.6、v.13)
■大衛如何治國?(v.14)有哪些文臣武將相輔呢?(v.15-v.17)
■大衛乃公義之君,以致群臣傾力相輔,我可以如何為國家的宗教、軍事和政治或是領袖本身代禱呢?
四、禱告:親愛的天父,懇求主幫助國家的領袖,能認識神並秉公治國,更賜下合適的官員輔佐,使他能謙卑地帶領國家走在祢的心意中。
五、安息:與主交談後,靜止在神之內,並在神的愛中安息,讓神的愛變化我們的生命。
六、記錄:
今日讀經進度:歷代志上 18 章
閱讀: 約翰福音4章7-14節 | 全年讀經進度: 歷代志上16-18章;約翰福音7章28-52節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約翰福音4章14節
貝加爾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景色遼闊壯觀。此湖深達1,637公尺,長636公里,寬79公里,佔世界淡水總量的五分之一。然而,世人卻無法取得這裡的水。這是因為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是俄羅斯境內其中一個最為偏遠的地區。現今全球許多地區嚴重缺水,但令人惋惜的是,如此龐大的水源卻深藏在人煙罕至的地方。
雖然貝加爾湖遙不可及,但對於那些極需要水的人來說,已經有一個可以汲取,且源源不絕的生命活水。千百年前,耶穌在撒馬利亞的一口井旁與一位婦人談話,逐步帶領這位婦人探究靈裡的需要。什麼才能滿足她內心的渴求呢?唯有認識耶穌。
相較於這位婦人從井裡打的水,耶穌提供了更佳的選擇:「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4章13-14節)
世上有許多事物都聲稱能讓人獲得滿足,但卻絕對無法完全解決我們心靈的渴求。唯獨耶穌能真正滿足我們心靈的乾渴,而且祂的活水可以供應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人。
你會從哪裡尋求人生的意義或滿足?
為何人離了基督就不可能得著真正的滿足?
慈愛的上帝,謝謝祢賜我生命,
並讓我的生命有了目標和意義。
求祢教導我在祢和祢的愛中得著真正的滿足。
作者: 柯貝爾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耶穌所應許的水,能永遠消除人們屬靈的乾渴(約翰福音4章14節),這與舊約的一些應許遙相呼應。例如以賽亞書提到,上帝的子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12章3節);「不飢不渴」(49章10節);上帝的靈必澆灌下來,「將水澆灌口渴的人,將河澆灌乾旱之地」(44章3節)。關於人的心靈要得著滿足這一主題,貫穿於眾先知的預言。他們期待上帝賜給人新心,好讓人能認識、經歷上帝,且渴慕遵行祂的旨意(耶利米書31章29-34節;以西結書36章25-27節;約珥書2章28-32節)。以賽亞書55章1-3節尤為重要:「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就必得活。」當耶穌賜給那撒馬利亞婦人活水時(約翰福音4章4-14節),祂乃是宣告,上帝的應許是與所有歸向祂的人所立的永約,並不是僅限於以色列人而已。
康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