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5| 台語講道 | 何等美的腳跡 | 陳逸凡弟兄
講題:何等美的腳跡(羅馬書十:11~15)
我的外公,是一個喜樂的基督徒,每個禮拜日清晨都會到禮拜堂撿拾落葉、整理環境,敲鐘提醒信徒來做禮拜,這間教會是位於關仔嶺山腳下的嘉義中會岩前教會。
看文字會以為「岩前」是「岩石的前面」,其實是因為村莊的上頭有一間大廟,當地人稱為「巖仔」,所謂「岩前」是一間位於廟前的教會。岩前教會的起源,則要從白水溪教會講起。
在清國時代,有一個有錢有勢的匪徒吳志高,不准白水溪教會蓋新禮拜堂,說會影響風水。這其實是一個藉口,因為白水溪禮拜堂,只是原地整建,過去也不曾聽到有人抗議。
有一日,白水溪教會遭到匪徒攻擊,不只錢財遭搶,還有信徒受傷。從蘇格蘭格拉斯哥來台灣宣教的甘為霖牧師,隨即啟程前去察看。甘為霖牧師在他的日記記載,他抵達白水溪教會當天晚上舉行祈禱會,大家的心裡都很憂傷,為這件事煩惱。
那一天晚上,甘為霖牧師很早就寢,半夜忽然聽到竹圍籬的聲響。他睜開眼睛,看到所住的房子已經著火,窗外的禮拜堂也已經著火,外頭則以很多拿刀的人影。甘為霖牧師大聲呼喊,希望有人來救他,結果完全沒有回應。他打開門,想不到長矛立刻刺過來,甘為霖牧師一邊阻擋,大聲喝叱,一路退守後到最裡面的房間。因為火勢太大,屋裡的歹徒都跑到屋外。
甘為霖牧師以濃煙為掩護,找到一個縫爬出去,爬到附近河堤上,體力不支摔落溪水中昏厥過去。等他醒過來,發現天氣很冷,從溪邊的芒草縫看出去,看到很多人提火把在找人,一直到天亮前才散去。天亮以後,甘為霖牧師走路到官府報案,他想到白水溪教會的信徒,心裡很難過。
這件事後來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因為傷害外國人是一件大事,必須審慎處理,以免引起國際糾紛,所以官府命令吳志哥賠賞所有的損失,除了不准傷害基督徒,另外還要保證有人來做禮拜。所以吳志高只好每一個禮拜,都拿錢出來,請人來一定要來禮拜。賠償的金錢,就拿來設立岩前教會。所以當地有一句話,叫做「燒白水溪,起岩前來陪,吳墻真慷慨,提錢請人來禮拜。」 這些事情,都有記載在歷史書中。
甘為霖牧師,在台灣總共服事46年之久,是在台灣時間第二長的宣教師,今年碰巧也是他逝世的一百週年。而在台灣時間最久的宣教師,就是台灣教會公報社的創辦者巴克禮牧師,總共有60年的時間,一直到死後都還葬在台灣。
這些宣教師來台灣的時候都非常年輕。巴克禮牧師在26歲那一年受派來台,先後創設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神學院、翻譯台語聖經,實在很難想像,在沒有電腦、沒有手機的年代,竟然可以做這麼多事。他們每一次未知的旅程,都是冒險,有時被潑糞、有時有性命危險,卻甘之如飴。
前幾年,退休牧師張瑞雄從英國找到一份寶貴的文件,確定巴克禮牧師在16歲那一年,就親筆寫下〈獻身文〉決志,而且每一年的生日,都會慎重地在獻身文上面簽名,一直到86歲過世為止,都沒有停止。
認真講起來,我們大部分的基督徒,都沒有把自己的信仰告白,轉化成文字寫下來。大部分的人所想的,都是生活順利、身體健康、賺錢夠用,這些雖然對人來說很重要,但是卻欠缺一種為主來活的心志。
巴克禮牧師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從信仰所產生的行動,要用一生來回應,不斷提醒及思考,引導我們確認上帝的旨意,才能堅固意志,透過文字把信仰的決心及感動印在內心。
與巴克禮牧師同時期的宣教師萬榮華牧師就說:「若用時鐘來比喻,雖然巴克禮牧師生命的發條是由上帝來啟動,這份誓約,就像是調整時間的機器一樣,讓他的人生一年比一年更準確地符合上帝的旨意。」
今天的經文說,傳播福音的人,他們的腳跡何等美。透過文字,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信仰前輩的佳美見證,公報社發行的刊物絕大多數都是免費索閱,雖然負擔沈重,卻一樣甘之如飴。願我們眾人成為一體,支持文字事工,鼓舞所有的信徒向前邁進。
講員 :
台灣教會公報社總編輯-陳逸凡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