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4| 台語講道 | 增加我們的信心! | 吳明漢牧師
講題:增加我們的信心!(路加福音十七:5~10) 前言:沒有信心的使徒 「請加增我們的信心(和修)」是路加福音十七章5節裡,使徒對耶穌的回應,用以回應耶穌要求饒恕弟兄的教導。接著,耶穌對使徒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連根拔起,栽在海裏』,它也會聽從你們」。通常,我們習慣將這段經文解讀為耶穌在教導門徒「信心帶來的能力」如何超越大家的想像,但是,耶穌卻在下一段說了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比喻:「僕人的本分」,這個比喻是詢問使徒如何理解「僕人的本分」,因為僕人聽從主人的話,難道主人還需要向僕人道謝嗎? 從使徒的「請加增我們的信心」,耶穌回應「難道連一顆小小芥菜種信心都沒有」到耶穌要求使徒以「僕人的本分」來遵從耶穌的教導「饒恕弟兄」,這樣的經文理解,還缺乏對故事脈絡另一角色的重視,就是路加福音十五章開頭出現的「法利賽人與文士」。這個故事角色告訴我們使徒會對耶穌說「請加增我們的信心」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因為耶穌的教導抵觸了法利賽人與文士的教導。因為法利賽人認為有罪的弟兄應被厭棄,與上帝國無份,不應該受到接納。 經文前導:五大比喻的角色重心轉移 欲明白耶穌對使徒要求「加增信心」所做的回應「僕人應遵奉主人的命令」,我們需要回到十五章看看衝突的開始,也就是當「稅吏和罪人」挨近耶穌要聽講道時,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耶穌怎能接納罪人。於是耶穌對所有人說了這五個比喻「迷羊」、「失錢」、「浪子」、「不義管家」及「財主和拉撒路」。 這五個比喻的前兩個,都有同樣的結論,就是「一個罪人悔改,天上要這樣為他歡喜」,但到第三個比喻「浪子」故事時,原本的小兒子「罪人悔改」卻變成大兒子「不願回家」。第三個比喻正是十五章開頭的法利賽人與文士議論耶穌接納罪人的寫照,雖然父親要求大兒子要對失而復得的小兒子來歡喜慶祝,但浪子故事的開放式結局並沒有告訴我們大兒子是否有回家。 難解經文:不義的管家與陰間受苦的財主 在第三個比喻裡被影射「大兒子」角色的「法利賽人與文士」處境每況愈下,在第四個比喻中「法利賽人與文士」已成為需要使用各樣的手段使自己脫離困境的「不義管家」,而影射「稅吏和罪人」的角色已成為能在錢財無用之時帶領不義管家到永遠的住處的光明之子。甚至在最後一個比喻「財主和拉撒路」裡,「法利賽人與文士」已經和故事中的財主一起掉到陰間裡受苦了。 原來應該在不用悔改的義人之列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在第三個比喻裡竟然不願意回到父親的家,只因為父親接納沒有資格回家的小兒子,甚至在第四和第五個比喻裡,離上帝的家愈來愈遠。這絕對是法利賽人和文士所無法想像的。但更需要關注的,其實是沒有在這五個比喻裡擔任主角的使徒們,因為使徒在耶穌做出「饒恕弟兄」的教導後,使徒終於表示出真實的想法,要求耶穌為使徒「增加信心」來接受耶穌的教導。 結語:離開自我本位的信仰 於是,耶穌接續又說了芥菜種和遵行主人命令僕人的兩個教導,並非要使徒明白信心能帶來多大的果效,而是要使徒看清自己僕人的身份,不是滿足自己的願望,而是完成主人的命令。「求主增加我們的信心」是我們常做的禱告,但我們必須反省自己是否如路加十七章的使徒的心態一樣,要求耶穌增加我們的信心,其實是因為耶穌的教導與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差異過大,導致我們沒有信心遵行。 僕人完成主人一切的吩咐,是應盡的本份,不應要求主人的感謝;正如我們遵從耶穌的教導,是跟隨的代價,而非依自己的心願來理解信仰,甚至以此要求上帝獎賞。
講員 :
台南大專中心-吳明漢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