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思維
閱讀: 羅馬書12章1-3節 | 全年讀經進度: 利未記19-20章;馬太福音27章51-66節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馬書12章2節
大學期間,我在委內瑞拉待了大半個暑假。當地的食物美味可口、人們親切和善,有濃厚的人情味和舒爽宜人的天氣。但一兩天後我就發現,我和我的新朋友對時間管理的認知大相逕庭。如果我們打算中午一起吃午餐,意味著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一點之間任何一個時間點。會議或旅行亦然,他們對時間觀念是差不多就好,毋須嚴格守時。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我對「準時」的概念,是如此深受本身文化的影響。
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周圍文化價值觀的陶塑。保羅將這種文化的力量稱為「世界」(羅馬書12章2節)。於此,「世界」不是指有形的宇宙空間,而是指滲透到我們生命中的思維模式。這「世界」指的是我們身處的特定時空,所加諸在我們身上的社會期待及價值觀念。
因此,保羅告誡我們要警醒,「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卻要「心意更新而變化」(2節)。我們不應隨波逐流,消極地接受那些會吞滅我們的思想和信念,因我們蒙召是要積極地尋求明白上帝的心意,學習如何明白祂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2節)。願我們學會跟隨上帝,而非效法這個世界。
你會如何描述你周遭的價值觀和社會期待?
你若不效法世界的價值觀,反倒遵行耶穌的教導,會是怎樣的情景?
上帝,大多時候,我沒察覺自己已被社會的價值觀所誤導。
求祢幫助我,在各方面都能活出祢的真理和心意。
作者: 郭惟恩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在原文聖經中,羅馬書12章多次使用到希臘字phronéō(看法、心意、想法、判斷等)。羅馬書12章3節在原文中四次使用希臘字phronéō,呈現這個字的不同形式,中文聖經翻譯了其中的兩個,新譯本將這個希臘字翻譯為「看」:「我憑著所賜給我的恩典,對你們各人說,不可自視太高,高於所當看的,反而應該照著上帝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適中。」這個希臘字在羅馬書12章16節也出現了兩次,在呂振中譯本較為明顯:「彼此相待﹑要存著同樣的心意;不要意念著高傲的事⋯⋯。」的確,我們生命的改變,也包括思維方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