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經文

馬太福音 13 : 1-17

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

0201耶穌開口講比喻

一、讀聖經
馬太福音13章 1-17 節
1.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
2.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
3.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4.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5.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6.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7.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
8.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9.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10.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
11.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
12.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13.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14.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15.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16.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
17.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金句: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13章12節)

耶穌講撒種的比喻,還沒講解意義之前,他先說明為何要用比喻?「上帝的國」是耶穌教導的核心主題,講解的方式是採用「比喻」。比喻是以屬地的事講屬天的事,看得見的講看不見的,具體的講抽象的,以短暫的講永恆的。驚訝的是,耶穌說他用比喻只要門徒明白,卻不要其他人明白, 這話耐人尋味。

默想/應用:我聽完講道之後會留下來請教講員一些問題,讓收穫更多嗎?還是聽完就走,聽不懂也就算了呢?

祈禱/行動:親愛的天父,懇求祢幫助我能在真理面前,有謙卑認真追求的心, 讓我能有更多更豐富的領悟和收穫。奉主耶穌的聖名,阿們。

二、莊育銘牧師(補充解經影片)
https://youtu.be/DqsheDqSo40

三、溫永生牧師 研經分享
每研、美言2021/2/1 (一)
每日研經釋義 <馬太福音 13:1-17>
一一這段經文是天國比喻的第一個:撒種的比喻。這比喻說,農夫撒種的時候,落在四種不同的土壤裏,路旁的、土淺石頭上的、荊棘裏的和好土裏的(13:4-8),只有落在好土裏的結果纍纍,「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13:8)種子就是福音,不同的土壤是不同的人心。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不一定知道對方的心田是屬於哪一種,但是,若四分之一的機率是好土,我們就有四分之一的好收成。因此,若要結出更多的果子,有一個好方法,就是必須先更多的撒種。台灣400萬的客家人至今信主的比例最低,依據我的觀察研究,有三個主要原因:一、地理環境的限制(早期客家人多住在山邊或鄉下,經濟條件弱,教會發展受限);二、傳統文化的攔阻(客家人祭祖問題大,信福音障礙多);三、宣教策略的忽略(1865年起的近代宣教史中,前90年沒有宣教士鎖定客家為對象宣教,百多年來沒有客語聖經、聖詩和信仰教材,遲至2012年才有新舊約客語聖經出版)。撒種撒得少,難望有好收成。因此,現今之道就是要多多地向客家人撒種!請有感動者為此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