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經文

羅馬書 12 : 9-21

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

馬太福音 20 : 17-34

耶穌上耶路撒冷去的時候,在路上把十二個門徒帶到一邊,對他們說:

寬恕與公義

閱讀: 羅馬書12章9-21節 | 全年讀經進度: 出埃及記25-26章;馬太福音20章17-34節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章21節
在1994年,當南非從種族隔離政權過渡到民主制度時,政府不得不面對兩難的困境,那就是該如何處理在種族隔離政權時期的罪行。國家領導人不能無視過去,但若是對這樣的罪行施加嚴厲的懲罰,卻可能加深國家的創傷。正如德斯蒙德·圖圖(Desmond Tutu)這位南非聖公會首位黑人大主教,在其著作《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中所說:「我們是可以要求公義,執行報復性的公義,但卻會將南非化為灰燼。」

後來,這個新民主政府藉由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選擇了追求真理、公義與憐憫這條艱難的道路。他們提供犯罪者一個修復的途徑,只要他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罪行並設法賠償。只有勇於面對真相,這個國家才能開始尋得醫治。

事實上,南非面對的困境也是所有人都會面臨的掙扎。我們應當追求公義和憐憫(彌迦書6章8節),但常誤以為憐憫就是不究責,而追求公義可能會被扭曲為尋求報復。

我們唯一的途徑就是愛。但這種愛不僅是憎惡惡事(羅馬書12章9節),而且還盼望別人能有所轉變,並得益處(13章10節)。靠著聖靈的大能,我們可以明白如何達到一個「以善勝惡」的未來(12章21節)。

你何時曾看到人們追求憐憫和恩典,卻允許不公義存在?你何時曾看到公義與憐憫同時並行?
親愛的上帝,當周遭的痛苦和不公義令我心碎時,求祢幫助我,仍相信祢的愛和大能可以帶來改變和醫治。
求祢使我一生能活出祢的公義、憐憫和慈愛。
作者: 白茉妮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保羅書信有個獨特之處,它們既包含聖經教義(信仰方面的教導),也包含如何將之實踐在生活中。保羅在羅馬書1-11章闡明福音的含義,隨後在12-16章將福音真理融入信徒的日常關係中,這些關係包括與上帝(12章1-2節)、與其他信徒(3-21節)、與政府當局(13章1-7節)、與社會群體(8-14節)、與靈性軟弱的人(14章1節-15章3節),以及與同工之間的關係(16章)。在這五章經文中,保羅強調信徒在生活中活出基督之愛的重要性(12章9-10節,13章8-10節,14章15節),因為「愛就完全了律法」(13章10節)。今天的閱讀經文,羅馬書12章9-21節,看起來雖是一連串互不相關的教導,但保羅其實仍在講論這種彰顯耶穌的愛。保羅談到對仇敵的愛(14-21節),是要信徒實踐並活出耶穌愛仇敵的教導(馬太福音5章43-48節)。

沈啟智(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