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經文

士師記 6 : 11-24

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

耶和華呼召基甸

第一部:詩歌敬拜
https://youtu.be/fsUVkm142O4

第二部:讀聖經與《每日研經釋義》
士師記6章11-24 節
11.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
12.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
13.基甸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他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
14.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
15.基甸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
16.耶和華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
17.基甸說: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給我一個證據,使我知道與我說話的就是主。
18.求你不要離開這裡,等我歸回將禮物帶來供在你面前。主說:我必等你回來。
19.基甸去預備了一隻山羊羔,用一伊法細麵做了無酵餅,將肉放在筐內,把湯盛在壺中,帶到橡樹下,獻在使者面前。
20.神的使者吩咐基甸說:將肉和無酵餅放在這磐石上,把湯倒出來。他就這樣行了。
21.耶和華的使者伸出手內的杖,杖頭挨了肉和無酵餅,就有火從磐石中出來,燒盡了肉和無酵餅。耶和華的使者也就不見了。
22.基甸見他是耶和華的使者,就說:哀哉!主耶和華啊,我不好了,因為我覿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
23.耶和華對他說:你放心,不要懼怕,你必不致死。
24.於是基甸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就是耶和華賜平安的意思)。(這壇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直到如今。)

金句:耶和華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 如擊打一人一樣。」(士師記6章16節)

本段落記載上帝如何選召基甸來承擔拯救的使命,以及在此過程中上帝所給予的記號。

一、對基甸的呼召(11-16 節)
在以色列人毫無希望之際,耶和華主動伸出援手,差派使者前去瑪拿西支派的俄弗拉,找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但基甸果真是個屬靈「將才」嗎?在一連串的對話中,我們看見他不僅對於「耶和華與你同在」的應許心生懷疑,還對上帝不若之前那樣大施神蹟而充滿怨言;對於自己是否能承擔使命,也感到力不能勝。基甸到底是推諉卸責,或是低調謙卑?不論如何,上帝提醒他:「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原來承接上帝的使命最重要的資源,不在於這個人的才幹,而在於上帝的同在。

二、給基甸的記號(17-24 節)
基甸此時提出要求:「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給我一個證據,使我知道與我說話的就是主。」基甸很快地預備了一隻山羊羔,用一伊法(約22公升)細麵做了無酵餅。在糧食極度缺乏的當時,這些食物是極不容易的,也顯示出基甸確實不敢輕忽這位不速之客。沒想到上帝的使者藉手中的权將這些食物全燒掉了,這也證明他是上帝所差派的。如此獨特的經歷,也讓基甸稱那地方為「耶和華沙龍」。信仰不只是對這位上帝客觀而理性的認識,也包括接受祂的赦罪、經歷祂的大能、體會他的安慰。因為我們不僅是蒙恩的罪人,也是非常脆弱、有限,需要上帝恩典保守的平凡人。在我們這些平凡人的生命中,上帝也經常做出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大事。

默想/應用 : 基甸面對上帝呼召的第一反應是怨言與推護。我是否也常以如此的態度來面對聖靈的感動?

祈禱/行動 : 親愛的天父,求祢幫助我在面對的感動與呼召時,不再推拒絕,而是願意謙卑順從,經歷祢的同在與能力。 奉主耶穌的聖名,阿們!

第三部:莊育銘牧師(補充解經影片)
https://youtu.be/pCRUy6PIcBw

溫永生牧師 研經分享
每研、美言2020/11/23 (一)
每日研經釋義 <士師記 6:11-24 >
一一這一段是上帝呼召基甸的經文。基甸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6:15)為什麼上帝會揀選他,而不是揀選其他人?!他有什麼特別的條件?我們若細思,會發現他有與眾不同的地方。第11節說:「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醡那裡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
一一從這裏讓我們認識到,基甸是能審度時事的人,機敏地做一些防備米甸人的工作;另方面,當「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6:12)時,他回答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致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嗎?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哪裡呢?現在他卻丟棄我們,將我們交在米甸人手裡。」(6:13)神的使者對基甸說:耶和華與「你」同在,基甸卻回答說: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這就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他的內心有一個「大我」觀,他不是只關心自己「小我」的安危,他也在乎他民族「大我」的前途。當一個人有這種「大我」觀時,才容易聽見上帝的呼召。願您我對神的國、對基督的教會都能有這種「大我」觀,而聽見神的聲音,清楚上帝託付給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