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本書的解經難題是:聖經作者如何評價第九章猶太人在各地屠殺七萬多人之事件。基督教圈子曾反對將以斯帖記納入正典, 因為書中充滿濃厚的民族主義及血腥的暴行,初代教會的神學家甚少引用以斯帖記,不過主後 397 年的迦太基會議中,仍將本書列入基督教的聖經正典。改教家馬丁路德認為以斯帖記過分強調狹隘的種族主義;學者 Baldwin 認為末底改與以斯帖濫殺無辜,該受責備; B. W, Anderson則認為本書是屬世的報復, 與耶穌的登山寶訓矛盾。
甚至連猶太人也曾經質疑以斯帖記的正典性,因為全書未提及神的名字(見第二章),而且普珥日並非源出律法書。舊約學著 F. B. Huey 認為神的名字在本書中隱藏、闕如,實欲表達 出對書中主角(包括末底改與以斯帖)一些啟人疑竇的行徑之不滿:原來只是哈曼與末底改之間的個人衝突,頂多是兩個家族之間的仇恨,卻演變成集體的屠殺;哈曼本來只是對末底改一人不悅,後來卻發展成要滅掉猶太全族的人;末底改為何不避嫌地坐在大庭廣眾的朝門(三2,五9)去激怒仇敵?並且他的行徑險些導致猶太人遭受滅門的威脅,乃至後來有七萬五千波斯人被擊殺,代價未免太大。
儘管歷史中對本書有不少負面的評價,但是它終究是聖經中的一卷書,神也使用它來作為我們的信仰反省。普珥節與以色列歷史中的逾越節一樣,都是攸關族群生死的紀念日,以色列人數度幾乎慘遭滅門之禍,救恩歷史差點中斷,然而神透過在異族皇宮中的猶太人(摩西、以斯帖)施行拯救,在醜陋、軟弱的人性後面,神仍然工作,完成救恩。
默想:
在現今族群衝突升高、民粹主義高漲的時代,基督的教會固然不宜利用本書並「以父之名」(約十六 2)進行自身宗教熱誠的「聖戰」,但是卻可從本書得著助益:在黑暗中的逼迫、危機中仍然持守信心; 在不確定的狀況中能察覺神隱藏的同在與拯救,並經歷到逢凶化吉的恩惠。
回應:
「當強暴人催逼人的時候,如同暴風直吹牆壁,你就作貧窮人的保障,作困乏人急難中的保障,作躲暴風之處,作避炎熱的陰涼。」 「到那日,人必說:看哪,這是我們的神;我們素來等候他,他必拯救我們。這是耶和華,我們素來等候他,我們必因他的救恩歡喜快樂。」(賽廿五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