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的結局

末底改接收哈曼的家產與王的戒指(八1~8)
王將哈曼的家產賜給王后,可能是為了補償她所受的痛苦與煎熬,以斯帖又轉給未底改管理(八1~2);並且趁機為自己的同胞求情(3,6),這是以斯帖第二次冒死主動晉見王(四 11,五1~2)。由於先前哈曼奉王的名、用王的戒指蓋印的諭旨是不能更改的,連王自己也不能更改,只能用另一個諭令來中和、扳回它,即准許猶太人武裝自衛,使他們不致被滅絕, 並且反過來可以去殺戮那些要攻擊猶太人的仇敵(八8)。

猶太人的反擊(9~17)
第八章與第三章有強烈的對比。八 13 幾乎與三 14 相同,只是角色更替。當神的手介入、干預時,神的百姓就能逢凶化吉、 化險為夷。於是新的諭旨迅速由騎御馬的驛卒通告全國各省。 「快馬」、「催促」、「急忙」(14)顯示著猶太人急速逆轉的命運。猶太人終於時來運轉,以牙還牙地報復仇敵。書珊城的居民的反應也有天壤之別,由慌亂(三15)轉為歡呼快樂(八15),不易理解的是,為何居民對一個可能不利於他們的諭令是歡喜,或許大部分書珊城居民同情猶太人的處境,或者猶太人的遭遇牽動著大部分書珊城居民的福祉。先前是身為猶太人很危險,現在不是猶太人很危險(17)。

報仇之日(九1~19)
猶太人報復仇敵毫不手軟(九5,15~16),不僅自衛,還主動屠殺恨他們的人,此憤怒或可理解為他們長期遭受不公平的迫害。經文未交代哈曼的兒子是否參與父親的罪行,卻需承擔其罪果(九7~10;見書七 24~+25;另見耶卅一 29~30 ;結 十八2~3)。
王第四次鼓勵王后提出更多的要求(九12;見五3,6,七2), 王只想取悅王后,不在乎誰被殺,王后要求延長一天殺戮仇敵的行動,並將哈曼的兒子掛在木架上,進一步貶降、羞辱哈曼家。吾人很難解釋,為何波斯律法允許少數族群的猶太人去屠殺對手,只能歸咎於亞哈隨魯王向來草菅人命,對此事抱持袖手旁觀態度。

訂普珥日(九 20~32)
九 20 不代表末底改是本書的作者,而是指末底改記錄為何猶太人在兩個不同的日子慶祝得勝仇敵。作者解釋普珥日的由來 (九 24~28),雖然摩西的律法書未提及此節日(利廿三章), 但是此節日與猶太人其他節期都將世代被紀念遵守。

結語-末底改的功績(十1~3)
本書以頌讚結束。末底改被高舉到僅次於亞哈隨魯王的尊位, 他在猶太人中間的口碑得自於善待同胞的行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