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臨危受命
路得與以斯帖
聖經有兩卷書是以女人的名字作為書卷名:路得記與以斯帖記。路得是嫁入猶太人家族的外邦女子,而以斯帖則是嫁給外邦人的猶太女子。路得是嫁到家道中落的貧困家庭,而以斯帖則是被送進富麗堂皇的皇宮中。兩人所以被列入聖經記載中, 是因為她們都攸關著猶太人的命運,甚至全人類的救恩。
以斯帖受詔選入皇宮,獲皇帝青睞,升為皇后,在這次的危機中,因她的介入,終於使其同胞化險為夷,在充滿敵意的土地上,絕處逢生。
諭令引致的哀號(四1~3)
末底改雖然始終堅持自己的行徑(五9),但是獲悉猶太人遭受滅族的威脅時,仍不免震撼、哀痛。撕裂衣服、穿麻衣、揚起灰塵撒在身上、邊走邊哭等表現(四1),是東方人表達哀傷、 屈辱的典型方式。即使如此,由他與以斯帖的談話,末底改似乎仍然相信猶太人終究還是有得救的契機(四 14),而這契機可能是要由他的姪女出面解決,接著就是以斯帖臨危受命、挺身而出的救援行動。
末底改求助以斯帖(四4~17)
以斯帖原先有些遲疑、為難,因為她已經有三十日未蒙皇帝召見,可能已經失寵。她最初似乎擔心自己的禍福,過於猶太人的生死,末底改卻很強勢地給她兩個選擇:冒死去見王(四8); 或閉口不言,使她和父家的人喪生(四 14),使得以斯帖沒有轉圜的餘地。末底改對以斯帖的態度也反映出猶太人在逆勢中的信心與爭取生存機會的決心。
14節「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 你和你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成為本書的鑰節,不但強調人在危難、困頓中的責任 與行動,更是凸顯神的眷顧、供應、預備、掌控的作為與權柄。 本書作者一開始就表明,以斯帖被選為王后即是神用來預備救猶太人的方式。「從別處得解脫」(四 14)應該就是指神的 解救。
「我若死就死吧!」(四16)表明了以斯帖的順服意願、勇敢決心,當下就採取配合的行動,不但要求全書珊城的猶太同胞集體禁食,她自己與宮女也要一同參與這場爭戰。根據猶太 人的傳統,禁食通常伴隨著禱告(撒下十二 16~17:拉八 23; 耶十四 12;但九3)。
神的掌權、護理,也需人的行動、責任。
默想:
14 節「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這句話是否曾帶給你壓力、威脅?或是勉勵人在黑暗、絕望中仍能沉穩、伺機而動?以斯帖由柔弱的被保護者變成主動、勇敢的事件掌控者,對我們有什麼提示?
回應: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 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林後四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