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經文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哈曼惱怒末底改(三1~6)
猶太傳統認為哈曼是亞瑪力王亞甲的後代,亞瑪力人是以色列人遠古時的敵人(出十七 8~14;申廿五 17~19),亞甲王則是掃羅王時的仇敵,掃羅因為未遵照神的吩咐,將亞瑪力人完全除滅,導致他的江山易手(撒上 17~23);末底改卻是便 雅憫人,與掃羅同宗族(斯二5;撒上十 21)。因此兩人的宿 怨可以遠溯自亞甲王與掃羅王。猶太史家約瑟夫的《古史記》 認為,哈曼惱恨末底改是因為猶太人滅掉自己的宗族。
至於末底改拒絕跪拜哈曼,據他自己所言,因他是猶太人(三 4),跪拜人有跪拜偶像的嫌疑,何況哈曼是世仇的後代。然而有很多神的百姓也有跪拜君王之例(撒上廿四 8;撒下十四 4; 王上一16),尤其是當末底改後來也榮升高位(帖八2,15; 九4,十2),他自己不可能不向波斯王跪拜。
猶太傳統的舊約註釋他爾根(Targum)認為末底改拒絕跪拜哈曼是因為他的驕傲,不願向世仇的後裔跪拜。而哈曼顏面受挫的情緒,使他將對末底改的憤怒轉移到猶太全族,他決意殺盡國中所有猶太人,這正是當年掃羅所未能達成的任務。

掣籤擇定報仇日(三7~15)
亞哈隨魯王十二年(三7)是以斯帖登上后座第五年。「尼散月」是月份名稱,是猶太人被擒後從巴比倫月曆採用過來。「普珥」(Pur)可能是亞喀得(Akad)文字,掣籤(lot)則是希伯來文對此字的解釋。
掣籤擇日定事(三7)是當時波斯的風俗,以色列歷史中也採用此方法尋求神的旨意,包括分配土地(民廿六 55; 書十四 2)、 找出犯罪的人(書七 14;撒上十四 42 ;拿一7)、選出第一個王掃羅(撒上十 19~21)、平息爭端(箴十八 18)、決定聖殿服事人員的班次(代上廿四 5,廿五8;路-9)、決定居住京城名單(尼十一1)、決定取代猶大的人選(徒一26)。因此原來仇敵擇定的殺戮日子,也成為以色列人復仇的日子(斯九章),正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哈曼企圖用金錢賄買皇帝的批准,他並未告知皇帝猶太民族的名字,只說,容忍這群不守王律例的人對王不利(三 8);而亞哈隨魯王也不知道他的批准卻等於將自己的王后判了死刑。 一萬他連得(三9)相當於波斯帝國歲收的三分之二,可能哈曼計劃由搶奪猶太人的財物來補償(三13)。
「全然剪除、殺戮、滅絕」(三 13)一連串的三個動詞,是表達徹底、完全的除滅,可想知哈曼心中深切的仇恨。突然來的噩耗,使得書珊城民驚恐、慌亂,此畫面與皇上、哈曼仍然坐下飲酒的漠不關心成為對比(三15)。
亞哈隨魯王絲毫沒有明察真相,就隨意下達殺戮命令,再次證明他是一個殘忍、情緒性的暴君。神的選民無法倚賴在上執政者的公義審判,唯一的生路是仰望來自神的憐憫與救拔。(詩 一一八8~9,一四六3)

默想:
以斯帖記的主旨是記載「普洱日」的由來。原來是仇敵訂下殺害猶太人的「日」(三7),卻成為 猶太人反敗為勝的「吉日」,這給我們什麼樣的提醒?

回應: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十六9) 「籤放在懷裏,定事由耶和華。」(箴十六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