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亂命與王后的違命
王的亂命與王后的違命
歷史背景
本書和但以理書同屬於被據時期的書卷,以斯帖記所記載的事件發生於波斯王亞哈隨魯年間〈主前 486~465〉,是在猶太人第一次歸回(即隨著所羅巴伯回來的那次)之後。故事地點是在外邦人之地——波斯王的冬宮書珊城。
根據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與亞哈隨魯同時代)的記載,亞哈隨魯是一位頗具野心、性情殘忍、器量狹小、忌妒心強的勇士與統治者,主前 465年在寝宫被刺身亡。
王后瓦實提因為抗命被貶,她的兒子即亞達薛西王一世(主 前 464~425),就是以斯拉、尼希米時代的波斯王,他既會下令禁止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城(拉四 23),又曾允許他的酒政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尼二6)。
從但以理時的古列、以斯帖時的亞哈隨魯,到尼希米時的亞達薛西,這些波斯王都與猶太人的命運息息相關,神使以色列人流落異地,投靠在異邦的君主體制之蔭蔽下,彼此共存、互助互惠。
本書主題
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都是被擒與歸回時代的歷史,以色列人雖然已經國破家亡,神的子民雖然失敗、 傾覆,但是神並未失敗,反而透過以色列人輾轉被列強統治的局面,繼續伸展的普世救恩計劃,甚至抬舉某些器皿,在異邦的宮廷中擔任要職,藉以保障神的子民之權益,彰顯祂在國際政治舞台背後的主導權。
全書大綱
1.瓦實提被廢(一章)
2. 以斯帖榮升(二章)
3. 末底改與哈曼的鬥爭(三至八章)
4.制定普珥節(九至十章)
亞哈隨魯的大筵席(—1~9)
第一章是全書故事的背景或伏筆,由開場白的筵席,引發出一連串的續曲。在以斯帖記中,『筵席」的場合貫穿全書(一、 五、七、九章),微妙地更迭上演著猶太人的命運。
亞哈隨魯即位第三年,為一切臣屬舉辦大筵席(一3)。筵席的規模相當盛大,時間長達半年之久(一4),很可能是為著稍後即將展開遠征希臘的行動而聚集,以便商討戰略。波斯帝國曾向希臘進攻三次,分別由古列、大流士、亞哈隨魯領軍,尤其以亞哈隨魯這次的爭戰規模最大,然而三次遠征都告失敗, 從此波斯帝國一蹶不振,終於在主前 330 年,被希臘的亞歷山大殲滅。
大筵席的進行中,發生了不愉快的插曲,不但改變了皇宮生態,強化了男尊女卑的社會體制,同時也影響了猶太人的歷史。
瓦實提抗命被貶(一10~22)
第10~11 節宴會的第七日,皇帝興致高昂,吩咐他的七個太監請皇后到王的面前,向所有臣民展示她的美貌。瓦實提拒絕的原因不詳,直接的推敲是:她不想被當做物品炫耀;或她不想淪為政治工具,在一群醉漢之前委屈、降卑自己;或許她經過數日的宴客,身體疲倦,面容憔悴,甚至身體不適等等。 瓦實提以「第一夫人」之尊,比其他女人擁有更多的權力和尊嚴,她的驕傲與抗命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她的配偶比她更驕傲, 更有權力,更丢不起臉。
皇帝為了處置王后的抗命,接受七位大臣的意見(一13~20) 其中米母干是首席發言人,他認為王后乃母儀天下,當為眾婦女的表率,此次王后抗命,不僅是挑釁皇帝權柄,而且給全國的女性不良的示範,會威脅到帝國中的男性權威,不如殺一儆百,藉此事件不單可以加強朝廷的男尊女卑體制,並規範家庭中的夫妻關係。
亞哈隨魯歡喜地採納了米母干的諫言,於是透過波斯著名、效率高的郵遞系統,迅速地將王的旨意通告全國,主要是以當時通用的亞蘭語昭告天下。第 22 節末句「各說本地的方言」, 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在家中要說丈夫的母語,表明丈夫是一家之主,特別是如果他娶了外籍老婆(見尼十三 23~24);其一是指詔書要用各國百姓聽得懂的方言通告,讓皇帝的命令能夠貫徹到各地。從此,王后和全國的婦女同胞都被限定扮演著順命、聽話的角色。
亞哈隨魯與瓦實提的夫妻勃谿,演變成朝廷尊卑體制的強化, 也反映出墮落的婚姻制度中,夫妻惡性的拉扯關係。他們雖然貴為天子王后,卻仍在普世受咒詛的男女關係下互動(創三 16),不但男人一心想管轄女人,女人也處心積慮地想奪回掌控權。這個死結,只有天上的君王才能解套。
默想:
亞哈隨魯對瓦實提的要求是否強人所難?瓦實提的反應是否為人之常情?什麼是正確、合宜的性別互動、夫妻關係?
回應:
「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五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