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別狂傲!
死亡,別狂傲!
陳志宏牧師《福音神學講道法》課程四頁講章範例
過去三個多月來新冠肺炎的疫情席捲全世界,為了防止新冠肺炎繼續肆虐,各國紛紛祭出鎖國政策,試圖阻止疫情蔓延。現在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鎖國、封城、限制人民的行動自由,主要的原因還是對新冠肺炎短期內帶來大量人口死亡的恐懼、害怕。
其實即使沒有新冠肺炎,我們還是有可能罹患其他疾病,即使我們都沒有罹患任何疾病,我們還是會隨著年紀的老邁,我們身體許多器官的功能就開始退化、衰敗,然後漸漸地身體越來越虛弱,有一天還是要面對死亡的大限。人人都有一死,幾乎沒有例外,除了聖經記載以諾與神同行,上帝就把他取去;還有以利亞是乘旋風昇天外,古今中外無論是多麼偉大的君王、聖賢、英雄、豪傑、智慧出眾的人、富可敵國的人…,最後還是免不了一死。一個人不論再怎麼成功、有能力,最後還是必須向死亡俯首稱臣,沒有辦法勝過死亡。
死亡的權勢雖然席捲全世界,人人都在死亡的陰影下過生活。不過約翰福音十一章卻告訴我們一個帶給人盼望的好消息,就是耶穌是生命的主,祂已經勝過死亡的權勢,祂已經把死亡踐踏在祂的腳底下。而我們這些願意信靠耶穌的人,我們也已經得著復活、永生的生命,所以我們可以滿有信心地這樣宣告:死亡,別狂傲!你是主耶穌的手下敗將!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地查考約十一1-44這段經文。
一、 聖經中的困境—拉撒路瀕臨死亡,耶穌卻延遲前來醫治
約十一1-3 「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她姊姊馬大的村莊。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她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
這段經文一開始提到大家所熟悉的一對姊妹,馬大與馬利亞,她們和她們的弟弟拉撒路是耶穌的好朋友,當耶穌前往耶路撒冷時,常常路過伯大尼馬大與馬利亞的家,接受她們的款待,與她們有美好的團契關係。當拉撒路生病時,馬大與馬利亞立刻委託人去找耶穌,告訴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雖然她們沒有直接提出要求,卻暗示了她們希望耶穌趕快到她們家裏去,因為她們知道拉撒路在耶穌眼中的地位,也相信耶穌會重視這份感情而立刻趕到伯大尼,而且耶穌一來,拉撒路就會得到醫治。可是幾天後當耶穌姍姍來遲時,兩姊妹分別都表達了她們的遺憾,說耶穌如果早一點到達的話,拉撒路就不會死了 (十一21、32)。
當主耶穌得知拉撒路病的消息,他有甚麼反應呢?約十一4-7 「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上帝的榮耀,叫上帝的兒子因此得榮耀。』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然後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吧。』」耶穌在收到訊息後,祂對拉撒路的病,作出兩個評論,並故意選擇「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約十一6)。祂的第一個評論就是:最終這病不至於死 (約十一4)。第二個評論是:這個過程會讓上帝得榮耀,也會讓上帝的兒子得榮耀。
約翰福音的作者再一次肯定耶穌對馬大、馬利亞、拉撒路的愛之後,卻說耶穌沒有立刻起身前往伯大尼去,反而多等了兩天。我們需要留意的是,拉撒路的死其實並不是由耶穌的遲延所造成的 (彷彿耶穌只要迅速動身拉撒路就不用死似的)。因為當耶穌抵達伯大尼時,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 (約十一17)。意思是即使當耶穌接到拉撒路生病的消息立刻啟程,一分一秒都沒耽延,當他抵達伯大尼時,拉撒路應該已經死了兩天。
既然耶穌立刻出發和晚兩天出發,當他抵達伯大尼的時候,拉撒路同樣都已經去世了,那為什麼耶穌要選擇多等兩天才出發呢?這一點很可能與猶太人對死亡的觀念有關。耶穌那個時代的猶太人相信人死後三天之內,靈魂會留在屍體附近,希望再進到身體裏;不過,等到第四天屍體開始腐爛,靈魂就會離去。所以當主耶穌要人把擋住墳墓的石頭挪開時,「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約十一39) 馬大此刻覺得拉撒路已經死透了,不可能復活了。所以對猶太人而言,他們都清楚知道拉撒路真的已經徹底死亡了,耶穌不是把一個靈魂還有可能回到身體的人救活。拉撒路復活真的是從完全的死亡、不可逆的死亡中復活,主耶穌擁有勝過死亡的能力,祂是復活的主,祂是生命的主!
二、 世界上的困境—我們為痛苦的遭遇、環境向神發出呼求的聲音,神卻沒有立刻行動
在這個時候,我們要來進一步思考「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這句話,不知道當你聽到或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有什麼想法與感受?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個想法,一個愛主的人是不會生病,或不應該生病的,因為既然他(她)那麼愛主,那麼上帝應該會保守他(她)免於一切的疾病。特別當我們聽到一些很愛主的基督徒、特別是傳道人罹患比較嚴重的疾病,或者發生意外事故,我們是否或多或少心中會有這樣的疑問,主阿!為什麼這麼愛主的同工、這麼愛主的弟兄姊妹會生這樣的病或遭遇這樣的事呢?
就以這一次新冠肺炎為例,一開始的第一個月新加坡有5個感染群,其中有兩個是教會,分別是新加坡基督生命堂和神召會恩典堂。神召會恩典堂出現18起病例,包括教會主任牧師趙克文。趙克文牧師在醫院接受隔離治療時,他還是透過網路發文來牧養教會,以及與外界互動,他在教會的官網寫到,在2月7日新加坡將「疾病爆發應對系統(DORSCON)」升級到橙色前,教會領袖即已展開防疫準備工作;13日公布神召會確診第一批病例時,隨即停止所有聚會和活動。恩典堂不是沒有積極的採取防疫措施,但是他們教會仍舊被新冠肺炎襲擊,成為新加坡罹患新冠肺炎最多人的群體。
有時候有些基督徒會有些迷思,就是認為基督徒不會生病或不應該生病,如果基督徒生病或遭遇意外事件,要嘛就是這些基督徒不夠愛主,所以上帝沒有保護他們;要嘛就是上帝能力不夠,無法保護信靠祂的兒女。不過我們從約翰福音十一章有關拉撒路生重病的例子,我們知道主所愛的人還是有可能生病,而且即使是很嚴重的病,生病的人仍舊是主所愛的人。
這段聖經也讓我們看到上帝有時候好像遲到了。對馬大和馬利亞而言,她們所認識的耶穌是一位愛她們全家人的夫子,她們也知道耶穌絕對有能力醫病,但是,她們發出的問題是:為什麼耶穌不提早來?為什麼要讓所愛的人死亡?她們很難接受耶穌的拖延!
我們有時候也很難接受耶穌的拖延,當我們為自己或家人、朋友遭遇的痛苦、艱難的環境向上帝禱告,向上帝發出呼求的聲音,但是我們覺得上帝卻沒有立刻採取行動。許多基督徒經年累月地為著某些特殊的需要來禱告,或許是為了家人可以信主,為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可以改善,為了不孕禱告,為了上帝所預備的那一位人生伴侶可以出現禱告,已經禱告好長一段時間,可是總感覺上帝的動作慢吞吞的,等了半天都看不到上帝對我們禱告、呼求的回應。好啦,有時候上帝後來好像有採取一些行動,但是好像太遲了、來不及了。
三、 聖經中的出路/恩典—主耶穌宣告祂是復活、祂是生命,祂讓拉撒路從死裡復活
拉撒路死了四天後,主耶穌終於來到伯大尼。馬大聽見耶穌來了,就出去迎接耶穌,與耶穌展開一番對話。馬大見到耶穌的時候,第一句話是:「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馬大算是說得很客氣了,而且她接下來的話語顯示她從來沒有懷疑過耶穌與上帝之間有特殊的關係,也相信耶穌的禱告必蒙上帝垂聽 (十一22)。馬大與耶穌的對話顯示出她不明白耶穌與她對話的真正意義。她雖然相信有復活,但那是將來的事情。後來當耶穌真的要叫拉撒路復活時,馬大甚至反對打開拉撒路的墓穴。馬大所說的話就顯明了她真正的想法:拉撒路已經死透了,不可能復生了 (十一39)。馬大對復活真理的體認,與當時猶太人的信仰一樣,認為復活的盼望在未來才得以實現。馬大相信主耶穌若早點來,拉撒路就不會死,這是過去式的信心;她也相信在末日拉撒路會復活,這是未來式的信心;但是馬大卻無法相信拉撒路等一下立刻會復活,她缺乏現在式的信心。對馬大而言,上帝好像是昔在、未來永在,但卻不是今在的上帝。
接下來輪到馬利亞出場了 (十一28),這時耶穌尚未進到村落中,聽到馬大說耶穌叫她,馬利亞就從屋裏匆匆跑出去見耶穌。馬利亞看到耶穌之後,她只說了一句話:「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十一32) 馬利亞和她的姊姊馬大一樣,抱怨耶穌聽到消息時沒有立刻趕回來醫治拉撒路,以至於她所愛的弟弟死了,她非常難過與失望,並且哭了起來。《和合本》只翻譯成「哭」字,可能會讓人覺得她雖然難過,但哭得還算平靜;不過這個字希臘文原文的意思指的是嚎啕慟哭和叫喊,馬利亞周圍的人也同樣在哭喊著。如果我們有參加過華人傳統的喪葬儀式,我們會看到類似的場景,死者的家人有些時候會哭得呼天搶地、悲痛欲絕。
當耶穌看到馬利亞和親友哭成一團時,耶穌一開始的反應是「心裡悲歎,又甚憂愁」(十一33下),此處的「悲歎」與「憂愁」兩字,表達的都是非常激動的情感。「悲歎」這個字希臘文原文的意思是:「像馬一樣的發出哼哼的鼻息聲」,意指耶穌極其氣憤。耶穌一開始沒有哭,祂第一個情緒反應是憤慨和厭惡。這是很奇怪的情緒,為什麼會這樣?耶穌非常生氣,因為這種情景本來可以不必存在的,祂氣魔鬼把死亡引入這個世界,讓許多人的家庭生活被死亡破壞,這令祂非常憤怒。
耶穌的第二個情緒反應是:「耶穌哭了」,這也是聖經中最短的一節經節。耶穌與哀哭的人同哭!祂能感受到世人在死亡陰影下的悲痛。這個動詞的時態是過去式,表達了一種確定的行動,也就是「耶穌的眼淚湧流出來」。耶穌感受到馬利亞與馬大的痛苦,在那個時刻,祂的眼淚真摯地表達了祂內心的情感。約翰福音的作者加了眉批說,猶太人也看見耶穌愛的流露 (「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十一36)
接下來偉大的時刻到了,當有人協助把擋在墳墓門口的大石頭滾開後,「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十一41-44)在那一刻,主耶穌對另外兩位說話:天上的上帝和陰間的人。首先,祂的聲音到達天庭,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謝謝你垂聽了我的禱告。」這意謂祂之前就已經禱告過,現在祂為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感謝天父上帝,即使禱告的那一刻尚未看見事情成就。
故事的高潮出現在十一43,耶穌“大聲”呼叫「拉撒路,出來!」耶穌的聲音不僅直達一具屍體,也下到已逝者靈魂所在的世界,吩咐一個靈魂回到一具屍體裡,使兩者重新結合。我們很難想像接下來發生什麼事。當眾人向那幽暗的洞口望去時,他們看到有東西在移動,然後看到一個纏著繃帶的屍體,費力地爬出洞口。這是多麼恐佈、嚇人、卻又是奇妙的一刻!
拉撒路從墳墓中出來,對於這群在旁觀看的猶太人一定是非常震撼的一幕。拉撒路就這樣全身緊緊裹著,站在耶穌跟前。耶穌當然會對他說話,群眾的反應很可能是驚慌地後退。如果我們熟悉舊約的律法,就會知道死人是不潔淨的,有誰會走向這個死了四天的拉撒路的屍體呢?馬大嗎?馬利亞嗎?耶穌深愛拉撒路,衪很可能是第一個走上前去擁抱衪這位好朋友的人。耶穌經常都接觸那些“不可接觸的”(太八3,九20),這是眾所周知的。耶穌吩咐人把裹屍布解開 (約十一44)。拉撒路又再重新活過來,死亡已被奪去它的的利器。眾人的信心得以建立,他們就可以信靠耶穌乃是父上帝所差來的。子已經彰顯了父的榮耀,並在此過程中,子自己,就是父所差來的那一位,也得著榮耀 (約十一40)。
四、 世界上的出路/恩典—主耶穌是生命的主,我們這些信靠祂的人也擁有復活的生命
主所愛的人還是有可能生病,但即使主所愛的人生病了,上帝豐盛的慈愛還是與祂所愛的人同在。新加坡神召會恩典堂的趙克文牧師說,當他被確診罹患新冠肺炎,被安置到隔離病房接受治療時,在寂靜的病房裡,他能更警覺和有意識的去聆聽上帝的聲音。主在許多問題上向他說話,其中之一是要「儆醒並祈禱」。
當趙克文牧師在隔離病房禱告時,他看到上帝在教會弟兄姊妹當中大有能力地運行,在那段他住院的期間,他看見上帝在弟兄姐妹之間,激起「前所未有的」禱告和謙卑;眾人對上帝有更深的信靠和順服,彼此以實際行動相互服事,領袖之間更加合一,這些都是聖靈才能辦得到的事。他驚歎於上帝奇妙的作為,並以這群主內家人為榮。在趙克文牧師罹患新冠肺炎十天之後,他收到醫院給他的好消息,他第二次的病毒檢測結果也是陰性,他已經痊癒,可以出院了!
當然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不是每一個罹患疾病的人,上帝最後都醫治他。也不是每一個已經死亡的基督徒,我們禱告之後,主耶穌都叫他從死裡復活。不過我們要再進一步問問題,在約翰福音十一章,主耶穌叫這位拉撒路從死裡復活,請問這位拉撒路現在在那裡呢?後來還是死了,對不對?可見在這個世界上病得醫治、甚至從死裡復活並不是我們最重要、最終極的關懷,對世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我們永恆的歸宿在那裡,因為與永恆比較起來,在世界上短短的幾十年、一百年實在算不得什麼!
有關「耶穌哭了」的原因,英國的大衛・鮑森牧師認為除了主耶穌深深地同理馬大、馬利亞的哀傷的情緒外,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同情拉撒路而哭。從人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若能把人從墳墓裡召喚出來,和家人團聚,一定很美。如果這種事發生在每一場葬禮中,那有多美好!但是讓我們從神兒子的角度來思想:祂要召喚一個人回到這世界,然後再死一次,祂等於召喚一個人回到這世界,然後再死一次,祂等於召喚一個人進入這個罪惡、疾病、痛苦的世界。拉撒路是一個屬神的人一這個名字的含意是「神所愛的人」,而拉撒路當然也愛神。他現在不受世上苦難的侵害,但耶穌卻必須把他帶回世間。因此,大衛・鮑森認為祂是為拉撒路而哭。把一個人帶回這世界是一件糟糕的事。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相信很可能我們從來沒有像大衛・鮑森一樣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拉撒路復活的意義,但是大衛・鮑森這樣的想法是有聖經根據的,保羅在腓一23「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在路加福音十六章提到另外一個拉撒路,那個拉撒路死後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而財主要求上帝讓拉撒路復活回去向他的兄弟作見證,可是上帝並沒有同意。因為那個拉撒路如果復活,他又要重新過乞丐的生活。
我今年3/14到台中參加華神校友陳淑女教師的追思禮拜,因為她是台灣信義會的傳道人,和我是同一個宗派。陳淑女校友在2018年8月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經過一年半的治療,還是於2020年2月29日安息主懷,享年54歲。在追思禮拜中聽幾位同工的分享,深深感受到她對彰化、雲林一帶百姓的愛,也見證她像一粒落在土裡死了的麥子,卻結出許多子粒來。
追思禮拜還有一點和今天信息有關的見證,陳淑女校友的大姪女分享她自己禱告的經歷,她原本大有信心地禱告,期待她的淑女姑姑可以從死裡復活、見證上帝的大能。不過禱告兩天後,上帝感動她,她的姑姑不想復活,因為與上帝同在好得無比,她不想回來。這個姪女不放棄,還是禱告上帝,要上帝勸她姑姑回來。然後上帝讓她看到一幕景象,主耶穌用充滿慈愛憐憫的面容迎接陳淑女校友,主耶穌按著她姪女的禱告,問她是否願意回到世上,陳淑女校友回頭看看她的姪女,然後搖搖頭。過了幾天當她姪女在聚會禱告敬拜時,她看見天父上帝在快樂地彈吉他、唱詩歌,她的淑女姑姑也在快樂地彈吉他,她就很驚訝,姑姑什麼時候學會彈吉他。隔幾天家庭聚會時,上帝又讓她又看到一幕景象,她的淑女姑姑與天父上帝在一片大草原一起玩耍,玩得好快樂。真的,就如使徒保羅所說的,在天上與主同在是好的無比,陳淑女校友已經回到天家,回到永恆愛的家!從某個角度來看,上帝真不公平,上帝那麼早就把她接回到天上享福,而我們還需要在這個充滿苦難、罪惡的世界繼續奮鬥、努力,上帝真是偏心!祂真是疼惜陳淑女校友,她現在也不用戴口罩,也不用去想如果新冠肺炎的疫情萬一惡化,教會要停止聚會該怎麼辦?順便提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安息主懷,不要禱告叫我復活,我會跟天父上帝說,我不要回來。
主耶穌在世上行了很多神蹟,約翰福音只記載了七個神蹟,但這七個神蹟是約翰福音的作者特別挑選的,因為每個神蹟都是一個特別的記號。拉撒路復活的神蹟是約翰福音所記載的第七個神蹟,也就是最重要的一個神蹟,這個神蹟要告訴我們,耶穌是生命、耶穌是復活。在拉撒路復活這個神蹟中的輸家是死亡,是「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來二14)。這個事件也預示了耶穌自己的復活。藉著使拉撒路的復活,耶穌兌現了祂的宣稱:「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裹的,都要聽見祂的聲音,就出來。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五28-29)。魔鬼的權勢雖然真實,但卻還是有限度的,牠在死亡上的權柄只不過是暫時的。
使徒保羅在林前十五52-54這樣告訴我們:「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
主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就是一個很清楚、明顯的記號,有一天,「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會完全應驗。「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啟廿一4-5)
我們所信靠的主耶穌是復活的主,是生命的主,而這位復活的主已經將復活的生命賜給我、賜給你、賜給一切信靠祂的人,所以今天我們要如此宣告:新冠病毒別狂傲,雖然你傳播的速度很快、很廣,但是復活的基督已經得勝,祂勝過病毒,勝過死亡,平安的福音要傳得更快、更廣!
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 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祢是復活,祢是生命!祢已經從死裡復活,勝過一切罪惡、死亡權勢的日子。求主幫助我們定睛在祢的身上,讓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大能也在我們裡面運行,好叫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活出愛神、愛人的生命!也幫助我們在祢復活大能的護庇之下,採取謹慎的防疫措施,去關懷我們周圍一些有需要的人。特別是那些還沒有信主、心中充滿懼怕的家人、朋友,讓他們也能夠認識這位復活的主耶穌、賜人永生生命的主耶穌,幫助他們因著信靠耶穌就可以得著永生的盼望,勝過擔憂與懼怕死亡的權勢!我們這樣的禱告是奉主耶穌基督寶貴的聖名求!阿們!
陳志宏牧師〜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特助
本文轉錄自《中華福音神學院校友會電子報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