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何法」簡介
「六何法」是指在分析經文時常用到的六個不同範疇的問題,當我們在觀察經文時,按著次序去找出這六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更為系統和全面地了解經文的內容。
這六個問題分別為: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時(WHEN)、為何(WHY)、如何(HOW)。若按照英文單字的首個字母來說,又可稱為5W1H觀察法。
何人(WHO)?
是在問:經文出現了什麼人物?作者怎麼描繪他們?誰是主要人物?這些人物的背景是怎麼樣的呢?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有什麼關於人物性格、動作、說話、情緒的描述?
何時(WHEN)?
是在問:經文是否提供了確實的寫作?如何把經文的事件在歷史時期中定位?有什麼內容可以幫助推算時間的資料?這些時間的資料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經文或事件的背景?
何地(WHERE)?
是在問:經文有提及什麼地名、國家嗎?事件發生在什麼地方?現場的環境是怎麼樣的?根據經文描述,作者寫作的地方與背景是怎樣的?
何事(WHAT)?
是在問:經文主要記述什麼事情?作者交代事件時,反映出有什麼想法、教導、目的和立場?
為何(WHY)?
是在問:經文內容是否提及「因為」、「所以」之類的連結詞?事件的原因、近因是什麼?作者因何要寫這卷書和談到某些事件?議論中的「論點」是什麼?我們又可將此問題分為:何因與何果。
如何(HOW)?
是在問:經文中的人物怎樣完成事件?其他人物怎樣回應?作者如何以文字作敘事、教導、抒情、辯證的?經文如何帶出上帝的屬性、如何改變人心的?
須注意的是,這六個問題只是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觀察所讀的經文內容,並不是已經進入了「解經」的過程,所以在觀察的過程中,務必做到盡量客觀和準確,切忌先入為主地,將一些現有的觀念帶入觀察中,以免造成過度解讀經文內容。
再者,並不是每段經文都能夠找到以上六個問題的答案。故此,在觀察的時候要視經文自身的情況,而靈活運用,不要過分執著於一定要找到每個問題的答案,造成對經文的誤讀。
因此,我們在進行「六何法」練習的時候,一定要切記:不要自作聰明地進行理性或者邏輯的分析判斷、不要天馬行空地胡亂猜測、不要將簡單的答案複雜化,我們只需要仔細地閱讀和觀察所讀經文,讓經文告訴我們每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取出一本筆記本,將這六個問題寫在紙上,然後按照經文所提及的,將答案寫在紙上。這不是一個複雜、深奧的過程,只需要牢記,經文告訴我們什麼,我們就牢記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