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經文

歷代志下 36 : 1-23

國民立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在耶路撒冷接續他父作王。

2023-01/31_猶大末代諸王

【歷代志下 36:1-23】 
|猶大末代諸王|

歷代志下最後一章,放棄慣常詳盡地論述一個王的方法,幾乎以摘要的方式結束被擄以前的歷史,並且把末了的四個王組合在一起。作這樣組合,也有歷史的因素,因為這四個王有實際的共通點:第一、他們在位時,先是被埃及,然後是被巴比倫有效地控制。第二,就是他們都背叛耶和華。

第一次被擄於巴比倫是約雅敬在位時,第二年迦勒底人又來了,是比前次更大的擄掠(王下廿四8-17),發生於主前五九七年,就是約雅斤(代上三16叫耶哥尼雅)在位時。同時尼布甲尼撒仿照以前的埃及法老的做法,在耶路撒冷設立約西亞的兒子西底家為王(就是約雅斤的叔叔),成為巴比倫的傀儡。在西底家背叛尼布甲尼撒以前,曾保持十年之久的附庸地位。

在此,我們要注意歷代志作者如何用最強烈的辭語來描述末後諸王的不忠,譴責他們褻瀆聖殿,用來敬拜別神。經文還進一步強調,眾人也都拒絕神藉先知警戒他們的話,執迷不悟、堅持犯罪、不肯悔改。最後一次被擄發生在西底家背叛巴比倫之後,主前五八七年,這一次聖殿、宮殿、城牆全毀,國破家亡。

希伯來書第六章4-8節說:「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並嘗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因為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的羞辱祂。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無論古時、今日,神對待選民的原則永遠是一致的;神是樂意施恩典的神,但是祂絕不允許選民浪費恩典。祂要求得恩之人要結出果子,要把恩典白白傳遞出去。舊約中的以色列民雖然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如同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卻只長荊棘和蒺藜,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期望我們都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

◆回應
親愛的天父,我感謝祢!因為我們都是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並嘗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求祢幫助我們不徒然接受恩典,乃是多結果子,合乎主用。阿們!

◆背經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祂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 (哥林多前書‬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