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1_神對所羅門的回應
【歷代志下 7:1-22】
|神對所羅門的回應|
當所羅門完成了獻殿的禱告,神不但以天上降火焚燒祭物的景象,來昭告祂的悅納,並在夜間啟示所羅門,除了表達神肯定對所羅門的揀選,也再次強調「大衛之約」。
本段神的回應中,有節經文是值得注意的,也是我們經常引用的:「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14節)。今日一般基督徒,甚至是教會領袖,常常將這段經文讀成:「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好像只要透過禱告,就能夠獲得神的赦免和醫治,其實這是嚴重的斷章取義:事實上「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等於「轉離他們的惡行」。如果沒有「轉離他們的惡行」等於沒有「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
請注意聖經對「惡行」的定義與世人的定義是不同的。世人認為「惡行是做不道德的事」,但是聖經認為「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四17)。換言之,「轉離他們的惡行」應該等於積極執行當行的善。而今教會最應該表現出來的善行就是,對外執行「大使命」,對內執行「大誡命」,因為這兩項,不但是教會早就已知當行的善,也是最執行不力之事。今天台灣教會最應該轉離的惡行,就是「不宣教」和「沒有愛弟兄的行動」。
因此當這些年,聖靈在各處興起禱告運動的同時,我們一方面要感謝神的作為,另一方面也要自我提醒:不要忽略了愛弟兄與宣教的善行。不要以「行走禱告」替代了「隨走隨傳」,不要以「密室生活」替代了「肢體相交」。前者雖然是「必須的事奉」,忽略了後者,卻成了「知道行善,卻不去行」的惡行。
第14節所強調的是悔改、禱告,尋求神乃是悔改行動中的一項元素;然而,悔改是否真實,不是看「禱告的內容、頻率」,而是看「行為的改變」,求主幫助今日的台灣教會,
不要停留在「只熱衷禱告」的階段,而是要更進一步,去執行「愛弟兄與宣教」的善行。
◆回應
天父!謝謝祢樂意接納我們的悔改,也願意赦免我們,醫治我們的地!求祢幫助我和每個基督徒都能夠,不但認真禱告,也認真的悔改,每天執行大使命、大誡命,以致於祢醫治的能力臨到我們的地土。阿們!
◆背經
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歷代志下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