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5講題:有界線讓你家居愉悅 講員:鍾信仁牧師
最近節慶接踵而來,我想大家到了年終歲末都想要有休息的時間,過年也快到了,很多人可能要回家、回南部、老家過年,會跟很多親朋好友互動。如果我們跟家人相處的很好,當然是件最愉快的事,可是有時我們心中會有些過去的疙瘩。有時候人很矛盾,我們最愛家人可是卻又不知該如何跟家人相處,這是很多人都有的感覺。當然嚴重的程度因人而異,特別是當父母的人,常會覺得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就不知道該如何跟他們相處,甚至會覺得這孩子變化好像很大,跟小時候完全不同。其實這都是一種,我們一些片段經驗的看法,其實每個人長大之後都有自己的一些需要,我們必須要去了解,而且人與人之間基本上是有差異的,我們講說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反之就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相處方式,這是我們在生命中很需要好好學習得,當然我們今天要談到家人有關的原因是,因為家人跟我們互動最多、最頻繁,而且是無法分開的,因為血緣的關係,我們跟家人的關係是注定要在一起的,上帝把我們放在當中,所以反過來說跟家人相處好,也是我們一定要學會的。不要說跟家人處的很遭,然後跟外面的人處的很好,這樣有點奇怪吧?順序有點不對,我自己本身是對這方面的認知很有負擔,因為我自身多年來都在教導「界線」,有時上帝的帶領很特別,因為我以前開始要做婚姻時,我也不知道中間插入一個「界線」的學習和教導。可是我現在越來越覺得婚姻其實也是個「界線」的問題,很多夫妻在相處上有困難不知道分寸在哪,我信主到現在或是當了牧師到現在,我常被弟兄姊妹問到一件事就是「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這句話真的是我們每個人有時候有的困惑,但我越來越覺得其實信了主、讀懂了神的話,你的心裡越來越清楚如何來決定要做或不做,當然最重要的是做了之後不會後悔,很多人是做了,可是做了之後,心中很愧疚、有很多小劇場、感到惶惶不安,當然這樣不是一個很好的結果,因為我們希望我們做了之後,心中平靜安穩的,甚至知道這樣是沒問題的,等於說我們自己知道我們在做什麼,這樣的做法也對彼此是有幫助的,我想今天讀的經文,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10:23)這段經文,簡單來說就是上帝給我們的「界線」,這句話好像有說等於沒說,因為上帝說什麼事都可以做,但不都有益處;什麼都可以做,但不都造就人,所以我們是不是也有一個結論是,我們問上帝能做什麼?上帝說:「什麼都可以做,但是做了對別人不好,對自己也不好,那就不要做。」其實我們也全然的自由,但這自由是在我們真理的根基下所做的選擇,所以我們自身隨著年歲的增長、經驗的加多,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慢慢知道如何拿捏分寸。中國人講說:「應對進退自如嗎?」或者大家看過類似「界線」的書的話,都看過《過猶不及》這本書,其實大家希望人一生中自自在在,能夠與人相處融洽,而不是跟越多人相處就得罪越多人,那真的不是我們所期望的,而且這樣的結果也會造成自己越來越萎縮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很多人因為跟別人相處不好就躲在自己的世界裡上網、不跟別人講話、很孤僻、很宅,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大家不要小看,因為很多人在青少年或青年時期、進入社會時轉換不好,所以他對人是充滿懼怕的,跟人相處是有壓力的,可是理論上我們到成年時都知道該如何跟人互動,而且可以做自己的選擇,不是什麼事都要說好,所以一意的迎合別人的人不會快樂。我自己在帶領弟兄姊妹學習「界線」時,我做了個調查,我發現很多人不敢說「不」,說「不」看似很簡單,可是很多人說了之後,心裡七上八下,不知道這樣是對或錯,甚至看到臉色變了就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事實上大家知道有時候拒絕別人時,反而是對的,但因為對方沒有界線,所以對方不高興。有時我們學「界線」,開始用的時候也會讓對方不高興,可是長久下來,對雙方是好的,因為對方沒有界線,你跟他畫界線時,他會退回去、會不舒服,我相信所有人都希望別人對你說:「Yes!」但很多事就說:「No!」我常跟很多弟兄姊妹說:「我寧可先說『不』再說『好』,至少人家聽得會比較高興。」可是你一開始跟人家說:「好!好!好!」你知道有一種人什麼事都跟人家說:「好!」可是說完之後轉個頭就後悔、生氣了,因為人的習慣,說好就是好人,就是對人好,但其實有時必須說不,才是對他好,對你們的關係才是長久、健康的。這就是我們今天特別要在家庭裡學會「界線」,在家庭裡因為有愛的關係、血緣關係,所以可以撐得住,也許會傷害到對方,暫時沒有做得很好,對方會包容、接納,讓你有機會再學習,甚至在當中可以聽到家人真正的感受與心聲,如果在家庭裡沒有學會,到了社會上去學人際關係、學「界線」會很辛苦。因為外面的人不見得那麼留情、不會對你那麼好,所以你的空間可能就少一點,甚至會比較緊張。所以我覺得從小父母也應該給兒女有人際界線這方面的教導和帶領,對他的一生而言才是的最有幫助的。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來12:11)所謂「管教」就是你不能做這件事,被管教的話就是被禁止做某件事。當然不快樂,比如小孩子很想要吃很多的糖果,父母親說:「不行」, 因為爸爸知道他牙齒已經蛀了幾顆了,當然不能再吃啦。可是小孩子不懂,他吃不到糖果就很生氣、難過,可是爸爸必須忍住、必須狠心,不讓他吃,這樣的話他當然不快樂,可是長遠下來對他是好的,所以父母親要了解,有時我們必須給孩子一些禁止的東西,對他才是真正的愛。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加6:2,5)這句話好像有點矛盾,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兩部分:一個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擔責任,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比如說:你的房間有沒有整理還是你都不整理的?家裡面的事會不會有關你自己的部分?你的臥房或書包、書桌,甚至衣服你自己會不會整理,這是你的範圍內。但是「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比如說:家裡客廳亂七八糟,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責任,要保持乾淨或要整理。所以公眾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責任,可是自己的事要先做好,這兩部分要平衡,你就會發現不管是個人或是跟團體在一起都可以過得很好。其實這基本上就是我們常談到的,對自己要有責任、對別人要尊重,既然是公共的東西你就不能夠為所欲為,一定要有他的一個規則或大家的一個默契,我們都要了解在這樣的環境裡有哪些潛規矩才不會去冒犯別人,甚至在那邊不受歡迎,這樣你自己也活得很辛苦。
你們做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孝敬父母。(弗6:1-3)我想這個大家沒有疑惑,我們都要好好孝順父母,可是娶了妻的,是為世上的事掛慮,想怎樣叫妻子喜悅…。(林前7:33-34)這就談到一個時間的順序,當有太太之後,我們跟父母的關係仍是那樣沒錯,可是順位上要調整,你要把配偶的關係放在前面,因為你一個新的開始,已經要離開父母了,不是說不愛父母,而是跟父母的關係慢慢減少,因為也不住一起了,而且在人生的下半場跟你關係最親密其實是配偶。父母親要退回去自己爸爸跟媽媽之間的關係,要恢復原來還沒有孩子時的親密,也就是父母的心要收回來放在彼此身上,而非兒女身上。其實很多父母沒有放手的概念,我講一個我自己的經驗不知道在這邊是否跟大家提過,我記得在50歲左右時回南部去,那時我爸爸因為腳受傷;媽媽剛好也生病,所以我就請假回去陪他們,記得那天傍晚我到了西螺時,洗完澡就要洗衣服,我媽媽就在臥房裡很大聲的喊我說:「阿仁啊!你會洗衣服嗎?」我真的是有點又難過又高興,媽媽很疼我、很在乎,可是我心裡面就覺得…,我就跟媽媽講:「媽媽,我50歲了,我13歲就出外去外面了,所以我出去37年了,37年來我的衣服怎麼辦?沒人洗,我當然自己洗,所以早就會洗衣服了。」你看很有趣,才剛問完過了半小時,父母親都不舒服,所以我就到廚房去開瓦斯爐,要準備要煮飯給他們吃,我媽媽又喊了:「阿仁啊!你會煮飯嗎?」我不是生氣,也不是難過,我是真的覺得父母親們沒有放手的習慣。大家如果看書或觀察東西方文化,你就會發現西方很有界線;東方很沒有界線,我覺得背景跟基督信仰有關,當我們認識神時我們才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才知道人與人之間要彼此尊重,可是華人不是,常常都是階級觀念,大的欺負小的;強權欺負弱的,這也是人性的軟弱。如果我們懂得這樣的時候,我們對別人要有一定的一個了解跟尊重,而且每個人的生命在每個階段是要做不同的調整的,沒有一成不變的,這也是界線最難的地方。「界線」乍看好像很簡單,但事實上常常會隨著時空、對象,而改變,簡單來說,「界線」沒有SOP。人因不同,因此界線像跳恰恰舞,在進進退退中找到各得其宜的關係!所以當你跟別人畫界線時,或你的行為讓別人退回去時,有時對方不舒服或他不要這樣,他會再往前,往過來你這邊,所以你要退一步、兩步,所以前進後退、來來去去後,終於找到二人間的節奏跟平衡感,這時跳起舞來就很好看了,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進退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當然不容易。(神的話不是矛盾!)上帝的話聽起來好像有點矛盾,我們前面看到幾句話就好像沒有一定的標準,甚至好像兩端都有說法,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很多事情絕對不會是一成不變,就像剛才講凡事都可行,但上帝說你要拿捏分寸哦!如果對自己或對別人沒有益處的話,你就要做好,所以沒有標準答案。
家庭人際之所以為什麼需要特別學習,因為可以最親密,也可能很害怕!最期待被了解,卻可能誤解最多!所以人跟人之間很需要溝通的原因,是因為每個人分寸不同、標準不同、階段性的需要不同,但都必須要表達,大家知道其實「界線」裡面有個叫做「心理界線」。放在裡面沒有人知道,其實你是不高興的,可是你不敢講、不願意說,結果就要生悶氣。這樣對你沒有益處,對別人也沒有益處,所以學完「界線」要先敢說出來,而且要表達的剛好,讓別人清楚你的需要是什麼。當然當你表達時,對方不見得能夠買你的帳、不見得買你的單,搞不好他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也講出來,他的分寸跟你不一樣,那二個人之間最後如何取得一個剛好的點,至少現階段先這樣相處,我想這是需要的。
家庭裡面有多少界線問題?婆媳問題、親子衝突、夫妻傷害、手足紛爭 情緒勒索、啃老族…。婆媳問題一定是排在最前面的,因為有一個新的人(媳婦)進來後,整個生態會產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媽媽因為疼兒子疼習慣了,多一個女人進來要跟她分掉這個愛,媽媽也難免會吃味,所以如果媽媽的心理建設不夠的話,真的很容易出現婆媳問題。所以婆媳問題要先從婆婆下手,簡單講婆婆要先想清楚,然後知道階段性到了,所以那種天然的反應、那種過去愛孩子、佔有孩子的習慣就要慢慢自動退場,當然這時公公也可以多多的提醒,然後把妻子帶走,讓二個人離開孩子,讓孩子去學習、面對一個新生活的挑戰。不管人的一生當中如何,我們都要學會這種兩邊都沒有絕對的一個答案,我們人喜歡自由,可是人也不能缺乏管教,很多人說:「自由最好了。」我常常開玩笑說:「你看臺北市任何一個十字路口只要把紅綠燈關掉,不是很自由嗎?可是馬上就會有一堆車禍。」大家不要以為被限制是不好的。
管教或自由=界線分寸:界線的分寸其實是我們自己去拿捏的。
主動或被動=界線期待:有些事情要主動;有些事情要被動,這個分寸也不容易,什麼事情動作稍微要快一點;什麼事情要稍微等候一下,這都是要自己慢慢觀察、學習。如果你希望別人主動,就要說出來,不要都不說,來這邊苦苦的等,等得很哀傷、哀怨,都覺得沒有人愛你,但其實不是。有時候愛要主動表達,而非一直放在心裡不敢說。
尊重或責任=界線溝通:是人我之間一個很重要的分寸拿捏。任何人都需要被尊重,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事負責,所以一個人的基本工夫是為自己先負責,如果真的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時,你就可以跟別人相處得很自在。當然跟別人相處也不要想要改變別人,或是過度要求別人,可以對別人有期待,可是你不能要求別人,因為你不是他的上帝,無法主宰他。所以我們都要知道人跟人之間要彼此尊重,因為每個人背後都有神,所以我們真正尊重的,是因為我們尊重神創造每個人的獨一無二。我們一生下來就有皮膚,這是身體的一個界線,它可以保護我們,也可以有各種感受,所以有的人會感覺到旁邊的人對他是很好的、充滿愛的,可是有的人對人是充滿恐懼、害怕的。有的女孩子在小時候被性侵,她對男性就充滿了懼怕,甚至是不想結婚,因為她的皮膚的界線被瓦解了、保護的機制喪失了,這個要修復,不然她長大很麻煩,長大之後會變成一些扭曲,或是有很大的懼怕活在心裡,一生當中都不敢靠近陌生人等等,這個都是因為經驗累積造成的。
所以期待要說出;溝通要勇於練習;分寸要拿捏恰當,這都是需要反覆的練習,大家也不用擔心,因為生活當中太多界線的機會了,所以我常常跟很多弟兄姊妹講,什麼時候有界線的問題?就當你感覺不舒服、怪怪的、委屈的、難過的、不安的,甚至有點困惑的,那都是有界限的問題。這時就是要把你經歷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說出來,讓有經驗的人可以帶領你去處理,才有機會累積很多的經驗。
其實界線真的沒有完全標準答案可是是有原則的,如果你們看過有關界線的書,它藉著聖經的真理歸納出有十個律,如果大家都知道的話那十個律很好用,如果只靠經驗,你要很認真地把經驗累積起來,甚至要自己整理歸納,但如果你用聖經十律的原則就很容易。今天跟大家提醒的是生活中界線的重要性,主要是神希望我們活著自由自在,而且心裡沒有愧疚、是安穩踏實的。
家庭的各種界線概念,你從小就知道?甚至有的人到長大還不知道什麼叫界線,沒有意識到界線存在我們每天跟每個人相處的過程中,比如:再親的人都該有界線!大家知道爸爸媽媽很親,可是越親的人越需要界限,不然很容易互相傷害。簡單來說你會隨意就傷到最近的人,你不會去傷害一個陌生人、傷害一個路人甲乙丙,因為他們太遙遠。如果你想要享受親密關係、享受愛,那你就要知道,你必須學會界線,有的人跟你之間的距離一開始不能靠太近,他會抗拒、會不舒服,大家知道皮膚有個界線,任何二個人之間拉近到60公分時,就覺得怪、不自在,50、40就會開始想要跑開,因為這是人的安全界線。簡單講,你跟一個陌生人肌膚相親會怪怪的吧?因為你跟他之間沒有信任感,除非是父母你才可能靠那麼近,即便你跟父母或配偶擁抱在一起不能抱太久,你會不自在,因為人終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就是皮膚的功能。所以我們隱隱約約都知道上帝賜給我們界線,讓我們有一個獨立的空間,但也可以享受跟別人之間親密的關係,這個進退之間就變成我們一生中都要學會拿捏的東西。比如說兒女小時就要訂下家庭規則!大家知道當你願意幫他訂規則、界線時,他將來會比較知道人跟人相處有哪些分寸,小時候還沒有搞懂,但他卻遵守了這些規則時,他反而受祝福,將來不會一直很困惑到底該怎麼辦,家裡已經幫他在人際關係訂了一些簡單、有用的規則,他反而有個基礎,將來出去外面跟別人相處,特別是群體生活,就不會出問題。我們講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跟別人住在同一個房間時,如果你家居生活是很亂的,也不會整理、東西也不歸定位、亂丟東西…,你知道這樣跟別人一生活在一起時就出問題了,別人一定很討厭你,因為你該做、該把自己弄好的都不弄,甚至連刷牙都不肯刷牙,一個人在家裡你不刷牙可以,可是只要你跟任何人住在一起,你的口臭或是身體的味道就會影響別人,這就不能夠為所欲為,就必須要好好的把自己的生活習慣建立起來,才能跟別人長時間在一起。
父母能幫助手足關係和樂嗎?這也是常有的一個界線的問題,所以父母在教養孩子時,這點一定要很注意,不然會造成兄弟姐妹間有很多的問題,其實父母蠻關鍵的,在小時候如何教導他們很重要。
婆媳界線,婚前三方都要學!…第三方是誰?特別是男人。婆媳問題主要的一個闖禍的人、造成問題的人是老公,所以老公很需要在婚前學會如何處理婆媳的問題。自本在做婚前輔導時,特別是弟兄,我一定會很認真地幫他上一課有關這個婆媳問題的重點,他如果不會的話,其實是媽媽跟妻子都受苦,如果他們二個婆媳處的很好,你就蒙受很大的祝福。
聖經裡面的一條界線是在創2:24,是最早提出的生命具體界線!說「離開父母」,原文語氣強烈是「不回頭」的堅定態度。大家知道其實離開是好的,是神的命令,因為離開的原因是因為階段性的問題,而不是無情啊,不是不要對方,是每個人都有階段性。你到了大人的時候,還像小孩子?因為大人就要大人的樣子,當老年時,跟中年時有不同的一個角色的扮演,每個階段都會變化,我們離開前面那個階段才能夠進入下個階段,所以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界線,時間不對,我們就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有沒有注意到在親子教育裡,很多父母的確是很認真在扮演父母,生活中有很多小地方就沒有界線的概念。比如說:媽媽常常會跟孩子說:「趕快去睡了,明天要一早就要出門上學了,趕快去睡。」可是很奇怪,小孩子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都不去睡,東摸摸西摸摸,然後媽媽就很生氣。你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因為「趕快去睡」沒有界線,你應該說:「兒子十分鐘後再上床。」懂意思嗎?因為你沒有給他界線,他認為「趕快」是半小時;你認為是五分鐘,你們都對,也都錯,這就是在溝通上沒有好好地用時間當界線去教導。所以我們跟任何人約會都一樣,時間要講的很清楚,甚至很多人會讓別人等,且毫無愧疚感,因為他習慣了。
這是彼此尊重的一個原則,耽誤別人的時間就是浪費別人的時間,就是傷害對方、不尊重對方,是我們要了解的。
一、婆媳未必要過招:這個男人是關鍵!婚前先明白雙方的家庭文化。其實二個家庭合在一起沒有對錯,但文化很不一樣,所以你要知道他們的差別在哪裡?差別本身就會產生問題,比如說:他們家聚餐、聚會一定要準時,甚至爸爸搞不好很嚴格,都要提早到。如果當一個媳婦的不懂,然後第一次聚餐就讓公婆遲到半小時、二十分鐘,我看你完蛋了,這是很冒犯他們家長期的文化,這沒有對錯,但你要了解他們家就是如此,他們有他們家的這個界線。所以男女朋友交往時,一定要多多分享你的家庭生活、很多點點滴滴,你們家在乎什麼、忌諱什麼,你們家的生活是什麼樣?節奏是什麼?看重什麼?這個東西都是你們家獨特的,既然你要成為這個家裡的一份子、要嫁過來,你當然必須了解;反過來也要知道男方那邊的文化,因為總有回去的時候。這兩邊我們都是晚輩,所以要知道長輩長期以來的習慣,已經無法改變、不容易改變,這沒有對錯,但你懂得跟他相處,你就有智慧,而且最重要的是跟他相處會很愉快,這個其實沒有什麼絕對的道理。
預備4方面的離開:婚姻要好,婚前一定要有概念。1.主權:新婚家庭做決定要自己練習,不能什麼事都父母來決定,或父母太強勢也不對,讓年輕人自己做決定、擔責任,不要管他們做的決定好壞,他們做錯了會修正,但如果一直都聽你的這二個孩子會很委屈、不舒服,且長不大,而且他最重要是將來要獨當一面,總不能不成熟,所以他一定要面對。在親子教育裡,孩子15、6歲時就開始練習「讓他做決定」,因為他還沒有結婚,可是要在家裡面讓他有一部分的決定權,這個孩子就長大了,所以主權很重要、決定權很重要。2.經濟:也要讓孩子慢慢不再依賴,其實西方他們18歲就叫孩子去打工,自己打工賺錢讀大學。我覺得這是對的,孩子反而會成熟,可是我們東方慢了四年,甚至慢了六年,因為我們供應到大學畢業、到碩士,反而培養出一堆宅男、宅女,進不了社會,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其實大學是認識自我很重要的開始,知道自己有著什麼特質,將來要走什麼路,大學四年不是玩四年,而是預備自己進入社會的開始,所以一定要讓他自己去面對經濟的壓力。當然也不可能完全斷掉,但至少大富要拿自己來負責,不再那麼寬裕的供應孩子,讓他自己本身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只要給孩子所需,不用給孩子所欲,這也是界線。「所需」就是需要的食、衣、住、行基本需要,但他想要高檔一點的、要好一點的,就得自己想辦法。讓父母的壓力就不大了,不然父母要負責全家的經濟的需要,可是兒女常常不懂,所以只有界線讓他學會。3.情感:孩子慢慢長大、結婚後,一定跟父母感情會漸淡,至少相處的時間會減少,這很正常的,不要就這樣酸酸地說:「兒子,你看你結婚都不理媽媽。」不要這樣講,很正常。應該知道階段性到了,要成家立業了,你要放手,那你要馬直接表達說:「爸爸媽媽很愛你,很希望跟你多一點時間聚餐。」這可以正面、很好啊,不要酸言酸語,這樣不好,反而讓兒女怕了、會逃走,更不敢回家。4.居所:如果住在一起不會吵架、不會有問題,你可以住一起,反而是好,大家庭如果很和樂是好的;如果你東管西管、看不順眼,我建議你們暫時一開始先分開,因為夫妻二人成立一個新家庭的開始也不容易,因為二個人很多習慣要磨合、很多的作息都要調整。他們倆就夠吵了,再加上公婆進來,不是更複雜嗎?而且一般來講我們年輕人都知道公婆、長輩要尊重,可是他不見得是對的哦。只是因為是長輩的角色,而順從、聽他的,可是心裡很不舒服,甚至二個人生活節奏差很多。所以很多不舒服就在臉上表現出來、嘴巴說出來,當媳婦壓力很大吧!但她的先生能接受就好了,那她家的事,他們是一個新的家庭,不要有過度的期待,甚至最重要是你不要看。世界上家庭這麼多你都要管,不可能管不完的,這是他們倆去學習就好了,這個就是當公婆要很注意的地方。
以前好像也跟大家分享過這個概念,就是當有人問你說:「媳婦跟婆婆掉到水裡要救誰?」,不要回答。因為婆婆跟媳婦是前後段的愛,父母前半段很愛兒子,而後媳婦出現時,變成媳婦接手,應該是交接不是二人心理戰、對抗,反而對兒子來說是很大的壓力。
父母切忌成為兒女家庭問題的第三者!簡單講,你不要介入,那不是你的事。當然離開會帶來很多的祝福,那當然「離開」不是:不問、不養、不孝、不順!,觀念上分立;情感上獨立;經濟上自立;居所上新立,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因此當你們說:我願意!代表的什麼?我願意離開父母。離開是很強烈、很重要的界線。
二、助手足和樂的5重點:1.不要扮演分配者:很多父母常常做太多了,去幫兒女分東西。比如說:桌上有有八個蘋果,有三個小孩子,你要怎麼分?八除三是出不進的,那怎麼辦?這就讓孩子自己分,就跟他說:「這八個給你們,你們怎麼分?分的人讓沒有分的人選。」其中很有趣的一件事是,有的孩子可能不喜歡這個水果,所以他少拿一點無所謂,甚至有時還可以獻殷勤,哥哥都給你,其實他心裡是不想要。所以你幫他們分的時候,他們如果心裡不滿,會覺得你偏心的時候,問題就歸到你身上,讓他們學會協調、自己做決定,在尊重的原則上,我做決定就讓你選擇,這樣都很公平。2.讓孩子成為同一隊:很多時候要讓孩子一起去合作某些事情,讓他們練習同工,從當中去觀察他們間的問題,你才能夠幫助他們,任何二個人如果開始學會同工,他們的關係就會慢慢拉近,因為這當中會有不一樣的東西要協調、討論,所以有時父母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在一些小事情上就練習讓他們同工、去處理,這樣會好,不要老是讓他們對抗、比賽,這絕對不是好事情。3.不當判官當橋樑:簡單講,孩子有紛爭來找你時,絕對不要當審判官,頂多做什麼讓你可以引導他們說出來。比如說:「哥哥你為什麼不高興?」哥哥講完,「那弟弟你覺得呢?你聽了後有什麼想法要跟哥哥分享?」你幫他們來去談到徹底,他們充分瞭解彼此的想法時,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很多父母常常「哥哥你錯,跟弟弟道歉。」我們看外表可能哥哥真的錯了,可是有很多是我沒看到的,哥哥是很委屈的,然後我們傳統又要大的讓小的,這什麼道理呀?所以這就是一個界線的觀念。其實每個人之間這個東西都是要學會的,因為今天在家庭裡,手足還可以練習,去外面可沒那麼好。4.盡力在言語上不比較:很多父母在生活當中很疏忽、隨便亂講。比如說:「你看哥哥都吃三碗,你才吃一碗。」你目的是要讓弟弟多吃一點,可是不好。因為每個人胃口不一樣,吃三碗又怎麼樣?吃一碗也也OK,他夠就好啦!所以很多事情不要用我們中國人很喜歡用「刺激的」,要正面的表述就好,不要想要拐彎末角或是帶著語意、含沙射影,都非常不健康。5.分別與孩子約會:每個孩子都需要獨一無二的關係,若你有三個孩子,不能都每次都打包三個,帶著一起去玩,有時要分別跟老大、老二、老三分開,他們有不同的需要。你說,老大喜歡看電影,陪他去看電影;老二可能喜歡打球,你要陪他去打球;老三可能喜歡聊天,你就陪他聊天。這就是尊重他們的獨一無二,最重要是有時兄弟姐妹在一起常常會互相開玩笑,或是修理對方,所以有時哥哥一講話,弟弟就說話,哥哥就覺得不自在;他要正經的時候,弟弟不會正經,他就覺得很委屈,所以慢慢的,兄弟姐妹在一起不敢講真話、不敢講心裡話。所以父母要分別,一對一個安全的時空,讓他可以把心裡話說出來。
三、小時就要訂下家規:其實界線也是個習慣,當你從小給他一個正確的界線,他養成習慣後,一生就蒙福了,他就不用進入社會後還在那邊學,但是家規越早訂越好;越晚訂越容易反抗,或是有他的想法,但是加規也不能太多,全家裡有180條規則,誰也受不了,所以訂家規要有智慧的,一個階段訂一條,等他習慣了就自然化為無形時,再來一個新的,而且不重要的不要訂,簡單一點、重要的東西就好,堅持重要的規定就好讓孩子知道我們訂規則不是要妨礙他、不是要讓他痛苦,而是讓他知道進退分寸拿捏得宜。比如說1.有禮貌不打斷別人說話!不許粗野行為、說粗話!不要小看這個,在生活中常常哥哥講話弟弟就插話…這個很不好、很不尊重,所以你不要小看生活中的這種對話聊天,這其實就要開始帶領他們讓姐姐講完你再說,練習大家知道人際關係裡有個很大的問題。我在做婚姻的事工有發現很多夫妻會出問題就是,因為連講話都不會講,第一個沒有耐性聽對方講完;第二個對方沒有講完你就開始批評了,或是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別人充分地聽他表達心裡的話, 而且有人講話比較慢,必須等,他不會馬上講出答案了,你剛開始要容許他這樣,然後慢慢的才會引導他如何去講重點等等,這就是一種尊重跟愛。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如果打斷別人講話,其實很不好,當事人會很不舒服,二人間的問題無法真正的明白、顯明出來,當然也不能講粗話、有粗野的行為。2.自己的東西自己負責、別人的東西不可拿!這個也是很基本的,可是你不要以為這個很容易,很多家庭沒有做到,很多孩子其實東西被拿走了,他很生氣,可是好像沒有用,因為放在家裡,所以最後你會發現有些人會把自己的櫃子、抽屜鎖起來,其實這就是被尊重,沒有的話就會覺得很不安全。3. 物歸原主、放回原位!東西放定位是很重要的習慣,才不會老是找東西,家裡不會亂七八糟,才能夠整潔,我相信整潔比清潔容易一點,東西歸定位就整潔了,家裡人多特別需要歸定位,不然就會常常找不到東西,你用一下拿走;我用一下拿走,那就亂七八糟所以不要小看這些小動作,蠻影響家裡生活的感覺。4.先來先使用、晚到請排隊!這樣大家才會覺得公平,而且那是附上的時間代價才有意義,先做的可以先得到一些回應。5.做錯事須道歉、也有權要他人道歉!向別人道歉或邀請別人跟你道歉,人都需要這個東西,人都會犯錯,但如果在家裡面道歉是個很好的習慣的話,我覺得傷害就不會太多,不要容易結束一些事情、不會累積一些問題。
孩子行為問題,預防勝於治療,這些東西都是親子教育裡很重要的概念,讓孩子還小行為稍有偏差時就要處理、教導,這樣對孩子會有幫助。
四、親人間更不可忽略尊重:☆無條件接納彼此;☆不掌控、不做上帝;☆保密守信;☆不傳話;☆不背猴子;☆不成為三角關係;☆表達愛但不掩罪。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若想幸福美好,簡言之最終都須學會:情緒應對(感覺)、問題處理(理性)、勇於選擇(意志) →各方面都成熟的界線!
今天很希望藉著界線的一些觀念,我們在生活當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學習,特別是家人,我們都希望家人這是親密的、有無所不談的,生活在一起是很自在、快樂的,我們是做得到的,但我們的確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溝通、學習,特別是父母沒有界線時,你自己要先學會界線,當你使用界線時,父母剛開始可能不舒服,但你要讓他們慢慢知道,這就是彼此的需要。當然父母也不能不學,不能老是說我是我是父母就什麼都要聽我的,那你就會越來越孤單,當你老的時候沒人理你,我想這也不是很好的結果。我們希望爸媽年老的時候兒女跟他之間是更親密、無所不談的,那就必須在相處方法上,大家都有界線,彼此有個很好的分寸跟正確的連結,我們渴望親密,可是又害怕受傷,但我相信上帝話語的教導,再加上我們很多簡單的生活經驗累積,我們是可以做到的。所以自己學會了界線後,我發現生活就很自在,不會像以前一樣,有時做了之後很後悔、很愧疚,我現在都知道自己在幹嘛,那有時對 方會感到不舒服、會變臉,沒有關係,我等候他,因為他最後會知道這樣做對我們關係才是長久的、是有益處的,如果他永遠學不會,那我也只好跟這個人保持距離,這個東西我都不是亂決定的、亂說,我是有很清楚的界線觀念,而做選擇的,所以我心裡是平靜、安穩的,我相信每個人都一樣,可以享受這樣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