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衛理堂靈修默想4/09
*木柵衛理堂每日靈修:
https://spotty-leaf-581.notion.site/2022-04-09-7-1-10-c046af5c19b74a32b0652f0593b1533e
一、聚焦於神
目的:把我們的心思意念聚焦在神身上,歡迎聖靈的工作。
1. 安靜預備心
2. 詩歌敬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32XOGh27g
二、閱讀經文
以斯拉記7:1~10
7:1 這事以後,波斯王亞達薛西年間,有個以斯拉,他是西萊雅的兒子,西萊雅是亞撒利雅的兒子,亞撒利雅是希勒家的兒子,
7:2 希勒家是沙龍的兒子,沙龍是撒督的兒子,撒督是亞希突的兒子,
7:3 亞希突是亞瑪利雅的兒子,亞瑪利雅是亞撒利雅的兒子,亞撒利雅是米拉約的兒子,
7:4 米拉約是西拉希雅的兒子,西拉希雅是烏西的兒子,烏西是布基的兒子,
7:5 布基是亞比書的兒子,亞比書是非尼哈的兒子,非尼哈是以利亞撒的兒子,以利亞撒是大祭司亞倫的兒子。
7:6 這以斯拉從巴比倫上來,他是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上帝所賜摩西的律法書。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耶和華─他上帝的手幫助他。
7:7 亞達薛西王第七年,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歌唱的、守門的、尼提寧,有上耶路撒冷的。
7:8 王第七年五月,以斯拉到了耶路撒冷。
7:9 正月初一日,他從巴比倫起程;因他上帝施恩的手幫助他,五月初一日就到了耶路撒冷。
7:10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三、默想經文(靈修筆記)
1. 簡單描述這段經文的重點
2. 抄錄一節最喜愛的經文
3. 透過今天的經文怎麼應用在生活中
4. 使用今天的一段經文禱告
5. 分享在靈裡對今天經文的感動
6. 回顧靈修後對神作為的經歷
《活潑的生命》的默想與應用:
1. 上溯至雅倫的以斯拉家譜的意義為何?受限環境而無法行使本職時,該如何做?上帝話語對我生活引起什麼作用?
2. 受到王認可的以斯拉為何歸回耶路撒冷?我要教導並幫助哪位肢體,使他按著上帝的話語而活?
四、回應禱告
用所默想領受的內容向神禱告:
1. 讚美和感謝:讚美神的各樣屬性、感謝神的恩典和作為。
2. 認罪和釋放:為個人、家族、城市及國家的罪,認罪悔改(含認同性的罪悔改),從罪和黑和的權勢中得著釋放。
3. 挑戰和盼望:面對前方的挑戰和問題,領受從神而來的教導和應許,宣告從神而來的得勝和祝福。
五、迎向今天
1. 簡單寫下靈修心得,重溫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提醒、教導及帶領。
2. 把一節經文或生活應用的重點記在心中,帶進一天的生活中。
3. 最重要的是,持續讓耶穌在一整天的生活中與我們同行。
六、進深學習
1. 每日金句:
拉7:10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2.活潑的生命-CGNTV中文台牧者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t_r6XBQD4
3. 活潑的生命-LTD清晨QT敬拜禱告時刻:
https://www.youtube.com/user/rogerytw/videos
4. 一年一遍聖經速讀進度:
創世記27~28
https://spotty-leaf-581.notion.site/04-09-27-28-f0a8b3ad2c464e98b2740be73c2ecbfb
5. 總會每日三讀三禱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g0LpDWyUeTk4-Bz1gVAuQ/videos
6. 30天為穆斯林世界禱告第8天:
https://filev2.frontiers.org.tw/web_ad/800x600/1a/ea/1aea81f48c064fa7ead0555959963a22.jpg
七、大齋期第34天的問題思想:
大齋期第34天,馬丁路德金恩牧師在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不斷地說到:我有一個夢想。上帝把從祂而來的夢想和遠景放在人的心中,使用人來帶出影響、改變時代,無論是馬丁路德金恩牧師,或是以斯拉,都是如此。我們心中是否也有上帝所賜的夢想和願景?今天經文中的以斯拉,他是大祭司的後代,擁有良好的身家背景,又在當時世界中心的波斯帝國中,在朝廷擔任文書官的工作,就像是現在在美國首府的聯邦政府中擔任官員一樣,但因著上帝放在他心中的夢想,他回到當時百廢待興的耶路撒冷,參與重建的工作,而且上帝讓他看到不只是外在建築的重建,更是內在屬靈生命的重建,要使人因著上帝的律法,與上帝恢復正確的關係,得著真正豐盛蒙福的生命。明天開始我們就將進入受難週,我們在上帝面前的夢想和祈求,是要上帝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成就我們自己的想要,或者我們能找回上帝放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夢想,並願意放下世上的榮華和享受,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主,讓上帝的旨意和計畫能成就在我們的生命中,也使人能因著我們的生命而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