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經文

以西結書 42 : 1-20

他帶我出來向北,到外院,又帶我進入聖屋;這聖屋一排順著空地,一排與北邊鋪石地之屋相對。

內院與外牆【結42:1-20】

和平教會家人平安!

【以西結書42章1-20節】

※ 金句:祭司進去出了聖所的時候,不可直到外院,但要在聖屋放下他們供職的衣服,因為是聖衣,要穿上別的衣服才可以到屬民的外院。(以西結書42章14節)

以西結的異象離開聖殿回到內院,將注意力轉向北邊及南邊另外兩棟建築,這兩棟建築有可能是聖器保管室。在聖殿的北邊及南邊有兩棟面對面的建築,中間有一道10肘(約5.2公尺)長寬的走廊。比較靠近聖殿的那棟建築比鄰聖殿院子,長度是正對面那棟建築的兩倍。

一、內院
從內院北方往內看,兩棟建築蓋在高地上,也許是為了解決坡地傾斜的問題,因此三層樓的頂部會比底部更窄。至此,幾乎一概沉默的導覽者如今滔滔不絕的開始解釋這些建築的功能,它們是聖器保管室,讓祭司享用特別給他們的祭物,離開聖殿限定區域時也在裡面更換祭服。因此,該建築進一步將祭司與信徒分隔開來,對應至內院與外院的區隔。聖殿區域是整整的四方形,每邊500肘長(259公尺),全區面積共有250,000平方肘長,與上帝要用數字五及其倍數做為基準的平面圖形成完美的對稱。

二、外牆
聖殿外圍開頭第一句話表示這一階段原本接在聖殿內部的概觀之後,因此應該馬上接在41章15節後面,假設東、北、南、西的順序沒有錯,這就表示導覽這是從外院的牆壁裡面開始測量,從起點依逆時針方向前進。外側圍牆的目的及意義:是將聖、俗加以分離並區別。根據祭司的世界觀,聖、俗之間的區別一直延伸到人生各種層面之中,包括飲食、身體狀態與所有社交活動,聖所的神聖性一直向外延續到鄰近聖殿的地區和以色列全地。以弗所書的作者運用祭司敬拜的用語形容外邦人改信之前及後來持續的狀態:「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耶穌基督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被拆毀的牆就是分隔外邦人院及聖殿內院的牆,從前一旦跨過就招致死亡。如今,神聖的概念並沒有因此被捨棄,反而在群體中散播開來。照字義來說,其社會性意涵標記了徹底全新的起跑點,因為正如保羅所說,在上帝面前不再區別猶太人與外邦人、自由人 與奴隸、男人與女人。

《默想》被分別為聖的聖殿,提供崇拜者神聖的空間,人應當潔淨自己來到上帝的面前,因為祂是聖潔的上帝。

《祈禱》親愛的天父,求祢的榮耀降臨在我們當中,因著耶穌基督的寶血,我們坦然無懼的進入至聖所敬拜祢,禱告奉靠主耶穌的聖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