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CC_W42_小組教材
[話語分享]:祂往哪裡去?Where is He going?
[話題分享]:上週的信息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話或是那一段經文?你是否曾經是某個公眾人物的粉絲?
太4:18-20「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
“Come, Follow me” 兩千年來福音的信仰就是靠這句話遍傳全世界,直到今天仍是在進行許多的人回應這個。這是一個邀請,也是一個呼召,也是一個差遣。 I will send you out. 跟隨耶穌的目的,是預備讓主前差遣。
問題是當你被邀請來跟隨某一個人,你第一要緊的是知道他要把你帶到哪裡去?因為你知道他的終點也將會是你的終點,所以你必須確定他是往哪裡去的?
路5:1-2「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眾人擁擠他,要聽神的道。 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
耶穌就上了他們的船....耶穌那天晚上的焦點不是會眾,祂的焦點是在這幾位漁夫。因為那天他們灰心到了極點....。有時候灰心會使一個人失去對任何事物的興趣,根本不在乎周圍正在發生什麼事?灰心會使一個人失去了應有的眼光來看事物。所以是耶穌主動去靠近彼得。
[話題分享]:你如何處理你灰心失望的時刻?通常你會是怎麼面對?你有否曾經對人或是對工作失望過?你是怎麼走過來的?
路5:3-4「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 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講台並不一定是要在教堂裡,漁船也可以是講台,換句話說,你工作上班的地方也可以是你的講台,不是嗎?你的工作就是你的呼召,你的職場就是你的講台。
路5:5-6「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着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 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
關鍵字在「但依從你的話」。(But if you say so)如果我們要經歷神蹟,這是關鍵。通常神蹟都是發生在你覺得最不可能的情況下,但是你還是願意順服上帝的話去做,神蹟一定會發生。什麼叫作神蹟?就是上帝做的,不是你我做的。
路5:10「.....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我在想,為什麼耶穌對門徒說:不要怕!我在想很有可能擔心沒有收入怎麼辦?事業沒有人來接怎麼辦?萬一跟錯人怎麼辦?
[話題分享]:按邏輯來看,彼得怎麼可能聽從耶穌的建議?在不合邏輯或常理時,你怎麼順服上帝的話?您過去做任何決定有上帝的參與嗎?你的經驗是什麼?
耶穌要往哪裡去?祂到底要做什麼?
路15提到了三個比喻,你知道耶穌都是用比喻來解釋一些屬靈的真理,因為在這些比喻中有一些屬靈的原則。在四福音書中,只有這一次耶穌用三個比喻講同樣的一個真理。那肯定是這件事是必須非常認真看待的了。
第一個比喻:失羊的比喻。
路15:3-5「耶穌就用比喻說: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 找着了,就歡歡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裏。」
第二個比喻:失錢的比喻。
路15:8-9「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地找,直到找着嗎? 找着了,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着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
第三個比喻:浪子的比喻。
路15:24「因為我這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歡樂起來。」
這三個比喻都提到這位牧人,這位婦人,這位父親他們都有所失去,但是他們的心不會因為還有九十九隻羊,還有九個銀錢,最少還有一個兒子,而感到滿足,因為他們所失去的是屬於他們的,對他們來說,每一個都是寶貝。
到底耶穌的心是掛念著什麼?我相信耶穌試著告訴我們,跟隨我,讓我們一起去把迷失的找回來,這就是我們跟隨祂要做的事。
路19:10「因為人子來,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教會存在的目的不是為著基督徒,教會存在的目的是為著在外面還有很多迷失的人。羊,和銀錢的共同點是它們不知道自己迷失了。羊迷失了,結局就是被吞吃。
以賽亞書說:我們都如同羊走迷,偏行己路。銀錢是迷失了,但是卻是迷失在家裡面。浪子的故事裡,不僅是一個迷失,一個是迷失在外面,一個迷失在家裡。
[話題分享]:什麼是信耶穌?信耶穌代表的是什麼?除了領受上帝的祝福以外,還有別的嗎?
<分享愛爾蘭皇后號船上的170位救世軍年輕學生的壯舉。>
我在想我們這一個世代能再看見著樣的世代嗎?美國的基督徒可以再一次像上一個世紀的基督徒一樣對福音火熱嗎?為還沒有領受救恩的人而活,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
[宣教月活動:請小組長幫助鼓勵。]
在過去二年的疫情期間,雖然我們沒有舉行任何的宣教奉獻,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停止我們宣教的工作,也沒有停止關心奉獻支持宣教士的需要。面對2022年後疫情的時代我們面對更大的挑戰,也是更大的需要。尤其是在第三世界的國家,更是如此。我們需要大家的參與,除了禱告之外,我們也需要您在奉獻上的支持,更是邀請您在可能的情形下,和我們一起跨越我們不敢跨越的,和我們一起前往關心參與宣教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