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簡介
7/16 羅馬書簡介: 講義(張肇榮傳道)
羅馬書簡介-作者:使徒保羅(羅一1)
本書由他口述,而由德丟代筆書寫(羅十六22)。
• 問題:你對保羅的認識?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由他來寫羅馬書適合嗎?為什麼?
寫作時地
本書為保羅於主後五十八年在哥林多信徒該猶家中寫成(羅一7;林前一14;羅十六23),是當他出門傳的末期,即他帶著周濟貧窮聖徒的捐項,而預備離開哥林多前往耶路撒冷的前夕(徒廿2,3,16,十九12;羅十五22-27),本書是由保羅的書記德丟代筆(羅十六22),是由哥林多近郊堅革哩教會女執事非比(意發光)帶至羅馬(羅十六1,2),直到此時保羅尚未去過羅馬,他是預先寫了這書信,通知羅馬的弟兄們,他是已經在去羅馬的途中了(參徒廿三11;羅一7,10,13,十五22-24,28),及至三年後,他才到達羅馬。
羅馬書于哥林多前後二書之後寫成,因為哥林多前後二書提到收集捐款,而羅馬書說已準備好送去給耶路撒冷貧窮的聖徒。本書提到哥林多的港口堅革哩(羅一六1),還有其它的細節。這使大部分學者認為,保羅是在哥林多寫本書的。保羅在那裡只逗留了三個月(正在他第三次傳道旅程的尾聲),有人密謀對付他,所以他不得不離開。因此,本書必定是在這段短時間內寫成的。所以,寫作日期大約是主後五十六年。——《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本書是保羅第三次佈道旅程中,于哥林多寫成的 ( 比較林後8章; 9章及羅十五25;徒二十四17;參徒二十2-3) 。 保羅早有意去羅馬看看(徒十九21),可惜始終未能成行 (一13; 十五22)。 此時他已完成東方佈道的工作,只待將外邦教會的捐項送到耶路撒冷,他就要轉向西方,路經羅馬然後開拓新的工作(一11~12; 十五23~24)。 為使羅馬教會成為新佈道工作的根據地,保羅在他到訪之先,以書信陳明他所傳的福音真理,俾使教會認識並支援他的福音使命。――《羅馬書串珠注釋》
本書受者
在羅馬的聖徒(羅一7),其中外邦人佔大多數,而猶太人也顯然不少(參羅四1;九至十一章)。
保羅在本書後面也提到了不少他所熟悉的信徒們。這些人在各別不同的地方曾和他見過面,例如百基拉和亞居拉(羅十六3~4;徒十八2~3);又如魯孚和他母親,保羅說:「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羅十六13)。也許他們是因各別不同的原因,而先後移居於羅馬,成為羅馬教會的中堅份子。
從本書的問安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羅馬教會,至少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有聚會(羅十六3~5,14~15),但教會的行政中心是在百基拉和亞居拉的家中(羅十六5)。
羅馬教會是保羅的同工們所設立的,其主要分子大概是由於五旬節聖靈降臨時,到過耶路撒冷的羅馬人,或是僑居羅馬的猶太人所組成(徒二10),其中有些人乃是保羅帶領歸主的,並有他的親友,所以他雖未到過羅馬,卻與他們有了深厚的情感(羅十六7-27,十五22,23),
寫本書的動機
保羅寫本書的目的至少有三:
一、保羅當時在羅馬帝國東方幾省的福音事工似乎已告一個段落,他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開闢新的福音工場(羅十五23~24),而羅馬正位於往西班牙路線的中途,必須經過那裏,因此他打算藉寫此書信與在羅馬的教會建立密切的關係,作為支持他今後西向事工的後盾,為此他必須使那裏的眾聖徒熟識他的異象和負擔。
二、保羅也切切的想到羅馬去,要把他屬靈的恩賜分給那裏的眾聖徒,以便與他們同得堅固和安慰(羅一10~15)。羅馬乃是當時羅馬帝國的首都,也是全世界的權力中心。若能建造一個剛強的羅會教會,對於福音化全世界必有很大的助益。
三、保羅不能肯定他會否安全抵達羅馬,也許在他去羅馬之前,很可能在耶路撒冷遇害(徒廿22~24;廿一12~13),因此他請求在羅馬的眾聖徒為他代禱(羅十五30~32)。萬一他不能去羅馬,則本書至少能夠提供給那裏的眾聖徒一個得著造就的材料,特別是關於救恩的基要真理。
羅馬書寫成的原因有四方面:保羅想往西班牙傳福音,若照往時習慣回安提阿這根據地的話就太遠了,於是他寫信給羅馬,希望羅馬教會能成為他往西班牙傳福音的支持者。
保羅知道不能貿貿然叫羅馬教會支持他,故特別用羅馬書將福音闡釋清楚,使羅馬信徒能瞭解及同意他的負擔。
當時有許多假師傅傳靠行為得救的道理,這些假師傅四處走,所以保羅快速寫信提醒信徒要明白福音的意義,致不會受騙。
出於聖靈的感動及默示,聖靈要藉此書將最重要的福音真理傳給教會,因羅馬書是新約中把福音寫得最清楚及最重要的一卷書。──《新舊約輔讀》
思考問題:
• 保羅很想要去羅馬,但是寫本書的時候還沒有去成.你是否有想要的事情,如果神還沒有成就,怎麼辦?
• 保羅想去羅馬,但是還無法成行,他可以藉著寫信,仍然可以教導.如果你的願望還沒達成,或是為神的心願還沒成就,可以有什麼替代方案?
本書的重要性
馬丁路得稱《羅馬書》為福音摘要;又說基督教只要有《約翰福音》和《羅馬書》就不致消滅,仍必發揚光大。他也勉勵信徒讀這書;他說人可盡量研讀《羅馬書》,研讀得越多,越能發現它的寶藏。加爾文也見證說:『任何人若通曉此書,便是找到了一條明白整本聖經的通道。』
事實上,本書是教會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聖經書卷。奧古斯丁因讀到本書第十三章而悔改歸主;馬丁路得因藉本書而領悟到『因信稱義』的真理,乃掀起了宗教改革;約翰衛斯理因聽見別人朗讀馬丁路得的《羅馬書註釋》而體會到得救的確據。
總而言之,本書乃是經中的大經,無論就它所論到的題目之大,所引用的舊約聖經之多,所敘事物的範圍之廣,以及神所豫定的救恩之豐,均非其他經書所可比擬。
主要結構和主旨要義
本書根據第十六章廿五、廿六節總結語中的三個『照』字(According to),可分成三項主要結構:
一、『照我所傳的福音,和所講的耶穌基督』:一至八章說明神福音的內容。首先由神宣佈全人類的罪,使人無可推諉,接著指明一條逃避死刑的路,因信入耶穌基督得以稱義(算為無罪),因獻上自己得以成聖,最後因身體變化被提而得榮耀。
二、『照永古隱藏不言的奧秘』:九至十一章說明神福音的計劃。首先神憑祂的主權揀選以色列人,又因以色列人的過失,使救恩臨到外邦人,最後又藉著外邦人激動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藉此顯明神那豐富難尋的智慧。
三、『按著永生神的命,藉眾先知的書指示萬國的民』:十二至十六章說明神福音的果效。神藉著祂的話說明信徒蒙恩後所該有的光景,就是披戴基督,為著死而復活的基督而活,將基督彰顯在萬國之中,使榮耀因耶穌基督歸與獨一全智的神。
總之,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基督,乃是神賜給人的福音。神在基督裏豐滿的救恩,要臨到祂所揀選、所豫定的人身上;並且神還要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在所有蒙恩的人身上作工,使他們達致救恩完滿的結果。
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如下:
一、本書的條理清晰,是最系統化的一封保羅書信,讀起來較像詳盡的神學論述,而不像一封信函。
二、本書的道理豐富深奧,它所涉及的神學主題之眾多與重要,遠超其他書信,諸如:罪、救恩、恩典、信心、義、稱義、成聖、救贖、死亡及復活。
三、本書是作者的嘔心傑作,巧妙靈活地引用舊約:雖然保羅常在他的書信中引用舊約聖經,但在《羅馬書》裏,他用『串珠』文學形式見證真道,甚且在他的辯論中經常在前面採用舊約經句(特別是九至十一章)。
四、本書道出作者深切關懷以色列人:保羅寫到以色列目前的光景,與外邦人的關係,以及最終的得救。
五、本書的遣詞用字別出心裁,依其段落而有不同的講究,例如:《羅馬書》從一章到八章講到主的救贖,分為兩大段。第一大段是一章一節至五章十一節,專講血而不講十字架,且複數的罪字(sins)特別顯著;人的罪得著赦免,被神稱義,是因著血。第二大段是五章十二節至八章末了,專講十字架而不講血,且複數的罪字一次都沒有出現,而單數的罪(sin)字,卻再三的被使用;因為前一段是說到血對付我們『所作』的,本段則說到十字架對付我們『所是』的。
六、本書第六章有兩個王――罪與恩典――罪在『己』的身上作王,恩典藉著義作王;第七章有兩個丈夫――律法與基督――人是藉著死脫離律法,而歸於基督;第八章有兩個領導――肉體與靈――隨從肉體或隨從靈。
七、在《羅馬書》中,『律法』一詞共出現了七十次多,所含意思不盡相同,至少可分為下列五種:
1.指摩西律法而言,例如:『你稱為猶太人,又倚靠律法』(羅二17),很顯然地,這裏的律法即指猶太人所特有的摩西律法。
2.指整本舊約聖經,例如:『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羅三19),這裏所謂『律法上的話』,是指前面三章十至十八節所引用的話,而那些話乃引自舊約《詩篇》和《以賽亞書》的經文,故應是指整本舊約聖經。
3.指摩西五經,例如:『有律法和先知為證』(羅三21),這裏的律法乃代表摩西五經,而先知則代表先知書。
4.藉以判斷對錯的原則,例如:『是用立功之法麼?不是,是用信主之法』(羅三27),這裏的『法』在原文即是『律法』,但不是指摩西律法,而指一般原則。
5.指生命中的本性和傾向,例如:『心中的律』和『肢體中犯罪的律』(羅七23),即指人本性中的善惡之爭;又如:『生命聖靈的律』(羅八2),原文無『聖』字,這裏乃指人在信主重生之後所得的『神生命的律』。
一16-17開宗明義提示了“因信稱義”的福音真理。既證明普世人都在罪惡之下,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一18-三20),三21起便點出神如何在律法以外為人預備了救法,使人因相信耶穌基督得白白稱義。第6章以後,表面上作者好像應接不暇地解答一連串的問題,事實上這一問一答的後面,乃嚴謹地受制於因信稱義的中心思想,且進一步將“義人必得生”的道理闡釋盡致。
全書也極力指出因信稱義的福音是為普天下的人預備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以色列人目前雖然在這真理上絆跌,將來仍要因信得救。
本書是聖經中對“因信稱義”的道理闡述得最為透徹的一卷,曆世歷代聖靈使用這卷書呼召神的子民回到信仰的正路上。主題清晰,立論嚴謹,是本書最大特色。教義的討論每以辯論方式進行,並且廣泛引用舊約,反映聖經真理極美的連貫性。冗長的序言與結束問安也是特色之一。――《羅馬書串珠注釋》
思考問題:
• 因信稱義了,那麼還需要讀舊約嗎?特別律法書是否可以放進博物館了?新約時代的信徒如何看待舊約的規條?
• 新約時代是否有更多,其他新的律法規條?
• 現在的教會中有律法主義嗎?有基督徒應該要做的事情嗎?這是守律法嗎?如果一個人沒有做到基督徒應有的行為,他是一個基督徒嗎?與因信稱義衝突嗎?
• 了解神學與生活應用有什麼關聯性?
• 世界與聖經衝突嗎?我們要在何事心意更新而變化?
鑰節
「這福音…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2~4)
「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羅一16~17)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八30)
鑰字
「信」(羅一17;三22…)共用五十八次。
「義」(羅一17;三26…)共用三十六次。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羅馬書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