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21章1-25節
約翰福音21章1-25節: 講義(徐興緯弟兄)
預查9/28/2020
一. 人自己的努力或屬靈的大能(21:1-14)
1. 人的軟弱與失敗 (21:1-5) 21:1 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他怎樣顯現記在下面。 21:2 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 21:3 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漁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 21:4 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 21:5 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喫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
1) 【這些事以後】是指發生在第20章所記載的事情之後又過了一段時間。正如耶穌所吩咐他們的,門徒們離開了耶路撒冷,向北往加利利去了(太28:10, 16; 可14:28; 16:7)。顯然他們十一個人不是走在一起的,因為以下將發生的事情只關乎他們之間的七位。耶穌【又向門徒顯現】這句話強調了一個真理,就是耶穌在祂復活後,除非祂主動顯現自己,門徒都認不出祂來(參約20:14)。在實體上認出耶穌是如此,在屬靈上也是如此。若沒有聖靈的引導(感動),“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林前12:3)。因為“屬血氣的人不領會 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纔能看透”(林前2:14)。既然“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 神的”(羅3:11),“人子(有必要)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若非如此,福音仍然是被人以為是愚拙的(林前1:18, 30-31)。
2) 通常【提比哩亞海】被人稱為加利利海。聖經也曾稱之為“基尼烈湖(海)”(民34:11; 書12:3; 13:27),或“革尼撒勒湖”(路5:1)。當約翰寫這福音書時,它通常被稱為【提比哩亞海】。這名稱來自提比哩亞城,位於該湖的西岸。該城市為希律安提帕斯所建,為的是紀念該撒提比哩亞(參路3:1)。
3) 當時在場的七個人中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可能是安得烈和腓力,參約1:40, 44)】。
4) 當時的地點好像不是耶穌吩咐他們去等候祂的那山上(太28:16),而是在湖邊。顯然【西門彼得】等候主的顯現有點不耐煩了,就對其他門徒說,【我打漁去】。彼得是一個很衝動的人,無法長久站在那裡沒事幹。他不是建議他們找一點樂趣打打漁,免得太無聊了。而是宣告他要重新回歸打漁的生涯。有三處經文可以支持這個結論。首先,在約16:32,耶穌預言門徒們將離棄祂:“看哪、時候將到、且是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去”。“自己的地方”意思就是自己的家,也可廣義地包括自己的財產,事業,所有其它一切。因此,耶穌的預言所指的不止是回自己老家,也指重操舊業。第二,第3節說他們【上了船】。英文譯本在【船】前面加了一個定冠詞(“the” boat)。表示這不是任何一隻船(“a” boat),暗示這船是屬於其中一個門徒,甚至可能是彼得自己的。第三,主耶穌在第15節對彼得的挑戰,“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 。可以更恰當的將 “這些” 翻成船,魚網,或其它與打漁生涯有關的裝備。耶穌是在呼召彼得放下他的舊業,全時間來事奉祂。
約翰福音 21:1-25 Page 2
5) 其他門徒習慣跟從彼得的帶領,【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肯定認為無法繼續再為神國作任何屬靈的事工,就覺得打漁是他們目前可以完全勝任的工作。他們七人【就出去、上了船】,開始去打漁了。他們是老練的漁夫,知道在加利利海夜間是最好的打漁時間(參路5:5)。然而,【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門徒在他們平時能做得很好的事上失敗是主給他們的一個功課,讓他們知道他們再也無法回到以前的生活了。打漁這件事本身並沒有錯;事實上那是一個值得尊重的行業。但這並不是主呼召他們出來的目的。他們被揀選來是要“得人如得魚”(太4:19),並且他們一開始已經 “捨了網,跟從了主”(太4:20; 參路9:23),就不能再回頭了。
6) 經過一個白費力氣之夜後,【天將亮的時候】,門徒往岸上去,【耶穌站在岸上】等候他們。前面已經提過,除非主自己向他們顯現,沒有人能認出復活後的主。因此,【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
7) 【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喫的沒有】。認識到他們試圖靠自己努力,回到過去供應自己所需要的日子已經失敗了,【他們回答說、沒有】。他們未能充分認識到耶穌對他們一生的計劃,並以祂超然的能力阻礙了他們的努力。
8) 門徒經歷這長夜的失敗,使他們認識到除非他們事奉主,其它一切所作的都將失敗。他們不但面對他們的無能與神的主權,接著也看到一個神蹟,表明耶穌將繼續供應他們所需要的。
2. 神的大能與成就(21:6-14) 21:6 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 21:7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一聽見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裡。 21:8 其餘的門徒、(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古時以肘為尺一肘約有今時尺半〕)就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 21:9 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 21:10 耶穌對他們說、把剛纔打的魚拿幾條來。 21:11 西門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 21:12 耶穌說、你們來喫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 21:13 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 21:14 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
1) 耶穌開始給他們上第二課,就對他們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門徒在打漁失敗後,肯定已經精疲力盡和飽受挫折感,一時不知道誰對他們說話。他們肯定想要告訴這大膽的陌生人不要多管閒事。畢竟他們是老練的漁夫;誰竟然敢對他們說三道四?而且,難道祂以為魚分得清楚船的左右邊?
2) 但這陌生人的語氣帶有權威,令人不敢爭論或猶豫。因此,他們聽從祂的吩咐去行。【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他們大大驚訝。好像耶穌整個晚上驅使所有的魚遠離這船,現在又使它們到船的右邊集合。結果,魚太多了,七個門徒【竟拉不上來了】。
3)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就是約翰,馬上認出陌生人是誰,就【對彼得說、是主】。只有祂才有如此超自然的知識和大能。彼得向來是衝動的。【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
約翰福音 21:1-25 Page 3
一聽見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裡】。彼得如此渴望與主同在,等不及船到達岸邊,就要到主身旁去。按照兩個人的性格,約翰比較快認出主來,而彼得在行動上比較快。
4) 當時,他們【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約三百英尺。【其餘的門徒】沒有像彼得那麼衝動,【就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這顯示出耶穌熱切關懷這些疲倦,飢餓的門徒,就為他們預備了早餐,可能是用神蹟創造了魚,如同祂曾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時所行的(約6:11-13)。之前,祂曾對他們說過,“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麼.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22:27)。祂也替他們洗了腳(約13:1-15),作為一個謙卑事奉的榜樣。如今,復活的主顯示出當對祂忠心的門徒因不順服而無法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時,祂仍然服事他們,滿足他們的需求。此處的記載正好解釋了耶穌在馬可樓所說的話,“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我必成就”(約14:13-14);“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裡。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15:7-11);“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使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求甚麼、他就賜給你們。”(約15:16; 參腓4:19)。
5) 當所有門徒都上了岸,耶穌就對他們說,【把剛纔打的魚拿幾條來】。耶穌已經預備的魚和餅只不過是前菜。祂接著要烤門徒網裡的魚。【西門彼得就去、把網拉到岸上】。彼得可以獨自將【滿了大魚】的【網】【拉到岸上】,可見他力氣很大。對於網裡魚的數目的隱意有許多富有想像力的猜測、【共一百五十三條】。然而,最簡單,最明顯的解釋就是這是門徒打到的魚的一個確實數目,不必去猜測這數目有何含義。這只不過是表明約翰所記載的就是他所看見的,所聽見的(約壹1:1-3)。竟然有人數了魚的數目。其實這並不稀奇,可能是為了方便計算每一個漁夫可以分得多少。
6) 令人驚奇的是【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再次,這是一個目擊者會注意到的細節,特別是像約翰這樣的漁夫。主所提供的魚是如此多,以致一餐吃不完,證明神對他們豐富的供應。門徒可以將剩下的魚保存起來分幾天吃,或賣給別人。
7) 耶穌對他們發出邀請,【你們來喫早飯】,是呼召他們來與祂完全的相交。然而,他們對自己不順服主去重操舊業感到慚愧,也對主超自然的顯現生出敬畏,感到不安,猶豫,不確定。【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他們壓制想問的問題,【因為知道是主】。他們心裡有數,除了主,還能有誰?
8) 顯然門徒感到不知所措,以致沒有馬上接受耶穌的主動邀請,開始吃早餐。作為一個仁慈的主人,【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開始了早餐。約翰沒有提供任何吃早餐時的細節;就直接跳到第15節耶穌重新恢復彼得的敘述。約翰以【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來結束本段的敘述。這就是在約翰福音中對耶穌第三次顯現的記載。
9) 正如門徒的不順服帶來失敗,門徒的順服帶來巨大的成功。他們神奇地打到這麼多魚,並吃了耶穌供應的早餐。耶穌藉此向門徒展示祂可以,也仍然會滿足他們的需要。這個故事同時也提醒所有信徒,順服永遠帶來祝福(參創22:18; 出19:5; 利
約翰福音 21:1-25 Page 4
26:3-12; 申28:1-14; 詩19:11, 119:1-2; 賽1:19; 耶7:23; 約13:17; 雅1:25; 啟22:7)。這件事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要門徒不因失敗和軟弱而懼怕灰心,以至於退回他們以前的生活方式。主在這裡所作的是要永遠安定門徒的心,使他們餘生忠心事奉主耶穌基督。
10) 主如同以往一樣,使用軟弱和罪惡的人來推展祂的國度,因為世上沒有別類的人(參賽6:5-8; 林前1:26-31; 林後12:7-10; 提前1:12-15)。
二. 如何成為一個忠心的基督徒(21:15-25)
1. 忠心的基督徒愛基督勝過一切(21:15-17) 21:15 他們喫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約翰馬太十六章十七節稱約拿〕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 21:16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 21:17 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麼、就憂愁、對耶穌說、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1. 蒙救贖者的主要記號是愛神。在舊約時代,猶太教中最重要的信心宣告禱告詞(Shema)的第一句話就是申6:5,“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後來在申命記中,摩西勸勉以色列人以聽從神的誡命來彰顯這種愛(申10:12-13; 11:1)。當但以理盡心為他的人民禱告時,他稱神為“大而可畏的 神、向愛主守主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但9:4)。尼希米在被擄之後,響應但以理的禱告,“耶和華天上的 神、大而可畏的 神阿、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尼1:5)。這愛神的主題也在大衛的心裡。他寫,“耶和華我的力量阿、我愛你”(詩18:1)。
2. 新約也教導“愛”是一個真正信徒的記號。當耶穌被問到哪一條誡命是最大的,祂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太22:37)。保羅在林前8:3也寫,“若有人愛 神、這人乃是 神所知道的”。反過來,保羅警戒說,“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林前16:22)。只有愛神的人才有永生(雅1:12),可承受王國(雅2:5)。彼得在他的前書寫,“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彼前1:8)。愛也是激勵基督徒事奉的驅動和激發人心的力量(林後5:14)。
3. 彼得經過痛苦才學習到愛耶穌基督是什麼意思。他曾多次大聲宣告他堅定不移,忠心愛主。最後的晚餐時,“西門彼得問耶穌說、主往那裡去。耶穌回答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彼得說、主阿、我為甚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約13:36-37)。不久,他大膽宣告,“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太26:33)。然而,當耶穌被捉拿後,彼得公然宣稱的愛不見了。他三次不認主。他所吹噓的勇氣完全消失了。當面對危險的情形時,他只是空口說白話。
4. 彼得的失敗顯明了一個聖經真理:順服是真愛的重要證據。在約14:15中,耶穌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在21節中,祂補充,“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參約15:10)。在約壹5:3中,約翰響應了主的教導,“我們遵守 神的誡命、這就是愛他了.並且他的誡命不是難守的”。在約貳中,他補充,“我們若照他的命令行、這就是愛。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當行的、就是這命令”(約貳6)。
約翰福音 21:1-25 Page 5
5. 耶穌知道,若彼得要在初期教會扮演一個祂揀選的重要角色,他必須先被恢復。彼得必須了解雖然他三次不認基督,但基督並沒有棄絕他(參羅8:31-39)。顯然主已經私下向他顯現過(路24:34; 參林前15:5),即使聖經沒有記載這次會面的任何細節。不論當彼得私下與復活的主見面時發生了什麼事,既然他的不認主是眾所皆知的,他的恢復也必須當著眾人面前。其他門徒需要聽彼得重申對基督的愛,與基督再次差遣了他,這樣他們才會忠實支持他的領袖地位。
6. 【他們喫完了早飯】(參約21:12-13)、耶穌開始了恢復彼得的工作。耶穌稱呼彼得為【約翰的兒子西門】,表示祂下面所說的話是一個指責。耶穌給西門一個名字“彼得”(約1:42),但有時當彼得做錯事該受責備時,就稱他為西門(譬如太17:25; 可14:37; 路22:31)。這好像當彼得行事如同以前的他時,耶穌就用他以前的名字稱呼他。主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這些】可能包括船,網,和其它打漁的器具。這問題正擊中彼得的要害。之前,彼得因主耽延了與他和其他門徒見面感到不耐煩,並為自己的失敗感到困擾,就衝動地決定重新以打漁為業(約21:3)。他以為在這方面祂可以做得很好。但耶穌面對彼得,並呼喚他來跟隨祂,正如當初他被呼召來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祂曾經告訴他們,“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瑪門”(路16:13)。耶穌挑戰彼得永遠放棄他過去的生活,以他的愛,忠心跟隨主。
7. 【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按照希臘文,這是一句有趣的文字遊戲。耶穌所用的【愛】字是“agapao”,就是最高意志的愛,意思是完全投入的愛(參林前13:4-8)。彼得痛苦知道他的不順服和失敗,和深深的罪惡感令他感到不配接受這種愛。自以為是的宣稱已成為過去式。心碎,卑微,和清楚知道他所做過的事,彼得認為他不應該得到最崇高的愛。因此,他回答中用了另一個【愛】字“phileo”,是一種比較低層次的愛慕。他提醒耶穌祂是全知的,就說,【你知道我愛(phileo)你】。
8. 耶穌接受彼得謙卑承認他的【愛】比他曾經宣稱的小,仍然差遣他,就仁慈地對他說,【你餵養(tend)我的小羊(lamb)】。約翰使用了餵養的現在式表示這是一個繼續不斷的動作。與祂在約10:7-16中的比喻一致(參詩95:7; 100:3; 結34:31),耶穌將信徒當作祂的小羊,強調他們不但不成熟,脆弱,和有需要,而且他們是屬於祂的(參太18:5-10)。這責任就是給予所有牧者的同樣責任,如同保羅在徒20:28和彼得在彼前5:2所指出的。保羅指導年輕牧者提摩太,餵養的方法是“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
9. 耶穌繼續加強“【愛】的至上是忠心的動機”的觀點,就第二次對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agapao)我麼】?祂再次用了“agapao”這個字,而彼得再次拒絕使用這個字。在他的回答中,【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phileo)你】。主就託付祂,【你牧養(shepherd)我的羊(sheep)】。這一次,耶穌選擇使用另一個字【牧養】(第15節所使用的是餵養tend)。這兩個字是同義詞,非常相似,都是表達牧者監督必須承當的全面責任(參徒20:28; 彼前5:2)。
10. 但耶穌還沒有對付完彼得,祂就【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麼、就憂愁、對耶穌說、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彼得憂愁的原因是因為這一次主使用的【愛】字是phileo,不是前兩次的agapao 。這一次,主在祂的問題裡使用了一個較低層次的【愛】字。彼得以為自己愛主的程度勉強達到phileo的層次,已經夠低了。但主竟然連他具有phileo的愛也要質
約翰福音 21:1-25 Page 6
疑。意思就是他的所作所為不能達到他自以為是的愛的層次;這使彼得非常傷心。因此,他以耶穌的全知為理由,向耶穌申辯,【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參約2:24-25; 16:30)、你知道我愛你】。耶穌第三次接受彼得所承認的失敗與不完全(參賽6:1-8),並慈愛地差遣他去餵養祂的羊,【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彼得的恢復就此得以完成。
11. 彼得終於發現他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來跟隨耶穌,他也發現他自己的忠心可以說是靠他自己的意志力過於靠耶穌所賜的能力。同樣的,今天我們應當知道自己的忠心誓言是靠不住的。我們不要依靠自己,反而要謙卑知道即使靠一個人自己最佳的意圖還是有限的。
12. 因此,彼得終生順服主的大使命。從那時起,他的事工不單是傳福音(徒2:14-40; 3:12-26),並且也餵養主所託付他的羊(參徒2:42)。許多年後,在他的事工結束前不久,彼得寫道,“ 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 神的群羊、按著 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1-3)。
2. 忠心的基督徒願意為基督犧牲一切(21:18-19a) 21:18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 21:19 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 神。…
1. 耶穌預言彼得的殉道強調了一個真理,就是對主忠心可能要付上一個重大的代價。耶穌曾在差遣祂的門徒時告訴他們,“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然後警告他們,“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10:38-39; 參太16:24-26; 羅14:8; 腓1:21)。
2. 【實實在在】這個詞穿插在整本約翰福音書中。它引進一個重要的真理(1:51; 3:3, 5, 11; 5:19, 24, 25; 6:26, 32, 47, 53, 53; 8:34, 51, 58; 10:1, 7; 12:24; 13:16, 20, 21, 38; 14:12; 16:20, 23)。當彼得【年少的時候】,他【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意思就是他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行動。但耶穌接著告訴他,他【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警告他說,到將來某一時間點,別人將捉拿他,將他捆綁起來,帶去處死。【伸出手來】暗喻他將來要被釘十字架。約翰的註解,【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 神】,讓我們更加明白。
3. 彼得生前最後三十年左右事奉主,預期有一天他要殉道。但他以信心對待他的命運,知道自己再也不會賣主,反而會在他的死上榮耀祂,而得安慰(參彼前4:14-16)。根據傳說,彼得被釘十字架前,要求被倒釘,因為他感到不配與耶穌有相同的遭遇。
3. 忠心的基督徒定意跟隨基督的帶領(21:19b-25) 21:19 …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罷。 21:20 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阿、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 21:21 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說、主阿、這人將來如何。
約翰福音 21:1-25 Page 7
21:22 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罷。 21:23 於是這話傳在弟兄中間、說那門徒不死.其實耶穌不是說他不死.乃是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 21:24 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門徒.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 21:25 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1) 跟從耶穌基督是基督徒生活的重中之重。在約12:26中,耶穌簡單地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這是跟隨祂的羊的標誌(約10:27; 參約8:12),無論要付出任何的代價(太16:24; 19:27; 路5:11, 27-28; 9:23-25; 18:28)。跟隨主耶穌的意思不只是願意放棄一切來順服祂的旨意,並且遵守祂的命令(太7:21; 路6:46),並且要效法祂(帖上1:6; 約壹2:6; 參林前11:1)。 2) 耶穌在預言彼得的死之後,【就對他說、你跟從我罷】。明顯的,當時他們是站立的,並在行走(可能沿著湖邊),【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阿、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在整本約翰福音書中,約翰從未提到自己的名字,都是以別的方式來指自己。毫無疑問,他在描述中用【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阿、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來指自己(參閱13:23)。因此,他是最靠近耶穌的門徒之一。 3) 耶穌預言彼得的殉道顯然引起了彼得對他的朋友約翰將來會怎麼樣的關懷。因此,他就問耶穌,【主阿、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即刻,並帶著責備的回答,【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這不是一個回答,而是一個指責,清楚告訴彼得將來約翰如何不關他的事。若約翰要活到主再來,與彼得毫無相干。重申祂在19節的命令,耶穌鄭重地說,【你跟從我罷】。彼得需要注意的不是在任何其他人身上,而是他自己對耶穌基督的忠心和責任。每一個基督徒都有一個獨特的計劃在他身上,必須吸取這個教訓。 4) 約翰最後回答了幾個問題,完成了他的敘述,也完成了這一本神所默示的福音書。主耶穌對彼得的假設性的回答,【傳在弟兄中間、說那門徒不死】。約翰很快澄清這謠言,免得他的死令人以為主說了一個錯誤的預言。【其實耶穌不是說他不死.乃是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 5) 約翰提醒他的讀者【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門徒.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約翰是記載在本福音書中這些事情的一個目擊證人,而與這些事有關的【他的見證是真的】。他所寫的是真的,但也絕對不是詳盡無遺的。約翰提醒,【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在聖靈的默示之下,約翰選擇性地揀選了他的材料與他所說的呈現耶穌基督為彌賽亞與神的兒子的目的一致(約20:30-31)。他說耶穌所行的事就是世界所有的書都容不下,證明四福音書所記載的只是有限被揀選的事情。 6) 耶穌挑戰彼得來愛祂勝過一切。面對為基督犧牲一切,從此以後,彼得再也不退縮。他學習到這個功課,就是跟隨耶穌將是他愛的唯一至高目標。彼得與其他使徒,藉著聖靈的大能,藉著他們無懼的見證耶穌基督,將這個世界翻轉過來(參徒17:6)。他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是為了愛基督和福音的真理而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