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11章55節-12章11節
約翰福音11章55節-12章11節: 講義(徐興緯弟兄)
愛與恨的極端(11:55-12:11)
預查5/4/2020
一. 群眾對耶穌的回應(11:55-57) 11:55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有許多人從鄉下上耶路撒冷去、要在節前潔淨自己。 11:56 他們就尋找耶穌、站在殿裡彼此說、你們的意思如何、他不來過節麼。 11:57 那時、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早已吩咐說、若有人知道耶穌在那裡、就要報明、好去拿他。
1. 這是約翰福音中提到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逾越節】(2:13; 6:4)。 根據律法的要求,【有許多人從鄉下上耶路撒冷去、要在節前潔淨自己】。 在逾越節之前,耶路撒冷很擁擠。 有人估計,在三大節期(五旬節,逾越節,住棚節)期間,有超過百萬的人擠滿了這座城市。 很諷刺的是,以色列民眾熱心潔淨自己,而他們的領袖卻正在無情地陰謀殺害神的兒子,玷污了自己。
2. 聚集在耶路撒冷的大批群眾急切地【尋找耶穌】,並【站在聖殿裡彼此說:“你們的意思如何、他不來過節麼?”】 他們想知道,既然【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早已吩咐說,若有人知道耶穌在哪裡,就要報明,好去拿他】,祂敢在耶路撒冷露臉嗎?他們對耶穌感到濃厚的興趣,但卻沒有信祂。 事實上,他們始終對祂無動於衷。 許多急切期待耶穌的到來,並擁護祂為彌賽亞的人,不久就會喊著說:“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十字架上!” (約19:15)。 他們易變的熱心證明了一件事,就是儘管他們膚淺的關心,事實上,他們與他們仇視的領袖一樣是心硬的。
3. 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就如基督其餘的生活和事工一般,迫使人們對與祂有關的事做出決定。 許多人以信心回應; 其他人則無動於衷; 還有一些人則懷有敵意,非殺死祂不可。 隨著耶穌最後的【逾越節近了】,不久之後,那些無動於衷和懷有敵意的人將聯合起來,將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林前2:8)。
二. 耶穌來到伯大尼(12:1) 12:1 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之處。
1. 主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人類歷史的最高點。 祂的生平不僅劃分了日曆(主前“BC”是指“Before Christ”;主後”AD”[anan Domini]是指“in the year of the Lord”),也劃分了人類的命運。 當耶穌警告那些棄絕祂的人時說,“所以我對你們說、你們要死在罪中、你們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約8:24)。在另一場合,祂又說,“你們以為我來、是叫地上太平麼.我告訴你們、不是、乃是叫人分爭”(路12:51;參路2:34)。 耶穌基督的與眾不同,引起了愛與恨,熱心與棄絕,崇拜與褻瀆,信仰與不信的極端對立。 不同的人對祂有不同的回應,就此分為綿羊與山羊,稗子與麥子,信徒與非信徒,得救的與失喪的人。
2. 約翰寫了他的福音,介紹耶穌為神的兒子和彌賽亞(約20:31)。同時,他還記載了人們對耶穌宣稱祂是彌賽亞和祂所行的神蹟的反應。 因此,約翰列舉了許多相信耶穌的人(1:35–51; 2:11; 4:28–29, 41–42, 53; 6:69; 9:35–38; 10:42; 11:27, 45; 12:11; 16:27, 30; 17:8; 19:38–39; 20:28–29),與那些棄絕祂的人的例子(1:10-11; 2:20; 3:32; 5:16-18, 38-47; 6:36, 41-43, 64, 66; 7:1,
約翰福音 11:55-12:11 Page 2
5, 20, 26-27, 30-52; 8:13-59; 9:16, 29, 40-41; 10:20, 25-26; 11: 46-57; 12:37-40)。
3. 在這段有關馬利亞膏耶穌的故事中,信和不信的主題顯得特別清晰。 馬利亞敬虔的作為體現了信心和愛心。 猶大的冷漠,滿心算計,冷嘲熱諷意味著不信和仇恨。 本段還記載了對耶穌的其它反應,包括馬大熱心的服侍,人群的冷漠,以及宗教領袖的敵意。
4. 主耶穌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激起了敵對的猶太人領袖要置祂於死地(約11:46-53)。 他們決定必須殺死耶穌和拉撒路。 由於耶穌死的時刻尚未到來(約7:30; 8:20; 12:23; 13:1),祂就離開耶路撒冷,住在以法蓮村(約11:54),大約在十二英里外北部曠野的邊緣。 從那裡,祂短暫地拜訪了撒馬利亞和加利利(路17:11–19; 28),然後在【逾越節前六日、耶穌(再次)來到(回到)伯大尼】。約翰將伯大尼描述為【拉撒路】居住的村莊,而現在拉撒路應該是當地最知名的居民,因為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了。
5. 從對為耶穌所預備的晚餐的描述中,出現了五種對耶穌的不同反應:馬大盡心的服侍,馬利亞謙卑的犧牲,猶大假冒為善的自我,眾人虛假的表面,以及宗教領袖懷有敵意的陰謀 。
三. 盡心的服侍(12:2) 12:2 有人在那裡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
1. 猶太人公會頒布法令,任何知道耶穌在哪裡的人都應該向他們報告(約11:57)。 但是,主耶穌在伯大尼的朋友們沒有將祂當作罪犯一樣交給猶太人,反而為祂【預備】了一個【筵席】,表達他們對祂的愛,特別是對祂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這件事的感謝。 由於【筵席】是指一日中的主餐,時間很長,為的是讓參與者可以有很多時間悠閒地交談。 來賓坐在地上,斜倚在一邊的肘上,頭朝那張低矮的U形桌子。 不知道當時在場有多少人,但至少有耶穌,十二門徒,馬利亞,馬大,拉撒路,並且可能還有長大痲瘋的西門。
2. 路加記載了耶穌幾個月前曾拜訪了馬利亞和馬大的住所(路10:38-42): 10:38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裡。 10:39 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 10:40 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麼.請吩咐他來幫助我。 10:41 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 10:42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使讀者更深入了解【馬大】為何在那裡【侍候】,即使這並不是在她家裡。
3. 即使經過這樣的責備,【馬大】在此處對她所感興趣的事仍然是認真地【侍候】。 (約翰將【拉撒路】描述為【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暗示這筵席不在他和他的姐妹的家中)。太26:6和可14:3不僅僅是暗示,還清楚指出筵席是在“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裡”。儘管西門仍然被稱為“長大痲瘋”,但顯然他已經得醫治了,不然大家不會聚集在一個仍然長大痲瘋的人家裡。因為痲瘋病不僅會傳染,而且在社交禮儀方面被認為是“不潔淨的”(利13:45)。如果西門還未痊癒,他也不會在
約翰福音 11:55-12:11 Page 3
他的房子裡舉行筵席,因為痲瘋病者是社會上的被遺棄者(民5:2)。根據當時有限的醫學知識,痲瘋病是無法醫治的,可見早先耶穌已醫治了他。
4. 儘管有其他服侍的人,當時馬大的服侍是針對耶穌的,因此她值得被稱讚的原因有兩個:出於對耶穌的感激之情,以及以她最懂得的方式來殷勤地表現她對耶穌的尊崇。這次,耶穌沒有責備她。所有基督徒應當像她一樣無私地事奉(羅12:11, 參考加5:13; 西3:24; 來9:14)。耶穌說:“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太23:11),並宣稱自己:“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加福音22:27),還有“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20:28)。保羅一再描述自己是耶穌基督的僕人(羅1:1; 林後4:5; 加1:10; 腓1:1; 多1:1; 參林前3:5; 4:1; 林後3:6; 6:4; 11:23),就如雅各(雅1:1),彼得(彼後1:1),猶大(猶1),和約翰(啟 1:1)一樣。在約12:26中,主應許了那些忠心事奉祂的人:“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在這個場合,儘管馬大的謙卑事奉好像被馬利亞的虔誠敬拜蓋過,但馬大的事奉所得的嘉獎和討主的喜悅絕不遜於馬利亞的。
四. 馬利亞的謙卑犧牲(12:3) 12:3 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
1. 如同在本書中對她的描述(參約11:32-33; 路10:39),馬利亞再次在兩姐妹中更是顯得沉思,思考,和富有情感。出於她對耶穌的異乎尋常自發的愛,【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一斤(羅馬的量度,相當於今天的十二盎司)的【香膏】是很大量的。哪噠(Nard)是一種香精油,是從印度北部山區的植物的根和長穗中提取的。用【哪噠】製成的香膏是【極貴的】,因為必須從老遠的印度進口原料。馬利亞所用的【哪噠】品質純真(【真】),因此更有價值。有人認為這瓶香膏值“三十兩銀子”(可14:5),與猶大所說的一致(約12:5)。正如下面第5節的討論所指出的,這數目相當於一年的工資。裝著它的極貴的玉瓶(雪花石膏瓶)也增加了其價值(太26:7)。她打破了玉瓶(可14:3),等於放棄了容器與裡面的香膏。香膏可能是馬利亞所擁有最貴重的東西。但是就像大衛(撒上24:24)一樣,她拒絕奉獻任何對她沒有價值的東西。她對主的愛是無限制的。
2. 馬太(太26:7)和馬可 (可14:3) 都分別記載馬利亞將香膏倒在耶穌的頭上,而約翰則說她將香膏【抹耶穌的腳】。這三處的描述都沒有矛盾。由於主斜倚靠在矮桌旁,腳向後伸,馬利亞可以輕鬆地先將香膏倒在祂的頭上,然後倒在祂的身體上(太26:12),最後倒在祂的腳上。她接下來的舉動震驚了旁觀者,比倒出昂貴的香膏的舉動更甚,她【又用自己頭髮去擦】耶穌的腳。猶太人認為替別人洗腳是有辱人格的,只有最低等的奴隸才必須作這種事(替耶穌解鞋帶,約1:27)。在即將來的逾越節前,當耶穌與十二門徒在馬可樓上吃晚餐時,門徒中沒有一個願意洗別人的腳,因此耶穌以至高無上的舉動和謙卑的榜樣替門徒洗腳(參約13:1-15)。但是,比馬利亞用昂貴的香膏抹耶穌的腳更令人震驚的是,她放下了頭髮。對於一個受人尊敬的猶太婦女而言,在公開場合這樣做是不雅的,甚至是不道德的。但是
約翰福音 11:55-12:11 Page 4
馬利亞並不擔心她可能因此而面臨的恥辱。相反地,她只專注於表達她愛主的心和對基督的尊崇,一點沒有顧慮到這會帶給她羞辱。
3. 約翰特別提到【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證明了馬利亞的謙卑奉獻行為是奢侈的。她不在乎她所付出的代價,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聲譽上。 她對耶穌基督的愛可以從她的捨己來衡量。 結果,正如主所宣告的那樣,馬利亞的高貴舉止被當作”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可14:9)。
4. 路加也記載了一個非常類似的事件: 7:36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喫飯.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裡去坐席。 7:37 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 7:38 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 7:39 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裡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 (路7:36–39)
5. 很明顯,這是完全不同的事件,因為它發生在加利利,而不是伯大尼。它的特點是一個女人,而不是馬利亞,是個罪人(可能是妓女)。 並且發生在我們主傳道的更早時期,而不是在耶穌在世的最後一週(Passion Week)。 而且這是發生在法利賽人的家中,而不是在痲瘋病人西門家。
五. 猶大假冒為善的自我(12:4-8) 12:4 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12:5 說、這香膏為甚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 12:6 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12:7 耶穌說、由他罷、他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12:8 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1. 馬利亞令人震撼和出乎意外的舉動所帶來的震驚與沉默,突然被一個抗議的聲音所中斷。有些英文譯本在第4節的開頭加了一個連接詞“But”(但),引進了一個鮮明與上文的對比:馬利亞的無私與猶大的自私。按照約翰福音的慣例,約翰在此處對【加略人猶大】的描述強調了兩個事實。首先,他是主的【一個門徒】(太10:4; 26:14, 47; 可14:43; 路22:3, 47; 約6:71);第二,他【將要賣耶穌】(太26:25; 27:3; 可3:19; 14:10; 路6:16; 22:4, 48; 約6:71; 13:2, 26- 29; 18:2, 5; 參徒1:16)。猶大的背叛是如此令人震撼和獨特,以至於福音書著者們每逢想到他或提及他時不能忘記這兩點。他不只是基督的跟隨者,而且是與主耶穌最親近的人之一,這使他的背叛更加令人髮指。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卑鄙的行為,配得最嚴厲的懲罰。用主耶穌基督令人恐懼的話說:“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太26:24)。
2. 猶大為了要表現他是一個仁慈的人,就對一件如此揮霍金錢的事表示憤怒,並大聲說道:【這香膏為甚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按時間順序,這是新約聖經中所記載的猶大所說的第一句話。這句話暴露了控制他內心的貪婪,野心,和自私。他與耶穌同甘共苦,期望祂能引入多數猶太人所期待的政治性的,地上的彌賽亞國度。身為耶穌身邊的人之一,猶大曾熱切期望在那個國中有一個崇高的地位。但現
約翰福音 11:55-12:11 Page 5
在,對他來說,那個夢想已經破滅了。耶穌如此激怒猶太領袖,以致他們打算殺死祂(約7:1; 11:53)。不僅如此,主親自警告門徒祂的死是不可避免的(可8:31; 9:31; 10:33)。當加利利的群眾試圖要強迫耶穌作王,主耶穌卻拒絕接受這個建議(約6:14-15)。
3. 猶大的夢想破滅。既然他的野心不可能實現,他就決定至少對他浪費在耶穌身上的三年,獲得一些經濟上的補償。約翰當時不知道,但多年後回想起來,對猶大的真正動機表達了恰當,蒙啟發的評論:【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如上所述,馬利亞的香膏值很多錢;因為對於一個普通的勞工,十分之一兩(一錢=1 denarii)相當與一天的工資(太20:2),所以【三十兩銀子】等於一年的工資(考慮到安息日和其它的聖日)。猶大看到這麼多錢卻無法收為己有,就大大生氣,於是對馬利亞怒吼。 猶大不贊同馬利亞的舉動,不是因為失去了賙濟窮人的機會,而是因為他自己失去了從錢包中竊取的機會。他看似的“義怒”是如此有說服力,以至於其他人也加入了他的抗議(太26:8-9; 可14:4-5)。
4. 儘管有些人試圖在猶大身上冠上高尚的動機,但聖經將他描繪成一個貪婪的賊和一個殺人的叛徒,甚至是 魔鬼(約6:70-71; 參 約13:2, 27)。 猶大是歷史上錯失良機的最好例證。
5. 猶大與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一起生活了三年。 但至終卻棄絕了祂,出賣了祂,被罪惡感所勝過(但不是真正的悔改)而自殺了,“往自己的地方去了”(徒1:25),也就是地獄(約17:12)。
6. 主立即捍衛馬利亞,嚴厲地斥責猶大(原文“由”的動詞是第二人稱單數,意思是“你(猶大)由她罷”),就吩咐猶大,【由他(她)罷、他(她)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耶穌的意思顯然不是要馬利亞把香膏(或其中一部分)留到安葬祂時用,因為她已經全然將香膏毫無保留地用在耶穌身上(參可14:3)。 儘管解經家在如何理解這些詞語上存在分歧,但最令人滿意的解釋是:“讓她罷!她沒有(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式)賣了香膏,並保存香膏直到埋葬我那天”。
7. 馬利亞的舉動是她對基督的愛與奉獻的自發傾瀉。 然而,就像該亞法無意中的預言(11:49-52)一樣,它具有更深的意義。 耶穌在太26:12中說:“他將這香膏澆在我身上、是為我安葬作的”(參可14:8)。 耶穌預言的“安葬”不是實際將屍體放在墳墓中,而是她剛剛所行的膏耶穌的舉動,祂認為這是祂即將死亡和安葬的象徵。 在第一世紀的喪葬費中,香膏是很昂貴的花費,是用來掩蓋腐爛氣味的(參約11:39)。 馬利亞的這一舉動,就像該亞法(約11:49-52)的情況一樣,揭示了比她當時意識到的現實要大得多的現實。 她的膏抹預示著後來亞利馬太人約瑟和尼哥底母將在耶穌死後所行的(約19:38-40)。
8. 如果猶大真的想幫助窮人,他不會沒有機會,因為正如耶穌提醒所有人,【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參可14: 7)。主並沒有輕看對窮人的慈善工作(參申15:11),而是要門徒清楚知道每件事的優先次序。 像馬利亞對主那樣做的機會不會持續很久,因為【你們(門徒)不常有我(耶穌)】,祂的肉身不能一直與他們同在。 在此,主的話再次預示了祂的死亡離祂已經臨近(不到一週)。
9. 猶大現在正站在十字路口。 脫去偽君子的假面具,不要假裝【掛念窮人】而實際上卻【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他所面對的是最終的決定。 他可以謙卑、悔改地俯伏在耶穌的腳下,認罪悔改,並求主寬恕。 或者他可以驕傲地硬著自己
約翰福音 11:55-12:11 Page 6
的心,拒絕悔改,屈服於撒但的權勢之下,背叛主。 他悲慘地,罪惡地選擇了後者,儘管這正符合了神犧牲祂兒子的目的(參約13:18-19),但後果卻完全由他自己承擔。 在這件事之後,“ 十二門徒之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 他們聽見就歡喜、又應許給他銀子.他就尋思如何得便、把耶穌交給他們”(馬可福音14:10-11)。
六. 眾人虛假的表面(12:9) 12:9 有許多猶太人知道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的緣故、也是要看他從死裡所復活的拉撒路。
1. 安息日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許多猶太人】【知道耶穌在】伯大尼,【就來了】。他們到伯大尼來【不但是為耶穌的緣故,也是要看他從死裡所復活的拉撒路】。 那個引起轟動的神蹟消息傳開了,好奇的人群想看這個行神蹟者並祂所復活的人。
2. 這些人還沒有像猶大和猶太人宗教領袖那樣公開敵視耶穌,但是他們也沒有像馬大和馬利亞那樣對耶穌忠誠。 他們是追隨最新感覺,尋求刺激的人,表面上對耶穌感興趣,但在屬靈上無動於衷,最終與耶穌對立。 像老底嘉教會的信徒一樣,他們“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啟3:16)。 當耶穌凱旋進入耶路撒冷時,他們會向祂歡呼,大喊“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約12:13)。 但幾天後,他們會喊著說、“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十字架上”(約19:15),並有些人會譏誚祂,因為他正被掛在十字架上(太27:39-40)。
七. 領袖們懷有敵意的陰謀(12:10-11) 12:10 但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 12:11 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
1. 聚集到伯大尼去看耶穌和拉撒路的人群絕沒有逃脫猶太當局的注意。冷酷無情的【祭司長】已經密謀要殺害耶穌(約11:53)。現在他們擴大了這個陰謀,【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作為耶穌有行神蹟的大能,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證人,一個活著的拉撒路對撒都該人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參約11:48)。他成為主耶穌是彌賽亞的宣稱不可否認的見證。不僅如此,在另一方面,一個復活的人令撒都該人感到尷尬,因為“撒都該人常說沒有復活的事”(太22:23)。他們無法推翻活生生的拉撒路成為無可辯駁的見證,就試圖藉著殺死他來毀滅這個證據。有名的解經家莫里斯(Leon Morris)曾指出,“他們的欺騙像蜘蛛網一樣正在擴大。很有趣的是大祭司該亞法曾說過:‘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約11:50)。看來好像一個人死還不夠,現在必須增加到兩個人。邪惡就是這樣增長了”。
2. 沒有人可以對耶穌基督持中立的態度。 正如祂自己所警告的:“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路加福音11:23)。 像馬利亞和馬大那樣愛祂和事奉祂,或像眾人一樣對祂漠不關心和猶豫不定,還是像猶大和大祭司那樣憎恨和對抗祂,每個人都會站在這三者中的一個地方。 然而,這立場決定著每個人永恆的命運,因為“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