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6章16-40節
約翰福音6章16-40節: 講義(徐興緯弟兄)
耶穌行走水上與生命之糧(6:16-40)
一. 真假門徒的特徵(6:16-29)
1. 真門徒的反應(6:16-21)
• 耶穌在水上行走(太14:24-33; 可6:47-52)是約翰福音記載的(20:30-31)耶穌所行的第五件神蹟(“水變酒”2:11; “大臣的兒子”4:54; “癱瘓的病人”5:1-17; “五餅二魚”6:1-15)。約翰的目的就是要藉著展現基督超然的能力,顯示出祂的神性。這也顯明耶穌的真正門徒與22-29節中的假門徒對這神蹟的不同反應。
1) 超然的神蹟(6:16-19) 6:16 到了晚上、他的門徒下海邊去、 6:17 上了船、要過海往迦百農去。天已經黑了、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裡。 6:18 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 6:19 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
a) 耶穌遣散眾人(“知道眾人要來強迫祂作王”;6:14-15),同時叫門徒們離開(太14:22)。毫無疑問,門徒們因眾人熱烈的反應感到興奮。他們的夫子終於得到祂早就應得的榮譽。耶穌曾教導他們要為神國的降臨禱告(太6:10),看來神終於應允了他們的禱告。耶穌知道他們的心,卻不想他們被眾人表面的熱情捲走,就叫門徒們離開。他們可能不明白為何耶穌叫他們走,但卻聽從了祂。
b) 根據可6:45,他們原本的目的地是伯賽大,離祂餵飽五千人的地方不遠。他們計劃在渡過加利利海到西岸之前與耶穌在那裡會面(太14:34; 可6:53)。【到了晚上、他的門徒下海邊去、上了船、要過海往迦百農去】。因為【天已經黑了、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裡】。【到了晚上(evening)】是在太陽下山到天黑之間。他們在伯賽大等候直到【天已經黑了】。由於【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裡】,門徒們勉強回到他們的船,就【過海往迦百農去】。迦百農在加利利海的西北岸。 c) 加利利海低於海平線700呎,而周圍的山都高過海拔2000呎。由於這將近3000呎的高度差別,很容易發生突然的大風暴。冷空氣從山坡急速下降,沖向湖面,形成大風暴,對小船造成十分的危險。 d) 當門徒們渡湖往迦百農,【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強大的風就將他們的小船吹離航道,離岸甚遠(but the boat was already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from land, NIV Mat14:24)。“ 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 (太14:24),門徒們“搖櫓甚苦”(可6:48),拼命想要安全到達西岸。但他們的進度甚慢。門徒們離開往迦百農去的時間是在晚上六點與九點之間(6:16),而根據太 14:25和可6:48,那時應該是清晨三點與六點之
約翰福音 6:16-40 Page 2
間。在這漫長,黑暗,力竭,緊張的時刻,【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約三,四哩)多路】。 e) 當時耶穌獨自在山上禱告(6:15; 太14:23; 可6:46)。然而,祂永遠是一個忠心的牧者(10:11-14),沒有忘記祂的門徒們。以祂的無窮的智慧,祂絕對會按照祂完美的時間表來幫助他們。神的權柄,全能,和全知絕不會做事匆匆忙忙。只是門徒們絕不會想到祂會用何形式來幫助他們。 f) 忽然,在黑夜裡,狂風大浪之中,他們【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已經掙扎了許久,沒有任何進展。然而,祂在大風浪中毫不費力在海面上行走。事實上,耶穌的行走很快速,對門徒們而言,好像祂經過了他們(可6:48)。因為天太黑了,風浪又大,門徒們看不清楚走向他們的船的那人是誰。 g) 祂的門徒中許多(約七位)是漁夫,常常在夜間,風浪之中,在湖上打魚(21:3; 路5:5)。即使浪大到可以使他們翻船,他們已經司空見慣。但他們卻不常見到人在水上行走。當然,【他們就害怕】了,就“以為是鬼怪”(太14:26; 可6:49)。 h) 有些不信的懷疑者認為當時耶穌沿著海邊行走,而門徒們由於懼怕就產生幻覺,以為祂是在水上行走。但當時門徒們離岸甚遠,在暴風的黑夜裡無法看到岸上這麼遠。那些以為這些打魚為生的漁夫錯覺一個人行走在水上的人,只不過一心想否認聖經中所記載的一件超自然的神蹟。耶穌行走在水上,如同祂所行的所有神蹟,不是一件無意義的魔術把戲。祂藉著違反萬有引力定律,為門徒們提供了生動,可見的證據,證明祂是物質的宇宙的創造者和控制者(約1:3; 西1:16; 來1:2)。
2) 隨後的反應(6:20-21) 6:20 耶穌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 6:21 門徒就喜歡接他上船、船立時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 a) 正如以上所描述,也正如我們所預料的,十二門徒對耶穌神蹟性顯現的反應是純粹的恐懼。他們無法解釋他們所看到的。更使他們恐懼的是,起初門徒們沒有認出接近的人影是耶穌。但主耶穌很快地平靜了祂那些驚慌失措的門徒們,對他們說,“你們放心”(太14:27; 可6:50),【是我,不要怕】。門徒們才知道是耶穌,【就喜歡接祂上船】。 b) 十二門徒,就像所有耶穌基督的真門徒們,渴望祂的同在。當耶穌吩咐他們和群眾散去時,他們勉強離開了祂。當耶穌沒有在他們開船渡湖前與他們會合,他們感到失望(6:16-17)。現在,他們既驚訝又鬆了一口氣,耶穌終於神奇地與他們會合,他們就喜樂了。 c) 彼得一向是大膽而浮躁,等不及主耶穌上船。他是如此渴慕靠近耶穌,就跳下船來,盡快行走到耶穌那裡去(太14:28-31): 14:28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14:29 耶穌說、你來罷。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14:30 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救我。 14:31 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
約翰福音 6:16-40 Page 3
d) 事實上,耶穌在水上行走的記載不只是一件神蹟,而是四件神蹟。第一,耶穌行走在水上;第二,彼得也短時間內行走在水上。馬太和馬可記載了第三件神蹟。當耶穌與全身濕透並被責備的彼得一上了船,馬上“風就住了”(太14:32; 可6:51)。最後,約翰記載了第四件神蹟:在耶穌上了船,平靜了風浪之後,【船立刻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奇蹟般地,這艘船就穿越了剩下的空間距離,即刻到達西岸。 e) 他們完全感到驚奇(可4:41),“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太14:33)。對耶穌基督的唯一適當反應就是俯伏在地敬拜祂,就像在祂出生時的東方博士(太2:11),一個迦南婦女(15:25),一個被耶穌醫治的瞎子(9:9, 38),復活後來到墳墓的婦女(太28:9),多馬(20:28),和其餘十一個門徒(太28:17; 路24:52)一樣。儘管這十二門徒對耶穌的神蹟感到驚訝,但他們的反應就像耶穌的所有真門徒一樣,俯伏敬拜祂。
2. 假門徒的反應(6:22-29)
1) 超然的神蹟(6:22-24) 6:22 第二日、站在海那邊的眾人、知道那裡沒有別的船、只有一隻小船、又知道耶穌沒有同他的門徒上船、乃是門徒自己去的. 6:23 然而有幾隻小船從提比哩亞來、靠近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喫的地方。 6:24 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裡、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 a) 耶穌與祂的門徒們在夜間渡過加利利海,【第二日】,其他人還在湖的東岸。這些人中,有一些已經見證過耶穌的醫治(6:2),和神蹟性的被餵飽(6:3-13)。他們在那裡過了一夜(太14:22; 可6:45)。早上起來,他們找耶穌,希望可以吃到另一免費餐(6:26),或許同時要擁護祂作王,他們就可以永遠得到神蹟性的供應(6:15)。漸漸地,他們發現【那裡沒有別的船、只有一隻小船、又知道耶穌沒有同他的門徒上船、乃是門徒自己去的】。那麼耶穌去了哪裡?他們不知道昨天晚上發生的事情,也沒有看見耶穌在水上行走。 b) 第23 節解釋了將群眾帶到迦百農的【幾隻小船】是【從提比哩亞來】的。提比哩亞是在加利利海西岸的一個重要城市。聖經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幾隻小船來到【靠近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喫的地方】。可能這些船主聽說耶穌在這裡行了神蹟,就來察看;或來接他們的親友;或來兜生意。也或許他們來避開耶穌和門徒們所遇見的風暴。 c) 找不到耶穌,【眾人】才發現【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裡】。因此,他們【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就是耶穌的家鄉(太4:13)。可能還有一些人無意中聽到主耶穌告訴門徒們將船開往迦百農去(太14:22)。
2) 接著的回應(6:25-29) 6:25 既在海那邊找著了、就對他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裡來的。 6:26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喫餅得飽。 6:27 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
約翰福音 6:16-40 Page 4
因為人子是父 神所印證的。 6:28 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甚麼、纔算作 神的工呢。 6:29 耶穌回答說、信 神所差來的、這就是作 神的工。 a) 當他們終於在迦百農找到耶穌,眾人驚訝地對祂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裡來的】?如上所言,他們知道祂未曾與門徒們一同乘船離開。祂也不可能沿岸走到迦百農去,而不被他們看見。雖然他們找到祂,祂如何來到迦百農仍然是一個謎。 b) 耶穌故意不回答他們。前一天,在耶穌餵飽了他們以後,他們想要強迫祂作王。耶穌若告訴他們另一個更大的神蹟只會助長他們被誤導對彌賽亞的熱情。而且,主耶穌沒有將自己交給尋求刺激的假門徒們(2:24)。祂忽視他們的無關重要和膚淺的問題,反而談到更深層次的罪惡動機。 c) 耶穌的斥責,【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喫餅得飽】,赤裸裸地顯露出他們自私,愛物質的心。被他們自己膚淺的,對食物和神蹟的慾望所蒙蔽,他們忽略了耶穌的位格和使命的真正屬靈的重要性。雖然他們見證了耶穌所行的神蹟(6:14),他們仍然沒有明白這些神蹟的屬靈意義。令人驚奇的是在耶穌餵飽了群眾後,連十二門徒也“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可6:52)。他們沒有明白神真真實實在他們中間,直到耶穌在水上行走。那時,他們才說,“你真是 神的兒子了”(太14:33)。當耶穌之前平靜了另一個風暴時,他們只問,“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太8:27)。因此,主耶穌稱他們為“小信的人”(太8:26)。 d) 耶穌斥責眾人愚笨的物質主義。他們只為【必壞的食物】勞力,耶穌勸導他們要追求【存到永生的食物】,就是耶穌自己,生命之糧(6:35, 54)。祂固然知道他們需要物質的營養(6:10-12),祂更在乎的是他們屬靈的益處。他們不應當只在乎可以朽壞的外在身體(林後4:16),反而應當尋求只有【人子】才能【賜給】的屬靈養分。畢竟,得到所有世上的物質,而失去一個人的永生是沒有益處的(太16:26; 路12:6-21)。耶穌是父神所【印證】(set His seal)的,他就有權柄去分配從神來的屬靈糧食,來滿足義人的飢餓(太5:6)。 e) 回應耶穌在27節的命令去追求屬靈,不朽壞的永生的食物,【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甚麼、纔算作 神的工呢】?他們用自己扭曲的思想過濾了耶穌的話,以為耶穌說他們需要做一些工作才能獲得永生。他們思想應該做什麼工。相似的,有一個人來問耶穌,“我該作甚麼善事、纔能得永生”(太19:16)。在路10: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纔可以承受永生”。猶太人也是相似地想藉著他們的宗教來追求永生,因此,這問題是非常普遍的。 f) 當然,真正的得救 “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行為)”(多3:5)。因此,耶穌告訴他們,唯一神能悅納的工就是【信神所差來的(耶穌)】。得救是單靠恩典(弗2:8-9),單因著信(羅3:28),單信了耶穌基督(徒4:12)。 “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 神面前稱義”(羅3:20; 加2:16)。得救是神的恩賜(約4:10; 羅5:15; 6:23; 弗2:8)。因
約翰福音 6:16-40 Page 5
此,得救不是靠人的努力,成就,或道德,而是從一個必可產生善行的信心來的(弗2:10)。一個不能產生善果的“信心”是死的,意思就是那根本就不是真正聖經所說的信心(雅2:14-26)。
二. 生命之糧(6:30-40)
1. 信與不信的對比(6:30-33) 6:30 他們又說、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作甚麼事呢。 6:31 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喫過嗎哪、如經上寫著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喫。』 6:32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 6:33 因為 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 a) 難以想像,眾人在見證了耶穌行了各樣神蹟後(6:2),包括前一天的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竟然對祂說,【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作甚麼事呢】。他們對耶穌在第29節中宣稱祂是神所差來的那一位的回應,竟然是大膽要求耶穌顯示祂的資格。這愚蠢的要求顯示了他們的笨拙而以自我為中心的好奇心,活生生地說明了未蒙救贖的人陷在屬靈的瞎眼中。 b) 然而,不信的人永遠不會滿足,即使有許多證據。路16:31指出那些拒絕神話語真理的人, “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猶太人領袖就譏諷地說,“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可15:32)。然而,耶穌從死裡復活是一個遠比從十字架上走下來更大的神蹟,他們仍然拒絕信祂。他們非但沒有接受這個真理,反而竭力想要遮蓋祂復活的真相(太28:11-15; 徒4:1-3)。 c) 耶穌勸勉群眾來信祂(6:29),但他們卻要求祂行另一個神蹟(2:18; 12:38; 16:1; 路11:16; 林前1:22)。從他們所說的,【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喫過嗎哪、如經上寫著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喫。』】(出16:4, 15; 尼9:15; 詩78:24; 105:40),看出他們特別想要祂再重複那個餵飽五千人的神蹟(6:26)。他們沒有將耶穌當作彌賽亞和救主來敬拜,只是要祂繼續【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喫】;用他們的嘴,不是用他們的心,就如摩西當年【在曠野】供應以色列人【嗎哪】四十年之久。事實上,這就是耶穌時期的猶太人所期待彌賽亞來時會做的事。因此,群眾挑戰耶穌以持續供應他們食物來證明祂是彌賽亞(6:34)。 d) 然而,耶穌不想滿足群眾的物質主義的想法。祂若遷就他們就等於讓他們認為祂是一個政治性或社會性的彌賽亞。其實之前祂已經拒絕作王(6:14-15)。耶穌使用【實實在在】來強調他即將說的話的重要性,接著就譴責了群眾在四方面誤解了“曠野中的嗎哪”的意義。 e) 首先,【不是摩西賜給】以色列人【天上來的糧】(6:15; 申8:3, 16; 尼9:20; 詩78:24-25; 105:40)。摩西只不過將神告訴他的有關收集嗎哪的指示轉達給以色列人(出16:15-30)。 f) 第二,嗎哪不是真正天上來的糧。耶穌告訴他們,【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原文的【賜給你們】是現在式,表示賜【真糧】這件事不是過去的事,而是對每個時代而言都是現在式。【真】的意思是名副其實的,非偽造
約翰福音 6:16-40 Page 6
的。儘管當時神確實賜以色列人嗎哪為糧,這只是預表終極的,真正的,從天上降下來的糧(6:38, 50-51; 58; 3:13)。 g) 第三,嗎哪維持肉體的生命,而【神的糧】,也就是【天上來的糧】,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屬靈)生命給世界的】。在整本約翰福音中,【生命】所指的不是以嗎哪維生的肉體和短暫的生命,而是只有藉著耶穌基督而來的屬靈和永恆的生命(1:4; 5:29, 40; 6:53; 10:10; 14:6; 20:31)。 h) 最後,嗎哪只是賜給以色列人,而真正的從天上來的糧是【給世界的】。藉著耶穌基督,神賜救恩給所有相信祂的人(40, 47; 3:15-16, 18, 36; 5:24; 11:25-26; 20:31),無論是什麼國籍,種族,或民族背景。 i) 因此,耶穌說神從天上賜下的真正的糧遠超過摩西時的嗎哪(來3:3)。群眾要求更多的證明,顯露出他們邪惡的動機和不熟悉舊約聖經與神兒子的話語。
2. 猶太人的困惑(6:34-40) 6:34 他們說、主阿、常將這糧賜給我們。 6:35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6:36 只是我對你們說過、你們已經看見我、還是不信。 6:37 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 6:38 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 6:39 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 6:40 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a) 群眾的第二個要求(耶穌賜糧,6:30-31)再次顯示出他們屬靈的瞎眼。他們完全沒有領悟到耶穌在32-33節所說的要點,就急著對祂說,【主阿、常將這(屬世的)糧賜給我們】。從這個要求和內中所含的興趣可以看出他們不斷想要利用耶穌來滿足肉體的需要。今天,總會遇到這種膚淺,短暫的所謂“耶穌跟隨者”,在教會中尋找他們所需要的,來滿足他們的慾望。同時,總是有些教會可以容納他們。這些教會通常是吸引最多人來的地方,但其中真正信徒的比例卻最低。此處,眾人先要求耶穌證明自己,接著要求祂給他們所要求的。我們可以將34節中的【主阿】理解為“先生”(Sir)的尊稱,因為從36節可以清楚看到眾人並不是真正相信耶穌。他們仍然只在乎滿足他們屬世的需要(4:15),與以色列人在乎嗎哪的供應一樣(出16:35)。他們的遲鈍顯示出一個事實,就是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 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纔能看透”(林前2:14)。 b) 他們的遲鈍和不明白,促使耶穌明確地向他們宣告,【我就是生命的糧】。主耶穌並不是指物質的食物,而是指祂自己;祂就是之前祂所應許要賜給他們的食物(6:27)。糧,甚至嗎哪,或者耶穌剛剛在前天晚上變出來的餅與魚(6:1-13),都無法永久滿足肉體的飢餓。因此,當耶穌宣告那些來到祂身邊的人將【必定不餓】,【永遠不渴】時,祂所指的必定不是有關身體,而是有關靈魂。此處,與太5:6一樣,耶穌用【餓】和【渴】的隱喻來表達人有認識神的需要(詩42:1-2; 63:1)。 c) 第35節中的兩個簡單的動詞(【到】和【信】)定義了人在拯救的程序中的角色。【到】基督這裡來是棄絕以前的罪和悖逆的生命,來順服基督如同
約翰福音 6:16-40 Page 7
“主”(Lord)一樣。雖然約翰沒有在他的福音中用“悔改”這名詞,這“悔改”的概念卻明顯地與【到我(基督)這裡來】的意思相同(帖前1:9)。悔改和信心是一個銀幣的兩面;悔改是從罪裡回轉,而相信是轉向救主。兩者是不可切割的。 d) 【我就是生命的糧】是約翰福音中耶穌的七處重要聲明中之第一處。在這七處經文中,耶穌將【我是】連接一個隱喻來說明基督身為救主的工作。除了在本處,耶穌用了【我就是生命的糧】,祂也用【我是】來形容自己是“世界之光”(8:12),“羊的門”(10:7, 9),“好牧人”(10:11, 14),“復活與生命”(11:25),“道路,真理,生命”(14:6),“真葡萄樹”(15:1, 5)。耶穌也以絕對不可質疑的語氣用【我是】(4:26; 8:24, 28, 58; 13:19; 18:5-8)來指明祂就是舊約中用這名稱的同位神(出3:14)。 e) 耶穌在宣告祂就是天上的糧後,就譴責祂的聽眾們的不信,並指責他們【只是我對你們說過、你們已經看見我、還是不信】。雖然他們已經【看見祂】和祂所行的一切,並沒有明白祂的神蹟的意義,沒有抓到祂的教導的要點。如同他們在曠野的祖先,“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來4:2)。他們所看到的神蹟只是滿足了他們的好奇,想要看到更多的神蹟。他們對耶穌能解決他們生活中的難處感到興趣,但卻不願意【信】祂為他們的彌賽亞,他們的主。 f) 群眾的反應沒有使耶穌灰心。祂在事工上成功的信心是建立在神的全能上。祂知道【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原文中的【凡】(所有,all)是中性單數,表示神給耶穌的是一個群體而不是許多個人,包括所有在“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被揀選的人(弗1:4)。這深奧的事實教導我們所有得救的人是“父”給“子”的愛的禮物。整個救贖歷史就是這個被贖回的身體的聚集,也是“父”給“子”的新婦。“子”將“父”給祂的每一個靈魂當作從“父”來的,難以抗拒的愛,因此【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 g) 從人的觀點,“神…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徒17:30),並且“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3)。但得救並不是靠人的意志。蒙救贖的人是“這等人……、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 神生的”(約1:13)。得救“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 神”(羅9:16)。悔改(徒11:18; 提後 2:25)和信心(弗2:8-9; 腓1:29)兩者都是神所賜的。不然沒有人可以到祂那裡去,因為“沒有尋求 神的”(羅3:11)。 h) 免得有人尋求神卻恐怕他們可能沒有被揀選,耶穌就形容“父”給“子”的人就是【到我這裡來的】。從“父”的角度來看,我們是“父”以祂的主權給“子”的。從人的角度來看,我們來到基督那裡。當然,“子”不會拒絕任何從父來的愛的禮物。因此耶穌補充,【我總不丟棄他】。 i) 當然,子不會拒絕父所賜給祂的禮物的任何部分。在三位一體中絕不可能有這種不和諧,就如耶穌接下去所說的,【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使這個意思更加明確。主耶穌來到世上只有一個目的:完全順服差祂來的父的旨意。耶穌對門徒們宣告,“我的
約翰福音 6:16-40 Page 8
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4:34)。後來,祂又補充,“我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因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5:30; 太26:39)。祂在14:31 確認,“但要叫世人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在祂的離世前的大祭司的禱告中,祂向父說,“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17:4)。 j) 耶穌來是要行【差我(祂)來者(父)的意思】的事實(6:39-40)確保蒙揀選的人的救恩和他們的永遠得救。“父”的意思【就是他(父)所賜給我(子)的】,“子”【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所有在太初“父”分配給“子”的那群蒙揀選的人一個也不會失落;這應許“子”將在【末日】,完整無缺地叫他們復活(6:40, 44, 54),向所有的真信徒保證他們有永遠的救恩。 k) 信徒永遠得救的福氣與個人的悔改和信心是不能分開的,因此主耶穌肯定地說天堂屬於【一切見子而信的人】。他們將【得永生】(6:47, 54; 3:15-16, 36; 5:24; 10:28),這永生的本質就是永不止息的(3:16; 10:28; 太25:46)。這事實更進一步加強了在37-39節中所提到的信徒的保守和安全。從耶穌來的【永生】,就是生命之糧,是信徒應當竭力追求,比群眾所追求物質的糧食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