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經文

約翰福音 5 : 1-17

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

約翰福音5章1-17節

約翰福音5章1-17節: 講義(張肇榮傳道)

醫治病了38年的人

一.畢士大池(1-4) 5 Some time later, Jesus went up to Jerusalem for one of the Jewish festivals. 2 Now there is in Jerusalem near the Sheep Gate a pool, which in Aramaic is called Bethesda and which is surrounded by five covered colonnades. 3 Here a great number of disabled people used to lie—the blind, the lame, the paralyzed. [4] ome manuscripts include here, wholly or in part, paralyzed—and they waited for the moving of the waters. 4 From time to time an angel of the Lord would come down and stir up the waters. The first one into the pool after each such disturbance would be cured of whatever disease they had.
這件事情發生在哪裡? 這個地方有什麼建築?
裡面有些什麼人? 為什麼這些人在這裡?
【約五1】「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
『節期』的原文前面沒有加冠詞,究竟是甚麼節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聖經既未明指是何節期,這些爭論乃是多餘的。
【約五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
『羊門』(參尼三1)位於聖殿東北角,獻祭用的羊都由這門牽入。『有』字原文是現在式,表示在寫本書時,那池子還存在。
「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因這池子係專供養病之用,故稱之為『憐憫之家』(畢士大的原文字義)。
「旁邊有五個廊子」:池的四周都有廊子,另有一廊將池分為兩半,形成所謂『雙子池』。『廊子』係有頂蓋的柱廊,柱子高達二十餘呎;專為收容病人,在裏面躺臥安歇之用。
【約五3】「裏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動)。」
人們相信那池水具有治病的功效,因此各方的病人在這裏等候要得著醫治。
【約五4】「(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愈了。)」
有些古卷並無上節的『等候水動』和本節,因此解經家對此有兩種不同的看法:(1)有人認為這段話是後人根據第七節而附加上去的解釋。(2)有人認為這段話乃屬原來經文中的一部分,若沒有這段說明,便顯得那麼多病人聚集在那廊子裏(參3節)相當不合理;乃是後來抄寫經文的人,為著與當時民間流行的崇奉聖水的異教迷信劃清界限,因此故意將它刪除,以避免引起後人不必要的誤會。
「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 據專家研究,是有硫黃的間歇噴泉,每隔幾分鐘(或若干時候)噴射一次,並非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池水(因此,中文聖經將第四節的話用較小的字印出,表示並非原有經文,乃抄經者所加進去的解釋)。硫黃泉水有醫病功能,所以許多病人到此求醫。
小結:
這是一個病人被醫治的地方,是一個給人盼望的地方,所以吸引很多有需要的病人來這裡尋求醫治.這也是一個強烈競爭的地方,因為只有先下去的人可以得到痊癒.或許天使只是一個傳說,但是這裡的池水真的可以讓人得到痊癒,所以一傳十,十傳百,許多疑難雜症的病人都到這裡,成為他們最後的希望.
現在的社會,你我身邊的人事物,是否有像畢士大池這種地方?人對這裡懷有極大盼望,卻只有第一名的人才能得到.
二.病了38年的人(5-9) 5 One who was there had been an invalid for thirty-eight years. 6 When Jesus saw him lying there and learned that he had been in this condition for a long time, he asked him, “Do you want to get well?” 7 “Sir,” the invalid replied, “I have no one to help me into the pool when the water is stirred. While I am trying to get in, someone else goes down ahead of me.” 8 Then Jesus said to him, “Get up! Pick up your mat and walk.” 9 At once the man was cured; he picked up his mat and walked. The day on which this took place was a Sabbath,
這裡有一個人,他的狀況如何?
病了38年會是什麼感覺?他會有什麼心情?
耶穌來到,問他什麼?那個人回答什麼?這樣回答的意思是什麼?
耶穌又回答什麼?結果如何?
【約五5】「在那裏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
沒有說明他生的是甚麼病,但從他行動不便的情形(參7節)看來,似乎是一種癱瘓的病,或許至少是瘸腿的。
1.在『節期』(1節)理當快樂的時候。
2.在『耶路撒冷』(1~2節)理當滿有尊嚴和平安的地方。
3.在『畢士大池子』(2節)理當滿得神的憐憫。
4.在『安息日』(10節)理當享受安息的時候。
在以上這些美好的情況底下,竟然有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表示他並沒有享受到快樂、尊嚴、平安、保護、憐憫、庇護和安息。
【約五6】「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愈麼?』」
這個病人尚未向主求告,主就先問他:「你要痊愈麼?」
【約五8】「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罷。』」
『褥子』是一塊輕便的小床墊,為當時窮苦人用的寢具。
【約五9】「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
『走』字照著原文的語態,乃是『不斷的行走』或『一直行走』(to walk all around)。
小結:
這個病了38年的人,或許仍然對這一池水抱有希望,也或許對能痊癒已經失望,因為總是有人比他先下去.這裡的救法似乎不屬於他,因為沒有人幫助他,他自己的努力也拚不過別人.經文沒有告訴我們,他在這裡躺了多久,即使他無法得到痊癒,似乎也沒有別的方法,別的去處.
耶穌來到這裡,看見他,知道他,問他,這一連串的動作都是耶穌主動,這人甚至沒有先求耶穌醫治.
耶穌這個問題似乎是多餘,這人就是要痊癒才會躺在這裡.耶穌用這一句話引起那人的興趣,更可能是讓那人重新思考,自己真的要痊癒嗎?因為久病的人或許已經從希望,失望,變成絕望了,或許已經沒有得痊癒的念頭,已經放棄了.
或許這人躺在這裡,已經很久沒有人跟他講話了.開始的時候或許還有家人,親戚,朋友的幫助.他躺在這裡,看到自己的無能,心裡更是不平衡,不滿的怨氣充滿,怨天尤人,無處發洩.
他的眼光盯著池水看,希望完全放在池水上,但是沒想到今天耶穌來到他身邊,是唯一能醫治他的神,並且耶穌的醫治是立刻的,是完全的.
我們的希望會放在什麼事上?得到了真的會讓我們滿足嗎?有人說人生有兩大苦,一是想要的得不到,一是想要的得到了.
那麼信了耶穌真的就滿足了嗎?耶穌所賜的是什麼?神經常沒有照我們所求的成就,那麼我們如何得到滿足?
三.誰叫你拿褥子走?(10-13) 10 and so the Jewish leaders said to the man who had been healed, “It is the Sabbath; the law forbids you to carry your mat.”
11 But he replied, “The man who made me well said to me, ‘Pick up your mat and walk.’ ” 12 So they asked him, “Who is this fellow who told you to pick it up and walk?” 13 The man who was healed had no idea who it was, for Jesus had slipped away into the crowd that was there.
那天是什麼特別的日子?為什麼這天特別?
猶太人跟那人說什麼?為何不行?
那人如何回答?猶太人又問他什麼?那人知道答案嗎?為什麼?
為何耶穌要躲開?
【約五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猶太人對那醫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
摩西律法禁止人在安息日作工,並沒有禁止人在安息日拿褥子走路(參出廿10~11;卅一13~17),而是猶太拉比對摩西律法的解釋,禁止人在安息日拿重的東西,包括移動傢俱及擔負重擔。
那些熱心宗教的人,大多數只關心安息日的規條,並不關心人在安息日有沒有真安息。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並不是人為安息日而造的(參可二27)。
【約五11】「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愈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罷。”』」
他的意思是說,這不是出於我自己,我只是聽從那醫治我的人的吩咐。
【約五12】「他們問他說:『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甚麼人?』」
法利賽人不是問誰醫治你的病,而是問誰叫你拿褥子走;他們是存心找違犯規矩的證據。
【約五13】「那醫好的人不知道是誰;因為那裏的人多,耶穌已經躲開了。」
認識主的能力和認識主不同;信徒在初信時,大多只經歷主的能力,尚未經歷主自己(「不知道是誰」)。
小結:
猶太人特別注重守律法,其中對安息日的規定與遵守非常看重,嚴格執行,所以看到這人在拿褥子,沒有明白前因後果,就責備他犯了律法.
這個人剛剛得到痊癒,心中仍然在喜樂中,遇到猶太人反而莫名其妙被罵,而且又不是自己要拿褥子的,就說是那人叫他做的;他甚至不知道耶穌是誰.
守律法是好的,是應該的,但是只守律法,甚至錯誤解讀律法,誤解訂定律法的心意,只按字句去要求別人,就會本末倒置,放錯重點.
我們有沒有律法情節?如果看到一些不太守規矩的人,是否容易不問原因而輕易下結論?可否舉例說明?
四.不要再犯罪(14-17) 4 Later Jesus found him at the temple and said to him, “See, you are well again. Stop sinning or something worse may happen to you.” 15 The man went away and told the Jewish leaders that it was Jesus who had made him well. 16 So, because Jesus was doing these things on the Sabbath, the Jewish leaders began to persecute him. 17 In his defense Jesus said to them, “My Father is always at his work to this very day, and I too am working.”
耶穌遇見他,跟他說什麼?
那人聽到後做了什麼?
猶太人知道後做了什麼?耶穌如何回答?
【約五14】「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
『犯罪』原文是現在式;全句意即『再也不要繼續犯罪了』。這話暗示這人的病是由犯罪而來,但並不就表示所有的病都與罪惡有關。
本節說出這個病人生病的原因乃是罪。主在這裏不僅醫治他病的情形,也使他脫離病的根源──罪。主的救恩何其全備!所以當我們生病時,一面該仰望主的醫治,一面該求主的光照,看看到底這次生病的屬靈原因是甚麼?有沒有甚麼地方得罪了神?
【約五15】「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穌。」
猶太人是問誰叫他拿褥子走路(參12節),而他是對他們說誰使他痊愈。
【約五16】「所以猶太人逼迫耶穌,因為祂在安息日作了這事。」
按猶太人文士對摩西律法的解釋,除非病人性命堪虞,不然在安息日治病是違反誡命的。
【約五17】「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意指『我父從未停止作工』;雖然神已停止了祂創造的大工(參創二1~2),但祂仍在管治全宇宙,用大能托住萬有,保護所有受造之物,並且繼續不斷地作事,諸如:叫死人起來(21節)、差遣愛子(36節)、為子作見證(37節)等。
「我也作事」:意指『我也一直不斷地作工』;基督所作的事包括: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完成救贖大工、洗淨了人的罪(來一3),為信徒作中保(來七22),用道中的水洗淨教會(弗五26),建造教會(太十六18)等。
耶穌這一句回答與安息日的規定有什麼關係?如何從這個回答理解安息日的正確意義?
小結:
人生病或遭遇苦難,有很多原因,然而犯罪是其中一個原因.如果看到別人受苦,不要輕易說人犯罪,好像約伯的朋友,可能會誤會那人,或是雪上加霜,但是如果自己生病或受苦,應該自己省察是否因為罪.如果是因為罪,那就要認罪,悔改,求神赦免,求神醫治.
那人不知是出於惡意,或是出於無知,竟然跑去告訴對耶穌不懷好意的猶太人,造成猶太人逼迫耶穌.耶穌沒有因為逼迫而妥協,勇敢的說明真理:「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說明猶太人對安息日的理解 (安息日不能做工)是錯誤的.
我們也讀聖經,舊約和新約中有許多的規定,教會歷史中有許多傳統,教會中也有許多規矩,我們如何避免猶太人看待安息日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