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經文

說話有時

閱讀: 傳道書3章1-7節 | 全年讀經進度: 以賽亞書53-55章;帖撒羅尼迦後書1章

凡事都有定期⋯⋯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道書3章1、7節
在三十年冗長的歲月裡,這位非裔美國婦女在一間龐大的國際宣教機構忠心地事奉。但每當她試圖與同事討論種族歧視的議題時,大家總是沉默以對。終於,在2020年春天,幾乎全球各地都在討論種族主義。這時,她的同事們才開始公開談論相關議題。對此,她百感交集又甚悲傷,對於總算能談論這事感到欣慰,但對大家長久以來的沉默覺得不可思議。

就某些情況而言,沉默可說是一種美德。正如在傳道書中,所羅門王寫道:「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3章1、7節)

但在面對歧視與不公時沉默不言,只會引發悲痛和傷害。德國路德會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eller,在納粹時期因發表反納粹言論而被監禁)在二次大戰後所作的一首詩中提到,當納粹黨來抓共產黨員時,他因不是共產黨員而保持沉默。後來,納粹黨又逮捕猶太人、天主教徒和其他人,他同樣沉默不語。最後,當他們關押馬丁時,已沒人能為他說話了。

發聲譴責不公不義,的確需要勇氣和愛心。祈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現在就勇敢發聲。

在討論種族歧視或相關議題時不應保持沉默,
為何至關重要?什麼因素使你不願談論種族歧視?
親愛的上帝,求祢使我的心靈和舌頭不被恐懼掌控。
求祢裝備我,讓我看見並體會種族歧視所帶來的傷害,
好使我能為那些受傷害的人發聲。
作者: 雷翠霞 | 其他作者
靈糧透視
傳道書或許看似悲觀,很容易讓我們以沮喪的宿命眼光,閱讀在3章1-8節與「時間」有關的短詩。畢竟,這首詩一開始就以冷酷的言詞「死有時」,沖淡了新生命誕生的喜悅(2節)。然而,緊隨著這段優雅、寫實的短詩之後的經文(9-14節),才是這首詩的核心意義。那位撰寫傳道書大有智慧的作者寫道:「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11節),並指出「[上帝]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11節)。對永恆的這種領悟促使我們去尋找人生真正的意義,不將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或過度專注於短暫的今生。這種意義只能在永恆的上帝裡面才找得到,正如這位智者說:「上帝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14節)。認定這位偉大的永恆上帝,我們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因為祂讓我們的今生有了真正的意義,來世能享有永恆的未來。

葛庭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