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經文

約伯記 11 : 12-20

空虛的人卻毫無知識;人生在世好像野驢的駒子。

勸勉人悔改時 務必要謹慎

曾經在網路上看到:陪伴失落的方法,就是接受他的失落
參考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339
很震撼吧!



約伯是個義人,為什麼像他一個行為正直的人會受著無情的痛苦?

「智慧文學」是一種實際的學問,藉著品格教育,鍛練意志,陶治性情,達到道德的目的。

以色列人的正統神學思想,肯定一個「道德定律」—災禍的由來是上帝的懲罰,懲罰是犯罪的結果。遵守律法,疏財仗義,求告上帝,必蒙上帝賜福,凡事享通。智慧文學的箴言格言,也是訓誨這個道理。

約伯記的主題,卻是義人受苦。產生的神學難題是:

約伯受著種種災殃、折磨、疾病、痛苦,眾叛親離,他一定犯了罪。約伯認為自已沒犯罪,難道上帝不正義嗎?(約伯記32:1-3)

約伯的朋友,本來是來慰問約伯,看見約伯竟「自以為義」,於是與約伯展開三輪辯論。他們意圖「證神為義」,並責備約伯,規勸他認罪悔改。

他們幾位輪番發言,控訴約伯。約伯逐個答辯。三位朋友,加上後來加入的較年輕的一位,說明上帝的偉大、高尚的道德標準,並以公義審判。句句都是正統的神學。

激辯之後,連最同情約伯的提幔人以利法,說完第廿二章那一番話就退出辯論,由得約伯他「知食其果」。不妨翻開聖經一讀,句句都是「金玉良言」、「做人道理」,可列入「信徒箴言」之中。

可是,到了全書的結尾,上帝再度出場,結案陳辭。以利法與他兩位朋友的議論,教訓約伯怎樣做個上帝眼中的好人的道理,被上帝評為「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正確」(42:7)。

那麼我們就不懂了。再「正確」不過的神學,為什麼不夠正正確?因為我們和約伯那幾個朋友一樣,給「報應」的框框框住。
義人受苦,是聖經一個重要主題。

約伯記「顛覆」了一個「正確神學思想」。上帝的子民,會陷在苦難之中。

遇到災難的人,不一定是被上帝懲罰。

守律法的人,不一定享通發達。

約伯記絶對不是認為律法的訓誨失效,或上帝無能。而是給我們一個新的神學見解。

耶利米先知,忠於召命,受苦。

以賽亞書的「僕人之歌」,為百姓和萬邦請命的上帝之僕。受苦。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彼拉多查不出祂有什麼罪,被釘十字架。

約伯記並沒有提出義人受苦有救贖的意義。對於約伯,苦難仍是個未解的謎。在基督降生之前,約伯沒有一個堅固的地點—十字架作為他的立場。但是,當他「親眼看見上帝」,那位宇宙的,歷史的,人類的主宰,他就能忍受意想之外的痛苦。他領悟到所受的痛苦必有意義,就欣然「撤回在塵土和爐灰中的懊悔」(42:6),不再追問上帝「為什麼」了。

讀約伯記,讀完開頭,先讀結尾,才讀中間,會容易明白一點。
參考https://faith100.media/為什麼讀不懂約伯記?/9365#&gid=1&p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