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眼光 9月29日

#每日新眼光 9月29日
❤️哥林多後書5章20節~6章2節
很多基督徒自認為是天國的僑民,只是暫時落腳在世上,將來有一天都會回到天上去。有這種觀念也不能說他錯了,不過顯然可見的是,這群「天僑」與僑居地往往格格不入,認為一旦僑居地發生動亂或瘟疫,母國隨時都可以發動撤僑行動。在武漢肺炎肆虐全球的期間,台灣也有過幾次旅外僑民包機返國的行動,也可說是一種撤僑。通常,台灣移居到國外的僑民,到了第三代通常就已經融入當地;不過,在台灣本土卻有一批「僑民」,已經在台灣生活了幾十年,還一直跟台灣格格不入。

原來,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分崩離析,迫使蔣介石只能帶著200萬軍民撤退到託管地──台灣。然而,幻想著「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蔣介石,並不想要這200萬人融入當時僅有600萬人的台灣社會,而是另外成立了「眷村」,讓這群人居住。對台灣人來說,他們都是「外省人」;事實上,在眷村裡也是存在著不同省籍,甚至有著階級的鴻溝。

當年國民黨政府從中國撤退的時候,軍官、士官可以帶著家眷同行,底層的士兵不但沒有這個福利,就算未婚士兵來到台灣,也不准跟台灣人結婚。直到1956年,執政者眼看反攻大陸無望,禁止通婚的禁令才逐漸鬆綁。眷村的存在,因為長期與台灣社會隔離,於是造就了這一批「僑民」,大多數的人不僅心向中國,輕視這塊供養他們的土地;甚至還有人想把台灣賣給中共,以換取他們更多政治、經濟利益。基督徒在台灣如果還自稱「僑民」,身在台灣、卻心向外國,恐怕會引起反感。

保羅在這裡稱自己是「基督的特使」,給我們一個不同的想像。一方面,特使確實是外國人,然而他的任務卻是要致力建立雙邊的關係。在台灣,也有一些特使真正愛台灣,甚至愛到他們結束外交工作之後,仍選擇繼續留在台灣落地生根。另一方面,我們知道特使去到外國,是被託付使命的。保羅說,他的使命就是傳和好的福音。我們也是一樣,身為基督的特使,我們並不是要跟世界格格不入,而是要傳和好的福音到這世界。我們要跟許多愛台灣的外國特使一樣,可以同理這個世界的苦難與困境,同時也記得自己被賦予使命,來轉化這個世界成為上帝的旨意成就的地方。

⭕默想:我會因為基督徒的身分而跟周遭的環境格格不入嗎?我應該如何扮演好特使的角色呢?

⭕祈禱:親愛的主,感謝祢差遣我到這個世界,求祢幫助我看重自己的特使角色,好讓更多人來認識祢。奉主的名祈禱,阿們。

⭕圖:1879年9月29日李庥牧師安息
李庥牧師 (Rev. Hugh Ritchie),於1867年12月13日抵台灣,1876年1月5日至1877年12月14日間休假回國,1879年9月29日在台南安息主懷。 茲錄台南教士會的紀念議錄,如下:
Tainan Council Minutes, November 20, 1879. Revs. Barclay and Smith; Dr. Anderson;
Death of Mr. Ritchie at Taiwanfu on 29th September reported and an appreciative notice of him was read as follows: Mr. Ritchie arrived in China about the close of 1867 and thereafter for 8 years at Takow and after his return from furlough for nearly two years at Taiwanfu laboured earnestly and devotedly in forwarding the work of Christ in Formosa. His colleagues take this opportunity of expressing their admiration of the many noble qualities he displayed both in public and private life, and their gratitude to God for the work which He enabled him to accomplish in the Island.

台南教士會摘要:1879 年11月20日。 巴克禮牧師、史密斯牧師、安德森博士
9月29日,李庥先生在臺灣府過世,悼念詞如下:李庥先生於1867年年底抵達中國,此後在打狗(今高雄)待了8年,從休假回來後將近兩年在臺灣府工作,盡心地在福爾摩沙傳揚基督。他的同僚藉此表達了他們對他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展現出高尚品格表示欽佩,並感謝上帝使他完成在福爾摩沙的工作。

❤️ https://page.line.me/chelam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