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眼光 9月27日
#每日新眼光 9月27日
❤️哥林多後書5章1~10節
某一次開會時,有人提到剛剛還有看到某位牧者,現在怎麼不見人影了?就有人回答:「他先走了!」接著,馬上有人回應:「這種用詞會讓人家誤會呢!可能要說『他先回去了』。但這樣說,好像也不太好!」於是,大家就討論起許多用詞都會讓人聯想到「死亡」,要盡量避免,最後大家達成共識,應該說「他先離席了」。
在華人的文化中便是如此避諱「死亡」,即使在基督徒當中,死亡似乎也是一個禁忌的話題。在台灣,不僅和死亡相關的話題大家不願意提起,連跟「死」諧音的「四」也讓人避諱,甚至許多醫院與飯店都沒有「四樓」。然而,保羅並不是這樣看待死亡。
保羅認為,當基督徒面對死亡時,與一般人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們會在新的世界有復活的盼望。保羅使用3個圖像,來形容這復活的盼望。第一個圖像是:我們會脫離不穩定的生命,獲得上帝親手造的永恆生命;我們現在的生命充滿嘆息,然而新的生命非常美好。因此有了第二個圖像:換上新的衣服(生命),我們並非被迫脫去舊衣服,而是願意穿上更美好的新衣服。而更美好的是第三個圖像:我們會和所愛的上帝永遠住在一起,並獲得永恆的報賞,我們將來會和上帝永遠在一起。
我們在禮拜中宣讀的台語「使徒信經」如此說:「我信聖神。我信聖,公同的教會,聖徒的相通,罪的赦免;肉體的復活;永遠的活命。」因此,基督徒能勇於面對死亡,並不是天真地不怕死,而是我們有復活的盼望。許多人不願意面對、甚至是害怕死亡,是因為不明白另一個世界比我們現今所在的地方更美好,而且有許多親朋好友已經在那邊等著我們,還有愛著我們的上帝也在那裡。若有一天我們要離去,地上的事情可以放心地交給上帝。
我們教會有一位姊妹年輕時曾罹患血癌,在那年代醫療不發達,連醫生都沒有把握將她治癒,但依然盡力地為她進行手術。在手術中,她夢見自己站在一片草地上,藍紫色的天空,以及溫暖的微風吹來,景象太過美好,好到讓她一度不想回來。這夢境讓她經歷天堂的經驗。後來,手術非常成功,追蹤多年癌症也沒有復發,醫生也覺得這是神蹟,是上帝幫助她。那件事對她生命產生巨大的影響,使她確信上帝的帶領,也讓她不懼怕死亡。現在,她認為自己活著是為上帝而活,並相信死亡是回到上帝面前領獎賞。
⭕默想:我會和朋友談起死亡的話題嗎?我自己如何面對死亡?
⭕祈禱:上帝啊!求祢幫助我看見自己生命的價值,認真地為祢而活,並相信將來在天上有著永恆的盼望。奉主名求,阿們!
⭕圖:顏清華
⭕1872年9月27日嚴清華在基隆首次向同胞公開見證耶穌基督是主。
嚴清華(1852-1909)1873年2月9日受洗,是馬偕牧師的首位學生,也是首席助手。馬偕不僅教阿華聖經、甚要真理、信仰常識,更傳授他西方的學問與知識,如天文學、歷史、地理等。某次馬偕向他展示並解說一幅世界地圖,阿華非常驚訝,知中國不過是世界的一小部份而已,長城和大海之外,竟然還有一片廣闊的天地。
阿華不僅是馬偕生活上的同伴,也是為福音同受逼迫的患難之交。他們多次經歷土匪、生蕃、暴民和毒蛇,又身蹈江河、深山之險,並且受盡辱罵、驅趕、唾臉、棍打、投石、潑糞等凌辱。他們都勇敢的承擔下來,而且信心愈挫愈堅,更努力傳福音,做見證。
1872年9月27日他們首次到基隆,在大廟門口,他們和往常一樣唱起讚美詩,立即引來大批人圍觀,將廟埕團團圍住,群眾怒目逼人。其中有些是阿華舊識, 看到他居然和洋蕃混在一起,更是憤惱。這時馬偕請他講話,這真是個大考驗,因他從未公開想人作見證,特別在這種場面,他有點猶豫。馬偕見狀吟起一首詩「我認救主無驚見誚,好膽干證道理,稱呼耶穌恩典奧妙,歡喜趁祂教示」(2009年版聖詩532首),阿華也跟著唱,然後抬起頭來面對憤怒的群眾,勇氣十足的見證道:「我是一個基督徒,信奉真神,不能崇拜老鼠也能毀壞的偶像。我毫無恐懼,我愛耶穌,他是我的救主和朋友。」
這是北台灣的本地基督徒,首次向那世代的同胞所作的信仰見證,言簡意賅、勇敢而實在,而且出自一位知識份子的口-他們當時所要面對的環境,比起我們今日艱難何只百倍!
❤️ https://page.line.me/chelamchurch